| 中國美學史大綱 | ||
| 定價 | 40.00 | |
| 齣版社 | 上海人民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1985年11月 | |
| 開本 | 32開 | |
| 作者 | 葉朗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663 | |
| 字數 | 480000 | |
| ISBN編碼 | 9787208027398 | |
| 重量 | 551 | |
第壹篇 中國古典美學的發端
第壹章 老子的美學
第壹節 中國美學史從哪兒開始
第二節 老子論“道”、“氣”、“象”
第三節 老子論“有”、“無”、“虛”、“實”
第四節 老子論“美”、“妙”、“味”
第五節 老子論“滌除玄鑒”.
第二章 孔子的美學.
第壹節 孔子論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節 孔子論“美”與“善”、“文”與“質”
第三節 孔子論“興”、”觀”、”群”、”怨”.
笫四節 孔子論”大”
第五節 孔子論“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第六節 墨子的“非樂”
第七節 孟子論人格美和共同美感
第三章 《易傳)的美學
第壹節 《易傳》和《易》象
第二節 “立象以盡意”
第三節 “觀物取象”
第四節 《易傳》辯證法對美學思想發展的影響
第五節 “賦”“比”“興”的美學本義
第四章 《管子》四篇與中國美學
第壹節 《管子》四篇及其在美學史上的重要性
第二節 《管子》四篇論“氣”
第三節 《管子,四篇論”虛一而靜》
第四節 孟子的養氣說
第五章 莊子的美學
第壹節 莊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
第二節 莊子論自由和美(一)
第三節 莊子論自由和美(二)
第四節 莊子論“厲與西施,道通為一”
第五節 莊子論兀者、支離者、甕鴦大癭
第六節 莊子論“象罔”
第六章 荀子的美學
第壹節 苟子的哲學和美學
第二節 荀子論化性起僞而成美
第三節 荀子對墨子“非樂”的批判
第七章 《樂記)的美學
第壹節 《樂記》的作者和成書年代
第二節 《樂記》淪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節 《樂記》對音樂本質的分析
第八章 漢代美學
第壹節 漢代美學的過渡性特點
第二節 漢代的元氣自然論
……
第二篇 中國古典美學的展開
第三篇 中國古典美學的總結
第四篇 中國近代美學
參考文獻要目
後記
初讀幾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敘事風格的細膩和剋製。他沒有一上來就拋齣宏大的理論框架,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從某個具體的藝術品或哲學思辨的片段切入,層層剝繭。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中國傳統美學概念的門檻。我記得有段關於“意境”的論述,作者沒有用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去定義,而是通過對比不同朝代文人的心境變化,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這對我這樣半路齣傢的美學愛好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讓人感覺知識的獲取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悅的探索過程。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次深度的精神“洗禮”。它不僅僅是在梳理美學史的脈絡,更像是在探討中國人是如何“看世界”和“感知存在”的。讀完關於早期美學思想形成的章節後,我再去欣賞一些中國畫或古典園林時,視角明顯不同瞭,不再隻是停留在錶麵的形態美上,而是開始捕捉到隱藏在結構、留白和布局背後的哲學意圖。這種從書本到現實的知識遷移能力,恰恰證明瞭一部優秀的美學著作的價值所在——它能重塑你感知世界的方式,讓原本熟悉的文化符號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評分這本書在引用和注釋方麵做得非常紮實,看得齣作者是下瞭“笨功夫”的。很多我原以為是固定俗論的觀點,在作者的考證下,發現瞭其源頭的微妙差異。特彆是對於一些哲學和宗教思想如何滲透到審美活動中的論述,引用瞭大量一手文獻的原文,並給齣瞭精妙的翻譯和解讀。這使得原本在我腦海中模糊不清的“天人閤一”概念,變得具體可感,不再是空中樓閣。每次我帶著一個疑問去查閱,總能找到令人信服的佐證和更深一層的思考角度,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對這本書的權威性和深度深感信服,它絕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入門讀物”。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有意地在宏觀曆史脈絡和微觀概念剖析之間進行著有節奏的跳躍。比如,在講完一個時代的整體美學風貌後,會立即聚焦到一個關鍵美學範疇(比如“韻”或“氣”)的起源和演變,這種張弛有度的節奏感,有效地避免瞭讀者在時間綫上迷失。我個人特彆喜歡它在探討不同美學流派交鋒時的那種“辯證”處理方式,作者並不急於下結論,而是將不同學派的思想並置,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張力與融閤,這比單一地推崇某一種學說更有啓發性,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地進行自我修正和構建。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心頭好,那種溫潤的紙張觸感,加上封麵燙金的字體,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感。我特彆喜歡它排版上的留白處理,讓人在閱讀那些深奧的理論時,眼睛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不會感到擁擠和壓迫。雖然我還沒完全讀完,但光是翻閱目錄和章節標題,就感覺作者在結構布局上下瞭極大的功夫,邏輯綫索清晰可見,仿佛已經為我鋪設好瞭一條通往美學核心概念的坦途。特彆是那些引用的古代文獻插圖,用墨考究,細節處理到位,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場視覺與思想的盛宴。我期待著能沉浸其中,去體會那種跨越時空的美學對話,相信它在提供知識性的同時,也能帶來極佳的閱讀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