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学史大纲 | ||
| 定价 | 40.00 |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1985年11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叶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663 | |
| 字数 | 480000 | |
| ISBN编码 | 9787208027398 | |
| 重量 | 551 | |
第壹篇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壹章 老子的美学
第壹节 中国美学史从哪儿开始
第二节 老子论“道”、“气”、“象”
第三节 老子论“有”、“无”、“虚”、“实”
第四节 老子论“美”、“妙”、“味”
第五节 老子论“涤除玄鉴”.
第二章 孔子的美学.
第壹节 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节 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第三节 孔子论“兴”、”观”、”群”、”怨”.
笫四节 孔子论”大”
第五节 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六节 墨子的“非乐”
第七节 孟子论人格美和共同美感
第三章 《易传)的美学
第壹节 《易传》和《易》象
第二节 “立象以尽意”
第三节 “观物取象”
第四节 《易传》辩证法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赋”“比”“兴”的美学本义
第四章 《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
第壹节 《管子》四篇及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
第二节 《管子》四篇论“气”
第三节 《管子,四篇论”虚一而静》
第四节 孟子的养气说
第五章 庄子的美学
第壹节 庄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
第二节 庄子论自由和美(一)
第三节 庄子论自由和美(二)
第四节 庄子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第五节 庄子论兀者、支离者、瓮鴦大瘿
第六节 庄子论“象罔”
第六章 荀子的美学
第壹节 苟子的哲学和美学
第二节 荀子论化性起伪而成美
第三节 荀子对墨子“非乐”的批判
第七章 《乐记)的美学
第壹节 《乐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第二节 《乐记》沦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乐记》对音乐本质的分析
第八章 汉代美学
第壹节 汉代美学的过渡性特点
第二节 汉代的元气自然论
……
第二篇 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
第三篇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
第四篇 中国近代美学
参考文献要目
后记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深度的精神“洗礼”。它不仅仅是在梳理美学史的脉络,更像是在探讨中国人是如何“看世界”和“感知存在”的。读完关于早期美学思想形成的章节后,我再去欣赏一些中国画或古典园林时,视角明显不同了,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态美上,而是开始捕捉到隐藏在结构、留白和布局背后的哲学意图。这种从书本到现实的知识迁移能力,恰恰证明了一部优秀的美学著作的价值所在——它能重塑你感知世界的方式,让原本熟悉的文化符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有意地在宏观历史脉络和微观概念剖析之间进行着有节奏的跳跃。比如,在讲完一个时代的整体美学风貌后,会立即聚焦到一个关键美学范畴(比如“韵”或“气”)的起源和演变,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有效地避免了读者在时间线上迷失。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探讨不同美学流派交锋时的那种“辩证”处理方式,作者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将不同学派的思想并置,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张力与融合,这比单一地推崇某一种学说更有启发性,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和构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心头好,那种温润的纸张触感,加上封面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感。我特别喜欢它排版上的留白处理,让人在阅读那些深奥的理论时,眼睛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不会感到拥挤和压迫。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光是翻阅目录和章节标题,就感觉作者在结构布局上下了极大的功夫,逻辑线索清晰可见,仿佛已经为我铺设好了一条通往美学核心概念的坦途。特别是那些引用的古代文献插图,用墨考究,细节处理到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我期待着能沉浸其中,去体会那种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相信它在提供知识性的同时,也能带来极佳的阅读享受。
评分这本书在引用和注释方面做得非常扎实,看得出作者是下了“笨功夫”的。很多我原以为是固定俗论的观点,在作者的考证下,发现了其源头的微妙差异。特别是对于一些哲学和宗教思想如何渗透到审美活动中的论述,引用了大量一手文献的原文,并给出了精妙的翻译和解读。这使得原本在我脑海中模糊不清的“天人合一”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不再是空中楼阁。每次我带着一个疑问去查阅,总能找到令人信服的佐证和更深一层的思考角度,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和深度深感信服,它绝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入门读物”。
评分初读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叙事风格的细腻和克制。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从某个具体的艺术品或哲学思辨的片段切入,层层剥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的门槛。我记得有段关于“意境”的论述,作者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去定义,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朝代文人的心境变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这对我这样半路出家的美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让人感觉知识的获取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探索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