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谱--国学经典藏书集成
定价:398元
开本:线装本16开全4册
ISBN:9787550252738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画学圭臬——《芥子园画谱》,《芥子园昼谱》,又称《芥子园昼传》,是清代木版彩色套印版画中杰出的作品,也是清刊画谱中惟一可与明刊《十竹斋书画谱》相媲美的佳构。
芥子园筑於南京,是清初戏曲作家李渔的一座小型私家园林。李渔之婿沈因伯以先世所遗明末画家李流芳所绘册页四十三幅为基础,请画家王概增辑编次,“迄今三易寒暑,始竣其事”。李渔展阅把玩,“不禁击节有观止之叹”,认为“有是不可磨灭之奇书,而不以公世,岂非天地间一大缺陷事哉!急命付梓,俾世间爱山水者,皆有山水之乐,不必居画师之名而已得虎头之实”。这就是《芥子园昼传》刻板行世缘起及得名之由来。
《芥子园画传》全书四卷,并非一次印成,李渔“急命付梓”的仅为初集四卷,刊成於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亦即王概据李流芳所绘增益而成的本子。王概,宇安节,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久居金陵,山水学龚贤,善绘大幅及松石。以山水画名家摹绘此谱,它的艺术价值是不言自明的。《芥子园画传》初集首卷为文字,分昼学浅说与设色各法两部分,卷二为树谱,卷三为山石谱,卷四为人物屋宇谱,都是围绕山水画这一主题展开的,是以“形”来传授山水画技法的集大成之作。这也是中国古版画史上部彩色套印的专题山水画谱。
至康熙四十年(公元二三年),是时李渔已谢世,“芥子园业三易主”,距初集刊成已过去了二十二年……
我必须说,这套《芥子园画谱》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购书体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市面上很多绘画教程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晦涩,很难找到真正适合初学者的。然而,这套《芥子园画谱》却完美地解决了我的困扰。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本的笔墨技法开始讲起,比如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用笔的轻重缓急,都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皴法”的讲解,不同的皴法能够表现出山石的不同质感和形态,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书中的图例不仅清晰,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我常常对着图例反复临摹,逐渐领会其中的精髓。而且,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手工线装的设计不仅古朴典雅,更方便翻阅,不会像精装书那样容易合上。我平时会把它放在案头,随手翻阅,随时随地都能获得灵感。我曾尝试过画一些简单的山水,但总觉得画面缺乏生气,看了《芥子园画谱》后,我才明白是线条的运用不够丰富,墨色的层次感不够强。通过学习书中的方法,我发现自己的山水画有了明显的进步,画面也变得更加灵动起来。这套书不仅仅是传授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教会我们如何将“意”融入到笔墨之中。我将它视为一本“案头宝典”,会长期研习下去。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是能够跨越时空的。这套《芥子园画谱》,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深深着迷的书。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手工线装”设计,这种古老而传统的装帧方式,本身就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它让我在翻阅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质感和温度,仿佛在触摸一段历史。油纸特有的墨香,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打开书页,我被书中精美的图谱所吸引。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从最基础的笔墨运用,到山水、花鸟、人物的创作,都讲解得非常细致。我曾尝试过画一些简单的花鸟,但总觉得画面缺乏生命力。在学习了《芥子园画谱》中关于“意笔”的讲解后,我才明白,原来通过简练的笔触,也能表现出物体的神韵。书中的图例不仅清晰,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它们不仅仅是技法的示范,更是一种审美的引导。我常常对着图例临摹,不仅是在学习绘画技巧,更是在学习古人的观察方式和表达方式。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教程,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体会到,绘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抒发。我将它视为我的“艺术宝典”,会长期研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有研究的藏书爱好者,这次有幸得到这套《芥子园画谱》,简直是意外之喜。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国学经典,不仅在于其内容的深邃,更在于其承载的物质形态所散发出的独特韵味。这套书的手工线装,就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它保留了中国传统书籍最经典的装帧方式,那种古朴的纸张,清晰的墨迹,以及用线缝合的书脊,无不透露着一种匠心独运的艺术气息。打开书页,我首先被它精美的排版所吸引。每一页的布局都经过精心设计,既保证了内容的清晰可读,又充满了审美情趣。图文并茂的设计,使得抽象的绘画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关于“芥子园画传”的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讲解了绘画的技法,更传递了一种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作者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提炼,将“意”的概念融入到绘画之中,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艺术追求。我曾经尝试临摹其中的花鸟画,虽然技法尚显生涩,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所注入的那种生命力。这套书不仅仅是绘画的指导,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高度概括。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绘画体系,从基础的笔墨运用,到具体的题材表现,都做了非常系统性的阐述。我将它视为我的“精神食粮”,会反复品读,从中汲取艺术的养分,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书籍爱好者,我总是在寻觅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又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书籍。这套《芥子园画谱》,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珍品。我首先被它那“手工线装”的独特设计所吸引。这种传统的装帧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传递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在翻阅时,那种纸张的质感,以及清晰的墨迹,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韵味。书中的内容更是让我惊喜连连。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苦于缺乏系统性的指导。《芥子园画谱》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从最基础的笔墨技法讲起,如勾、皴、擦、染,再到具体的山水、花鸟、人物的创作,都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最欣赏它对于“意境”的讲解,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画”,更教你如何“感受”,如何将自然之美融入到笔墨之中。书中的图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更是对技法的精准诠释。我常常对着图例反复临摹,从中学习古人的构图方式和用笔技巧。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教程,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传承。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艺术,是能够触及人内心深处的。我将它视为我的“精神食粮”,会长期研习,从中汲取艺术的灵感。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好书,不仅仅在于它所承载的内容,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气质。《芥子园画谱》这套书,就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我尤其喜欢它那“手工线装”的古朴设计,这种传统的装帧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润而雅致的气质,让人在翻阅时,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古人的温度。油纸特有的墨香,更是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书卷气的空间。书中的内容更是让我欣喜若狂。我一直想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但市面上很多教程都过于枯燥,缺乏灵性。《芥子园画谱》却不同,它以一种非常生动、直观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用墨”的讲解,不同的墨色变化,能够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书中的图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更是对技法的精准示范。我曾多次尝试临摹书中的花鸟画,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绘画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引导我一步步走进中国传统绘画的奇妙世界。我将它视为我艺术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会不断学习,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绘画造诣。
评分这套《芥子园画谱》的出现,简直就是我多年来寻寻觅觅的“心头好”。作为一名业余的中国画爱好者,我尝试过各种渠道去学习,从各种名家画册到线上课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我拿到这套手工线装的版本,那种厚重而古朴的质感瞬间征服了我。打开第一册,油纸特有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那个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它精美的线装工艺,每一页都小心翼翼地翻阅,生怕损坏了这份珍贵的传统。书中的图谱细致入微,从最基础的笔法、墨法,到山水、花鸟、人物的勾勒、皴擦、渲染,无不讲解得清清楚楚,而且附带的图例更是直观易懂。我曾为了画好一笔兰叶而苦思冥想,但看了《芥子园画谱》的讲解,才知道原来其中蕴含了那么多学问。作者不仅传授技法,更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对自然造物的观察和体悟。这种“意”的传达,是许多现代画册所缺失的。我每天都会花上一个小时来临摹,看着自己的笔触逐渐生动起来,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这套书不仅仅是绘画教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引。我将其摆放在书架上,每每望去,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也更坚定了我继续在绘画这条道路上探索下去的决心。我曾一度担心,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会让我们对这类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但《芥子园画谱》的出现,证明了经典的生命力,它依然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对美的渴望。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好的书籍,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承载内容的方式。《芥子园画谱》这套书,正是这样一本集内容与形式之美于一体的佳作。我尤其钟爱它那“手工线装”的古朴设计,这种传统的装帧,本身就带着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敬意。它不像现代书籍那样批量生产的冰冷感,而是充满了匠人手工的温度和细节。翻开书页,油纸的触感,以及那特有的墨香,都让我沉醉其中。书中的内容更是我梦寐以求的。我一直想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但市面上很多教程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偏重技巧,很少能找到这样既有深度又不失易懂的。它从最基本的笔墨基本功讲起,如运笔、用墨,再到山水、花鸟、人物的创作,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皴法”的讲解,不同的皴法能够表现出山石的不同肌理和形态,这一点对于想要画出有立体感山水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书中的图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不仅是技法的示范,更是一种艺术的范本。我曾多次尝试临摹书中的山水画,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绘画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进入中国传统绘画的殿堂。我将它视为我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会不断学习,从中汲取养分。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回归到最本质的源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碎片化的知识所淹没,而忽略了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这套《芥子园画谱》,就如同一股清流,让我重新找回了那种沉静而深入的学习状态。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手工线装形式,这种古朴的设计,让我在翻阅时,更能感受到书籍本身的生命力。没有现代印刷的冰冷感,而是充满了温度和质感。每一页的纸张都带着一种温润的光泽,油墨的印迹也显得尤为清晰。我曾尝试过不少现代的绘画教程,但总觉得少了点“味道”。《芥子园画谱》不同,它所传达的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书中的每一幅图例,都凝聚了古人的心血和经验,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示范,更是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提炼。我尤其喜欢它对于山水画的讲解,从勾勒山石的轮廓,到皴法的运用,再到苔点的点缀,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曾经为了画出层次丰富的山水而苦恼,看了书中的示范,才明白原来可以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笔法的虚实结合来实现。这种“画中有画”的意境,是《芥子园画谱》给我最大的启发。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研读,仿佛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绘画的养分,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教程,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艺术殿堂的门。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入门指导。市面上很多所谓的“教程”,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专业,很难找到适合我这样“半路出家”的爱好者。直到我发现了这套《芥子园画谱》,才真正找到了“归宿”。这套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那独具匠心的手工线装设计。这种古朴而典雅的装帧方式,瞬间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书卷气的年代。油纸的质感,墨香的弥漫,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在内容方面,这套书的编排可谓是匠心独运。从最基础的笔墨技法,到山水、花鸟、人物的创作,层层递进,条理清晰。我尤其喜欢它对于“用笔”的讲解,不同的线条所蕴含的感情和力量,通过图例和文字的结合,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曾一度为如何画出有“神韵”的兰花而困扰,在学习了《芥子园画谱》中的方法后,我才发现,原来一笔一画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且,书中的图例都极具艺术价值,不仅仅是技法的示范,更是一种审美的引领。我常常对着图例临摹,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从中学习他们的观察方式和表现技巧。这套书不仅仅是教授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对美的感悟。我将它视为我的“私房秘籍”,会反复揣摩,不断精进。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深的迷恋,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东方美学精髓的绘画作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发现了这套《芥子园画谱》,简直是如获至宝。这套书最吸引我的,是它那充满时代感的“手工线装”设计。这种传统的装帧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让人在翻阅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它不同于现代印刷品的批量感,而是充满了手工的温度和匠心。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古朴的墨香,配合着清晰的印制,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年代。书中的内容更是精彩纷呈。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山水画的讲解,从勾勒山峦的起伏,到皴法的变化,再到树木的姿态,都做了非常细致的阐述。我曾一度为如何表现山峦的“筋骨”而苦恼,看了《芥子园画谱》中的示范,才明白了原来是通过不同的笔触和墨色来营造出这种效果。而且,书中的图例都经过精心挑选,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更是对技法的精准诠释。我常常对着图例反复临摹,从中学习古人的构图方式和用笔技巧。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教材,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体会到,绘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心性的表达。我将它视为我的“艺术启蒙书”,会长期研究,从中汲取灵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