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一九七五
原价:39.00元
作者:程中原,夏杏珍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500657910
字数:533000
页码:605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我还是要邓出来。邓至少是常委。”在谈到邓小平时,毛泽东指指脑袋说,他政治思想强。Political比他(用手指王洪例文)强,他没有邓小平强,又说,我看小平做个军委副主席。军委副主席、第一副总理参谋长。还边说边用笔写“人材难……”,毛刚写到“难”字,周恩来把“人材难得”说出来,毛放下了笔。
周恩来在谈到邓小平时说,这是一位在将来会成为很重要人物的领导人。
邓小平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曾说:“其实,拨乱反正在一九七五年就开始了。那时工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
江泽民指出,一九七五年的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险。”
在七十年代中国历史转折关头产生的世纪伟人邓小平,既是毛泽东事业和毛泽东思想继承人,又是毛泽东事业和毛泽东思想发展者。
内容提要
在“文革”十年内乱中,1975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作为从大乱走向大治的努力,作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尝试,作为历史转折的前奏,作为邓小平理论的孕育,1975年整顿的历史,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
作者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富有激情的文笔叙述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有许多史料是首次披露,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目录
第一章 历史机缘
一、毛泽东指示要安定团结
毛泽东的“八月指示”
四届全国人大缘何“难产”
对历史进程发生影响的三件大事
军队高干会和毛泽东“八月指示”的意义
二、邓小平走到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央
毛泽东为邓小平说话
历史把邓小平推到政治舞台的前沿
围绕四届全国人大人事安排的斗争
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
三、邓小平以“三项指示为纲”领导1975年整顿
毛泽东的三项重要指示
周恩来重申的“四化”蓝图
邓小平提出“三项指示为纲”领导1975年整顿
第二章 整顿的突破口——铁路
一、邓小平决策:整顿从铁路开始
铁路运输的主要问题
邓小平整顿铁路的决心
二、铁路整顿的部署
全国工业书记会议
中共中央9号文件
邓小平的“三五”讲话
三、万里解决徐州问题
徐州问题由来已久
十二天整顿
四、徐州经验的推广和发展
9号文件适用于各行各业
工交战线生产形势好转
解决老大难,解开“十个疙瘩”
铁路系统的重点整顿和徐州经验的发展
五、铁路整顿的意义
铁路整顿的成效
铁路整顿成功的关键
铁路整顿在1975年整顿中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国防科技整顿
一、国防尖端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在“文革”前期的突破性进展
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国防尖端科技的整顿
叶帅点将
张爱萍抓点
邓小平撑腰
争做“七一派”
整顿见效,三星高照
……
第四章 钢铁整顿
第五章 围绕“反经验主义”的较量
第六章 国务院政研室与整顿
第七章 计划工作务虚会与《工业二十条》
第八章 文艺调整
第九章 科学院整顿与《汇报提纲》
第十章 军队整顿
第十一章 地方整顿
第十二章 教育整顿
第十三章 围绕评《水浒》的斗争
第十四章 全面整顿的部署与《论总纲》
第十五章 “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发动与整顿的中断
结语:1975年整顿的历史评价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程中原/夏杏珍 江苏无锡/常州人。均为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程并任该所副所长。 1959年7月同时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涟水师范、淮安师范等校任教。1977年初调淮阴师范学院讲授中国现代文学。 1983年秋调南京,程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海
文摘
序言
我很少读到一本如此强调“潜流”的书籍。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热衷于戏剧化的冲突场面,而是将笔墨聚焦于那些不易察觉的信号——那些在官方文件边缘的批示,那些私人通信中的只言片语,甚至是某种特定话语体系的微妙变化。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密码破译者,从蛛丝马迹中重建了那个时代政治气氛的温度和湿度。特别是对意识形态领域在“整顿”过程中的自我校准,描述得尤为精彩。它揭示了在看似统一的口号下,知识分子群体、技术官僚群体内部所经历的巨大思想震荡与适应过程。这种对思想史深度的挖掘,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充实”,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段落背后的言外之意,它挑战了我们对那个时期简单化的记忆定式。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它不适合寻求轻松读物的读者。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政治常识和历史背景知识,因为作者几乎没有做过多的背景解释,而是直接将我们投入到核心的博弈之中。但对于真正热爱深度历史分析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盛宴。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时间性”的把握——那种时间正在加速流逝,而改革的力量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窗口内爆发的紧迫感,贯穿始终。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剖面,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动态过程。通过细致入微地展现决策层在内部压力、外部环境和历史宿命之间的斡旋,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宏大的历史节点,还原成了一系列具体而微的、充满人性和政治智慧的决策集合。读完后,对“时势造英雄”这句话有了全新的、更具操作层面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准备期”的精妙刻画。它精准地抓住了从混乱中寻求秩序的那种迫切感,以及这种迫切感如何催生出对务实主义的回归。作者对各种“试水性”政策的梳理,简直是一份完美的路线图,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小范围试点和经验积累,逐步为后续的更大变革铺平道路。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体制内动员和干部思想改造的部分,那里展现了一种非常务实的管理哲学——即在不彻底否定过去的前提下,如何巧妙地释放出面向未来的能量。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书中通过大量的细节案例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让人不得不佩服那个时期领导者在面对巨大惯性时的耐心与策略。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历史转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宣言,而是无数次谨慎的、基于实践的迭代累积而成。
评分这本书读完,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碰撞。作者对那个特定年份的叙事手法极其细腻,仿佛带领读者亲身走进了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之中。尤其是在描绘高层决策时的那种微妙的心理博弈,简直让人屏息。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经济政策调整的论述,它并非简单的罗列数据,而是深入挖掘了决策背后的社会阻力和思想惯性。那种挣扎、那种反复权衡,都通过扎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细节展现出来,使得原本枯燥的政治经济分析变得引人入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记录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的脉络,让我们理解了“转折”是如何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酝酿和成形的。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织,被作者把握得恰到好处,读完后让人对整个八零年代的改革开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是令人称道,它有一种老派史学著作的严谨,却又融入了现代叙事的流畅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人物关系时的那种克制与洞察力。它没有将任何一方简单地脸谱化,而是努力去还原每一个关键人物在特定时间节点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举例来说,对于当时不同派系之间关于路线图的争论,作者没有急于站队,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梳理各自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考量,这种近乎学术的审慎态度,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信服力。读起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密闭的会议室里旁听,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但所有的交锋都发生在理性和策略的层面。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那个“复苏期”政治生态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多维度的观察窗口,远超一般的传记或通史叙述的平面化处理。
评分京东第三方英典图书优惠活动入手!
评分好
评分能找到很多种类的书,价格实惠,店家服务周到,以后会常来,希望多搞促销活动。
评分对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真的不了解,此书给了解读
评分能找到很多种类的书,价格实惠,店家服务周到,以后会常来,希望多搞促销活动。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支持支持
评分对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真的不了解,此书给了解读
评分京东第三方英典图书优惠活动入手!
评分速度快,效果好,购物就上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