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凤翰全集
原价:3250元
作者:刘才栋,郑文光,高石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30
ISBN:9787301231159
字数:1500000
页码:262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高凤翰为扬州八怪之一,全集不仅搜罗宏富,而且体例周详,编选精审。《编年录》可视为纲,诗集、文集、书画题跋印识、砚史铭跋印识、印谱和书画集可视为目。前者整理考证并重建历史联系,把高凤翰其人其艺纳入所处历史时空之中,进而知人论世。后者则分类编辑各项翔实资料。两者结合,纲举目张,极有益于研究者省却爬梳资料之劳,进而从各个角度深入探讨。
内容提要
高凤翰(1683~1749),山东胶州人,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收藏家,对造园、盆景亦有涉猎。所作书画名声尤著,与郑板桥、金冬心等并称'扬州八怪',位列'画中十哲'之首。全集共分七个部分:诗集、文集、书画题跋印识、砚史铭跋印识、印谱、书画集和编年录。可谓是一部集高凤翰诗文书画诸艺之大成的巨著,也为中国艺术研究史个案研究提供一大成果。
其中,《编年录》可视为纲,诗集、文集、书画题跋印识、砚史铭跋印识、印谱和书画集可视为目。前者整理考证并重建历史联系,把高凤翰其人其艺纳入所处历史时空之中,进而知人论世。后者则分类编辑各项翔实资料。两者结合,纲举目张,极有益于研究者省却爬梳资料之劳,进而从各个角度深入探讨高凤翰的创作。
目录
一、高凤翰诗集(上)
二、高凤翰诗集(下)
三、 高凤翰文集
四、高凤翰书画题跋印识(上)
五、 高凤翰书画题跋印识(下)
六、高凤翰《砚史》铭跋印识
七、高凤翰书画集
八、高凤翰印谱
九、高凤翰编年录
作者介绍
刘才栋,山东省胶州市原政协主席,高凤翰学会会长。郑文光,著名诗人,高凤翰学会副会长。高石,书画篆刻家,诗人,高凤翰学会副会长。
文摘
序言
这本厚厚的书,光是掂在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素雅大气,透着一股老派文人的韵味。我本以为这会是一堆枯燥的旧文,翻开后才发现,里面的文字竟然如此鲜活。作者对世事的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在描绘官场百态和士林纷争时,那份犀利又不失文人的克制,让人读来津津有味。我记得有一篇论述地方治理的文章,他分析得头头是道,提出的建议即便放在今天,都显得颇有见地。行文间常夹带着一些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地方掌故,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清代风俗画卷,让我这个外乡人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温度和质感。装帧印刷质量无可挑剔,纸张触感温润,墨色均匀,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丝毫没有损耗的迹象,可见出版方是用心了。对于喜爱研究历史细节和那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读那些过于学术化或者过于晦涩的古籍,但这部作品的叙事性强得出奇。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作品汇编,更像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编年史。通过阅读这些杂糅在一起的文章、诗词、序跋,我清晰地勾勒出了这位大家一生的轨迹: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到身经世事的成熟学者,每一步的转变都留下了清晰的文字印记。特别是那些抒发个人愁绪的诗作,情感真挚,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气,读到动情之处,不免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中的某些片段,产生强烈的共鸣。排版上采用了清晰的小字楷体,注释也相对得当,虽然有些专业术语需要查阅,但整体阅读体验是流畅的,即便是对古代典籍不太熟悉的读者,只要愿意投入时间,也能从中收获良多。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
评分初捧此集,心中不免生出些许敬畏,毕竟是“全集”二字,分量可想而知。然而,读进去之后,那种架子却慢慢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古人对谈的亲密感。尤其是那些尺牍书信往来,简直是那个时代社交场景的活化石。你看看这段,他写给友人讨论诗歌意境,用词精妙,比对巧妙,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艺术纯粹的追求,让人肃然起敬。更让人称奇的是,他似乎对天文、地理、医药之学都有涉猎,时不时在奏疏或札记中提及自己的心得,展现出传统文人那种无所不包的学识抱负。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探寻”——探寻隐藏在优美文字背后的那个鲜活的灵魂是如何在那个复杂的时代里保持清醒与独立的。虽说篇幅浩瀚,但节奏把握得当,长短错落有致,绝不让人感到拖沓乏味。
评分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漫游。我注意到作者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其笔法和关注点有着显著的演变。早期作品多咏物抒怀,风华正茂;中期则明显开始介入社会现实,笔锋锐利,直指时弊,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晚期则趋于平淡冲和,更多的是对生命哲理的探寻和对淡泊的追求。这种跨越数十年的思想和风格的流动,使得这部“全集”的价值远超单一作品的集合。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一个伟大心灵如何随着时间、环境而成长、蜕变的绝佳视角。我特别欣赏其中几篇游记,文字描绘之细腻,景物与心绪的交融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仿佛能闻到山间的草木清香,能感受到古道上的风吹拂。整体感觉,这是一套不仅供人阅读,更适合反复研读、时时对照的版本。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主要是冲着作者的盛名而来,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传说中的“镇山之宝”级的篇章。没想到,真正吸引我的,却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边角料——那些被收入篇末的简短题跋和对友人赠言的回应。这些小品文,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处处是功力,短短数字之间,尽显其文学素养和人际交往的智慧。它们构筑了一个立体的人物群像,让我们看到了他与同辈文人之间的切磋、扶持与龃龉。这本书的编纂者功不可没,他们似乎深知“全集”的意义在于完整,将所有遗珠都悉心收录,使得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巨匠全貌。阅读完后,感觉自己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经历丰富的老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度交流,意犹未尽,并渴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更多机会重温其中的精妙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