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命說是 張德芬 孫瑞雪力推的心理學課程

對生命說是 張德芬 孫瑞雪力推的心理學課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澳] 奧南朵 著,翠思 譯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自我成長
  • 人生哲理
  • 張德芬
  • 孫瑞雪
  • 情緒管理
  • 積極心理學
  • 個人發展
  • 勵誌
  • 幸福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蔚藍書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55654
商品編碼:15497845860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24
字數: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

*在颱灣,《對生命說是:因為說是,你會因此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幸福感》橫掃誠品書店、金石堂書店圖書暢銷榜!在大陸,自發組織的讀書會、分享會不下3000場;網路上,、分享本書的微信、微博不下100000條;豆瓣網友給齣8。5高分,一緻評價:“這是一本影響人心靈的好作品!”……
*張德芬、孫瑞雪不惜花高昂學費也要學習的心理學課程!課程結束之後,孫瑞雪感嘆說:“奧南朵是非常好的領航員!”
*本書作者奧南朵(又譯阿南朵)曾經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和有名的律師,有著不菲的收入和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但因為重復單調的生活而苦悶。她放棄瞭一切社會地位、金錢與榮譽,隱居印度潛心修煉十五載。
《對生命說是》是奧南朵為自己畫的一張生命內在的行走地圖。心靈成長路途中的每一站都說明得清清楚楚:自己、關係、他人、父母、情緒、狀況、習慣和模式、改變和不感。在每一個站點,該如何走,如何麵對,程序,過程是什麼,奧南朵都記錄得十分詳細。
*對生命說“是”是心智成熟各站點的通行證。奧南多說:我們之所以會有很多很多的痛苦、抑鬱、焦慮,往往隻是因為我們拒絕接受現實,拒絕接受周圍的真實狀況。我們糾結在自責、懊悔、抱怨、煩躁、痛苦、焦慮之中。對生命說“是”!——任何情境、情緒、事件發生瞭,請接納它,尊重它、跟隨它!你的行動會因為你說“是”而擁有強大的力量,你會因此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幸福感。

內容簡介

奧南朵曾經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和有名的律師,有著不菲的收入和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但因為重復單調的生活而苦悶找不到生命的齣口,一度因為“我為什麼著?”“我的事業為什麼總有不順?”“我在親密關係中為什麼總有挫敗感”這樣的問題倍感苦惱。她放棄瞭一切社會地位、金錢與榮譽,隱居印度潛心修煉十五載,為生命的睏惑探索真實、淳樸的解答。在《對生命說是》中,奧南朵用一個女人特有的細膩觀察和感覺記錄著每一個生命問題,訴說著每一種可能解開生命中難題的方法。你經常會發現讓你一下子就記住並且想把它抄在筆記本上的句子,不僅僅是優美,而是它們恰巧觸動瞭你內心深處的一些情感,仿佛你再也找不到比這些句子更貼切的錶達。書的後有奧南朵的傳奇經曆,當你讀完時,一定會被感動,並且積極行動起來,快樂的麵對生命!

作者簡介

奧南朵,全球知名身心靈導師,英國ASHA基金會女性成員,被譽為全球具有影響力和啓發性的成功女性之一。二十多歲已是英國傑齣的律師和商業雜誌發行人,因內心充滿緊張和壓力,29歲開始追尋自我成長,一直緻力於靜心和蛻變技巧的研究。她的生命經曆淬煉綻放齣絢麗的光芒,並用自己生命蛻變的實例幫助瞭許多不同膚色和年齡的人找到內心渴望的喜悅和生命力。

精彩書評

★它的概念,跟“當下的力量”係列中談到的“臣服”,和我們的聖人老子所談的“無為”有異麯同工之妙。
——身心靈作傢、《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張德芬

★如果你在尋求成長,在成長的途徑中,你一定在尋找成長的方法和途徑,阿南朵是較好的領航員瞭。
——中國兒童教育傢、《愛與自由》作者孫瑞雪

目錄

序言//IX
前言//XIII

對你自己說"是",包括你的身體
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這個自己?//004
製約怎樣在我們內在工作//008
假如我們不愛自己,我們也不容許彆人愛我們//010
我們總擔心彆人的看法//012
如何停止你頭腦內責備的聲音//015
你不是你認為的那個你//017
當情緒齣現時,一個事實將會變成一個判斷//020
你是"圓潤"還是"肥胖"//022
重寫你的自我評語//026
第二章
對危機中的關係說"是",包括可能結束的關係
如果你的情緒是強烈的,你就是退迴到"童年時期"瞭//034
為爭吵犧牲瞭愛,值得嗎?//038
取代爭吵,可以運用這些指引幫助你們變得更加親密//041
放棄"靈魂伴侶"//044
對可能結束的關係說"是"//046
衡量利弊,做齣選擇//048
第三章
對真正結束的關係說"是"
讓我們冷靜地看看這些事實//054
和痛苦周鏇//056
對引起你痛苦的深層信念提齣疑問//060
第四章
對其他人說"是"
我們浪費瞭多少能量去期望彆人變得不同//066
與彆人衝突的背後,是一個受瞭傷的自我//069
以全新的姿態迎嚮彆人-從陌生人開始//071
移嚮真正惹惱你的人//073
想說"不",就說"不"//075
藉著對彆人的批評來認識自己//078
第五章
對你的父母說"是"
你比自己所知道的,更像你父母//084
排斥你的父母,會把你削弱//086
為什麼接受我們的父母如此睏難,該怎樣起步?//088
對父母的愚忠限製瞭我們的生命//092
為什麼對待父母平和如此重要//094
第六章
對情緒說"是"
當你察覺到一種情緒時,它已經在影響著你的身體//097
壓抑或宣泄情緒是有害的//100
因此,該怎麼辦?//102
看//104
還有理解//107
無論它們是什麼,對情緒說"是",就是對你自己的能量說"是"//110
如何體驗所謂"不想要的"情緒-生氣//113
體驗者的情感有不同質量//117
第七章
對狀況說"是"
在狀況之中感到不幸的人,認為自己是受害者//124
另一個選擇-對你的反應負責任//127
假如你不喜歡你的工作,怎麼辦?//130
我們的頭腦很會製造問題,不愛安靜//135
要走齣問題,先要走齣頭腦//137
然後你可以找齣情況中令人滿意的事//139
靜心讓你從不同觀點看"問題"//142
第八章
對你的習慣和模式說"是"
性格模式隻是習慣//150
習慣掌控我們的生活//152
如何瞭解和處理你的頑固習慣//154
第九章
對改變和不感說"是"
生命是不的,隻有死亡纔會//162
如何麵對變化和不的狀況//165
古印度的靜心技巧化解瞭我們為自己創造的界綫,把我們延伸嚮未知//168
一種西藏靜心技巧讓你明白,即使沒有你,生命也運行得很好//170
第十章
對生命說"是",無論它帶來什麼,包括傷殘、疾病和死亡
存在之中,沒有對,沒有錯,也沒有公平//176
假如我們讓悲傷順其自然,感恩會隨之而來,允許生命完成和終結//178
你可以抱怨或者你可以享受//181
質疑你的價值觀//183
在"不"和"是"之間移動//185
第十一章
"是"並不是順從,也不是拒絕
你已經擁有你成的你需要的東西//190
後記//193

精彩書摘

壓抑或宣泄情緒是有害的
當我們去壓抑正在産生的情緒時,所有自動釋放到體內的化學物質沒有機會進行工作,這些沒有被使用掉的化學物質仍然停留在我們的係統內。
肝髒會把多餘的葡萄糖和脂肪細胞積聚在腹部,在係統內遊移未被用光的抗壓激素是有毒的,它們開始毒害我們的係統。終於,當積纍至某個程度時,它們便會引起慢性疼痛和心髒病,甚至更嚴重的情況。
所以,任何醫生都會告訴你,對身體來說,壓抑是一種自我破壞。
另一種我們知道的選擇就是對彆人宣泄情緒-我們委婉地稱之為“錶達”。我們錶達的對象可以是觸發我們反應的人,或是比我們弱小的人(一個小孩、一隻動物、一名雇員、一個請求者,或假如你居住在意大利的話,高速公路自動解說收費係統)。我們開始侮辱並威脅他們,很多時候甚至更惡劣。
從經驗中我們知道,這樣做也是具有毀滅性的。先,它造成瞭人際關係的惡性循環,因為它激起瞭彆人的抗爭或逃離機製以抵抗我們。
其次,假如你留意對彆人發泄情緒之後你身體的感覺,你會看到你處於緊綳或煩躁之中,在心理上這感覺也不會好-過後你可能會感到內疚,極為後悔,甚至由於內疚而變得更加生氣。
在宣泄中,我們絕不可能以一個乾淨利落的方式錶達情緒,它隻會在荷爾濛自然被使用的時候發生,也隻有在這種情況下纔能夠讓我們得到放鬆。
因此,該怎麼辦?
還有第三種方式,即不壓抑也不錶達(發泄)。它是古代的神秘傢像佛陀所采取的一種方法。它是這樣的:承認自己處在情緒中,你對你的情緒負責任,你麵對它、注視它,但不被它抓住。
這是什麼意思?它的意思是,假如某人說瞭或做瞭讓我生氣的事,我先要對自己承認,憤怒正在這裏,而這憤怒是我的。
通常,我們會立即加以防衛並馬上攻擊對方,把憤怒發泄在他們身上,因為是他們的過失緻使我産生這種反應(錶達)。或者我們會假裝沒有被觸碰到,咬緊牙關擺齣一副假麵孔錶示沒有受到影響(壓抑)。
在第三種方式中,我知覺自己正在經驗憤怒,我對自己承認這是我的憤怒,彆人隻是觸發起我的反應。這樣即跨齣瞭很大的一步,假如你能做到,你會立即看到部分的緊張消失瞭。因為在無意識之中你將之歸咎於彆人的“威脅”走瞭。
然而,你知道你已經在係統裏麵釋放瞭一些抗壓激素,你遲早要通過做一些耗費精力的事把它們用光,例如跑步、跳舞、玩滑闆或除。
同時,你要看著你身上的反應,記下你內在發生瞭什麼,感覺能量的移動。假如你在生氣,去感覺那個沸騰和此起彼落的水泡翻滾;假如你在恐懼,去感受那個顫動。無論有什麼發生,讓它在那裏。
不要壓抑它或錶達它(除非你是單獨一人)。知覺這種異常的情緒如何在你體內顯現:你在哪裏感覺到它?是怎樣的感覺?
避免輕衊的標簽,因為你對這些情緒的任何判斷都會破壞你的目的。如果你反對它們,你將不可能知覺到它們是如何運作的。
注意不要定義它們,不要陷入頭腦創造的故事中,不要迷失在為何會有這些情緒反應的原因之中,這是知覺的另一個障礙。
口頭講當然比實際行動容易得多,因為頭腦熱衷於咀嚼它自創的故事。但隨著練習(靜心是必要的),你會意識到這些閤情閤理的故事,全都是想法罷瞭。真實的隻有你給予它們能量。
當你注意到你正陷入頭腦之中,隻需要簡單地對自己說“這是頭腦”。這麼做可以幫助你,打破頭腦替你的反應做齣各式各樣的閤理解釋。因為,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頭腦,你便不會迷失其中。
反而,你可以享受頭腦的精彩錶演-為一幕幕的情境編織劇情記錄故事,看著它仿佛看一部電影,又像在看彆人的頭腦一般。你看到頭腦的無助,它會實時把事情假設成壞的情節,然後藉著責怪彆人,使那些在你身體裏麵自然而生的反應閤理化。
注意頭腦的一個強烈慣性:它會通過對事實的一番詮釋來助長你的情緒,不停地解釋你為什麼應該不悅。頭腦就是不能放下,你認為它能夠嗎?
通過練習,你將會更容易把你自己從頭腦的閤理化中隔離齣來。隻是單純地承認“這就是頭腦”,沒有判斷。
然後,你可以把注意力從你身體上的反應轉移到當下你的內在正在生起的感受裏麵。
你將會看到,情緒其實隻是能量-在體內遊移的能量。
假如你認真而且清晰地看(比如,不定義和判斷),你會看到所有的情緒,而這些情緒能量,都有不同的品質。
你可能會發現生氣有其熱情和生命力;悲傷有深度、平靜,且帶著芬芳;恐懼蘊含興奮。
看看你發現瞭什麼,記住不要帶任何判斷或標簽,隻是看,就好像你是一名正在探索一些全新事物的科學傢一樣。
令人驚奇的是,當你允許情緒在那裏,而且看著它在你體內的物理反應,和它們閤作不去抗拒,甚至盡可能地享受它們,它們會改變。
能量總是在移動,在變化。如果你不去阻止它,壓製它,不嚮彆人發泄,並允許它以健康自然的方式錶達它自己,那麼一會兒後你發現,它改變瞭。
當身體飢餓時,它需要吃東西;當身體恐懼時,它需要顫抖;當身體生氣時,它需要呐喊尖叫(不是衝著誰),拿靠墊齣氣、猛擊牆壁或來一次長跑,然後這感覺就消失瞭。
所以,假如你沒有陷入頭腦對情境的詮釋所衍生的心理反應中,你就有可能把注意力移到身體的物理反應上。再過一會兒,如果它們做到瞭它們要做的事,這些反應便會平息下來。
……

前言/序言

生命本身不存在任何問題,它不但神秘,而且還是一種享受。
問題是你自己創造的,因為你害怕去享受生命,你也就害怕去活齣生命。問題給你提供瞭一種保護,讓你反對生命、反對歡樂、反對愛。你會對自己說:“我怎能快樂?我有這麼多的問題,我怎能歡樂?我有這麼多問題,我怎能愛一個男人或女人?我有這麼多問題,我怎能跳舞和唱歌?不可能的!”你會找齣不去唱、不去跳的理由,你的問題讓你有機會去逃避。
看透這些問題,你將發現它們是虛構的。
如果你遇到一個問題,認為它是真實的,我會告訴你這沒有問題。為什麼我說它沒有問題?因為當你認為它不存在的時候,問題就會消失。你對你的問題說“這不是問題”的時候,你停止瞭給它能量,你接受瞭它!你接受瞭問題的瞬間,它已不再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是因為你拒絕它。當你對它說它不應該如此,它應該是……那麼問題將會變得更有力量。
這就是我總是說“沒有問題”的原因。人們帶著他們的重大問題來到我麵前,而我說:“沒問題的,這很好,你接受它。你要做的就是接受和愛你自己。”我很清楚奧南朵會說:“這是瘋狂的,你一直在說:‘那很好……那沒有問題。隻要……!’如果你再說這個詞,我將會尖叫!”
對問題的尖叫,其實就是你對整個生命的尖叫,再多的尖叫也沒有意義,因為直到目前為止,你沒有做過任何其他的事情。無論是大聲的尖叫,還是內心的尖叫對你都沒有幫助。你可以尖叫,但這無濟於事。
嘗試著去理解而不是尖叫,嘗試著去瞭解我在告訴你什麼。我所告訴你的不是理論-而是真相,我會這樣說是因為在這方麵我很瞭解。如果它發生在我身上沒有問題,那麼為什麼它不能發生在你身上呢?接受這個挑戰,我和你們一樣隻是普通人,我沒有任何異於常人的神奇力量。
我非常普通,就和你一樣。我們之間的分彆是你不對你自己說沒問題,而我對我自己說完全沒問題-這是的區彆。你不斷地嘗試改善你自己,而我沒有嘗試改善我自己。我說:“不圓滿是生命的形式。”你試圖去變得完美而我接受我的不完美,這是的區彆。
所以我沒有任何問題。當你能夠接受你的不完美,問題還能從哪裏來?無論發生什麼,你說:“這沒有問題。”那麼問題還能從哪裏來?如果接受局限,那麼問題還能從哪裏來?問題發生在於你不接受,你不能接受這樣子的你,於是問題來瞭。你決不能接受這樣子的你,所以問題一直存在。
你有沒有想象有一天你會去接受,完全地接受你所呈現的樣子?如果你能想象,那為什麼你不現在就這麼做?為什麼等待?為瞭誰?為瞭什麼?我接受瞭我自己,而就在那個接受的當下,所有的問題消失瞭。我沒有變得完美,但我開始享受我的不完美。沒有任何人曾經變得完美-因為變得完美的意思就是完全地死去。完美是不可能的,因為生命沒有停止過:完美是不可能的,因為生命一直在走著……走著……它不會停止。
所以,讓你脫離這些所謂的問題的方法,就是接受你生命此刻所呈現的樣子,就是這樣,欣喜地在裏麵享受。下一個片刻你將會更加喜樂,因為它來自這個片刻;再下一個片刻你將會更加、更加喜樂,因為,一個片刻接一個片刻會不停地積纍。你變得喜樂並不是因為你改善瞭,而是因為你活在當下!
《內在的孩子》:療愈過去,活齣完整的自己 一部喚醒內在生命力的深度探索之旅 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浪潮中,我們常常被外部世界的喧囂所裹挾,疲於奔命,卻可能在不經意間遺忘瞭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渴望。我們渴望被愛,渴望被理解,渴望活齣真正的自己,但現實的種種經曆,尤其是童年時期的創傷與缺失,卻像一層層陰影,悄然地阻礙著我們與內在的連接,讓我們在成年後依然扮演著不屬於自己的角色,重復著相似的睏境。 《內在的孩子》並非一本提供速成技巧或空洞口號的雞湯讀物,而是一次深入自我探索的邀請,一趟迴歸心靈故鄉的漫長而溫暖的旅程。它將引領你穿越層層迷霧,去認識那個被我們長期忽視、甚至遺忘的“內在小孩”。這個“內在小孩”,是我們內心最純粹、最脆弱、最真實的部分,承載著我們最早的渴望、夢想,也裹挾著我們最初的傷痛與恐懼。 發現你的“內在小孩”:一個未曾消失的你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他是我們童年時期的縮影,他保留著孩童的純真、好奇、喜悅,但同時也可能隱藏著孩童時代的恐懼、委屈、被拋棄感。那些在童年時期未能得到滿足的需求,那些被壓抑的情感,那些不被看見的感受,都可能在“內在小孩”的身上留下印記。 本書的核心在於引導你“看見”並“聽見”你的內在小孩。你可能會問,我是一個成年人,我怎麼會有個“小孩”在裏麵?這種“內在小孩”並非字麵意義上的孩子,而是你性格中那些始終未曾成熟、未曾被充分療愈的部分。它們在你的潛意識中運作,深刻地影響著你現在的行為模式、情緒反應,甚至你的人際關係和事業發展。 例如,一個在童年時期長期被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在人際關係中錶現齣強烈的“討好”傾嚮,害怕被拒絕,總是小心翼翼地迎閤他人,生怕自己不夠好。這就是他的“內在小孩”在發齣求救信號,他渴望被看見、被肯定,但因為童年的經驗,他隻能通過“取悅”來試圖獲得安全感。 又比如,一個在童年時期經常被父母嚴厲批評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對任何事情都要求極高,一旦達不到自己的標準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和焦慮。他的“內在小孩”在不斷地呐喊:“我做得還不夠好,我仍然是不夠完美的!” 《內在的孩子》正是要幫助你識彆這些來自“內在小孩”的信號。它通過一係列深刻的理論闡釋和富有啓發性的練習,讓你有機會像照鏡子一樣,清晰地看到自己內在小孩的形象,理解他的需求,感受他的情緒。你會驚訝地發現,許多睏擾你多年的問題,其根源竟然如此清晰地指嚮瞭那個曾經的自己。 療愈創傷:釋放被束縛的生命力 童年創傷,無論大小,都可能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這些創傷並不總是戲劇性的事件,有時僅僅是父母的疏忽、不恰當的管教、言語上的傷害,甚至是被忽視的愛。這些看似“小事”的經曆,卻可能在“內在小孩”的心靈造成巨大的裂痕,阻礙著他的成長和發展。 本書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在於它提供瞭一條切實可行的療愈之路。它不是讓你沉溺於過去,而是幫助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讓你痛苦的經曆。通過理解“內在小孩”的視角,你將能學會如何去擁抱、去安慰、去安撫那個曾經受傷的孩子。 療愈的過程,可能伴隨著眼淚,伴隨著憤怒,伴隨著悲傷。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本書將引導你以一種安全、支持性的方式,去釋放那些被壓抑瞭多年的負麵情緒。你會學習如何對自己溫柔,如何給予自己童年時期未能得到的愛與關懷。 這種療愈,並非簡單的遺忘或壓抑,而是通過“內在小孩”的視角,重新去經曆、去理解、去整閤過去的傷痛。你會發現,當你的“內在小孩”得到瞭充分的理解和安撫,他身上的傷痛便開始慢慢愈閤,那些阻礙你前進的力量也隨之消解。 活齣完整的自己:連接內在智慧,綻放生命光彩 療愈“內在小孩”,最終的目的不僅僅是擺脫過去的陰影,更是為瞭讓你能夠活齣更完整、更真實的自己。當“內在小孩”的需求得到滿足,他的恐懼得以化解,他內在的生命力便會被徹底釋放。 你會發現,你不再需要通過僞裝、討好或攻擊來獲得安全感,因為你內在的力量已經變得足夠強大。你敢於錶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你敢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你敢於在關係中展現真實的自己。 《內在的孩子》將幫助你重新連接你內在的智慧和直覺。那個“內在小孩”身上,永遠保有最純粹的直覺和最真實的渴望。當你能夠傾聽他的聲音,你便能做齣更符閤自己內心真實意願的選擇。 這本書將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位忠實嚮導,它不會告訴你該怎麼做,但會提供給你一套理解自己、療愈自己、最終活齣自己的人生工具。它鼓勵你去探索,去體驗,去發現。 這是一本為你而寫的書,如果你: 感到自己常常被負麵情緒睏擾,卻不知道根源在哪裏。 在人際關係中總是感到不被理解,或重復著相似的衝突模式。 對生活感到迷茫,找不到前進的方嚮,缺乏內在的力量。 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在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苛責。 渴望與更真實的自己建立連接,活齣更充實、更有意義的人生。 那麼,《內在的孩子》將是一次值得你投入時間和精力的深刻自我對話。它將帶你走進你內心最柔軟、最真實的部分,去擁抱那個曾經的你,去療愈那些未愈的傷口,最終,讓你能夠以更完整、更自信、更喜悅的姿態,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個當下,去綻放屬於你的獨特光彩。 這是一段由內而外的改變之旅,它將引領你從“活在過去”走嚮“活在當下”,從“受睏於陰影”走嚮“擁抱陽光”。準備好,與你內在最珍貴、最值得被愛的“小孩”重逢吧,他就在那裏,等待著你的到來,等待著與你一同,去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生命。

用戶評價

評分

“張德芬力推”,這個標簽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和期待。張德芬老師的作品總是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溫暖的文字,觸動無數讀者的心靈,幫助我們連接內在的智慧,找到內心的平靜。如果她也推薦瞭這本書,那麼它很可能是一本能夠真正觸及我們靈魂深處,幫助我們療愈創傷、實現內在轉化的指南。我聯想到,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時刻,我們覺得自己被睏住瞭,被某種情緒、某種模式所牢牢抓住,無法掙脫。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把鑰匙,幫助我們打開那扇緊鎖的心門,看見潛藏在情緒背後的真正需求和渴望。它可能不僅僅是關於心理學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生命態度的引導,一種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關係的方式。我期待它能夠帶領我進行一次深刻的內在對話,去理解那些讓我們難以“說‘是’”的根源,並學習如何以一種更圓滿、更喜悅的方式去迴應生命的召喚。

評分

讀到“孫瑞雪力推”這個信息,我的期待值立刻被拉滿瞭。孫瑞雪老師的教育理念對我影響深遠,她總能用最樸實卻又直擊人心的語言,揭示兒童發展和內在成長的規律。如果她都如此推崇這本書,那它必然蘊含著深刻的洞見和極高的價值。我腦海中浮現齣一種可能性,這本書也許會以一種非常細膩、溫暖的方式,去觸碰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它可能不像一些理論性的心理學書籍那樣枯燥晦澀,而是充滿瞭故事、比喻,甚至是引導性的練習,讓我們在閱讀中就能産生共鳴,並開始自我探索。我尤其期待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我們常常會在關係中重復傷害,為什麼我們總是難以放下過去的執念,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或許,這本書會讓我們意識到,生命中的許多“睏境”,其實是我們內心對自身的“拒絕”,而當我們可以真正接納並“說‘是’”時,一切都會變得不同。

評分

“對生命說是”,這本書的題目像是一聲溫柔的召喚,邀請我們去擁抱生命中那些看似不完美的部分。我總覺得,我們常常活在一種“想要”和“不想要”的二元對立中,總是想要美好的,排斥痛苦的,但這似乎讓我們失去瞭很多體驗的完整性。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挑戰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引導我們去看見,即使是那些我們曾經抗拒、逃避的經曆,也都是生命賦予我們的禮物,它們以獨特的方式塑造瞭我們。它或許會教我們如何放下對“完美”的執念,如何在“不完美”中找到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我尤其感興趣的是,作者會如何闡釋“說‘是’”背後的心理機製,它是一種心理防禦,還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它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我們的行為,以及我們與他人和世界的互動模式?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於對抗,而是來自於接納,來自於勇敢地對生命中的一切說齣那個充滿力量的“是”。

評分

“對生命說是”,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仿佛在邀請我們去擁抱生活中所有的經曆,無論好壞。最近常常思考,我們的人生真的像是一個巨大的“是”字,連接著無數個當下,每一個當下都孕育著未來的可能性。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抗拒某些事情,用“不是”來為自己築起一道道圍牆,拒絕成長,也拒絕體驗。這本書,我猜想,正是要我們放下這些防禦,去感受生命流淌的真實脈絡。它或許會引導我們審視內心深處那些不甘、遺憾、甚至是怨恨,然後溫柔地告訴我們,即使麵對最艱難的時刻,我們依然可以選擇“說‘是’”,用一種更開放、更接納的態度去麵對。這種“說‘是’”不是軟弱的妥協,而是一種強大的內在力量,一種與生命閤一的智慧。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去解析那些阻礙我們說“是”的心理模式,是童年創傷的影響,是社會期望的束縛,還是我們根深蒂固的認知偏差?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覺察到這些,並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去轉化,那將是多麼寶貴的收獲。

評分

“對生命說是”,這個書名讓我想到瞭生活中的許多“不如意”。有時候,我們真的會陷入一種無力感,感覺自己被生活推著走,卻又無從反抗。這種感覺,就像在一條湍急的河流中,我們隻能拼命掙紮,卻始終無法掌握自己的方嚮。我猜測,這本書也許會提供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不是去對抗河流,而是去學習如何順流而下,甚至從中找到可以藉力的點。它或許會讓我們明白,那些看似阻礙我們的事件,其實蘊含著成長的契機。我們可能總是習慣性地去“否定”那些讓我們痛苦的經曆,試圖將其屏蔽,但這本書可能會教我們如何去“擁抱”它們,如何在它們之中找到智慧和力量。這種“擁抱”,不是麻木的承受,而是一種主動的整閤,一種將過去的傷痛轉化為生命能量的過程。我很好奇,作者會用怎樣的視角來解讀“否定”與“肯定”在生命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纔能真正做到“對生命說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