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跨越三十餘思想隨筆精粹,縱論曆史,激評現實,“我們還沒有值得陶醉的勝利,毫無盲目樂觀的理由,隻有深刻反思的責任!”
自序 / 七十而思
1978年
我的1978年
1980年
清朝全國地圖的測繪
1981年
西漢人口考
1982年
略論我國封建社會人口增長的不平衡性
1983年
漢武帝徙民會稽說正誤──兼論秦漢會稽丹陽地區的人口分布
1984年
西漢時期西北地區的人口遷移
1985年
我國部分省界形成的曆史──政治因素舉例
1986年
關於我國古代人口調查的幾個問題
1987年
耕耘曆史地理園地五十年的結晶──讀譚其驤《長水集》
1988年
統一分裂與中國曆史
1989年
論新文化在中國傳播的政治機製
“炎黃子孫”不是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同義詞
1990年
中國移民史發凡
1991年
中國人口發展史?餘論
1992年
秦漢時期的人口遷移與文化傳播
全麵正確地認識地理環境對曆史和文化的影響
1993年
宋代人口新證
1994年
中國人口:21世紀的憂思和希望
論秦漢統一的地理基礎
1995年
我們應有的反思
1996年
納稅人的義務和權利:社會公正的基礎
開放觀念與世界新文明
1997年
永恒的追求:真實的曆史
1998年
邂逅霍金
尋訪李約瑟
1999年
在曆史與社會中認識傢譜
2000年
麵嚮新世紀的中國曆史地理學
2001年
我親曆的南極
2002年
玄武門之變真相推測
2003年
有財未必富,開源勝節流
為何“太空見長城”的謬說會長期重復
2004年
人與自然:不僅是敬畏
從曆史地理看西北城市化之路
2005年
河流倫理與人類文明的延續
得天下與治天下
2006年
中國曆史地圖:從傳統嚮數字化和現代化的轉變——“中國曆史地理信息係統”的研製及其意義
惟有人文足韆鞦
2007年
利用、改造、普及代替不瞭保護
從曆史地理看長時段環境變遷
2008年
中國古代為什麼有重視曆史的傳統
建議以5月19日為全國哀悼日
2009年
改革開放與中國人觀念的現代化
廁所:雜憶和現實
2010年
移民與都市文化
禮失求諸野
2011年
從中國曆史地理認識鄭和航海的意義
三峽大壩,責任誰負
2012年
地圖上的中國與曆史上的中國疆域
方言的“傳”和“承”
2013年
中國的傳統生存智慧與生態觀
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序
2014年
中國的教育問題還是教育的中國問題
懷念侯仁之先生
自序 七十而思
2007年,復旦大學齣版社賀聖遂社長策劃瞭一套“三十年集”係列,邀我參與。“三十年”,是指1977年恢復高考與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至此已30年,因此他想在這兩年或稍後考上大學或研究生的人中物色一些人各編一本集子。集子的體例是每年選一二篇文章,學術論文與其他文章均可,再寫一段簡要的紀事,逐年編排成書。我按體例編成一書,取名《後而立集》。“三十而立”,可惜我到33歲剛考取研究生,學術生涯開始得更晚,能夠編入此書的任何文字都産生在“而立”之後。
到瞭今年,梁由之兄得知12月將是我七十初度,極力慫恿我續編至今年,重新齣版。他又主動接洽,獲賀聖遂先生慨允使用《後而立集》的內容。於是我仍按原體例,續編瞭2008年至2014年部分,同樣每年選瞭兩篇文章,寫瞭一段紀事。新齣版的書自然不宜沿用舊名,由之兄建議以其中一篇《我們應有的反思》的篇名作為書名。開始我覺得題目稍長,在重讀舊作後就深佩由之兄的法眼,欣然同意。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每到逢十生日,總免不瞭用孔子的話對照。但聖人的標準如此之高,每次對照徒增汗顔,因為自知差距越來越大。年近七十,不僅做不到不逾矩,而且離隨心而欲的境界遠甚。這些舊作基本都是我四十歲後寫的,卻還談不上不惑,相反惑還很多。但畢竟有幸躬逢改革開放,特彆是當初倡導解放思想,撥亂反正,否則我不可能在1988年寫齣《統一分裂和中國曆史》這樣的論文,並且能入選“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周年理論討論會”並獲奬。這些文章在學術上未必有多少貢獻,差堪自慰的是我始終在反思,所以盡管時過境遷,對今天及以後的讀者還有些意義。
就以《我們應有的反思》為例,那是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在1995年寫成的。由於此文的重點是反思,有些觀點和說法與主流有差異,發錶過程還頗有周摺。有幸發錶後引發瞭不小的反響,包括日本的輿論在內,後來一位日本學者還專門到復旦大學找我討論,一位旅日學者發錶贊同我觀點的文章後還引發激烈爭論。19年後,麵對中日關係的復雜形勢,我認為我的反思不是過頭瞭,而是還不夠,但基本是正確的。去年和今年我兩次嚮政府建議應隆重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是當年反思的繼續。但當年的反思也有兩點失誤:一是沒有料到中國的經濟發展會如此迅速,以至不到20年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而我對中國的評價與預測都偏低;一是當時尚未瞭解曆史真相,還沿用瞭蔣介石、國民黨不抗日的陳說,涉及曆史的一些說法在今天看來多有不妥。還有一點,當時不知道中日建交後日本究竟給瞭中國多少援助,政府贈款和多少,日元代款有多少,直到200年中日建交三十周年時政府纔公布總數達1900多億人民幣,並嚮日本政府錶示感謝。我支持我國政府的立場,這筆援助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確起瞭很大作用,該感謝的還是應該感謝,不能與戰爭賠償混為一談。
在其他方麵,在學術上也是如此。我在研究生期間開始研究曆史人口地理、人口史,以後發錶瞭《中國人口發展史》,閤著瞭《中國移民史》、《中國人口史》、《人口與中國的現代化(1850年以來)》,參與撰寫《中國人口總論》也發錶瞭相關的論文,參加過多次專題討論會。由於這也是一個反思的過程,所以在1995年我提齣,國傢計劃生育政策應及時作齣調整,從獨生子女改為“鼓勵一胎,允許二胎,杜絕三胎”。但今天看來還不夠,從中國人口的發展趨勢,從上海等大城市已經齣現的變化看,還應進一步調整到“確保一胎,鼓勵二胎,允許三胎”。除瞭政策調整外,還應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資源,那就賦予孝道新的內容,教育青年將生兒育女當作自己對傢庭、對社會和國傢的應盡的責任,當作真正的孝道。
先師季龍(譚其驤)先生一直鼓勵我們要超越前人,包括要超越他。他自己也一直在反思自己以往的研究成果,給我們樹立瞭榜樣。在他留下的最後一篇未完成的論文中,他還極其坦率地承認他的成名作《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一文中對移民數量估計的失誤。在他的鼓勵下,我也質疑他的某些觀點。例如,在編繪《中國曆史地圖集》過程中,他形成的觀點是“18世紀中葉以後,1840年以前的中國範圍是我們幾韆年來曆史發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這就是我們曆史上的中國。至於現在的中國疆域,已經不是曆史上自然形成的那個範圍瞭,而是這一百多年來資本主義列強、帝國主義侵略宰割瞭我們的部分領土的結果,所以不能代錶我們曆史上的中國的疆域”。而我近年來的看法是,如果說1840年前的中國疆域是“自然形成”的話,那麼此後到今天的中國疆域也是“自然形成”的。(詳見本書《地圖上的中國和曆史上的中國》。)
我當然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但隻有不斷反思方有可能。隻要不斷反思,即使永遠達不到這一境界,也能逐漸接近,所以在年近七十時,我想到的是“七十而思”。這並不是說以前沒有思過,而是思得不夠,要永遠思下去。我們還沒有值得陶醉的勝利,毫無盲目樂觀的理由,隻有深刻反思的責任!
——葛劍雄
當我看到《夢路書係007:我們應有的反思》這本書時,一種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這或許是因為“反思”這個詞本身就具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它代錶著一種深刻的內在需求,一種對自我和世界的探尋。而“夢路”這個概念,則讓我聯想到人生中那些不確定卻又充滿希望的時刻,像是走在一條通往未知卻又可能美好的道路上。我一直認為,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旅程,而反思,就是我們在這場旅程中為自己繪製的地圖,它幫助我們辨彆方嚮,規避風險,並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宿。這本書由中信齣版社齣版,這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因為我深知中信齣版社在齣版領域一直以其嚴謹的選材和深刻的洞察力著稱。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是一部關於人生智慧的寶典,它會帶領我走進更深邃的內心世界,去發現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去理解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並最終幫助我找到屬於自己的“應有的反思”。我期待它能為我的人生帶來新的啓示,讓我在前行的道路上,更加堅定,也更加從容。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夢路書係007:我們應有的反思”,加上中信齣版社的背書,我立刻就産生瞭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衝動。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書架上偶然瞥見它的,書脊的設計很簡潔,但“反思”這兩個字卻像鈎子一樣吸引瞭我。平時我就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對那些能夠引發我深度思考的書籍總是情有獨鍾,而這本書的命名恰恰迎閤瞭我這種需求。我迫不及待地把它藉迴瞭傢,盡管手頭還有幾本未讀的書,但它已經占據瞭我腦海中的優先位置。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導我審視自己,審視我們所處的世界,並從中汲取智慧,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嚮。我對“夢路”這個詞也充滿瞭好奇,它是否暗示著一種通往內心深處,探索未知自我的旅程?或許,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會經曆無數個“夢路”,而這本書,就是我們在這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南針。我甚至開始期待,讀完這本書後,我的人生會有怎樣的覺醒,會有怎樣的新視角,能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義,更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挑戰。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文字的閱讀,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和靈魂的升華。
評分我在書店裏偶然看到《夢路書係007:我們應有的反思》這本書,第一眼就被它獨特的名字吸引瞭。我覺得“夢路”這個詞很富有詩意,似乎暗示著一種探索未知、追尋夢想的旅程。而“反思”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改進自己。這本書由中信齣版社齣版,這讓我對它的內容質量有瞭初步的信心,因為中信齣版社一直以來都以齣版高質量的圖書而聞名。我對手頭的項目感到有些瓶頸,思考瞭很多解決方案,但總感覺缺乏一些深層次的洞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幫助我突破思維的局限。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這本書的可能樣子:它可能是一係列關於人生哲理、社會現象、個人成長等方麵的文章集閤,也可能是一本關於某個特定領域的深度剖析。無論如何,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啓發,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方式看待問題。這種期待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興奮,仿佛即將打開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門。
評分我在書架上發現《夢路書係007:我們應有的反思》這本書,它獨特的名字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夢路”二字,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畫麵,仿佛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時常會經曆一些充滿不確定性、但又似乎被某種力量牽引的時刻,這條路或許坎坷,或許蜿蜒,但它終究指嚮內心深處。而“反思”,則是這條路上的必備功課,它讓我們能夠停下來,審視走過的腳印,修正前行的方嚮,甚至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我一直認為,一個能夠真正成長和進步的人,必然是一個善於反思的人。這本書由中信齣版社齣版,這讓我對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有瞭初步的信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關於人生哲理、自我認知、或者社會洞察的深刻見解。它可能不是一本輕鬆愉快的讀物,但卻是一本能夠觸及靈魂、引發思考的書。我希望通過閱讀它,能夠對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並為未來的生活找到更有意義的價值。
評分偶然間瞥見《夢路書係007:我們應有的反思》這本書,書名便深深地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夢路”二字,在我看來,就像是人生中那些模糊而又充滿可能性的道路,我們在這條路上探索、前行,有時是清醒的,有時又像是沉浸在夢境中。而“反思”,則是這條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停頓與迴望。我一直相信,一個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一個懂得反思的人。他不會僅僅滿足於錶麵的成功,而是會深入地審視自己的內心,審視自己的行為,從中汲取經驗,不斷完善自己。這本書由中信齣版社齣版,這給我一種可靠的感覺,我信任這個齣版社能夠帶來有深度、有價值的內容。我設想,這本書的內容大概率不會是簡單的道理堆砌,而會是一種引導,一種啓發,或許會涉及人生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維度,最終指嚮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進行的深刻的自我審視。我期待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也能夠找到更加清晰的人生方嚮。
評分我最近在瀏覽書店時,被一本名為《夢路書係007:我們應有的反思》的書吸引瞭。這本書的名字給我一種特彆的感受,一方麵,“夢路”二字充滿瞭想象空間,暗示著一種人生旅程,或者是一種對理想的追求,而“反思”則直接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主題。我一直認為,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不斷地審視和反思自己,包括自己的思想、行為、以及所做的選擇。隻有通過反思,我們纔能不斷成長,纔能避免重蹈覆轍。我特彆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而這本書的名字恰恰迎閤瞭我的這種偏好。由中信齣版社齣版,也讓我對其內容質量有瞭初步的信任。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幫助我理解人生中那些復雜的問題,或許是關於個人成長,關於社會變遷,又或者是關於人際關係。我設想,它可能是一本能夠挑戰我既有觀念的書,也可能是一本能夠給我帶來安慰和啓迪的書,總之,我期待它能夠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參考。
評分我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注意到瞭《夢路書係007:我們應有的反思》這本書。朋友形容這本書讓他“醍醐灌頂”,並且“重新審視瞭自己一直以來的一些想法”。這句話真的戳中瞭我的點。我一直覺得,人活著,如果隻是隨波逐流,那麼生命就會變得很蒼白。我們都需要時不時停下來,看看自己走過的路,看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看看自己有沒有偏離航綫。這本書的名字,尤其是“反思”這兩個字,讓我覺得它正是我現在所需要的。我最近也在經曆一些人生的選擇,感到有些迷茫,不知道未來的方嚮在哪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指引,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中信齣版社的名字也讓我覺得這本書應該很有深度,不會是那種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的作品。我設想,這本書會包含很多深刻的道理,也許是一些經典的思想,也許是作者對當下社會的熱切觀察,又或者是作者的個人經曆和感悟。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友,坐在我身邊,和我一起靜靜地思考人生。
評分前段時間,我無意中在網絡上看到瞭《夢路書係007:我們應有的反思》這本書的推薦,立刻就被這個名字吸引瞭。我覺得“夢路”這兩個字很有畫麵感,讓人聯想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所經曆的那些不確定、但又充滿可能性的時刻,就像在夢中前行,時而清晰,時而模糊,但總有一股力量在指引著我們。而“反思”則是我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的一個概念。我總覺得,如果一個人不能夠不斷地反思自己,那麼他就很難進步,甚至可能會重復犯同樣的錯誤。這本書由中信齣版社齣版,我一直對中信齣版社齣品的書籍抱有很高的期待,它們的圖書往往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深度。我腦海中浮現齣這本書的模樣,它可能像一本哲學類的讀物,探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也可能是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籍,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還可能是一本關於社會現象的評論集,引發我們對當下社會的思考。我期待它能夠帶給我一些前所未有的啓發,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成熟、更加深刻的視角來看待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夢路”。
評分最近,我被一本叫做《夢路書係007:我們應有的反思》的書悄悄地吸引瞭。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尤其是“反思”二字,仿佛是沉甸甸的邀請,邀我一同踏上探索自我的心靈之旅。我一直認為,人生的價值並非僅僅在於嚮前奔跑,更在於偶爾停下腳步,審視過往,理解當下,並為未來做好準備。這種“反思”的能力,是連接過往與未來的橋梁,是實現個人成長的基石。而“夢路”這個詞,則讓我聯想到人生中那些充滿不確定性,卻又孕育著無限可能的階段。它或許代錶著夢想的追尋,或許象徵著探索未知的心靈疆域。這本書由中信齣版社齣版,這個齣版社的書籍質量嚮來是有保障的,這更增添瞭我對它內容的高度期待。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溫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導我審視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挖掘那些被遺忘的角落,甚至幫助我重新定義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觀念。我期待它能像一位智者,在我人生的岔路口,為我點亮一盞燈,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清前方的道路,並勇敢地前行。
評分最近,我在書店裏發現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書——《夢路書係007:我們應有的反思》。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意味。“夢路”,仿佛是在描繪人生中那些充滿未知與希望的旅程,而“反思”,則是這場旅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讓我們得以審視自己,審視所處的環境,從而不斷地成長和進步。我一直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能夠停下來思考,那麼他的人生就會像一輛沒有方嚮的列車,永遠在軌道上盲目前行。這本書由中信齣版社齣版,這讓我對其內容的質量和深度非常有信心,因為中信齣版社一貫以齣版高質量、有深度的書籍而聞名。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這本書的可能形態:它或許是一係列關於人生智慧的隨筆,或許是對社會現象的深刻剖析,又或者是對個人成長曆程的真誠記錄。無論如何,我都期待它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前所未有的啓迪,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人生,並找到屬於自己的“應有的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