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诗名译 勒韦尔迪是著名法国诗人,其诗灵动、优美,是超现实主义的先驱。译本由著名译者树才精心磨砺而出。上世纪九十年代,此书曾引起了诗界强烈反响,但是年代久远早已断货,亟需新版。
★由树才先生苦心译制,涵括了勒韦尔迪各个阶段的创作。该诗集灵动耐读。同时还选译了勒韦尔迪的散文作品。
★精致的藏本 本诗集隶属于“沉默的经典”系列诗丛。装帧精致,适合诗歌爱好者,是为收藏不二选择。
《沉默的经典:被伤害的空气》不仅收录了勒韦尔迪各时期的诗作几十首,还收录了《我的航海日志》等著名的散文诗作品。
勒韦尔迪是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先驱。诗行外壳的精致,以及诗意内涵的飘忽,构成勒韦尔迪整个诗歌的最显著特点。他把生命无条件地投入到诗歌里,正是想另辟蹊径,让自己走进生命的更幽暗处,用把死亡推出体外的手,去探测渺小一己的全部内在神秘。
皮埃尔·勒韦尔迪(1889-1960),二十世纪初期法国著名诗人、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生于纳博讷,1910年定居巴黎,与毕加索、阿波里奈、雅各布等人一起参加立体派活动,1917年至1919年创办并主编杂志《北-南》,该刊聚集了后来发起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几位重要人物,并大量发表实验性新诗。他所著诗集总共有二十多卷,以《散文诗》(1915)、《椭圆形天窗》(1916)、《屋顶上的石板》(1918)、《入睡的吉它》(1919)、《青天的碎片》(1924)等知名。
勒韦迪与阿波里奈等人一样,是二十世纪法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几个源头之一,对后来的法国诗歌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包括大量的散文诗,都具有具体性、反理性和神秘性的的特色;既富于现代主义的抒情特征,又颇具行云流水似的大师风范,本书精选了勒韦尔迪各个时期的诗作一百多首,力图全面反应诗人作品的美学样貌。
树才,诗人、翻译家。文学博士。1965年生于浙江奉化。198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90至1994年在中国驻塞内加尔使馆任外交官。200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著有诗集《单独者》、随笔集《窥》等。译著有《勒韦尔迪诗选》、《夏尔诗选》、《博纳富瓦诗选》等。2008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勋章。
勒韦尔迪,一颗黑色太阳
散文诗 1915
吉祥物
风和灵魂
渴望
比这儿更远
永远单独
冬天
强行军
风的尖角
旅馆
狂欢节
诗人
无动于衷的人
轮廓和脸
等候室
拂晓
隐名埋姓者
没有面具
天上溜冰者
旅行者和他的影子
烫衣女工
被伤害的空气
一副平庸的外表
危险的幽灵
闯入者
美丽的星星
另一种迎接
平民百姓
灵魂出去
行列
夜景画
一些模糊的生灵
羞怯
影子的真实
舞会之后
太宏伟的旅行
每人一份
夜声
前线
战斗
迷惑
卫兵
面对面
街头卖艺者
比尔包开
黄昏
正面反面
真实的滋味
士兵
卑劣的思想
耻于所见
几首诗 1916
巴黎—圣诞节
P.O.正午
4和9
地平线
停
椭圆形的天窗 1916
直趋死亡
春天的虚空
时间的皱纹
冷酷的心
夏日的欢乐
时间的帆
单调的日子
永远惊惶不安
混杂的声音
暂时
还得前行
艰难的生活
另一面
灵魂的可笑躯壳
心连心
从一切的尽头
在风的角落
失去的痛苦
静止的真实
最后一集
钟心
喜悦
严酷的剩余
上面的惊异
正面
夜间劳作者
过一会儿
沉甸甸的灵魂
在陌生的世界上
屋顶的石板 1918
上午
深渊
墙的影子
在田野里或山岗上
火
岸
奇迹
秘密
骇人的血
完成了的废墟
铅心
走廊
屏幕
晚上
黑色的房间
在时间之前
广告牌
海堤
早晨
计划
林中空地
守望
十字路口
内静
下面
风的源头 1929
摇杆
空间
乌有
白色的石头 1930
记忆
变化着的目光
人们交换的词语
永远同一个
两颗星星
呼吸的影子
陌生的眼睛
白色的面具
明亮的旗
黑圆圈
从一块草地到另一块
半开的门
黑色的船
街道在变
说到底
一种呈现
但啥也没有
废铁 1937
温柔
贪婪
我的航海日志(摘译)
评论
论彼埃尔?勒韦尔迪
〔法〕圣·彼埃尔·里夏尔
一颗黑色太阳陨落在票莱斯姆
〔法〕路易·阿拉贡
回忆彼埃尔·勒韦尔迪
〔法〕安德烈·布勒东
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法〕亨利·勒梅特
以它的高度
〔法〕伊夫·梅兹埃
与创造较量
〔法〕勒贝尔·萨巴蒂埃
译后记
补记
被伤害的空气
天真热,空气颤栗着,所有的声音变得震耳欲聋。群狗凶猛地狂吠。从敞开的窗口,女人们的喊叫足以与这粗野的大合唱相匹敌。
要冻住这些话语,寒冷还真有点困难。如果鸟儿冗默,如果女人们沉默,如果狗死干净……有一刻,公园会悬安静的,万物沉睡。但很快,可怕的声音又开始了。这是太阳的召唤,每个人都满怀激情地应和。一些哑默的不堪重负的生灵,既不能保护自己,也无法替自己复仇。至高的声音压迫着它们。
烟雾里、屋顶孤零零地耸立,我转动脑袋像转动细绳上的一只铃铛。速度直抵云端,令小溪独自低语。
天空塌下来,人们又关上窗,嘴是闭着的。树叶跌落,鸟儿甚至不敢再啁啾。天真冷。
冬天,是寂静的间歇。
强行军
在他的右脚,闪耀着一只非常古老的脚环,而另一只,悬着,则是威胁。别靠近他的地域,那儿躺着他整个不愉快的过去。你是谁?来不及预测,一场大变化已经发生了!
至于其他,以往的道德成了一种罪,别以为这里有什么不公正。不由自主地,这灵魂把你带向更好的地方,悲苦的地方,那些相同的疲乏将始终伴随你,在后面。这就是你的前行,它推动你,告诫自己永远不要停歇。
尽管如此,令你绝望的每一天却又支撑你。那么,走吧,运动,运动为了让你的疲乏休息。
暂时
生活单纯而快活
明亮的太阳敲着柔和的丁当
钟声已经平息
今天早晨光穿透一切
我的脑袋是点燃的楼台
我居住的房间也被照亮
一缕光足够
一声开怀大笑足够
我的快乐摇撼了房屋
并以它美妙的歌声
挽回那些想死的人
我唱走调了
呵真好笑
我的嘴向所有的风敞开
到处抛掷狂语
我不知道它们是怎样说出的
为了飞向另一些耳朵
听吧我没发疯
我笑在楼梯下
笑在洞开的门前
笑在散落的阳光里
笑在绿色葡萄园的墙上
而我的臂膀伸向你
我爱你是在今天
在陌生的世界上
我再不能凝望你的脸
你躲在哪里
房屋在云彩里消失
你已经离开最后一扇窗
你曾在那里出现
回来我将变成什么
你敝下我一个人我害怕
想想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吧
我们走在房屋之间的街上
而在荆棘丛中的大路上
有时风使我们沉默
有时雨使我们目眩
你迎着太阳唱歌
雪让我快乐
我孤零的我揉着眼皮
我几乎想哭
必须走向阴影里的这盏灯
这就是我要讲的整个故事
生活如此简单笔直没这么多拐弯抹角
走向这盏寒灯不顾一切要去抵达
你别急
谁在吹气
当我抵达时谁将吹气
但孤零零的我不敢再往前走
所以我开始睡
也许一睡不醒
在人们让我躺下的床上
再不去理会生活
我忘了所有朋友
父母和几个情人
我睡过冬日和夏天
但我的梦没有懒惰
但为了我惦记着的你
我必须起床
唉美好的日子过去了
当我们相抱而睡
漫漫长夜变得如此短暂
我从一个非人的嗓音
那凄厉沉闷的响声中醒来
必须前行我拖着你
伴着凄厉的鼓声
大家嘲笑我的痛苦
有一天我还得前行
从未完成的使命
让刽子手来套住你
今夜美好的日子结束了
一个忧郁的声音呼唤你
因为你土地再次变冷
远远地我又看见你的脸
但我再不能将它找回
我路过时它从重新关上的
窗口消失了
我们不再在一起走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一把精雕细琢的刻刀,线条干净利落,却又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克制而又充满张力的表达方式,很多关键的情节并没有通过大段的内心独白来完成,而是巧妙地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环境的氛围来暗示。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理解能力,但也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发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文学手法上,它展现出一种成熟的、不媚俗的姿态,拒绝用廉价的戏剧冲突来取悦读者,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通往真诚的道路。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光影交错的剧场,灯光时而聚焦,时而隐去,一切都在暗示着某种即将揭晓的真相,让人心头痒痒的,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幕会如何展开。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处理“缺失”和“空洞”的方式。它没有用宏大的叙事来填补,而是选择直面那些无法言说的部分,那些被时间磨损、被记忆扭曲的空白地带。这种对“不在场”的深刻描摹,反而比直接描述事件本身更具冲击力。它探讨了一种非常微妙的情感状态:既是伤痕累累,又是带着一种近乎超脱的平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代入到那种“试图理解却永远隔着一层纱”的困境中。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给予了一种更真实的面对——有些伤口注定无法完全愈合,但我们可以学着带着它们生活下去。这种成熟、甚至有些冷峻的视角,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显得尤为珍贵和耐人寻味。
评分从美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流。它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将过去、现在和一些模糊的未来片段交织在一起,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些许迷惘,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时间线,恰恰模拟了记忆和创伤的碎片化本质。作者并没有试图将所有线索强行拉直,而是允许它们在特定的情感节点上相互碰撞、折射出不同的光芒。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文本的密度非常高,每一个段落都承载着多重意义。反复品读后,会发现之前看似无关紧要的描述,其实是为后来的爆发点埋下的伏笔,这种精巧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功力,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叙事节奏的绝对掌控力。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一场缓慢而又充满惊喜的探险。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餐式读物,让你读完即忘。恰恰相反,这本书的内容像是一张密集的网,你以为自己已经看透了所有的节点,但每当你想抽离时,又会被新的细节和视角重新拉扯回去。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非常自洽,逻辑严密,即使是那些看似突兀的事件,在后面的章节中也能找到合理的解释,这种布局的精妙,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构建的宏伟蓝图。它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着读者去质疑、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这种互动式的阅读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满足感,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像是参与了这场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那种潜藏在平静之下的暗流涌动,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着一种紧张感。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决定、每一个犹豫,似乎都能在现实生活的某个角落找到对应。我尤其欣赏它对时代背景的细致描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环境描写,实则为整个故事构建了一个扎实而又充满张力的舞台。这种将宏大背景与个体命运紧密编织在一起的手法,使得故事不仅停留在个人恩怨的层面,更上升到了对社会结构和人性深处的探讨。读完之后,那种回味悠长的感觉,就像是品尝了一杯陈年的老茶,初入口平淡,回甘却绵长不绝,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更深层次的寓意。它成功地做到了在不刻意煽情的前提下,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留下了持久的思考空间。
评分并追求单薄的人,把手臂缠绕在一起
评分“用你的信任作交换,世界把它的力量托付给你”
评分这里枯燥无味而了无遮挡,我实在厌倦被人认出
评分我喜爱的法国诗人,我闭着眼睛也能数出十几位,但如果你问我,谁是其中最让我惊心动魄的,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是彼埃尔·勒韦尔迪。
评分而树木,电线杆,房子将呈现出我们时代的形态。
评分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评分很好,书是正版的,一次买了好多本
评分一个发笑的人共鸣于胸腔,伤心的小号
评分,生于纳博讷,1910年定居巴黎,与毕加索、阿波里奈、雅各布等人一起参加立体派活动,1917年至1919年创办并主编杂志《北方--南方》,该刊聚集了后来发起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几位重要人物,并大量发表实验性新诗。他所著诗集总共有二十多卷,以《散文诗》(1915)、《椭圆形天窗》(1916)、《屋顶上的石板》(1918)、《入睡的吉它》(1919)、《青天的碎片》(1924)、《风源》(1929)、《破烂铁件》(1939)、《大部分时间》(1945)、《劳动力》(1949)、《彩绘之星》、《死者之歌》等知名;散文集有《自卫》(1919)、《屋顶航海日记》(1948)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