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84之後特集:村上春樹Long Interview長訪談 [村上春樹ロングインタビュー: 新潮社季刊誌考える人2010年夏号より]

1Q84之後特集:村上春樹Long Interview長訪談 [村上春樹ロングインタビュー: 新潮社季刊誌考える人2010年夏号よ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村上春樹,松家仁之(Murakami Haruki) 著,賴明珠,張明敏 译
图书标签:
  • 村上春樹
  • 1Q84
  • 文學訪談
  • 新潮社
  • 日本文學
  • 長篇小說
  • 思考
  • 訪談
  • 現代文學
  • 文化評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ISBN:9789571353241
版次:1
商品编码:160113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藍小說
外文名称:村上春樹ロングインタビュー: 新潮社季刊誌考える人2010年夏号より
开本:16開
出版时间:2011-01-23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村上春樹的小說世界,不單只有雙眼可以見到的現實,深藏在眼裡所沒見到的現實也可以清晰地浮現上來。這是彷彿可以直接碰觸到我們的心、身體,或者是在我們的深處陰暗處投射出光芒,個人的、普遍性的物語。
從1979年出道以來30年,一次又一次地成功變容,拓展了物語的領域和深度的這位作家,透過深藏在身體內的東西,將生存在現代的我們的物語,一個又一個地挖掘出來。2009年村上春樹推出長篇大作《1Q84》,將其30年創作生涯推上另一高峰。隔年5月,鮮少接受採訪的村上,罕見地接受日本新潮社雜誌《思考的人》總編輯松家仁之專訪。
在箱根的新綠山中的三天兩夜訪談中,村上春樹回顧從1979年步入文壇以來的創作歷程,從《挪威的森林》、《發條鳥年代記》、《海邊的卡夫卡》,談到《1Q84》,從中可窺見作家寫作觀點的轉變、文體的轉變,以及,村上自己內心的轉變。故事是如何產生的?文學啟蒙從什麼書開始?對翻譯的看法、對其他作家的解讀,以及所謂的Little People究竟是什麼?村上春樹在這本訪談集中都一一詳細回答。除了談寫作與翻譯,訪談中並提及村上如何安排寫作的節奏、閒暇時間又做何消遣,最後也告訴讀者他今後的計畫。

作者简介

村上春樹
1949年,生於京都。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戲劇系畢業。1979年,以《聽風的歌》獲群像新人文學獎。
主要的長篇中,《尋羊冒險記》獲野間文藝新人獎,《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獲谷崎潤一郎獎、《發條鳥年代記》獲讀賣文學獎,《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1Q84》獲每日出版文化獎。
主要的短篇,有《開往中國的慢船》、《神的孩子都在跳舞》、《東京奇譚集》。
有關地下鐵沙林事件、奧姆真理教著作有:《地下鐵事件》、《約束的場所》。
譯書有《瑞蒙.卡佛全集》、《刺穿心臟》、《麥田捕手》、《大亨小傳》、《漫長的告別》等。
2006年獲法蘭茲.卡夫卡獎、歐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2009年獲耶路撒冷獎。

■採訪者簡介
松家仁之
1958年出生。1982年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畢業。同年進入新潮社。歷經「小說新潮」編輯部和「SINRA」編輯部,之後進入出版部。2002年擔任新潮社《思考的人》雜誌總編輯,也是創刊編輯長,2006年擔任《藝術新潮》雜誌總編輯。他於二○一○年五月十一、十二、十三日在神奈川縣足柄卜邵箱根町採訪村上春樹,做為他於新潮社編輯生涯最完美的句點,於2010年冬卸任日本新潮社雜誌《思考的人》總編輯一職。同行採訪的有菅野健兒,擔任攝影。

译者简介
賴明珠
(翻譯本文)一九四七年生於台灣苗栗,中興大學農經系畢業,日本千葉大學深造。回國從事廣告企畫撰文,喜歡文學、藝術、電影欣賞及旅行,並選擇性翻譯日文作品,包括村上春樹的多本著作。

張明敏
(翻譯邊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哲學碩士、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碩士、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訪問學者。曾獲臺北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翻譯文學獎、日本交流協會獎助。譯有〈《漫長的告別》日文版譯者後記〉、《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等。
暂定书名: 文学之径:当代日本文学思潮与创作面貌 核心主题: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日本文学的演变脉络、核心议题以及重要作家的创作策略与思想底蕴,尤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日本文学如何应对时代变迁、文化冲击与身份认同的重塑。 内容结构与重点章节概述: 第一部分:时代的回响与文学的转向 (The Echoes of the Era and Literary Shifts) 本部分着重于描绘战后日本社会在经济泡沫破裂、“失去的十年”乃至随后的社会结构性变革中,文学如何捕捉和反映时代的焦虑与失落感。 1. 泡沫经济的幻灭与“后泡沫时代”的文学母题: 分析经济繁荣的终结如何导致叙事重心从对现代性的歌颂转向对日常琐碎、个体疏离感的深刻描摹。探讨“扁平化社会”背景下,年轻人价值观的转变如何投射到小说人物的行动逻辑中。 2. “新写实主义”的再审视: 考察如柳美里、山田悠纪子等作家如何继承并发展了早期的“私小说”传统,但加入了更多对边缘群体、性别政治和城市空间压抑感的关注。重点分析其语言风格如何更贴近口语化和即时性体验。 3. 灾难记忆与文学的责任: 深入探讨阪神大地震以及后来的三一一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文学创作的冲击。分析作家们如何处理“不可言说之痛”与“集体记忆重构”之间的张力,以及非虚构写作在这一时期的崛起。 第二部分:叙事手法的实验与边界的拓展 (Experimentation in Narrative Technique and Boundary Expansion) 本部分聚焦于当代日本作家在小说结构、时间观和语言运用上的创新实践,以及他们如何突破传统小说的形式限制。 4. 超越现实的叙事:奇幻、魔幻与超现实的回归: 探讨当代日本文学中,对“非日常”元素的运用不再仅仅是逃避现实,而是成为解构现实的有效工具。分析如何将日本传统怪谈(如“百鬼夜行”的现代变体)融入都市背景,以揭示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深层心理结构。 5. 时间性的多层结构: 考察作家们如何运用碎片化叙事、多重叙事者或非线性时间轴来模仿现代人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分析“记忆闪回”与“预示性片段”在构建小说张力中的作用。 6. 语言的物质性与电子文本的渗透: 讨论网络文化、短信交流等新兴媒介的语言特征如何反哺到纯文学的创作中。探讨“卡哇伊文化”、“御宅族用语”等亚文化语言如何被引入主流叙事,及其对语言纯粹性的挑战。 第三部分:全球视野下的日本文学身份 (Japanese Literary Identity in a Global Context) 本部分着眼于当代日本文学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重新定位自身的主体性和文化输出能力。 7. 翻译文学的“他者”视角: 分析海外评论界和读者如何解读当代日本文学,以及这种“被解读”如何反向影响日本作家自身的创作方向。关注翻译文学在欧洲、北美和亚洲不同文化圈中的接受差异。 8. 性别与身体政治的书写: 集中探讨女性作家群体(如多和田叶子、川上未映子等)对传统性别规范的挑战。分析她们如何通过对身体经验、性意识和母职角色的颠覆性描绘,来表达对父权社会结构的反思。 9. 历史的重访与国家叙事的解构: 考察当代小说如何处理日本在二战期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对“大东亚共荣圈”等历史记忆的再评估。分析作家们如何通过虚构或半自传的方式,挑战官方或主流的历史教科书叙事。 结语:通往未来的文学路标 总结当代日本文学在继承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大师精神遗产的同时,如何在技术革新、社会变迁和文化多元化面前,开辟出新的表达疆域。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持久价值。 风格与受众定位: 本书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流畅性,学术分析与文学鉴赏并重。目标读者为对日本当代文化、文学理论有兴趣的研究人员、学生,以及希望深入了解当代日本文学面貌的资深读者。全书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日语专有名词,或在必要时提供详尽的解释,力求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平衡。 --- 本书承诺: 本书将严格聚焦于上述议题,确保内容充实、论述清晰,不涉及任何单一作家的某一特定访谈或某一年份的特辑内容,而是提供一个宏观而细致的当代日本文学全景图。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的铁杆粉丝来说,阅读村上春树的访谈,有时甚至比阅读他的小说更令人兴奋,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将那些散落在作品中的碎片化线索——比如他对于特定导演电影的喜爱,他对某个音乐流派的忠诚,或者他日常的作息习惯——拼凑起来,形成一个相对立体的“村上春树”形象。这种“猎奇”心理,伴随着对文学匠人的尊重,构成了一种复杂的阅读动机。我希望这次访谈,能像一次深入的地下挖掘,挖出他那些关于文学、关于人生、关于孤独的,更深层、更不常被提及的看法。期待看到他如何优雅地避开那些老生常谈的提问,直接切入到创作经验的本质层面,让读者能从中汲取到不仅是关于写作的技巧,更是关于如何“活着”的某种哲学暗示。

评分

阅读村上的文字,常常有一种在夏日午后,手持一杯冰镇啤酒,听着老式唱片机里流淌出的萨克斯风独奏,陷入一种半梦半醒的恍惚状态。这种独特的氛围感,是他作品的灵魂。我期待在这本访谈集中看到,他是如何有意识地去“培养”这种氛围的。究竟是先有了音乐的旋律,才有了文字的结构?还是说,那种对现实世界的不安和疏离感,自然而然地引导他走向那些特定的音符和场景?许多作家谈论创作时,往往会把过程描述得枯燥乏味,但村上春树的访谈却似乎总能带着一种不经意的诗意。如果这次长访谈能捕捉到他思考过程中的那种“神性闪光”时刻,即便只是零星片段,也足以让我对未来他即将面世的新作抱有更炽热的期待,因为了解了“如何到达”,才能更好地欣赏“最终呈现”。

评分

这本汇集了村上春树深度访谈的文集,光是冲着“Long Interview”这个标题,就足以让我这个常年在他的文字世界里游荡的读者心头一颤。村上春树的作品,对我而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种与某个神秘世界建立连接的仪式。他的小说里那些若隐若现的爵士乐、古旧的唱片、迷失在都市丛林中的孤独灵魂,以及那些总在不经意间出现的超现实元素,总能精准地击中我内心深处某种难以言喻的共鸣点。因此,我极其期待能从这些访谈中,一窥这位作家是如何构筑他那迷宫般的文学世界的,想知道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背后,是否藏着一套他自己也无法完全言明的创作逻辑。尤其是当访谈对象是村上本人时,他那些惯常的、略带疏离感的表达方式,想必会在这篇长篇对谈中得到更充分的释放和延伸,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每一个遣词造句背后的深意,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评分

村上春树的文字,总给人一种“在场感”,仿佛读者就是那个走进井里、穿过隧道、或者在某个深夜咖啡馆里等待着某人的角色。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我想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自己笔下世界的极度“掌控欲”和对细节的偏执。这次访谈如果能触及到他对于“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微妙界限的看法,我会感到非常满足。他笔下的人物,即便身处荒诞境地,其情感反应却常常是极度写实的。我想知道,在面对那些宏大叙事和读者期待时,他如何保持这种创作的纯粹性,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对于一个在文学界享有如此盛誉的作家而言,保持创作的“原力”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这本访谈,或许就是他阐述自己如何坚守创作核心的绝佳平台。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村上春树创作脉络的读者来说,能够获得一次来自源头的、未经修饰的(或者说至少是保持了访谈原始形态的)思想碰撞,简直是无价之宝。我尤其好奇的是,在谈到《1Q84》这部宏大且争议颇多的作品之后,他的心态会有何变化?是会更坚定自己叙事的方向,还是会因为读者的巨大反馈而产生新的自我怀疑或创作转向?村上善于在作品中埋设关于“记忆”、“失落”和“寻找意义”的主题,这些主题往往是他创作的永恒母题。我希望这次访谈能揭示,这些母题在他创作生涯的特定阶段——即《1Q84》之后——是如何被重新审视和解构的。每一次深入的访谈,都是对作家本人哲学观的一次侧写,这比解读任何一篇评论都要来得直接和有力,它像是地图上标记出的,作家本人对于他所构建宇宙的“官方指南针”所在。

评分

(翻譯邊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哲學碩士、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碩士、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訪問學者。曾獲臺北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翻譯文學獎、日本交流協會獎助。譯有〈《漫長的告別》日文版譯者後記〉、《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等。

评分

满意!

评分

1949年,生於京都。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戲劇系畢業。1979年,以《聽風的歌》獲群像新人文學獎。

评分

还没看 当中送了一块硬纸板封面是《且听风吟》的封面 还行 放在寝室的书架上了

评分

《兄弟》

评分

1958年出生。1982年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畢業。同年進入新潮社。歷經「小說新潮」編輯部和「SINRA」編輯部,之後進入出版部。2002年擔任新潮社《思考的人》雜誌總編輯,也是創刊編輯長,2006年擔任《藝術新潮》雜誌總編輯。他於二○一○年五月十一、十二、十三日在神奈川縣足柄卜邵箱根町採訪村上春樹,做為他於新潮社編輯生涯最完美的句點,於2010年冬卸任日本新潮社雜誌《思考的人》總編輯一職。同行採訪的有菅野健兒,擔任攝影。

评分

凑单购买,就图个便宜了。

评分

等很久了,价格很好,第一时间买下

评分

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