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体育专业普修教材:篮球
定价:38.00元
作者:郭永波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811005783
字数:
页码:3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篮球》重视教材内容的更新及教材知识结构的系统性,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培养现代社会实际需要的体育人才,坚持创新与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全书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重点在于对篮球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实践部分突出篮球教学实践,提供了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教案的全部教学文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教材更具教育性、实用性、科学性与先进性,更能满足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更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自学。这是高等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篮球普修课用书。《篮球》是根据高等体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篮球普修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对多年来篮球普修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对不同时期使用的各类篮球教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篮球运动的发展及社会的要求,吸取了现代篮球运动的新理念、新方法编写而成的。
目录
章 篮球运动概述
节 篮球运动的起源与演变
第二节 篮球运动的特点与功能
第三节 我国篮球运动发展概况
第二章 篮球技术
节 移动
第二节 传接球
第三节 投篮
第四节 运球
第五节 突破
第六节 防守对手
第七节 抢篮板球
第三章 篮球战术
节 战术基础配合
第二节 快攻与防守快攻
第三节 半场人盯人防守与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
第四节 区域联防与进攻区域联防
第四章 篮球运动教学
节 篮球运动教学的任务与内容
第二节 篮球运动教学的方法与步骤
第三节 篮球运动教学工作文件的制定
第四节 篮球运动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
第五节 篮球运动教学的评价
第五章 篮球竞赛
节 篮球竞赛的种类
第二节 竞赛的组织管理
第三节 竞赛制度和方法
第六章 篮球竞赛主要规则与裁判法
节 篮球竞赛主要规则
第二节 篮球裁判要义
第七章 篮球教学实践示例
示例一 篮球普修课教学大纲
示例二 篮球普修课教学进度
示例三 课时计划(教案)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二手] 高等体育专业普修教材:篮球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作为一名体育系的大三学生,篮球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专业课程,更是我青春热血的象征。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帮我从“会打”到“精通”,理解篮球运动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战术思想。然而,实际翻阅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详尽的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的结合体,而非我预想中那种侧重于场上技巧和临场应变的“实战宝典”。比如,关于“投篮机制的生物力学分析”这一章节,它用大量的篇幅和复杂的公式,拆解了从起跳、蓄力到出手的每一个关节角度和肌肉收缩速率,这对理解人体运动极限无疑是极具价值的,但对于我这种急需提高罚球命中率的“实干派”来说,显得有些过于理论化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如何根据不同身高和力量分配来调整投篮弧度的实用建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理想化模型的描述上。它的内容深度无疑是够的,但对于一个本科阶段的“普修”教材而言,这种过度的学术化处理,反而稀释了篮球这项运动本身的激情和趣味性。我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才啃完前面关于“呼吸频率与无氧阈值”的部分,感觉自己更像是在上解剖课,而不是学习篮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如果想立刻在球场上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恐怕还需要更多的自我转化和实践摸索。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设计,说实话,非常复古且略显简陋。在现在这个高清PPT和动态模拟图盛行的时代,书中大量的黑白线条勾勒的动作分解图,初看之下甚至有点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科书风格。特别是关于“基础体能训练的周期化安排”那几页,文字密集,配图往往只是一个简单的箭头指示,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肌肉群的协同发力确实存在一定的门槛。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对照着网络上的视频教程,才能完全理解书中描述的某个技术要点,比如“支撑脚的微小内旋如何影响突破的启动速度”。但是,这种“简陋”也带来了一种朴素的优势:它强迫读者必须自己去“想象”和“构建”画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完美渲染的结果。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反而加深了我对训练原理的记忆。如果这本书提供的是华丽的3D动画分解,我可能只是“看懂了”,但现在,我是在“重建”这个动作的力学过程。它像是一个没有被过度美化和商业包装的纯粹知识载体,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专注力去解码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坦白讲,确实符合“二手”的身份,边角有些磨损,内页也略微泛黄,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其内在价值的判断。我真正关注的是它在篮球战术体系构建方面的深度挖掘。我翻阅了其中关于“区域联防的演变与反制”那一章,发现作者的思路非常开阔,它没有局限于常见的2-3联防或1-3-1的简单介绍,而是追溯了从欧洲古典篮球到现代NBA盛行的“延误式防守”的演变历程。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时代对空间压缩和换防时机的处理方式,甚至引用了非常早期的录像资料进行文字描述和图示分析。这一点我很欣赏,因为它教会了我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战术的迭代,而不是教条式地套用固定的阵型。不过,书中在现代高阶数据统计(如球员空间使用率、投篮效率区域分析等)的应用上显得有些保守和滞后,这对于一本旨在“普修”的高等教材来说,是一个潜在的短板。毕竟在当今的篮球世界,数据分析已经渗透到战术制定的每一个环节。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体系”二字有了更宏大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跑位和掩护,更是一种基于对手、基于自身球员特性的动态哲学。总体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具有历史纵深的战术框架,但缺乏与当下最前沿数据驱动型篮球的紧密结合。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教材的“普修”定位持怀疑态度,总觉得高等教材要么深挖理论到让人头晕,要么就是泛泛而谈。但阅读完“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调适与应激反应”这部分内容后,我的看法有了显著的改变。这一章的内容,简直就是一本运动心理学的入门精讲。它没有堆砌晦涩的心理学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比如关键时刻的“手抖”现象、面对巨大压力时的认知扭曲——来讲解如何通过“自我对话”和“锚定技术”来稳定情绪。我记得书里描述了一个经典的案例,关于一名得分后卫在连续投失空位球后,如何通过专注于脚下的固定标记点来重新建立投篮节奏。这种细腻的、直击运动员内心恐惧的内容,是其他技术指导书籍里极少涉及的。它提醒我,篮球的竞争,一半在身体,一半在精神。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主要还是围绕技术和生理展开,但仅凭这一个心理学章节,就足以证明其作为综合性教材的价值。它成功地将硬核的运动科学与柔软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使我对“全面发展”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准备把书里的几个放松技巧应用到我们下周的校际对抗赛中去试试看效果。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深入了解篮球裁判规则的演变及其在现代比赛中的复杂解读。我一直很好奇,一些在低级别比赛中看似“吹得过细”的走步或带球撞人判罚,在高级别对抗中是如何被权衡和适应的。这本书中关于“阻挡与掩护的接触判定标准”的章节,提供了极其详尽的判罚依据和情境分析。它不仅罗列了FIBA和NBA规则的细微差别,更重要的是,它从“场上空间动态”的角度解释了裁判做出判罚的逻辑链条。比如,书中用“假想的圆柱体空间”理论来解释为什么防守方球员必须保持垂直,而不是一味地横向移动去阻碍进攻。这一点对我后续参与校内裁判实习工作有极大的帮助。但让我感到略有遗憾的是,它对“视频助理裁判(VAR)系统引入后,规则解释的模糊地带如何处理”的讨论篇幅过少,这部分内容在当下显得有些滞后了。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规则的“根基”上打得非常牢固,知识点严谨到无可挑剔,但对于如何应对现代科技介入后的复杂判罚场景,还需读者自行寻找补充材料。它是一个坚实的地基,但上层结构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添砖加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