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成拳站桩与道德经
定价:26.00元
作者:于永年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377371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站桩原是我国武术传统的基本功,过去皆以口传心授,闭门自秘,自20世纪20年代起,河北省深县王芗斋先生始公开传授,并在实践中丰富提高,使站桩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疗效卓著的医疗体育。
王芗斋先生传授的站桩功,是在心意拳、形意拳、意拳、大成拳的基础上,摒弃了传统的套路架子和招法,专门强调意念引导,精神假借,统一意志,统一气力,统一动作,使形、意、力、气、神,浑元一体,调动全身一切积极因素,为一击而服务的新兴拳学派,因此,时人以拳术改革家视之。大成拳的锻炼方法是以站桩为主,佐以走步、试力、发力、试声、推手、实战。
目录
章 绪论
一、站桩的医疗作用
二、站桩后身体的反应
三、影响疗效的因素
四、减压实验法
五、站桩对机体的量变与质变浅解
六、站桩与武术的关系
七、站桩与太极拳的关系
八、站桩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站桩功的基本理论
一、运动与医学的关系
二、医生为什么不许某些病人进行体育运动
三、站桩功的作用机制
四、论动中有静与静中有动的标准问题
五、站桩功的生理特点
第三章 站桩功的各种姿势
一、卧式练功姿势
二、坐式练功姿势
三、站式练功姿势
四、行走练功姿势
五、基本试力法
第四章 站桩功如何掌握运动量
一、锻炼手好还是锻炼脚好
二、运动量的分类
三、运动量的标准
四、运动量的计算方法
五、形、意的调配原则
六、形、意、力、气、神的相互协调
七、各关节的弯曲角度与运动量的关系
第五章 站桩功的意念活动
一、放松活动
二、设想活动
三、紧松活动
四、连接活动
五、抽筋活动
六、牵挂活动
七、脚底紧松活动
第六章 关于“气”的研究
一、“气”是什么
二、国外对气功、特异功能的评论
三、关于气功“外气”的真伪问题
第七章 关于“物”的研究
一、“物”是什么
二、“物”的分类法
三、道家功法
四、医家功法
五、儒家功法
六、道教与佛教的功法
七、站桩与气功的区别
八、站桩的近代发展
第八章 关于“道”的研究
一、意拳大成拳站桩求“物”溯源
二、《管子》毋先物动论浅释
三、《》为道日损究竟损失了什么
四、弱者道之用应作何解
五、“非以民明,将以愚之”是吗
六、陆行不遇兕虎与陵行不畏兕虎孰是孰非
七、道可道,还是不可道
八、站桩求“物”运动体系简介
第九章 “物”的学名——第二随意运动
一、随意运动分类法
二、随意运动
三、第二随意运动
四、第二随意运动的脉搏变化情况
五、站桩功的训练顺序
六、站桩功的应用范围
七、结论
第十章 站桩功的适应症及典型病例
一、站桩功的适应症
二、典型病例介绍
附录
拳道中枢 王芗斋遗著 于永年校对
拳学总纲浅释 于永年
王芗斋生平大事记 王玉祥 于永年
大成拳论 王芗斋
作者介绍
于永年,1920年3月31日生,194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齿科大学。历任铁道部北京铁路总医院(现更名为:北京世纪坛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科主任。 1944年师从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学习大成拳站桩功。1953年首先在北京铁路总医院应用站桩疗法治疗慢性病。经过多年实践、
文摘
序言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认知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全书没有出现那种完全否定现代解剖学或生物力学的保守态度,而是采取了一种兼容并蓄的姿态。例如,在描述如何感知“松沉”时,作者会用较为古典的描述来引导读者的主观体验,但紧接着,他又会用非常现代的术语来解释这种主观感受在生理上对应的实际反应,比如对关节的保护和对深层肌群的激活。这种双轨并行的阐述方法,极大地降低了现代读者理解传统武术精髓的门槛。它既满足了老一辈习武者对传承的尊重,也成功吸引了那些习惯于用逻辑和数据来验证事物的年轻一代,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广阔的视野。
评分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作者对于“持续性”的强调。他似乎在用一种近乎近乎苦口婆心的语气告诫读者,站桩不是一蹴而就的体力训练,而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极高自我觉察力的内在工程。书中对于“日课”的规划和对“进境缓慢”的心理预期管理,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与其他一些鼓吹“速成”或“奇效”的武术读物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脚踏实地、不急不躁的叙事基调,反而给了我一种巨大的心理安慰:原来我遇到的那些平台期和困惑都是正常的。它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没有许诺捷径,只是耐心地描绘了整段山路的崎岖与风景,让人更愿意放下急躁,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练习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很有意思,它不像小说那样有起伏跌宕的情节,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论证结构。开篇部分对站桩的“定”与“动”的辩证关系做了基础铺垫,接着迅速转向对人体骨骼肌群在特定姿态下的应力分析,读起来颇有工匠精神。随着章节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似乎在不经意间将《道德经》中的某些核心理念——比如“虚”、“柔”、“不争”——巧妙地编织进了桩架的调整和心法的培养过程中。这种跨学科的融会贯通,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法讲解,增添了一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辨的空间。它不满足于让你“站好桩”,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为何要如此站桩”,以及站桩如何影响你的处世哲学,这种深度是很多单一技能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朴实,封面采用了比较经典的教科书风格,字体选择上也显得中规中矩,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严肃和务实的态度。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属于中等偏上,印刷清晰,图文排版布局合理,没有太多花哨的设计,这很符合传统武术理论书籍的特点。对于一个想深入研究某个特定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样的设计反而让人觉得可靠,没有多余的营销噱头。尤其是一些关键动作的分解图,虽然不是那种高清的摄影作品,但线条勾勒得非常到位,配合文字说明,对于理解站桩的基本要求和力学原理提供了扎实的视觉辅助。整体来看,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用心做内容、不重形式的专业书籍,适合那些真正想下功夫去钻研的人群,而不是随便翻阅消遣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了华而不实的辞藻,直接切入核心概念的阐述。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些句子,因为它们的信息密度实在太高了。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武术书籍那样,充斥着大量的“气感”、“玄妙”之类的描述,而是更偏向于从结构、力学乃至哲学层面进行剖析。特别是对“用意不用力”的阐释,作者没有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用了一种近乎严谨的逻辑,将形体结构与内在精神的统一性进行了细致的拆解和重建。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方式,对于那些有一定传统武术基础,渴望突破瓶颈的习练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的。感觉作者不是在“教”你动作,而是在“引导”你建立一套全新的认知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