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薛颠武学辑注:形意拳术讲义:下编 |
| 作者: | 薛颠 |
| 定价: | 98.0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53048441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薛颠武学辑注》收入了民国时期形意拳家薛颠先生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间出版的《形意拳术讲义》《象形拳法真诠》《灵空禅师点穴秘诀》三本著作,并附录《少林内功秘传》一部,共分为四册出版。薛颠对形意拳的贡献是继承和发扬,他的象形拳更是为形意拳独辟蹊径,他的几部著作,是形意拳研究和学习者不可越过的经典。校注者王银辉,专注研究形意拳三十余年,对薛颠原作逐字解析,追加动作说明,并纠正了民国原版点断、排字的错误,全面扫清了阅读障碍。 |
| 目录 | |
发愤著书(徐皓峰代序)——2001年薛颠武学再现事件追记 发愤著书(徐皓峰代序)——2001年薛颠武学再现事件追记 庚子年(1900年)前,文化阶层约占全国人口的4%,那时看四书五经,识字便是知理,不是文盲,就是一定是文化人。庚子年后,废了四书五经,识字人日众,但文化阶层仍是4%,并无提高,欧美日学术灌入,错综复杂,难以辨析,文化门坎变高,识字不等于知理了。 在四书五经不再作为文化标准的时代,有些民众还认老理,出现一种奇特现象:有的人几乎是文盲,但接触他的人都认为他很有文化。民国武术家唐维禄近乎文盲,尚云祥将将能看报纸,凭着认识不多的字,半猜着看,如同中国人在日本街头能看懂告示牌的状况(日文里有汉字)。在新派人和老派人里,识字都不是文化的标准了,老派人看,你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还是传统的,就是有文化了。唐维禄和尚云祥均被认为是比大学教授还文雅的人。传统文化人要“发愤著书”,不是生了一肚子闷气而有了写书动力,“发愤”不是指在具体事上受了谁欺负,而是自认命薄,这辈子没有机会立功立名,那么就立言吧——发愤,是还有可努力的,那就努力吧。“努力”一词不是清末时扒来的日文词汇,是唐朝高僧嘱咐徒弟的用语,要连用两遍,为“努力努力”,意思是“就是这个了,就是这个了,别弄丢了”。习武人多是老派,老派人有发愤之志。李存义有一部著作,将前辈老谱和个人心得编纂在一起,友人帮忙成文,私家印刷本,传给嫡传弟子作身份证明,从未面世。尚云祥也有一部著述,友人帮忙成文,未印刷,稿本和手抄副本,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期间,为防止泄露给驻京外国人而销毁。历经战乱、政改、世变,李尚著作希望还在世,或留惠于子孙家,或当年帮忙成文的人留了底本,不必面世,还在就好。薛颠则是另一种情况,他读书无碍,写文为难,由弟子润笔完成著书,没有泄密外国的顾忌。国难当头,他的观点是,公布于世后,对老祖宗的东西,中国人一定领悟得比外国人快,只要比外国人快就行了。于是大写特写,全国发行,留下了今日可见的著作。唐维禄老死乡野,尚云祥避官如避祸,从当年给薛颠著作写序的人看,他结交政界军界,多为翘楚,得到的社会信息不同,所以想法不同。唐维禄没选择著书,选择当好传书的人,对师父李存义的那部私著,他全文背诵,传给我二姥爷李仲轩时,可以按页指明,哪页上都是什么话。(此书二姥爷因遇难而失去,在《武魂》杂志谈起失书事后,有形意门派系声称他们还有。)我年少时问过二姥爷,唐维禄既然能背诵、能识别段落,进一步把字一一认了,该是顺水推舟的事吧?二姥爷没解释,只说唐师傅“是没认成字”。年长后,看多了本应“顺水推舟”的事,往往都难办成。比如薛颠著作。听二姥爷说薛颠生平,感慨他武功盖世却命运多舛,二姥爷说,你多愁善感是你的事,跟薛颠没关系,戏台上的人物都是忽亨忽灭的命,既上了戏台,就是要忽亨忽灭。薛颠亨通过,灭了很久。过世小五十年后,谈他的,是我二姥爷,在《武魂》登文。开始时是谈着试试,比较谨言,放开谈,是受了《武魂》编辑常学刚先生支持,并以大魄力为此话题开了专栏。常先生说过许多话,大意是,新一辈不知道薛颠了,看了《武魂》去问师父师爷,勾起老辈人记忆,才说说,年轻人没想到熟知的武林典故里竟然屏蔽了一位高手,出于好奇心理,有了许多薛颠迷。于是,南北间涌现了跟薛颠有关联的人,有的自称薛颠嫡传,有的说串有薛颠的东西 |
| 编辑 | |
| 李存义得意弟子,集河北、山西形意之大成 《逝去的武林》重笔记述的武痴 徐皓峰作序:“正视薛颠,应从此合集开始。” 独创“肩窝吐气”“飞云摇晃旋”等练功秘法 数百幅薛颠拳照、步线图,一览“有如鬼魅”之身法 |
| 媒体评论 | |
| 听二姥爷(李仲轩)说薛颠生平,感慨他武功盖世却命运多舛,二姥爷说,你多愁善感是你的事,跟薛颠没关系,戏台上的人物都是忽亨忽灭的命,既上了戏台,就是要忽亨忽灭。 ——徐皓峰 今束鹿薛君以国术之名家,阐师传之秘奥,编为讲义,解以详图,俾学者得以研究科学之方法,领悟其中之妙用,较诸般刺蜜谛之译《易筋经》与夫前人之著《内功图说》者,亦何多让! ——傅作义 学者因意以求形,因形以示意,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斯可以为老斫轮矣。 ——曹锟 |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重典雅的封面,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老武学典籍的风范。我一直对传统武术理论很感兴趣,尤其欣赏那些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阐述。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长时间研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它不像市面上一些武术书籍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或者华而不实的口号,而是非常扎实地从基础功理入手,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的劲力运用和身法要领,作者的注解和梳理显得格外用心,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装帧上的用心,无疑为内容质量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作者和整理者对这份武学传承的敬重与珍视。
评分这本书的体例结构安排得极为精妙,内容过渡自然流畅,几乎没有感到任何突兀或逻辑上的断裂。它像一条精心编织的线索,将形意拳中各个看似独立的环节巧妙地串联起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练意不练形”的强调和具体的落实方法。在很多武术著作中,这一点往往被一笔带过,但在这里,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去阐释如何通过意念的引导来规范肢体的运动,如何避免“拙力”的产生。这种从神入手,以形为用的训练思路,极大地提升了练习的效率和质量。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渴望突破瓶颈的习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训练框架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自我检验和修正的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传授一套拳术的技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一种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的东方智慧的体现。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关于“虚实”的转换、以及如何处理迎击与化解的辩证关系,与我平日对生活和工作的理解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武术不再仅仅是肢体对抗的技巧,而演变成了一种指导人生处世哲学的载体。对于那些希望通过武学修身养性、寻求内心宁静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鼓励的不是蛮力,而是精微的控制和对变化的精准预判,这正是它超越一般技击指南的非凡之处。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内省与洗礼。
评分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类经典汇编时,总会担心文字晦涩难懂,或者注解过于老旧脱离现代理解。然而,这本书的整理者显然是深谙此道的大家,他们在忠实保留原意的基础上,使用了非常现代且精准的语言进行解读和补充,使得数百年前的武学思想得以在当代读者面前焕发新生。这种对传统文本的尊重与现代传播理念的完美结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而非负担。我尤其赞赏那些对比和引证,它们帮助读者在浩瀚的武学谱系中定位形意拳的独特价值和地位。它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将形意拳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武术背景下进行审视,这对于提升读者的全局观至关重要。
评分作为一个习武多年的人,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光靠模仿套路是无法真正掌握武术精髓的。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动作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形意拳术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和力学原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回想自己在练习中遇到的那些瓶颈,这本书似乎总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解决问题。比如,关于“整劲”的阐发,不同于以往我接触到的零散讲解,这里的论述逻辑严密,由内而外,层层递进,让我对“一动无有不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会有效”,这种注重内因的讲解方式,对于追求武学深层境界的人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的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