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台灣製造:日治時期商品包裝設計

圖解台灣製造:日治時期商品包裝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村雄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制造
  • 日治时期
  • 商品包装
  • 设计史
  • 文化研究
  • 视觉文化
  • 台湾历史
  • 工业设计
  • 平面设计
  • 图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9861777016
商品编码:16060427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05-01
页数:240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3*17*1.5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看見台灣Style看見日本時代台灣最美好的東西──塵封近百年,超過500張的圖像,與台灣早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包裝設計風格《圖解台灣製造:日治時期商品包裝設計》以商品文化和視覺設計觀點,重新梳理台灣的設計發展,以圖解的方式窺視先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包裝設計之視覺風格類型與表現特色,包括中國傳統風格、台灣在地圖像、日本殖民符號、西方文明影響、戰爭宣傳色彩、貿易輸入商品等風格。包裝╳美感╳生活看日治時期台灣商品包裝,常民生活的美學隨著殖民社會環境轉變、日人的商業活動引進、消費者的喜好變化、外來文化思想的衝擊、消費流行思想的影響,以及對於進口商品包裝的模仿學習,使得此階段的台灣商品包裝具有多樣、豐富的不同風格面貌。
  《圖解台灣製造:日治時期商品包裝設計》特色
  1.從作者所收集的五百件以上日治時期商品包裝中,歸納分析在殖民環境下的台灣各地方產業與台灣商品包裝設計面貌。
  2.分析當時商品包裝所表現的視覺風格流行與一般社會大眾的審美趣味。
  3.仿早期商品形態,部分繪製經典商品的「2D或線條立體圖」,以具特色的圖解方式,引導讀者品味日治時期台灣各地物產品及視覺設計包裝。不論一般讀者或專業設計者,皆能從中獲得設計審美知識,提升美感經驗。

前言/序言


《懷舊的線條:戰後臺灣消費文化中的視覺符碼與社會變遷》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了自一九五○年代至一九八○年代,臺灣社會在經濟起飛與文化轉型浪潮中,消費品包裝設計如何成為反映時代精神、社會心理與物質生活的關鍵視覺載體。不同於聚焦於特定歷史時期或單一產業的探討,本書採取跨越數十年、多樣化的商品類別作為切入點,旨在描繪一幅宏大且細膩的戰後臺灣消費視覺文化全景圖。 我們將從最基礎的日常用品,如肥皂、醬油、菸酒,一路延伸至新興的食品飲料、家用電器乃至於化妝品,檢視這些看似尋常的商品外觀,如何隱藏著複雜的歷史脈絡與設計意圖。本書的核心觀點在於,包裝設計不僅是商業行銷的工具,它更是社會變遷的「時間囊」。透過對字體選擇、色彩運用、插畫風格、材料質感乃至於印刷技術的演變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臺灣如何從戰後的物資匱乏,逐步邁向工業化與現代化,並在過程中吸收、轉化外來的視覺語彙,最終形塑出獨特的本土設計美學。 第一部曲:從匱乏到初現的現代性(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 此階段的臺灣社會正經歷重建與物資短缺的考驗。本書首先考察了這一時期包裝設計的幾個顯著特徵。首先是「實用至上」的原則。許多產品的包裝設計極度簡約,甚至帶著一種手工的粗糙感。文字資訊的傳達往往優先於美學考量,標籤的尺寸與排版較少受到現代設計規範的約束。 我們將細緻分析幾個關鍵的視覺元素。例如,在早期的食品包裝上,經常可見到描繪著豐收景象或傳統家庭生活的田園詩意圖案,這反映了社會對穩定與富足的集體渴望。文字部分,常使用手繪或帶有濃郁書法氣息的字體,這些字體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一種文化上的錨點,試圖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保留傳統的溫度。 此外,本書特別關注「舶來品」的衝擊與模仿。隨著少量美援物資與外國商品的進入,臺灣設計師與業者開始接觸到歐美現代主義的簡潔線條與標準化印刷技術。然而,這些影響往往是選擇性吸收的,最終與本土的印刷能力和消費群體審美經驗結合,誕生出充滿時代特色的「半現代化」視覺風格。例如,某些香菸盒或餅乾罐上的幾何圖案,雖然試圖模仿西方的簡潔,但其色彩飽和度與線條的粗細卻透露出臺灣獨有的印刷技術限制與表現力。 第二部曲:工業化浪潮下的風格競賽(一九七○年代) 一九七○年代,臺灣經濟開始起飛,「經濟奇蹟」的口號響徹雲霄。隨著生產力的提升與市場競爭的加劇,商品包裝設計開始承擔起更積極的行銷任務。包裝不再僅是保護與識別的工具,它成為了區隔品牌、吸引目光的主要戰場。 本書將此階段的設計風格定調為「風格的多元探索」。我們可以觀察到幾種主要流派的並存: A. 追求歐陸的浪漫主義: 許多化妝品、香水或高級食品開始大量使用柔和的色彩、花卉圖案與纖細的襯線字體,試圖營造出精緻、優雅的異國情調,迎合新興中產階級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B. 大眾化的鮮豔與張力: 面向廣大基層市場的產品,如洗衣粉、泡麵或速溶飲品,則傾向於採用高飽和度的原色(紅、黃、藍),搭配大膽、誇張的產品特寫圖像。這種設計語言直截了當,強調「份量感」與「即時滿足感」,充分體現了消費主義初期那種蓬勃而略顯躁動的社會氛圍。 C. 科技與未來的想像: 隨著臺灣電子工業的崛起,家用電器與電子產品的包裝開始引入更為簡潔的線條、藍白或灰黑的配色,以及大量的英文標示,企圖將產品形象與「精密」、「高效能」連結起來。這標誌著臺灣設計開始主動與全球技術前沿對話。 本章節特別著墨於印刷技術的進步如何解放了設計師的想像力,例如四色印刷的普及使得複雜的彩色插畫成為可能,這也間接推動了圖像敘事在包裝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曲:本土意識的萌芽與市場的成熟(一九八○年代) 進入一九八○年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與本土意識的覺醒,也悄然反映在了設計領域。市場趨於飽和,消費者不再僅對「新奇」買單,他們開始尋求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 本書探討了「去殖民化」與「再在地化」的設計嘗試。一方面,設計師開始有意識地挖掘臺灣傳統的圖騰、工藝(如藍染、剪紙)或歷史記憶,將其轉化為現代設計語彙,出現在地方特產或文化性商品上。這是一種對自身文化根源的重新肯定。 另一方面,消費文化也走向了「個體化」。包裝設計開始關注「個人風格」的表達。例如,菸草包裝開始區分針對不同性別或不同生活方式的細微差別;飲料包裝則開始強調「健康」與「自然」,線條趨於柔和,強調原料的天然屬性。 此外,本書也將重點放在「跨文化交流」的深化。隨著國際貿易的擴大,臺灣設計開始受到日本設計美學的顯著影響,體現在對細節的極致追求、留白的藝術,以及對材質本身的尊重上。這種影響與本土的庶民精神結合,使得八○年代的設計呈現出既精緻又親切的複雜面貌。 結論:視覺遺產的意義 《懷舊的線條》總結道,戰後臺灣的消費品包裝設計史,是一部由「需求」驅動、「技術」塑造,最終被「社會價值觀」定義的視覺編年史。這些充滿時代氣息的包裝,是戰後幾代臺灣人共同的集體記憶碎片。它們不僅僅是產品的「外衣」,更是臺灣從戰後秩序過渡到現代社會過程中,其物質文化與精神面貌最直觀的見證者。透過對這些逝去設計的重新解讀,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臺灣社會是如何在吸收外來影響的同時,堅韌地確立自身的身份與美學定位。本書試圖為這段被主流設計史長期忽略的「庶民視覺文化」留下詳盡的圖文記錄與理論詮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日治时期台湾商品包装设计的书,实在让我大开眼界,简直就是一趟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台湾社会风貌和生活细节充满好奇,而那些被精心设计的商品包装,无疑是最好的历史切片。书中呈现的那些图案、字体和色彩搭配,透露出一种融合了本土风情与日本现代主义的独特美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这些设计演变脉络时的细致入微,从早期的传统图案到后期受到西方影响的几何构图,每一步变化都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设计师们的思考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些设计不仅仅是美观,它们还承载着商业策略和社会心理的变迁。比如,某些烟草或食品的包装如何通过特定的符号来吸引特定的消费群体,这种商业智慧在今天的视角下看,依然闪耀着光芒。我常常翻阅着这些老旧的彩色插图,想象着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这些包装是如何在货架上“说话”,吸引人们驻足。对于研究台湾现代史、设计史乃至商业广告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且详实的视觉资料库,其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并重。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来翻阅这本图鉴的,没想到它竟然如此引人入胜,让我对“包装”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非常出色,大量的彩色高清图片确保了每一个细节都能被清晰地捕捉,这对于研究设计细节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生活用品”包装的部分,那些肥皂盒、火柴盒上的插画,不仅是产品说明,更像是当时流行的时尚宣言。它们用极简的笔触描绘着理想化的家庭生活场景,这种“叙事性包装”的手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不是简单的年代顺序,而是根据商品大类进行划分,这种结构安排非常便于读者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比如同一时期不同品牌的茶品包装风格差异,从中可以解读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品牌定位的策略。我甚至开始关注那些不起眼的糖果纸和药品标签,它们是研究当时印刷技术和色彩科学的活化石。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将历史的“碎片”——那些被我们随手丢弃的包装——系统地整合起来,还原了一个完整的、可感知的日治时期商业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本单纯的“图册”,它更像是一部社会文化研究的另类史料集。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图注中对细节的挖掘,绝非简单的物料描述,而是尝试去解读每一个设计元素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市场意图。例如,书中对某些传统吉祥图案(如松竹梅)在现代化包装上的“挪用与变形”,分析得非常透彻,这反映了殖民地时期文化身份认同的微妙拉扯。当我看到那些早期的纺织品标签时,那种浓郁的手绘感和匠人精神扑面而来,与今天流水线上的标准化设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带来了美学上的震撼,更引发了我对“效率”与“温度”之间取舍的思考。这本书的文字部分虽然不多,但措辞精准,学术气息浓厚,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数据和鲜活的视觉产品连接起来。它教会了我如何用“设计史”的视角去解读历史,每一个商标的字体选择、每一个边框的花纹,都藏着一个关于“谁想卖给谁,用什么理由”的故事。

评分

我是一个狂热的复古风格爱好者,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灵感圣经。里面的设计元素极具冲击力,尤其是那些充满装饰艺术(Art Deco)影响力的海报和广告传单,那种大胆的几何形状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丝毫没有过时感,反而有一种历久弥新的魅力。这本书的扫描质量堪称业界标杆,那种略带年代感的纸张纹理和油墨扩散的痕迹都被忠实地保留了下来,这对于我这种追求“真实感”的读者来说,是最大的尊重。我惊喜地发现了一些今天仍在使用或已经消失的品牌标识,它们的设计演变路径非常清晰。作者在介绍这些包装时,并没有陷入纯粹的美学赞颂,而是穿插了对当时台湾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分析,比如,特定包装的出现往往与引进新式农产品或工业品的推广策略紧密相关。这本书的编撰不仅是对视觉遗产的保存,更是一种对社会经济史的深度梳理,它以小见大,用包装的演变勾勒出了殖民地现代化的复杂进程。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台湾设计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其文献价值无可替代。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没有将日治时期的设计视为一个单一的、被强加的风格,而是展示了一个多元、充满张力的文化杂交场域。我们可以在同一页上看到高度日本化的包装,紧接着是明显带有中国传统纹饰的物件,甚至还有一些早期西方传教士风格的残留。这种并置展现了台湾社会在接受外来文化冲击时,那种本土与外来元素进行“讨价还价”的动态过程。对于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符号”是如何被权力结构和市场需求共同塑造的。例如,某些日用品包装上对“卫生”和“科学”的强调,既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推广,也是一种文化优越感的体现。这本书的严谨之处在于,它没有做过多主观臆测,而是让物证自己“说话”,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梳理和呈现,为后续的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研究平台。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有了更具体、更可触摸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