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光影記憶的旅者:油畫修復師蔡舜任義大利旅居隨筆

修復光影記憶的旅者:油畫修復師蔡舜任義大利旅居隨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舜任 著
图书标签:
  • 油画修复
  • 艺术
  • 意大利
  • 文化
  • 旅行
  • 随笔
  • 蔡舜任
  • 艺术修复
  • 记忆
  • 光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健行
ISBN:9789866798757
版次:1
商品编码:16068466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12-01
页数:25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3×17×1.9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油畫修復師蔡舜任,以故事及影像記憶,分享油畫修復工作中罕為人知的,同時以生動筆法記敘義大利的旅居生活,帶給您最真實的感動!
  在世界知名的博物館中,有一群相當於「文物醫師」的專業人員,他們的正式職稱是「文物修復師」。執行工作時,必須長年待在恆溫攝氏二十五度、相對溼度五O%的修復室中,為藝術品撫平時間所帶來的傷痕。
  蔡舜任,是第一位進入烏菲茲美術館,修復文藝復興大師、西洋繪畫之父喬托(Giotto di Bondone)畫作的台灣修復師,同時也是歐洲修復大師Stefano Scarpelli的唯一台灣弟子。
  多年前,蔡舜任僅以一句義大利文:「有沒有不支薪的工作可以讓我做?」走遍翡冷翠的大街小巷,廣發履歷傳單,希望能獲得修復實習的機會。在歷經至少十家工作室的拒絕後,他終於遇見生命中的第一位修復師父-Andrea Cipriani,成為他學徒生涯的起點。
  數年後,蔡舜任開始在世界各地進行文物修復工作。期間曾被荷蘭當代美術館指派到上海世界博覽會擔任荷蘭館的藝術修護師,也曾回到台灣進行潘麗水先生的門神彩繪修復工作。
  因油畫修復的工作旅居世界各地,累積了深厚實力;二O一一年,蔡舜任終於決定回到台灣,致力於修復觀念的推廣和技術的傳承,除了希望能培養下一批接棒的生力軍,更期望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能深植寶島台灣。

作者简介

  蔡舜任,TSJ修復工事負責人,專業油畫及木構件彩繪修復師,為國內外多間公私立博物館典藏之油畫作品及廟宇彩繪文物,擔任修復工作執行者及咨詢顧問。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台灣客座助理教授,2012/02~2013/02
  Stichting Restauratie Atelier Limburg (SRAL), Maastricht, The Netherlands(荷蘭)油畫修復師, 2009/09~2011/06
  De Pont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ilburg,The Netherlands(荷蘭)藝術品修復師 (上海世博荷蘭館,中國),2010/04~2010/11
  Studio of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Stefano Scarpelli, Florence, (義大利)油畫修復師,2008/05~2009/08協助文藝復興繪畫之父喬托―-Giotto di Bondone(1276~1337)1301年的畫作―- Polittico di Badia於烏菲茲美術館內進行之修復工作。擔任義大利巴洛克時期繪畫大師Bernardo Strozzi (1581~1644)之畫作―-La Carita` di San Lorenzo之修復師,目前為美國聖路易美術館藏品。

目录

推薦序 蔣勳
推薦序 林曼麗
推薦序 濃霧彼端 林天惠

Part 1 築夢——Manabu的Panini
「這是第一次有人這樣對我。」Manabu紅了眼眶,望著手裡皺巴巴的Panini說著。我想,這是我們成為莫逆之交的開始——一份皺巴巴的迷你Panini。

席耶納
友情的邂逅
一百歐?
Manabu的Panini

Part 2 這不是小說情節——學徒生涯
放下自我所習得的各種知識、創作欲望後,重新用自己的雙手、雙眼,去體會每張畫作的獨特筆觸……

斐冷翠
大水災
胖天使Giovanni
Andrea Cipriani
臨摹?偽作?
新工作室
結業

Part 3 追蹤卡拉瓦喬——西西里環島之旅
西元一六O九年,一名叫做卡拉瓦喬的畫家,在輾轉躲藏於西西里島八個月後,決定冒險自東邊大城——梅西納,搭船回到義大利南部的拿坡里。因為他終於得到自己有可能被特赦的訊息,隨時能夠以自由之身重回羅馬,即便當時他仍以殺人犯的身分被通緝。

二OO八年冬,梅西納
二OO六年六月。翡冷翠
二OO六年七月。米蘭
米蘭大教堂
聖沙弟樂聖母堂
布雷拉美術館及布雷拉美術學院
西西里環島之旅,二OO六年八月
二〇〇八年冬 。重遊梅西納
卡拉瓦喬終章
後記

前言/序言


凝視過往,筆觸未來:博物館修復師的時空對話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与原书作者背景不相关的博物馆修复专家的名字,例如:艾莉卡·范德堡]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历史悠久、专注于艺术与文化研究的出版社名称,例如:羅馬藝文出版社] --- 書籍簡介 在時間的長河中,藝術品猶如承載著文明重量的琥珀,其表面的裂痕、褪色與污漬,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侵蝕與歷史的風霜。然而,在光影交錯的修復室內,存在著一群與時間進行精準協商的匠人。他們不是藝術的創造者,卻是守護者,是重塑歷史視覺證物的鍊金術士。 《凝視過往,筆觸未來:博物館修復師的時空對話》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當代頂尖博物館修復部門的幕後,深入了解那些在顯微鏡下進行的精細工作,以及支撐這些工作的深層哲學與跨學科知識體系。本書聚焦於油畫、壁畫、雕塑、古代織物及紙質文獻等多元媒材的修復實踐,揭示了藝術品修復如何成為一門結合了歷史學、化學、材料科學與高超手工技藝的複雜學問。 第一部:材質的秘密與時間的刻度 修復師的首要任務,是「聆聽」材質本身發出的訊息。本書的開篇,將透過生動的案例,探討不同媒材對待時間的態度。油畫顏料的有機聚合、礦物顏料的晶體結構,乃至於底層木板的濕脹收縮,每一個細節都構成了藝術品病理學的基礎。 我們將剖析「光穩定性」的挑戰。面對博物館嚴苛的光照規範,修復師如何選擇無酸性、可逆轉的材料來替代受損的原始黏合劑與清漆?書中詳盡介紹了氣候控制對有機藝術品的關鍵作用,從濕度波動對紙張纖維的影響,到溫度變化對金箔龜裂的加速效應。這些內容不僅是技術的羅列,更是對「保存」這一行為背後倫理考量的深刻反思。 第二部:從現場到實驗室的偵探工作 藝術品的修復過程,往往是一場與過去的無聲對話,也是一場精密的科學偵查。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診斷與記錄。 修復師需要具備的,首先是敏銳的「鑑識之眼」。我們將深入介紹非侵入性檢測技術,如: 紅外線反射攝影 (IRR): 穿透表層顏料,揭示畫家最初的草稿與修改(Pentimenti)。這不僅揭示了藝術家的創作心路,也幫助修復師判斷表層是否曾遭不當覆蓋或改動。 紫外光螢光分析 (UVF): 區分不同時期使用的清漆、修補顏料,以及潛在的黴菌或生物侵蝕痕跡。 X射線螢光分析 (XRF): 無損地分析顏料中的元素組成,幫助確定其年代和產地,從而指導選用化學性質相符的溶劑。 這些科學工具的使用,不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解鎖藝術家原始意圖的關鍵鑰匙。本書將透過幾個世紀跨度的案例,展示如何從一處微小的顏料剝落中,重建一幅壁畫的歷史脈絡。 第三部:修復倫理的辯證與「可逆性」的哲學 修復的精髓,不在於「恢復原貌」,而在於「誠實地呈現現狀」。本書花費大量篇幅探討修復領域的核心倫理困境: 1. 歷史的「在場」: 我們是否應該徹底清除所有後人添加的修補層,以追求一個或許從未存在的「純粹」狀態?還是應將這些歷史疊層視為藝術品生命的一部分,給予保留? 2. 技術的可逆性: 現代修復堅持,所有添加的材料必須在未來能被輕易移除,不能對原始材料造成永久性傷害。本書探討了這一原則在面對高分子聚合物等新型材料時所面臨的挑戰。 3. 「風格化」的陷阱: 描述了歷史上著名的修復運動,例如過度「美化」或風格化地填補缺失區域的過失。現代修復如何避免將修復師的個人審美強加於歷史遺產之上,轉而採用更為中性、可識別的筆觸(如「可識別性補色」)。 第四部:當代挑戰與跨界合作 隨著全球化和氣候變遷的加劇,博物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保存壓力。本書的最後部分,關注修復領域的未來趨勢: 數位化保存與虛擬修復: 探討 3D 掃描、高解析度數位成像如何輔助實體修復,並建立藝術品的數位雙生體,以應對不可避免的實體衰敗。 全球文物的移動與環境適應: 針對從乾燥氣候區轉移到潮濕都會區的雕塑或文物,修復團隊如何設計定制化的臨時性或長期環境保護方案。 與工藝師的重連結: 介紹當代修復師如何重新學習失傳的傳統工藝,例如威尼斯傳統的蛋彩膠乳畫(Tempera Grassa)配方,或中世紀的紙漿修補技術,以確保修復材料與原始技法達到最佳的化學與物理相容性。 《凝視過往,筆觸未來》不僅是為專業人士準備的技術手冊,它更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文化觀察日誌。它邀請每一位熱愛歷史與藝術的讀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欣賞那些經歷過無數次生死的藝術傑作,理解在它們的完美表象之下,所隱藏著的無數次謹慎的、充滿敬意的修復行動。這是一場關於時間、材料、科學與人文精神的深刻對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简直是独一无二,它不仅仅是对一门手艺的记录,更像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像细致的画笔,勾勒出那些被时间磨损的画布如何在他的手中重新焕发生机。我特别喜欢他描述修复过程中那种近乎于朝圣般的耐心与敬畏感。那种面对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去尊重和保留过去痕迹的思考,都展现了深厚的学识和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感觉像是被邀请进入了一个只有少数人才能触及的私密空间,去见证那些艺术品如何被温柔地“唤醒”。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光影变幻的敏感,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仿佛自己也能感受到颜料层下那些沉睡已久的故事正在苏醒。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对“匠人精神”的现代诠释。作者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孤傲的天才,而是将自己置于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挑战的位置上。那种为了达到完美效果,愿意花费数年时间去钻研一种特定材料的特性的执着,令人肃然起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对“工作本身”的热爱和尊重,远超过了对名利追逐的渴望。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心性的洗礼,提醒我们,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只要保持那份最初的热忱和对技艺的敬畏,终能打磨出属于自己的“光影记忆”。这是一种积极且充满力量的启发。

评分

我完全被作者那种对“时间”的哲学思考所吸引。他似乎总能从那些斑驳的色彩和龟裂的底色中,读出超越表象的讯息。每一次修复,在他笔下都成了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他如何看待艺术品的“衰老”,以及如何界定“修复”的边界——是恢复如初,还是尊重时间的痕迹?这些深刻的议题,都被他用非常平易近人且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这种将技术工作提升到哲学思辨层面的能力,非常罕见。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漫步在艺术史的长廊里,每一次停顿,都能获得对生命和艺术更深一层的理解,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引人入胜,它巧妙地将艺术技术的专业性与个人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编织在一起。作者在描述修复那些古老画作时所展现的严谨态度,与他在异国他乡摸索前行时的那种迷茫与惊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整个故事有了层次感和真实感。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回避困难的坦诚,无论是技术上的瓶颈,还是文化隔阂带来的挑战,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教科书,而是一个真实个体的成长记录,关于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坚持自己的专业追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油画修复的皮毛,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追逐理想的那种坚韧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充满了惊喜,它没有采用线性的编年史叙述,而是像一幅精心构图的画作,将不同时空、不同情绪的片段巧妙地拼贴在一起。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更贴合记忆和创作的本质。我尤其喜欢那些穿插其中的对意大利人文环境的观察,那些关于当地生活节奏、邻里互动,乃至光线如何影响创作心境的描述,都为枯燥的修复工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它让我感受到,真正的技艺的磨砺,从来都离不开环境的滋养和心性的沉淀。这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饱满,既有技术的干货,也有情感的共鸣,是一次全方位的感官盛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