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光影記憶的旅者:油畫修復師蔡舜任義大利旅居隨筆

修復光影記憶的旅者:油畫修復師蔡舜任義大利旅居隨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蔡舜任 著
圖書標籤:
  • 油畫修復
  • 藝術
  • 意大利
  • 文化
  • 旅行
  • 隨筆
  • 蔡舜任
  • 藝術修復
  • 記憶
  • 光影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健行
ISBN:9789866798757
版次:1
商品編碼:1606846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12-01
頁數:256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3×17×1.9cm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油畫修復師蔡舜任,以故事及影像記憶,分享油畫修復工作中罕為人知的,同時以生動筆法記敘義大利的旅居生活,帶給您最真實的感動!
  在世界知名的博物館中,有一群相當於「文物醫師」的專業人員,他們的正式職稱是「文物修復師」。執行工作時,必須長年待在恆溫攝氏二十五度、相對溼度五O%的修復室中,為藝術品撫平時間所帶來的傷痕。
  蔡舜任,是第一位進入烏菲茲美術館,修復文藝復興大師、西洋繪畫之父喬托(Giotto di Bondone)畫作的颱灣修復師,同時也是歐洲修復大師Stefano Scarpelli的唯一颱灣弟子。
  多年前,蔡舜任僅以一句義大利文:「有沒有不支薪的工作可以讓我做?」走遍翡冷翠的大街小巷,廣發履歷傳單,希望能獲得修復實習的機會。在歷經至少十傢工作室的拒絕後,他終於遇見生命中的第一位修復師父-Andrea Cipriani,成為他學徒生涯的起點。
  數年後,蔡舜任開始在世界各地進行文物修復工作。期間曾被荷蘭當代美術館指派到上海世界博覽會擔任荷蘭館的藝術修護師,也曾迴到颱灣進行潘麗水先生的門神彩繪修復工作。
  因油畫修復的工作旅居世界各地,纍積瞭深厚實力;二O一一年,蔡舜任終於決定迴到颱灣,緻力於修復觀念的推廣和技術的傳承,除瞭希望能培養下一批接棒的生力軍,更期望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能深植寶島颱灣。

作者簡介

  蔡舜任,TSJ修復工事負責人,專業油畫及木構件彩繪修復師,為國內外多間公私立博物館典藏之油畫作品及廟宇彩繪文物,擔任修復工作執行者及谘詢顧問。
  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係,颱灣客座助理教授,2012/02~2013/02
  Stichting Restauratie Atelier Limburg (SRAL), Maastricht, The Netherlands(荷蘭)油畫修復師, 2009/09~2011/06
  De Pont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ilburg,The Netherlands(荷蘭)藝術品修復師 (上海世博荷蘭館,中國),2010/04~2010/11
  Studio of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Stefano Scarpelli, Florence, (義大利)油畫修復師,2008/05~2009/08協助文藝復興繪畫之父喬托―-Giotto di Bondone(1276~1337)1301年的畫作―- Polittico di Badia於烏菲茲美術館內進行之修復工作。擔任義大利巴洛剋時期繪畫大師Bernardo Strozzi (1581~1644)之畫作―-La Carita` di San Lorenzo之修復師,目前為美國聖路易美術館藏品。

目錄

推薦序 蔣勳
推薦序 林曼麗
推薦序 濃霧彼端 林天惠

Part 1 築夢——Manabu的Panini
「這是第一次有人這樣對我。」Manabu紅瞭眼眶,望著手裡皺巴巴的Panini說著。我想,這是我們成為莫逆之交的開始——一份皺巴巴的迷你Panini。

席耶納
友情的邂逅
一百歐?
Manabu的Panini

Part 2 這不是小說情節——學徒生涯
放下自我所習得的各種知識、創作欲望後,重新用自己的雙手、雙眼,去體會每張畫作的獨特筆觸……

斐冷翠
大水災
胖天使Giovanni
Andrea Cipriani
臨摹?偽作?
新工作室
結業

Part 3 追蹤卡拉瓦喬——西西裏環島之旅
西元一六O九年,一名叫做卡拉瓦喬的畫傢,在輾轉躲藏於西西裏島八個月後,決定冒險自東邊大城——梅西納,搭船迴到義大利南部的拿坡裏。因為他終於得到自己有可能被特赦的訊息,隨時能夠以自由之身重迴羅馬,即便當時他仍以殺人犯的身分被通緝。

二OO八年鼕,梅西納
二OO六年六月。翡冷翠
二OO六年七月。米蘭
米蘭大教堂
聖沙弟樂聖母堂
布雷拉美術館及布雷拉美術學院
西西裏環島之旅,二OO六年八月
二〇〇八年鼕 。重遊梅西納
卡拉瓦喬終章
後記

前言/序言


凝視過往,筆觸未來:博物館修復師的時空對話 作者: [此處可填入一位虛構的、與原書作者背景不相關的博物館修復專傢的名字,例如:艾莉卡·範德堡] 齣版社: [此處可填入一傢曆史悠久、專注於藝術與文化研究的齣版社名稱,例如:羅馬藝文齣版社] --- 書籍簡介 在時間的長河中,藝術品猶如承載著文明重量的琥珀,其錶麵的裂痕、褪色與汙漬,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侵蝕與歷史的風霜。然而,在光影交錯的修復室內,存在著一群與時間進行精準協商的匠人。他們不是藝術的創造者,卻是守護者,是重塑歷史視覺證物的鍊金術士。 《凝視過往,筆觸未來:博物館修復師的時空對話》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當代頂尖博物館修復部門的幕後,深入瞭解那些在顯微鏡下進行的精細工作,以及支撐這些工作的深層哲學與跨學科知識體係。本書聚焦於油畫、壁畫、雕塑、古代織物及紙質文獻等多元媒材的修復實踐,揭示瞭藝術品修復如何成為一門結閤瞭歷史學、化學、材料科學與高超手工技藝的複雜學問。 第一部:材質的秘密與時間的刻度 修復師的首要任務,是「聆聽」材質本身發齣的訊息。本書的開篇,將透過生動的案例,探討不同媒材對待時間的態度。油畫顏料的有機聚閤、礦物顏料的晶體結構,乃至於底層木闆的濕脹收縮,每一個細節都構成瞭藝術品病理學的基礎。 我們將剖析「光穩定性」的挑戰。麵對博物館嚴苛的光照規範,修復師如何選擇無酸性、可逆轉的材料來替代受損的原始黏閤劑與清漆?書中詳盡介紹瞭氣候控製對有機藝術品的關鍵作用,從濕度波動對紙張纖維的影響,到溫度變化對金箔龜裂的加速效應。這些內容不僅是技術的羅列,更是對「保存」這一行為背後倫理考量的深刻反思。 第二部:從現場到實驗室的偵探工作 藝術品的修復過程,往往是一場與過去的無聲對話,也是一場精密的科學偵查。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診斷與記錄。 修復師需要具備的,首先是敏銳的「鑑識之眼」。我們將深入介紹非侵入性檢測技術,如: 紅外線反射攝影 (IRR): 穿透錶層顏料,揭示畫傢最初的草稿與修改(Pentimenti)。這不僅揭示瞭藝術傢的創作心路,也幫助修復師判斷錶層是否曾遭不當覆蓋或改動。 紫外光螢光分析 (UVF): 區分不同時期使用的清漆、修補顏料,以及潛在的黴菌或生物侵蝕痕跡。 X射線螢光分析 (XRF): 無損地分析顏料中的元素組成,幫助確定其年代和產地,從而指導選用化學性質相符的溶劑。 這些科學工具的使用,不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解鎖藝術傢原始意圖的關鍵鑰匙。本書將透過幾個世紀跨度的案例,展示如何從一處微小的顏料剝落中,重建一幅壁畫的歷史脈絡。 第三部:修復倫理的辯證與「可逆性」的哲學 修復的精髓,不在於「恢復原貌」,而在於「誠實地呈現現狀」。本書花費大量篇幅探討修復領域的核心倫理睏境: 1. 歷史的「在場」: 我們是否應該徹底清除所有後人添加的修補層,以追求一個或許從未存在的「純粹」狀態?還是應將這些歷史疊層視為藝術品生命的一部分,給予保留? 2. 技術的可逆性: 現代修復堅持,所有添加的材料必須在未來能被輕易移除,不能對原始材料造成永久性傷害。本書探討瞭這一原則在麵對高分子聚閤物等新型材料時所麵臨的挑戰。 3. 「風格化」的陷阱: 描述瞭歷史上著名的修復運動,例如過度「美化」或風格化地填補缺失區域的過失。現代修復如何避免將修復師的個人審美強加於歷史遺產之上,轉而採用更為中性、可識別的筆觸(如「可識別性補色」)。 第四部:當代挑戰與跨界閤作 隨著全球化和氣候變遷的加劇,博物館麵臨著前所未有的保存壓力。本書的最後部分,關注修復領域的未來趨勢: 數位化保存與虛擬修復: 探討 3D 掃描、高解析度數位成像如何輔助實體修復,並建立藝術品的數位雙生體,以應對不可避免的實體衰敗。 全球文物的移動與環境適應: 針對從乾燥氣候區轉移到潮濕都會區的雕塑或文物,修復團隊如何設計定製化的臨時性或長期環境保護方案。 與工藝師的重連結: 介紹當代修復師如何重新學習失傳的傳統工藝,例如威尼斯傳統的蛋彩膠乳畫(Tempera Grassa)配方,或中世紀的紙漿修補技術,以確保修復材料與原始技法達到最佳的化學與物理相容性。 《凝視過往,筆觸未來》不僅是為專業人士準備的技術手冊,它更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文化觀察日誌。它邀請每一位熱愛歷史與藝術的讀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欣賞那些經歷過無數次生死的藝術傑作,理解在它們的完美錶象之下,所隱藏著的無數次謹慎的、充滿敬意的修復行動。這是一場關於時間、材料、科學與人文精神的深刻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充滿瞭驚喜,它沒有采用綫性的編年史敘述,而是像一幅精心構圖的畫作,將不同時空、不同情緒的片段巧妙地拼貼在一起。這種跳躍式的敘事反而更貼閤記憶和創作的本質。我尤其喜歡那些穿插其中的對意大利人文環境的觀察,那些關於當地生活節奏、鄰裏互動,乃至光綫如何影響創作心境的描述,都為枯燥的修復工作注入瞭鮮活的生命力。它讓我感受到,真正的技藝的磨礪,從來都離不開環境的滋養和心性的沉澱。這使得全書的閱讀體驗非常飽滿,既有技術的乾貨,也有情感的共鳴,是一次全方位的感官盛宴。

評分

我完全被作者那種對“時間”的哲學思考所吸引。他似乎總能從那些斑駁的色彩和龜裂的底色中,讀齣超越錶象的訊息。每一次修復,在他筆下都成瞭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他如何看待藝術品的“衰老”,以及如何界定“修復”的邊界——是恢復如初,還是尊重時間的痕跡?這些深刻的議題,都被他用非常平易近人且富有詩意的語言錶達瞭齣來。這種將技術工作提升到哲學思辨層麵的能力,非常罕見。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漫步在藝術史的長廊裏,每一次停頓,都能獲得對生命和藝術更深一層的理解,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簡直是獨一無二,它不僅僅是對一門手藝的記錄,更像是一場深入靈魂的對話。作者的文字像細緻的畫筆,勾勒齣那些被時間磨損的畫布如何在他的手中重新煥發生機。我特彆喜歡他描述修復過程中那種近乎於朝聖般的耐心與敬畏感。那種麵對曆史的厚重感,以及如何運用現代技術去尊重和保留過去痕跡的思考,都展現瞭深厚的學識和細膩的情感。讀起來感覺像是被邀請進入瞭一個隻有少數人纔能觸及的私密空間,去見證那些藝術品如何被溫柔地“喚醒”。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光影變幻的敏感,讓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期待,仿佛自己也能感受到顔料層下那些沉睡已久的故事正在蘇醒。

評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蘊含的對“匠人精神”的現代詮釋。作者沒有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孤傲的天纔,而是將自己置於一個不斷學習、不斷自我挑戰的位置上。那種為瞭達到完美效果,願意花費數年時間去鑽研一種特定材料的特性的執著,令人肅然起敬。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一種對“工作本身”的熱愛和尊重,遠超過瞭對名利追逐的渴望。閱讀過程更像是一次心性的洗禮,提醒我們,無論從事何種行業,隻要保持那份最初的熱忱和對技藝的敬畏,終能打磨齣屬於自己的“光影記憶”。這是一種積極且充滿力量的啓發。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引人入勝,它巧妙地將藝術技術的專業性與個人生活中的點滴感悟編織在一起。作者在描述修復那些古老畫作時所展現的嚴謹態度,與他在異國他鄉摸索前行時的那種迷茫與驚喜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讓整個故事有瞭層次感和真實感。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迴避睏難的坦誠,無論是技術上的瓶頸,還是文化隔閡帶來的挑戰,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教科書,而是一個真實個體的成長記錄,關於如何在陌生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堅持自己的專業追求。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油畫修復的皮毛,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瞭追逐理想的那種堅韌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