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力: 戴勝益給年輕人的47個生存法則

修正力: 戴勝益給年輕人的47個生存法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勝益,口述; 李采洪,採訪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人生哲理
  • 自我提升
  • 职场技能
  • 思维模式
  • 成功学
  • 人生经验
  • 个人成长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戴勝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1361574
商品编码:16074327
包装:平裝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5-05-31
页数:22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從失敗中淬鍊出修正的大智慧
有時繞了一大圈都無解,沒想到只要調整某些細節,結果竟然完全不一樣……

從負債累累到年營收170億元,
從孤獨嚴厲到幽默親切、樂於分享
他為何能化失敗為養分,
寫下臺灣餐飲業的一頁傳奇……

市面上有關王品的書不少,但很少寫出王品成功背後曾有的失敗與修正。王品集團從失敗到成功的學習是什麼?為什麼十年營收可以成長十倍?

本書以戴勝益口述說故事的方式,深入剖析王品集團成功經營之道,既是一本鼓勵年輕人勇於追夢的勵志書,也是一本談經營管理、以修正力實現願景的商管書。

.2015年《Cheers》大學畢業生「最受崇拜10大企業家」之一
.2015年《天下雜誌》「金牌服務業調查 西式餐廳類」囊括前四名
.2014年《遠見》「服務業大調查」跨界冠軍
.2013、2014 連續蟬聯台灣20大國際品牌
.經濟部工業局「台灣創新企業20強」第一名
.1111人力銀行調查「幸福企業」前三大
.長年高居《Cheers》「新世代最嚮往企業Top 100」前十大 曾蟬聯三年榜首

◎戴勝益Fighting!語錄:
.走錯路,要快點轉彎,不用硬撐。
.能夠成為打不死的蟑螂,也是一種才華。
.失敗時不放棄,是挑戰人性;成功時依然持自我,同樣也是挑戰人性。
.如果迷戀厚實的屋頂,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
.存人緣絕對比存錢重要,有好人緣才有真正的朋友。
.生地瓜和熟地瓜,都是地瓜,熟地瓜有了溫度,給人的感受就截然不同。
.求你幫助的人,是將梯子搭到你面前,如果你拒絕了,等於將梯子拆掉。
.懂得和人打招呼,可以拉近距離、化敵為友。
.不要因為找不到藍海,就失去打拚的目標與夢想,反而要在紅海裡加倍努力,從錯誤中學習。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戴勝益/口述
1953年12月10日出生於臺中清水,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王品集團董事長。
幼年時家境貧困,母親靠著一臺縫紉機養育六名子女,國中後父親的製帽事業才逐漸上軌道。39歲時脫離家族企業的庇蔭,展開創業之路,歷經「九死一生」,九次創業九次倒,最後才成就王品王國。


親自訂下王品的「非親條款」,斬斷子女接班後路,並宣布捐出個人80%的財產做公益。


身體力行推動王品人修習「三百學分」,遊百國、登百岳、吃百店;以及王品「新三鐵」,爬玉山、泳渡日月潭、鐵騎貫寶島;並提倡終身學習「日行萬步」。

李采洪/採訪整理
1989年起,服務媒體界20年,歷任《工商時報》記者、《商業周刊》資深撰述、主筆、alive總編輯。透過採訪,得以遍歷形形色色受訪者的人生精髓。


2009年成為出版人,現任時報出版第二編輯部總編輯。經由出版,能與讀者分享創作者的知識與智慧。


相信文字的力量、喜歡閱讀的心靈享受。也很幸運,一路從事與文字、書籍相關工作。

目录

推薦序一 〈做好小事,成就大事〉 徐重仁
推薦序二 〈一個幽默有趣的好老闆〉 蘇國垚
自 序 〈原來,「修正」的威力這麼驚人〉 戴勝益

【STAGE 壹 失敗,是祝福】
01 不要迷戀厚實的屋頂
02 一開始創業最好要失敗
03 失敗事業是我的老師
04 好人緣比儲蓄更重要
05 成功和失敗都要快
06 走錯路,要快點轉彎

【STAGE 貳 專注,才能成功】
07 懂得「少做」,很重要
08 將全部心力投注於一個核心
09 不迷信藍海,要在紅海加倍深耕
10 不買股票、不做轉投資
11 店面,用租的就好

【STAGE 參 品牌,不能沒個性】
12 與其對立,不如雙贏
13 品牌經營,眉角多
14 做事,要有成功方程式
15 品牌不同,服務也不同
16 當品牌老化,裡外再造需一致

【STAGE 肆 用人,用感情】
17 話家常,重情義
18 要讚美,不要大小聲
19 制度透明化,人人可發言
20 願意接受激勵的人,給更多
21 尊重,讓人願意多做事
22 愛同仁,當成家族一份子
23 挺主管,讓他無後顧之憂
24 工讀生,不是用來壓榨的

【STAGE 伍 修正,再修正】
25 一定要改變,從嚴厲急躁變和藹可親
26 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
27 要成功,必須找到修正的訣竅
28 集體決策,修正也要持之以恆
29 芝麻小事,也要有共識
30 全體總動員,一起來找碴
31 用修正力敲開國際大門
32 規模愈大,修正速度要愈快
33 危機處理,持續修正不懈怠

【STAGE 陸 企業,必須有文化】
34 好文化,優勢才久長
35 沒有模糊空間,就不會踩線
36 公司沒祕密,同仁才同心
37 辦活動,揪人心
38 公平,這是一定要的
39 做一顆有溫度的地瓜
40 向「王品之師」學身教言教
41 登聖母峰基地營,就是要「一馬當先」
42 回學校念書,很重要

【STAGE 柒 領導,一定要有空】
43 數字交給KPI,同仁的心交給主管
44 和同仁打招呼
45 有空,才能聽到市場的聲音
46 領導人的風格最好等於生活風格
47 心胸,是事業的規模

採訪後記 〈真正的答案〉 李采洪

附錄

瀚海孤舟:探寻现代社会生存的内在罗盘 一部关于个体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锚定自我、驾驭风浪的深度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如同漂浮在广阔无垠的海洋上,少了明确的航线图和可靠的灯塔。传统的生存范式正在瓦解,旧的经验法则不再奏效。《瀚海孤舟》正是为那些渴望在不确定性中建立起稳固内在支柱的探寻者而作。它不提供任何现成的、一劳永逸的“秘籍”,而是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对外部世界的审慎观察。 本书聚焦于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四大核心困境:意义的缺失、连接的疏离、认知的局限与时间的焦虑。作者以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剖析了这些困境的根源,并提出了一套强调“内观自省”和“主动构建”的生存哲学。 --- 第一部分:在意义的荒原中重建灯塔——关于目的与价值的构建 我们生活在一个“后形而上学”的时代,宏大的叙事正在消退,个体必须亲自为自己的生命绘制意义的蓝图。然而,在消费主义和即时满足的诱惑下,许多人陷入了“忙碌的空虚”。 《瀚海孤舟》首先挑战了“成功即幸福”的线性思维。它深入探讨了“内在驱动力”的来源,阐述了如何区分“社会期待的目标”与“真正滋养心灵的追求”。 “价值光谱的校准”: 引导读者识别并量化自身最核心的五大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决策的基石。通过一系列深度反思练习,帮助读者拆解那些潜意识中被植入的、实则与自身不符的价值标签。 “微观叙事的构建”: 强调宏大目标往往令人望而却步,而日常的“微小胜利”和持续性的“创造行为”才是构建生命意义的砖石。探讨如何将日常工作、人际关系转化为持续性的叙事线索,从而获得持续的满足感。 “不完美主义者的勇气”: 面对社会对“完美执行者”的推崇,本书提倡“充分投入,允许失败”的生存姿态。意义并非完美的结果,而在于投入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学习。 --- 第二部分:在数字洪流中守护心田——关于专注力与深度连接的艺术 技术进步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边界,却也无形中压缩了我们内心的空间。持续的通知、碎片化的信息流,正在侵蚀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和建立深刻人际关系的能力。 本篇探讨如何在信息过载的背景下,重建对“注意力”的绝对主权,并探索人与人之间更具韧性的连接方式。 “认知的静水流深”: 介绍“信息过滤机制”的训练,而非简单的“信息屏蔽”。这包括识别“噪音信息”和“营养信息”的内在特征,以及如何建立个人的信息摄入“节律”。 “深度工作的结构化设计”: 并非倡导不间断的工作,而是强调工作单元的“纯粹性”。书中分析了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证据,论证了“心流”状态并非偶然降临,而是可以通过环境设置和任务分解来主动诱发的。 “脆弱性的力量与边界的艺术”: 现代社交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点赞与评论。本书回归人性的本质,探讨在亲密关系中如何安全地展现“不设防”的一面,以及如何清晰、温和地划定个人情感和时间上的边界,避免“共情疲劳”。 --- 第三部分:驾驭认知的迷雾——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心智的成熟 我们的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然而,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如同潜藏的暗礁,时常将我们的判断引向错误的航道。 《瀚海孤舟》致力于提升读者的“元认知能力”——即思考我们如何思考的能力。 “反事实推演的训练”: 引导读者跳出“确认偏误”的陷阱。通过学习逆向思考和极端情景假设(如“如果我的判断完全错误,那么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来检验现有信念的坚固程度。 “情绪与理性的和解”: 情绪并非理性的对立面,而是重要的数据输入。本书提供了一套成熟的情绪管理模型,即“识别-命名-定位-行动”的流程,帮助读者将强烈情绪转化为可被分析的信息,而非直接的行动指令。 “复杂系统的简化之道”: 面对全球化、系统性的难题,个体容易陷入无力感。本书教授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和“系统思维模型”(如反馈回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可理解和可干预的模块,从而找回行动的效能感。 --- 第四部分:与时间共舞——关于耐心、复利与长期主义的实践 现代社会对“即时回报”的崇拜,使得许多有价值的积累过程被牺牲。从个人成长到事业发展,真正决定命运的往往是那些不为人注意的、需要耐心的长期投入。 《瀚海孤舟》的核心信息之一是:韧性(Resilience)不是快速反弹的能力,而是长期坚持的能力。 “复利思维的跨领域应用”: 不仅限于财务,知识、技能和人脉的积累都遵循复利法则。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低摩擦力”的日常习惯,确保每天都有微小的正向积累,并抵御“中间的平原期”(Plateau Period)。 “耐心作为一种主动的策略”: 耐心并非被动等待,而是一种对时间价值的深刻理解和主动的选择。它意味着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回报周期较长,但最终价值更高的路径。书中通过历史案例和个人案例,展示了“慢即是快”在关键决策中的体现。 “风险的重新定义”: 很多年轻人恐惧“失败”,但真正的风险在于“长期不作为”或“方向错误”。本书鼓励读者将精力聚焦于降低“方向性错误”的成本,而不是试图规避所有短期的小风险。 《瀚海孤舟》是一本邀请你进行深度内省的伙伴之书。它不许诺你一帆风顺,但它承诺赋予你一套可靠的内在工具,让你能够在面对命运的波涛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内心,成为自己人生的舵手。它相信,真正的生存智慧,源于对自我、对世界深刻而持久的理解。 --- (预计篇幅: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透露出一种朴素的、近乎军事化的纪律感,这在同类书籍中并不常见。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故事的跌宕起伏或者理论的晦涩高深,而是用一种极其务实和精炼的方式,将复杂的生存哲学提炼成了简洁有力的“法则”。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和记忆的门槛,使得书中的精髓能够被迅速吸收并转化为指导实践的行动纲领。我感觉,作者在提炼这些经验时,一定经历了无数次的迭代和取舍,最终留下的都是最核心、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知灼见。这种“少即是多”的智慧,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生存法则的体现。读完后,我不是那种激动万分,而是感到一种沉静的笃定,仿佛手里握住了应对未来挑战的一套可靠的工具集,这种感觉比一时的激情澎湃更有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当下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容易陷入的误区和思维陷阱,但字里行间又流露着一种深沉的关怀和期盼。它没有采用那种温和劝慰的语气,而是用一种近乎“叫醒”的方式,让人不得不正视自己的不足。比如,在谈到“拒绝平庸的舒适区”时,那种直击人心的犀利,让正在安于现状的我感到一阵醍醐灌顶的刺痛。但这种痛感并非负面的,反而激发了一种强烈的自我驱动力。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暴风雨来临前,没有甜言蜜语,只有最实际的航海知识和生存技能的传授。这种硬核的、不加粉饰的表达,在这个充斥着过度美化的信息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可贵。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职场技能指导手册,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操作系统升级”的说明书。它探讨的许多问题,例如“如何构建个人价值体系”、“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定力”,触及的是更深层次的哲学和生存智慧。作者似乎在引导我们去思考,在这个快速迭代的社会中,什么才是真正不会被淘汰的核心竞争力。我特别欣赏它在鼓励独立思考方面所做的努力,它提供的“法则”并非要求你盲目照搬,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和工具箱,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内化和创新。这种强调“内生动力”和“自主优化”的设计理念,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复读价值,每一次重读,结合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经历,都会有新的感悟和领悟,仿佛在跟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才购入的,起初我对这种“法则集”类的书籍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老生常谈的鸡汤。然而,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落地性”。很多理论性的书籍读完后,你仍然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但这本书不同,它似乎总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行动路径。例如,书中关于“时间颗粒度管理”的阐述,就彻底改变了我对效率的理解,不再是追求做完更多的事,而是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质感和深度。我尝试着运用其中的几条建议去调整我的项目规划,效果立竿见影,原本堆积如山的待办事项清单,在经过这些“法则”的过滤和重组后,显得井井有条,压力感也随之减轻了不少。这让我意识到,作者的经验不仅仅停留在高屋建瓴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微观执行的细节之中,非常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初次拿到手里就让人感觉内容会是很有分量的干货。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来是用心了,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逻辑性,感觉作者在构建整个知识体系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个法则的提出都有其必然的顺序和递进关系,而不是随意堆砌的碎片化信息。读完前几章后,我发现自己对于一些曾经模糊的概念,比如“心智模式的构建”或者“底层逻辑的梳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人“做什么”的书,更像是一本指引人“如何思考”的指南。封面上的那句Slogan虽然没有直接点出书名,但那种积极向上、直面挑战的气场,已经足够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了。总而言之,从阅读体验的物理层面来看,这本书已经做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愿意捧在手里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