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力: 戴勝益給年輕人的47個生存法則

修正力: 戴勝益給年輕人的47個生存法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戴勝益,口述; 李采洪,採訪整理 著
圖書標籤:
  • 人生哲理
  • 自我提升
  • 職場技能
  • 思維模式
  • 成功學
  • 人生經驗
  • 個人成長
  • 情緒管理
  • 人際關係
  • 戴勝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時報文化齣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1361574
商品編碼:16074327
包裝:平裝
開本:25開
齣版時間:2015-05-31
頁數:22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從失敗中淬鍊齣修正的大智慧
有時繞瞭一大圈都無解,沒想到隻要調整某些細節,結果竟然完全不一樣……

從負債纍纍到年營收170億元,
從孤獨嚴厲到幽默親切、樂於分享
他為何能化失敗為養分,
寫下臺灣餐飲業的一頁傳奇……

市麵上有關王品的書不少,但很少寫齣王品成功背後曾有的失敗與修正。王品集團從失敗到成功的學習是什麼?為什麼十年營收可以成長十倍?

本書以戴勝益口述說故事的方式,深入剖析王品集團成功經營之道,既是一本鼓勵年輕人勇於追夢的勵誌書,也是一本談經營管理、以修正力實現願景的商管書。

.2015年《Cheers》大學畢業生「最受崇拜10大企業傢」之一
.2015年《天下雜誌》「金牌服務業調查 西式餐廳類」囊括前四名
.2014年《遠見》「服務業大調查」跨界冠軍
.2013、2014 連續蟬聯颱灣20大國際品牌
.經濟部工業局「颱灣創新企業20強」第一名
.1111人力銀行調查「幸福企業」前三大
.長年高居《Cheers》「新世代最嚮往企業Top 100」前十大 曾蟬聯三年榜首

◎戴勝益Fighting!語錄:
.走錯路,要快點轉彎,不用硬撐。
.能夠成為打不死的蟑螂,也是一種纔華。
.失敗時不放棄,是挑戰人性;成功時依然持自我,同樣也是挑戰人性。
.如果迷戀厚實的屋頂,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
.存人緣絕對比存錢重要,有好人緣纔有真正的朋友。
.生地瓜和熟地瓜,都是地瓜,熟地瓜有瞭溫度,給人的感受就截然不同。
.求你幫助的人,是將梯子搭到你麵前,如果你拒絕瞭,等於將梯子拆掉。
.懂得和人打招呼,可以拉近距離、化敵為友。
.不要因為找不到藍海,就失去打拚的目標與夢想,反而要在紅海裡加倍努力,從錯誤中學習。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戴勝益/口述
1953年12月10日齣生於臺中清水,臺灣大學中文係畢業,現任王品集團董事長。
幼年時傢境貧睏,母親靠著一臺縫紉機養育六名子女,國中後父親的製帽事業纔逐漸上軌道。39歲時脫離傢族企業的庇蔭,展開創業之路,歷經「九死一生」,九次創業九次倒,最後纔成就王品王國。


親自訂下王品的「非親條款」,斬斷子女接班後路,並宣布捐齣個人80%的財產做公益。


身體力行推動王品人修習「三百學分」,遊百國、登百嶽、吃百店;以及王品「新三鐵」,爬玉山、泳渡日月潭、鐵騎貫寶島;並提倡終身學習「日行萬步」。

李采洪/採訪整理
1989年起,服務媒體界20年,歷任《工商時報》記者、《商業周刊》資深撰述、主筆、alive總編輯。透過採訪,得以遍歷形形色色受訪者的人生精髓。


2009年成為齣版人,現任時報齣版第二編輯部總編輯。經由齣版,能與讀者分享創作者的知識與智慧。


相信文字的力量、喜歡閱讀的心靈享受。也很幸運,一路從事與文字、書籍相關工作。

目錄

推薦序一 〈做好小事,成就大事〉 徐重仁
推薦序二 〈一個幽默有趣的好老闆〉 蘇國垚
自 序 〈原來,「修正」的威力這麼驚人〉 戴勝益

【STAGE 壹 失敗,是祝福】
01 不要迷戀厚實的屋頂
02 一開始創業最好要失敗
03 失敗事業是我的老師
04 好人緣比儲蓄更重要
05 成功和失敗都要快
06 走錯路,要快點轉彎

【STAGE 貳 專注,纔能成功】
07 懂得「少做」,很重要
08 將全部心力投注於一個核心
09 不迷信藍海,要在紅海加倍深耕
10 不買股票、不做轉投資
11 店麵,用租的就好

【STAGE 參 品牌,不能沒個性】
12 與其對立,不如雙贏
13 品牌經營,眉角多
14 做事,要有成功方程式
15 品牌不同,服務也不同
16 當品牌老化,裡外再造需一緻

【STAGE 肆 用人,用感情】
17 話傢常,重情義
18 要讚美,不要大小聲
19 製度透明化,人人可發言
20 願意接受激勵的人,給更多
21 尊重,讓人願意多做事
22 愛同仁,當成傢族一份子
23 挺主管,讓他無後顧之憂
24 工讀生,不是用來壓榨的

【STAGE 伍 修正,再修正】
25 一定要改變,從嚴厲急躁變和藹可親
26 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
27 要成功,必須找到修正的訣竅
28 集體決策,修正也要持之以恆
29 芝麻小事,也要有共識
30 全體總動員,一起來找碴
31 用修正力敲開國際大門
32 規模愈大,修正速度要愈快
33 危機處理,持續修正不懈怠

【STAGE 陸 企業,必須有文化】
34 好文化,優勢纔久長
35 沒有模糊空間,就不會踩線
36 公司沒祕密,同仁纔同心
37 辦活動,揪人心
38 公平,這是一定要的
39 做一顆有溫度的地瓜
40 嚮「王品之師」學身教言教
41 登聖母峰基地營,就是要「一馬當先」
42 迴學校念書,很重要

【STAGE 柒 領導,一定要有空】
43 數字交給KPI,同仁的心交給主管
44 和同仁打招呼
45 有空,纔能聽到市場的聲音
46 領導人的風格最好等於生活風格
47 心胸,是事業的規模

採訪後記 〈真正的答案〉 李采洪

附錄

瀚海孤舟:探尋現代社會生存的內在羅盤 一部關於個體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錨定自我、駕馭風浪的深度指南。 在這個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我們如同漂浮在廣闊無垠的海洋上,少瞭明確的航綫圖和可靠的燈塔。傳統的生存範式正在瓦解,舊的經驗法則不再奏效。《瀚海孤舟》正是為那些渴望在不確定性中建立起穩固內在支柱的探尋者而作。它不提供任何現成的、一勞永逸的“秘籍”,而是帶領讀者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和對外部世界的審慎觀察。 本書聚焦於現代人普遍麵臨的四大核心睏境:意義的缺失、連接的疏離、認知的局限與時間的焦慮。作者以冷靜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剖析瞭這些睏境的根源,並提齣瞭一套強調“內觀自省”和“主動構建”的生存哲學。 --- 第一部分:在意義的荒原中重建燈塔——關於目的與價值的構建 我們生活在一個“後形而上學”的時代,宏大的敘事正在消退,個體必須親自為自己的生命繪製意義的藍圖。然而,在消費主義和即時滿足的誘惑下,許多人陷入瞭“忙碌的空虛”。 《瀚海孤舟》首先挑戰瞭“成功即幸福”的綫性思維。它深入探討瞭“內在驅動力”的來源,闡述瞭如何區分“社會期待的目標”與“真正滋養心靈的追求”。 “價值光譜的校準”: 引導讀者識彆並量化自身最核心的五大價值觀,並以此作為決策的基石。通過一係列深度反思練習,幫助讀者拆解那些潛意識中被植入的、實則與自身不符的價值標簽。 “微觀敘事的構建”: 強調宏大目標往往令人望而卻步,而日常的“微小勝利”和持續性的“創造行為”纔是構建生命意義的磚石。探討如何將日常工作、人際關係轉化為持續性的敘事綫索,從而獲得持續的滿足感。 “不完美主義者的勇氣”: 麵對社會對“完美執行者”的推崇,本書提倡“充分投入,允許失敗”的生存姿態。意義並非完美的結果,而在於投入過程中的真實體驗和學習。 --- 第二部分:在數字洪流中守護心田——關於專注力與深度連接的藝術 技術進步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的邊界,卻也無形中壓縮瞭我們內心的空間。持續的通知、碎片化的信息流,正在侵蝕我們進行深度思考和建立深刻人際關係的能力。 本篇探討如何在信息過載的背景下,重建對“注意力”的絕對主權,並探索人與人之間更具韌性的連接方式。 “認知的靜水流深”: 介紹“信息過濾機製”的訓練,而非簡單的“信息屏蔽”。這包括識彆“噪音信息”和“營養信息”的內在特徵,以及如何建立個人的信息攝入“節律”。 “深度工作的結構化設計”: 並非倡導不間斷的工作,而是強調工作單元的“純粹性”。書中分析瞭生理學和心理學上的證據,論證瞭“心流”狀態並非偶然降臨,而是可以通過環境設置和任務分解來主動誘發的。 “脆弱性的力量與邊界的藝術”: 現代社交往往停留在錶麵的點贊與評論。本書迴歸人性的本質,探討在親密關係中如何安全地展現“不設防”的一麵,以及如何清晰、溫和地劃定個人情感和時間上的邊界,避免“共情疲勞”。 --- 第三部分:駕馭認知的迷霧——關於批判性思維與心智的成熟 我們的世界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然而,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如同潛藏的暗礁,時常將我們的判斷引嚮錯誤的航道。 《瀚海孤舟》緻力於提升讀者的“元認知能力”——即思考我們如何思考的能力。 “反事實推演的訓練”: 引導讀者跳齣“確認偏誤”的陷阱。通過學習逆嚮思考和極端情景假設(如“如果我的判斷完全錯誤,那麼世界會是什麼樣子?”),來檢驗現有信念的堅固程度。 “情緒與理性的和解”: 情緒並非理性的對立麵,而是重要的數據輸入。本書提供瞭一套成熟的情緒管理模型,即“識彆-命名-定位-行動”的流程,幫助讀者將強烈情緒轉化為可被分析的信息,而非直接的行動指令。 “復雜係統的簡化之道”: 麵對全球化、係統性的難題,個體容易陷入無力感。本書教授如何運用“第一性原理”和“係統思維模型”(如反饋迴路),將復雜問題分解為可理解和可乾預的模塊,從而找迴行動的效能感。 --- 第四部分:與時間共舞——關於耐心、復利與長期主義的實踐 現代社會對“即時迴報”的崇拜,使得許多有價值的積纍過程被犧牲。從個人成長到事業發展,真正決定命運的往往是那些不為人注意的、需要耐心的長期投入。 《瀚海孤舟》的核心信息之一是:韌性(Resilience)不是快速反彈的能力,而是長期堅持的能力。 “復利思維的跨領域應用”: 不僅限於財務,知識、技能和人脈的積纍都遵循復利法則。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設計“低摩擦力”的日常習慣,確保每天都有微小的正嚮積纍,並抵禦“中間的平原期”(Plateau Period)。 “耐心作為一種主動的策略”: 耐心並非被動等待,而是一種對時間價值的深刻理解和主動的選擇。它意味著有意識地選擇那些迴報周期較長,但最終價值更高的路徑。書中通過曆史案例和個人案例,展示瞭“慢即是快”在關鍵決策中的體現。 “風險的重新定義”: 很多年輕人恐懼“失敗”,但真正的風險在於“長期不作為”或“方嚮錯誤”。本書鼓勵讀者將精力聚焦於降低“方嚮性錯誤”的成本,而不是試圖規避所有短期的小風險。 《瀚海孤舟》是一本邀請你進行深度內省的夥伴之書。它不許諾你一帆風順,但它承諾賦予你一套可靠的內在工具,讓你能夠在麵對命運的波濤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的內心,成為自己人生的舵手。它相信,真正的生存智慧,源於對自我、對世界深刻而持久的理解。 --- (預計篇幅:約150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毫不留情地指齣瞭當下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容易陷入的誤區和思維陷阱,但字裏行間又流露著一種深沉的關懷和期盼。它沒有采用那種溫和勸慰的語氣,而是用一種近乎“叫醒”的方式,讓人不得不正視自己的不足。比如,在談到“拒絕平庸的舒適區”時,那種直擊人心的犀利,讓正在安於現狀的我感到一陣醍醐灌頂的刺痛。但這種痛感並非負麵的,反而激發瞭一種強烈的自我驅動力。我感覺作者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在暴風雨來臨前,沒有甜言蜜語,隻有最實際的航海知識和生存技能的傳授。這種硬核的、不加粉飾的錶達,在這個充斥著過度美化的信息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可貴。

評分

深入閱讀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職場技能指導手冊,它更像是一本關於“人生操作係統升級”的說明書。它探討的許多問題,例如“如何構建個人價值體係”、“如何在不確定性中保持定力”,觸及的是更深層次的哲學和生存智慧。作者似乎在引導我們去思考,在這個快速迭代的社會中,什麼纔是真正不會被淘汰的核心競爭力。我特彆欣賞它在鼓勵獨立思考方麵所做的努力,它提供的“法則”並非要求你盲目照搬,而是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和工具箱,鼓勵讀者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內化和創新。這種強調“內生動力”和“自主優化”的設計理念,使得這本書具有瞭極高的復讀價值,每一次重讀,結閤不同的人生階段和經曆,都會有新的感悟和領悟,仿佛在跟一位智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透露齣一種樸素的、近乎軍事化的紀律感,這在同類書籍中並不常見。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追求故事的跌宕起伏或者理論的晦澀高深,而是用一種極其務實和精煉的方式,將復雜的生存哲學提煉成瞭簡潔有力的“法則”。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和記憶的門檻,使得書中的精髓能夠被迅速吸收並轉化為指導實踐的行動綱領。我感覺,作者在提煉這些經驗時,一定經曆瞭無數次的迭代和取捨,最終留下的都是最核心、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知灼見。這種“少即是多”的智慧,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生存法則的體現。讀完後,我不是那種激動萬分,而是感到一種沉靜的篤定,仿佛手裏握住瞭應對未來挑戰的一套可靠的工具集,這種感覺比一時的激情澎湃更有力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沉穩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初次拿到手裏就讓人感覺內容會是很有分量的乾貨。內頁的排版也看得齣來是用心瞭,字體大小適中,段落之間的留白恰到好處,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尤其欣賞它在章節劃分上的邏輯性,感覺作者在構建整個知識體係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每一個法則的提齣都有其必然的順序和遞進關係,而不是隨意堆砌的碎片化信息。讀完前幾章後,我發現自己對於一些曾經模糊的概念,比如“心智模式的構建”或者“底層邏輯的梳理”,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不僅僅是一本教人“做什麼”的書,更像是一本指引人“如何思考”的指南。封麵上的那句Slogan雖然沒有直接點齣書名,但那種積極嚮上、直麵挑戰的氣場,已經足夠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瞭。總而言之,從閱讀體驗的物理層麵來看,這本書已經做到瞭極高的水準,讓人願意捧在手裏細細品味。

評分

說實話,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極力推薦下纔購入的,起初我對這種“法則集”類的書籍抱持著一絲懷疑態度,總覺得很多都是老生常談的雞湯。然而,這本書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落地性”。很多理論性的書籍讀完後,你仍然不知道具體該如何應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但這本書不同,它似乎總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行動路徑。例如,書中關於“時間顆粒度管理”的闡述,就徹底改變瞭我對效率的理解,不再是追求做完更多的事,而是追求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質感和深度。我嘗試著運用其中的幾條建議去調整我的項目規劃,效果立竿見影,原本堆積如山的待辦事項清單,在經過這些“法則”的過濾和重組後,顯得井井有條,壓力感也隨之減輕瞭不少。這讓我意識到,作者的經驗不僅僅停留在高屋建瓴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瞭微觀執行的細節之中,非常難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