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人: 普通人為何會變成惡魔?

惡人: 普通人為何會變成惡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姆士·道斯(James Dawes) 著,梁永安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犯罪心理学
  • 人性
  • 道德
  • 邪恶
  • 行为科学
  • 社会影响
  • 实验心理学
  • 认知偏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863600473
商品编码:16078307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5-10-06
页数:3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戰70年人權論述大作
鮮明呈現極端的殘暴,傳遞疼痛

本書借鑒對中日戰爭中戰爭罪犯的第一手採訪,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種種駭人聽聞的罪行。但這本書所問的並不是戰爭罪犯這回事,而是企圖去貼近他們,進一步思考暴行是如何被觀看、如何被感受?促使暴行產生的原因又是什麼?如何才能停止暴行?然而,最終我們可能被迫承認,人類擁有難以回答的問題,並承認這些問題可能沒有令人安慰的答案。

解開「邪惡」的真相――
邪惡,它長什麼樣子?它感覺起來是什麼樣子?它緣何產生?
邪惡的樣貌既不橫眉怒目,也非青面獠牙。
其特質不是大奸大惡,而是正常到可怕的「平庸」。

人們總是素樸而僥倖地以為,邪惡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善良悲憫如我等,絕不可能成為惡;安分守己如我等,更不能成為惡的受害者。
但是萬一,萬一那天真的降臨,除了悲憤控訴或同流合汙,我們真的敢於抵抗邪惡所施加於的暴行嗎?戰時犯下「反人類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的戰犯、相信強暴婦女是種族清洗必要手段的聖戰士,以及被捕後露出詭異微笑的殺人兇手等,無一不是如同你我的平凡人,他們和我們一樣努力生活、遵守交通規則、渴望得到幸福和成就感……為什麼?為什麼做得出「那種事」?

或許,邪惡的特質不是大奸大惡,而是正常到可怕的「平庸」。作者對二戰日本老兵進行第一手訪談,以小說家的筆法抽繹他們的戰時回憶,串起了本書各主題之間的脈絡,但這些回憶只是一種人類情感的顯影劑,藉以還原「邪惡」的真相、成因、背景,及其內隱的意涵。

作者試圖把所有關乎邪惡的討論聚焦在那些我們不忍卒睹、刻意忽視的黑暗角落——放大、拉近,強迫觀看,挑起了人們在面對歷史上的戰爭、屠殺、暴力時的一連串偏見與錯誤想像,再從觀者震驚、尷尬、不解等情緒中,將之一一拆解,加以釐清,賦予定義,並延伸至各個學術面向,進行開放性的嚴肅討論。
本書的寫作超出學院論述的邊界之外,論述結構更有別於以往類似主題的出版品,採回文形式呈現,未分章節,一氣呵成。正義不一定只站在哪一邊,如此跨界而綿密的討論,為的是處理「邪惡」這一巨大命題時能不偏重任何一個片面的武斷。

討論範圍既廣且深―—從鄂蘭(Arendt)談到津巴多(Zimbardo),從凶殘談到原諒,從道德制約談到人性慾望,從「再現的弔詭」談到戰爭的淚水,內容擴及哲學、倫理學、宗教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美學等範疇,同時也觸及到人們在觀看暴力、陳述暴力時可能遭遇的道德倫理風險,特別是在現今社會,你我都可能成為暴力行為的觀者(或幫兇?),有些界線我們必須即刻釐清。

最後,作者提醒我們,當面對「邪惡」的拳頭如雨落下,一個能做的較好還擊也許是「寬恕」。本書中那些駭人聽聞的故事將會怎樣影響我們的世界觀、對人類未來的看法、最後的樂觀主義或悲觀主義,端看我們的「同理心」能發揮多大效用,此一困難的人性鑽探,將在閱畢本書後得到解答。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詹姆士.道斯James Dawes
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哈佛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哈佛大學院士學會青年院士,美國英語文學教授,擅長領域包括:反文化;人權:文學與語言理論;暴力與創傷;文學與哲學。其著作《惡人:普通人如何變成惡魔》(Evil Men, 2013)獲國際人權圖書獎;《好讓世界知道》(World May Know: Bearing Witness to Atrocity, 2007)入圍獨立出版圖書獎決選名單。另著有《語言的戰爭》(The Language of War, 2002)。不時在各大媒體(全國公共廣播電台、BBC、保加利亞國家電台、《波士頓全球報》、《高等教育紀事報》和CNN網站等)亮相或撰稿。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精彩书评

◎聯合推薦

「道斯對暴力進行了深度和範圍寬廣的沈思。他從鄂蘭(Arendt)談到津巴多(Zimbardo),從凶殘談到原諒,從再現的吊詭 (paradoxes of representation)談到和戰爭的淚水(真誠或不真誠的淚水)。書中日本老兵所述說的故事讓人不得安寧。道斯一方面以社會科學家眼力掌握凶殘的 成因,又以小說家的眼力抽繹出暴力對當事人的個人意義、自惠性和哲學蘊含。這是一種稀有的成就。轉述刑求者自白的著作不下一百五十部,但從未有一部帶有如 此強烈的文學自覺。」
--《刑求與民主》(Torture and Democracy)作者/賈禮(Darius Rejali)

「這部非同一般的書讓人驚恐、憤怒和困惑。道斯把我們帶進犯了「反人類罪行」罪犯的思想世界,同時又提醒我們,沒有若干互相信賴就不可能進入別人的心靈。《惡 人:普通人為何會變成惡魔》與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格鬥(即設法從它看見的事情理出意義),但更重要的是,道斯的凝視從不動搖。」
--哈佛法學院/費爾德曼(Noah R. Feldman)

「《惡人:普通人為何會變成惡魔》超出學院論述的邊界之外,其結構很多方面都與別不同。道斯不但鑽探了人可以有多凶殘,還以原創和近乎不能複製的方式探索了我們對那些行為不能見容於文明社會的人可有多大的同情心或同理心。」
——國家人文學中心/哈帕姆(Geoffrey Harpham)

目录

前言

《惡人》正文

參考書目

致謝
《心灵的迷宫:探寻人类行为的深层驱动力》 导言:我们是谁?我们如何选择? 人类心智,这个宇宙中最复杂的构造之一,长久以来都是哲学、心理学乃至神经科学竭力探索的领域。我们倾向于将自己视为理性和道德的集合体,但历史的洪流与日常的琐碎无不揭示着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我们的行为模式,远比我们自认为的要复杂、多变,且常常充满矛盾。这本书并非对某个特定社会现象或极端事件的定论,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思维框架,用以解析驱动个体决策和集体行动的底层机制。我们将潜入人类经验的深处,考察那些塑造我们“是”与“非”界限的隐秘力量。 第一章:理性的幻象与情绪的统治 我们深信自己是按照逻辑行事的生物,但现代认知科学已经强有力地证明,情绪往往是决策的先导,理性不过是事后为其披上的外衣。本章将首先梳理情绪的生物学基础,探讨杏仁核与前额叶皮层在冲突中的拉锯战。我们将深入研究“情绪启发式”(Affect Heuristics)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那些快速、直觉性的判断如何引导我们接受或排斥信息。 我们探讨的重点是“情绪传染”(Emotional Contagion)。在一个日益互联的世界中,个体的焦虑、兴奋乃至愤怒是如何在群体中迅速扩散的?我们将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分析群体压力如何削弱个体的认知能力,使得不合逻辑的信念得以迅速扎根。这并非探讨“好”与“坏”的对立面,而是剖析情绪的结构如何决定信息接收的通道。 第二章:叙事的构建与自我认知的漂移 人类是讲故事的动物,我们通过叙事来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理解“我们自己”。本章关注“叙事一致性”(Narrative Consistency)原则。为了维护一个稳定且积极的自我形象,个体往往会主动或被动地筛选、扭曲或遗忘那些与既定叙事相悖的记忆和事实。 我们分析“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在行为合理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核心信念发生冲突时,改变行为往往比改变信念更困难。因此,个体倾向于修改对世界的认知,以减轻内在的张力。这种自我欺骗机制,其初衷是为了保护心理健康,但其后果可能是使人对外界的警示视而不见。本章还将探讨“身份政治”的心理学根源,即当外部身份(如群体归属)成为自我价值的基石时,个体为维护该身份所表现出的极端行为模式。 第三章:环境的无形之手:情境的力量 行为往往被夸大地归因于个体特质,而忽略了情境对行为的决定性塑造力。本章致力于解构环境如何通过微妙的提示(Cues)和结构性的约束来影响选择。我们将详细研究“助推理论”(Nudge Theory)及其更深层的伦理含义——信息布局、默认选项、以及物理空间的设计,如何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做出特定倾向的选择。 更进一步,我们将考察“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与“环境的结构性压迫”。在长期处于权力失衡或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个体可能会逐渐放弃寻求改变的努力,这并非源于内在的惰性,而是对环境信号的适应性反应。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区分“选择”的自由度与“环境”的限制。 第四章:道德的相对论:从同理心到道德脱钩 道德直觉并非亘古不变的铁律,而是一个高度依赖情境、文化和神经生理的复杂系统。本章将剖析道德判断的演变过程。我们探讨“同理心”的双刃剑效应:对近邻的强烈同情心有时会导致对远方痛苦的麻木,这被称为“道德遥远性”(Moral Distance)。 核心内容将聚焦于“道德脱钩”(Moral Disengagement)机制。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能够系统性隔离其行为与道德标准之间的联系,以便做出那些在正常状态下会被视为不可接受的行为。这包括合理化(将不当行为描绘成有更高目的)、责任扩散(将责任推给群体或权威),以及对受害者的去人性化。本章强调,这种脱钩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突然的转变,它需要一系列认知工具的武装。 第五章:从个体到系统:扩散的责任与群体的动力学 当个体行为汇聚成系统性后果时,责任的归属变得模糊不清。本章探讨“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在更宏大尺度上的体现: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责任分散如何导致集体的不作为。 我们将分析“从众压力”(Conformity Pressure)如何渗透到组织文化之中,使得异议被系统性地边缘化。在信息不对称和高压决策环境中,追随既定路线的“舒适性”往往超越了追求真相的“必要性”。我们检视的不是那些明显的恶意,而是那些在“执行命令”、“维护系统稳定”的框架下,逐渐积累起来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后果。 结论:理解复杂性,拥抱不确定性 本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为任何人类行为贴上标签,而是提供一套更精细的解析工具。人类的心理机制是适应性的产物,它在不同情境下展现出惊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既是创造力的源泉,也可能成为系统性失误的温床。真正的洞察力来源于认识到,驱动我们行动的往往是那些我们最不愿承认的、潜意识的、受环境塑造的驱动力。我们最终探讨的,是人类心智在面对选择时所固有的、深刻的、且常常是悖论性的复杂性。理解了这些机制,我们才能更审慎地审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构建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路径,每一章似乎都在重复探讨“恶”的起源,但每一次的切入点和分析维度都截然不同,使得阅读体验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递进感。初读时,你可能会被其学术性的严谨所吸引,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作者在行文间穿插了大量令人不安的案例佐证,这些佐证并非简单的轶事堆砌,而是经过精心挑选,旨在最大化地展现理论的普适性。我必须承认,有些章节的阅读过程是相当煎熬的,因为它要求读者长时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去跟踪作者那些复杂的多变量分析。但正是这种高强度的思维投入,带来了巨大的回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让你能够跳出具体事件的情绪化解读,转而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理解个体悲剧的成因。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简单的主题,打磨成了一件精密复杂的思想仪器。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让人惊叹,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或者呈现观点,更像是在解剖人性深处那些我们不愿直面的阴影。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时,那种带着一丝不安的好奇心就被牢牢抓住了。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老练,他没有直接给出“恶”的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情境和人物选择,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对“恶”的理解框架。特别是对于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小恶”,书中展现的连锁反应和最终累积效应,让人读完后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边界。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思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是如何一步步将一个人推向深渊的。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翻过一页,视野就开阔一分,但同时也感觉自己离安全地带更远了一步,那种紧张感和智力上的挑战性,是近几年读到的书籍中极为罕见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可以轻松合上的书,它会像个幽灵一样,在你洗碗、通勤或者夜深人静时突然冒出来,让你重新审视刚刚发生的一件小事。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完全避开了廉价的道德说教,而是以一种近乎科学实验般的严谨态度,探讨了“可能性”而非“必然性”。作者从未断言某个“普通人”一定会变成“恶魔”,他探讨的是“路径”和“阈值”。这种审慎的态度,反而让这本书的力量更加深沉。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安慰剂,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社会环境的哪一个临界点最容易激发人潜在的破坏欲?个体在面临巨大压力和道德模糊地带时,其自我防御机制会如何扭曲?这种探索让我感到一种被充分尊重的阅读体验。作者似乎在对读者说:“这不是一个关于谁好谁坏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我们’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成为什么的故事。” 这种基于理解而非审判的基调,使得全书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说服力,也让它超越了普通“人性批判”类书籍的范畴,成为了一部深刻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非常高倍放大的、能穿透表象的镜子。我很少有读一本书会感到如此强烈的“被审视”感。作者的功力在于,他没有使用夸张的笔法去渲染“恶”,而是把焦点放在了那些日常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灰色地带”。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那些看似合乎逻辑的、甚至带有“合理性”的自洽行为,是如何一步步滑向无法挽回的境地的,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认知失调”如何成为恶行合理化的帮凶那一章节印象深刻。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人脑为了维护自身的稳定感,会主动扭曲现实以适应已做出的选择。这种自我欺骗的力量,远比外部压力更具毁灭性。看完这本书,我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的“初心”,我开始更关注行为的结果和过程中的细微偏差,这无疑是对我个人交往模式的一次彻底重塑。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锐利,充满了冷峻的哲思,读起来有一种刺骨的清醒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仿佛他站在一个完全超越道德审判的制高点上,冷静地观察人类的行为模式。这种不带感情色彩的剖析,恰恰是最让人心寒,也是最能引发深思的地方。你很难在其中找到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或“坏人”标签,更多的是对动机、环境、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精确描绘。我感觉作者不是在写一个论点,而是在解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比如,书中对“受害者心理”如何反噬个体,以及“沉默的共谋”在集体中扮演的角色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洞察。阅读过程中,我无数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理解了某个关键的逻辑闭环后,需要时间消化那种令人窒息的现实感。这本书对于那些热衷于社会心理学和伦理学探讨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份饕餮盛宴,它提供了足够的思辨原材料,远超一般的通俗读物所能提供的层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