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大數據: 當企業比你更瞭解你, 該如何保護自己和口袋裡的錢?

失控的大數據: 當企業比你更瞭解你, 該如何保護自己和口袋裡的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娜.伯納賽克(Anna Bernasek),D. T. 蒙根(D.T. Mongan) 著
图书标签:
  • 大数据
  • 隐私
  • 安全
  • 算法
  • 商业
  • 个人信息
  • 消费者权益
  • 数字时代
  • 科技伦理
  • 风险防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2728949
商品编码:16088569
包装:平装
开本:25开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Google 知道你想要什麼;Facebook 知道你關注什麼;
  知道你花了多少錢、買了些什麼;電信業者知道你去了哪裡……
  在凡事皆可數據化的時代,消費者如你我,
  在企業面前都是赤裸、透明的。
  ★《策略企業》(strategy+business)雜誌年度佳商業書籍
  這些情境,你一定不陌生:
  上網買張廉航機票,卻發現票價一日數變;
  想換支手機,卻搞不清楚電信業者開出的哪種方案划算;
  想喝杯拿鐵,各咖啡店卻有五花八門的選擇和價位,讓你無從比較。
  你的選擇變多了,但卻不清楚自己是否付出合理的價錢,
  只覺得錢包裡的錢好像越來越少,為什麼會這樣呢?
  企業無所不用其極地蒐集並分析我們的行為紀錄(包括偷看你的 e-mail),
  再加上擁有隨時更改產品、價格與使用條款的權力,
  在「服務吃到飽」(甚至免費)的背後,正希望我們「付錢付到死」。
  大數據成為企業的獲利武器之際,本書會告訴你,身為相對弱勢的消費者,
  該如何保護自己、保護我們口袋裡的錢。

作者简介

  安娜·伯納賽克 Anna Bernasek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她以記者與作者的身分,浸淫在經濟和商業領域二十餘年,文章散見於《財星》(Fortune)、《時代》(Time)、《雪梨先驅晨報》(Sydney Morning Herald)以及《澳洲金融評論》(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伯納賽克擁有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公共政策碩士學位,以及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經濟學士學位。
  D. T. 蒙根 D.T. Mongan
  蒙根是紐約的律師,專精於金融和企業事務領域。他是安娜?伯納賽克的配偶,擁有德拉威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化學工程學位和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法學學位。

  譯者簡介
  吳慕書
  政治大學畢業,曾任職國內、外金融機構、《華爾街日報》與科技產業專刊。現為財經雜誌研究員。

目录

推薦序 在獲取科技便利之前,請多想一下,你究竟付出了什麼? 李怡志
前言 現代寓言
第一部分 市場演化
第一章 大獎
消費者原本該花掉卻無意間省下的錢,是經濟學上的終極大獎,金額近乎無限大。企業透過大數據,將「消費者主觀願意付的錢」設為定價,藉此把這份大獎占為己有,消費者再也沒有「無意間省下來的錢」
第二章 消失的大眾市場
市場分成小區塊,導致買賣雙方權力平衡轉移
第三章 知識落差
為什麼大企業總是比消費者早一步知道?
第二部分 大企業如何玩弄數據?
第四章 個人專屬價格
企業善用智慧系統為個別消費者量身客製價格
第五章 全方位量身打造
產品客製化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
第六章 隱藏在使用條款裡的微小字體
賣方手握制定規則大權,把客戶逼到牆角
第三部分 下一波是什麼?
第七章 新一波淘金熱
十大數據資料龍頭競逐經濟大局
第八章 自由市場末日
就經濟發展而言,擁有即刻修訂產品、價格與條款的力量,有何意涵?
第九章 數據環境
倡議一場深入了解數據,並與企業談判使用權的全球性運動
第十章 喚醒消費者
維繫穩健經濟的步驟
資料來源出處

前言/序言

  在獲取科技便利之前,請多想一下,你究竟付出了什麼?
  李怡志(網路媒體工作者)
  電影《回到未來》三十週年(二○一五年)時,有人回顧了電影系列中提到的科技,有多少樣已經在現今實現了,雖然自動綁鞋帶球鞋、飛行滑板、飛行汽車還沒有發明出來,但是指紋辨識技術、體感遊戲、全息投影、視訊通話、智慧眼鏡與小型無人飛機,都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或者即將商業化。許多商業、科技與社會的預言,有的你期待它發生,有的你並不願意它發生,但預言本身永遠是有趣且值得深思的。
  這幾年商業與科技界最熱門的議題之一,就是「大數據」。大部分的書籍都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有了大數據之後,企業能夠獲得更即時的資訊、提高利潤。而物聯網則是另一個更新潮的話題,讓所有物品都連上網路,藉此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而物聯網的基礎又是大家聽到不想再聽的「雲端」與大數據。
  在大家高唱大數據與物聯網的時代,《失控的大數據》描述了一個對企業界可能過於美好,但對消費者或許會有點可怕的「願景」。
  坊間談論大數據的書,很少像《失控的大數據》一樣把大數據與商業的關係描述得如此詳盡與美好,對於大數據有興趣的讀者,在本書的前半段或許能夠獲得相當多啟發與樂趣。
  但如果你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失控的大數據》彷彿是更為真實的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比起以前,「老大哥」有更多方式「看著你」,就算你不出門,現代的「老大哥」們依舊無時無刻都在蒐集你的所有資訊。唯一的差別或許在於,現在的老大哥比政府更強大,而且幾乎無孔不入(想想看你手上戴的運動睡覺手環),尤其在物聯網的時代,可以說是你自己把老大哥邀請到家中。
  雖然很多人都相信大部分公司終究都能從大數據中獲利,但本書中描述的世界還是很值得一般企業思考看看,如果有一天市場競爭最重要的工具是數據的時候,你還有多少機會戰勝真正擁有完整使用者資料的廠商?書中一再強調的「剩餘價值」、差別定價,最後這些權力可能都被掌握在非常少數的公司手上,不論你是消費者或一般企業,在這些老大哥面前,都只能默默接受對方開出來的條件。
  從一般消費、金融交易、電子支付到電子商務、社群網站乃至物聯網,確實我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況下,把個人的財務資訊、家庭資訊、社交脈絡、消費習慣、健康狀態、生活習慣,全都交給了少數特定的業者。
  網際網路普及到生活之後,就一直有人倡導所謂的「資訊素養」、「數據素養」或「隱私素養」,不過使用的方法都過於教條。我相信很多人看完《失控的大數據》之後,雖然不至於立刻冷汗直流,但絕對會開始思考到底還要交出多少個人資訊給這些大廠,以及未來如何與這些公司相處。資訊與網路科技確實帶來很多便利,我們不可能因噎廢食,但在你還有機會選擇的時候,或許該思考一下,當你要用個人資訊交換便利的時候,應該如何取捨。
  馬龍白蘭度在電影《教父》中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台詞:「我會提出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電影《回到未來》的科技終究沒有全部被發明出來,小說《一九八四》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恐嚇意味也比實際情況嚴重,但如果我們從不思考這麼多個人資訊被少數機構所擁有後可能發生的事情,終究它們會向我們提出許許多多我們無法拒絕的條件。
数据洪流中的灯塔:驾驭信息时代的个人主权与财富守护 一、导论:在无形的权力版图中寻找立足之地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数据驱动的时代。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线上支付,都在为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数字生态系统贡献着信息。这些信息汇聚成一股磅礴的数据洪流,重塑着商业模式、社会互动乃至个体认知。然而,在这股洪流之下,隐藏着一个日益凸显的议题:在数据分析能力远远超越个体理解能力的今天,我们如何维护自身的隐私边界,守护来之不易的财富? 本书并非探讨特定数据技术或算法的运作机制,而是聚焦于个体与数据驱动型组织之间的权力失衡问题,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侧重于个人策略、法律意识和技术素养的行动指南。它旨在唤醒处于“数据舒适区”的读者,让他们意识到个人信息不再是免费的附加品,而是数字经济中最具价值的资产。 二、数据权力结构的解构:谁在真正拥有你的“数字足迹”? 在深入探讨如何自保之前,我们必须理解这个权力结构是如何构建的。本书将从宏观视角审视数据收集、分析、应用和货币化的全过程,重点阐述以下几个核心维度: 1. 隐形的契约与被动同意的陷阱: 现代服务协议的冗长和晦涩,构成了现代社会中最普遍却最少被阅读的法律文本。我们讨论“默认选项”的社会心理学效应,即用户倾向于接受预设设置,从而在无意识中让渡了大量权利。我们剖析“点击同意”背后所隐藏的法律约束力,以及企业如何利用模糊的语言来最大化数据捕获的范围。 2. 预测性分析的魔力与局限: 数据分析的终极目标在于预测未来行为。本书将详述企业如何利用历史行为数据,对个体的信用风险、购买倾向、甚至政治倾向进行“画像”。这种预测能力带来的商业便利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带来了“算法歧视”的风险——即个体尚未做出的行为,却已在系统的评判中被预先定型,影响其获得贷款、保险或就业的机会。 3. 数据的“去匿名化”挑战: 即使数据经过了脱敏处理,本书也将探讨先进的数据关联技术如何轻易地将“匿名”数据重新指向特定的个体。我们不再讨论数据泄露的骇人听闻的案例,而是专注于数据在不同维度上交叉比对后所产生的“聚合隐私风险”,这是一种更加潜移默化、难以察觉的风险。 三、财富保卫战:数据驱动下的金融风险与对策 个人财富的安全已不再仅限于银行金库和实体资产。在数字化金融时代,个人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经济稳定。本书将这一主题细化为两个核心领域: 1. 精准营销背后的价格歧视: 我们探讨企业如何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习惯、地理位置和搜索历史,为不同用户展示不同的价格。这并非简单的促销手段,而是基于个体支付意愿的最大化定价策略。读者将学习识别何时自己成为了“价格歧视”的目标,并掌握通过改变数字习惯来平衡价格博弈的技巧。 2. 社交工程与数字身份的脆弱性: 随着多因素认证(MFA)的普及,攻击者正转向更复杂的社会工程学手段。本书侧重于分析那些利用个人数据画像(如家庭成员信息、近期旅行计划等)来实施的定制化钓鱼攻击。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数字环境清洁”方案,旨在减少用于身份盗窃的关键信息暴露面。 四、重获主权:技术素养与法律工具箱 对抗这种权力不对等,需要的不是技术上的反制,而是审慎的选择权和知情权的行使。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注重“减法”而非“对抗”的策略: 1. 最小化数字足迹的日常实践: 这不是要求用户彻底“离线”,而是倡导“有意识地在线”。内容包括如何配置浏览器和移动应用的隐私设置、如何使用注重隐私保护的替代服务、以及在不影响日常便利的前提下,如何系统性地减少数据泄漏点。我们将重点分析“数据最小化原则”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 2. 理解并运用新兴的隐私法规框架: 虽然各地法律环境不同,但全球范围内对数据保护的重视程度正在提升。本书将解读如“被遗忘权”(Right to Erasure)和数据可携带权等概念的实质意义,指导读者如何利用现有的法律工具,向大型平台提出数据访问或删除请求。重点在于,如何将法律的“纸面权利”转化为可执行的个人行动。 3. 建立“数字资产清单”: 如同管理财务一样,我们需要管理我们的数据资产。本书引导读者创建一个个人“数据资产清单”,明确哪些数据至关重要、哪些数据可以被放弃。这种清单化的管理思维,能帮助个体清晰地评估每次“免费”服务的真实成本。 五、结论:从被动用户到积极参与者 数据时代的未来并非注定由技术巨头单方面书写。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从被动的数据提供者,转变为积极维护自身数字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参与者。通过提高对数据价值的认知和掌握实用的保护策略,个体才能在这场无声的数据竞赛中,确保自己的选择权和钱包的安全。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在信息时代的洪流中,保持清醒、掌控方向的生存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个信息时代量身定制的警钟!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啃完,说实话,读完之后手心都在冒汗。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我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数据“围猎”的真相赤裸裸地摊开。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预测性画像”的那几个案例,想想看,在你还没意识到自己需要某件商品、甚至还没意识到自己有某种倾向时,那些算法就已经把你里里外外看穿了。作者似乎对科技公司的套路了如指掌,揭示了那些看似无害的“个性化推荐”背后,是如何精心设计让你一步步落入消费陷阱的。我尤其欣赏它不只是停留在抱怨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权力结构的变化——当数据掌握在少数巨头手中时,普通人的选择权和自由意志究竟还剩下多少?它迫使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手机上的每一个APP权限请求,那种被“透明化”的感觉,真是令人脊背发凉。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既有悬疑小说的紧张感,又不失严肃的社会洞察力,绝对是当下每个人都应该警醒的一剂猛药。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前三分之一铺垫,中间枯燥,最后草草收尾。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给你扔出了一个强烈的冲突点——我们以为自己在掌控科技,其实早已被科技反向塑造。然后,它通过几个层层递进的案例分析,比如金融风控模型如何歧视某些人群,或者社交媒体如何加剧社会极化,一步步加深这种无力感。但是,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让这种无力感持续太久。在全书的后半段,作者开始着力于探讨“反制”的可能性,这一点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教你如何去黑掉系统,而是教你如何从法律、个人习惯乃至社会倡导的层面去建立起新的防火墙。那种从绝望到重拾主动权的过程描写得非常精彩,让我感觉这不是一本“揭露黑暗”的书,而是一本“教你点灯”的实用指南。对于那些想在数字时代保持清醒头脑和钱包厚度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说实话,比我预期的那种“技术科普书”要强悍得多。它没有陷入那种只有程序员才懂的死胡同,而是将复杂的算法逻辑,巧妙地转化成了生活中的鲜活场景。我最喜欢它对“数据伦理”那部分的处理,它没有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探讨了一种更为微妙的灰色地带。比如,当一个医疗AI能比人类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时,我们是否应该无条件相信它?当交通大数据可以优化城市运转效率时,牺牲掉的那些个人隐私边界又该由谁来划定?作者的提问总是直击要害,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停下来,陷入深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结论。它像一个睿智的导师,引导你搭建起一个观察这个数字化世界的全新认知框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新闻报道、浏览网页时的心境都变了,多了一层“数据过滤”的滤镜,这是一种知识带来的力量感,非常实在,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我通常不太爱看这种涉及大数据、算法的题材,总担心会读到一堆晦涩的公式或空泛的理论。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权力转移的历史剧。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超,他没有将焦点完全放在“技术本身”,而是聚焦于“技术背后的权力更迭”。你读完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关于你的购物习惯,而是关于谁拥有定义“真实”的权力,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的世界里,个人如何被系统性地边缘化。书中对于“数据主权”的探讨尤其深刻,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被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你可以立即去执行的行动指南。比如,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服务提供商来重塑你的数字足迹,如何有意识地制造“信息噪音”来干扰模型的追踪。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从一个被动的“数据源”,努力转型成一个有意识的“信息参与者”。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踏实的赋权感,而不是徒增焦虑。

评分

这本书的文风,我个人认为是带着一种冷静的“精英式嘲讽”的。作者的观察角度极其敏锐,他似乎能轻易识破那些企业公关辞令背后的虚伪和傲慢。你读的时候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于那种“为了效率不择手段”的硅谷信条是持批判态度的。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大数据产品如何利用人类心底最原始的“恐惧”和“贪婪”时,那种笔法之犀利,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软绵绵的劝说,而是用一种近乎“当头棒喝”的力度,让你明白,你省下的那几块钱优惠券,可能恰恰是你更重要的信息被换走的代价。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复杂的宏观经济和技术问题,拉回到个体利益的层面来讨论,让你能清晰地计算出自己“付出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被冒犯后的反思欲,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