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

菊與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魯思·本尼迪剋特著東陽編譯吳昊叢書主編 著
圖書標籤:
  • 日本文化
  • 文化人類學
  • 社會學
  • 行為模式
  • 禮儀
  • 榮譽
  • 恥感
  • 二戰
  • 美國文化
  • 文化衝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萬捲齣版社
ISBN:9787547034873
商品編碼:1631376816
齣版時間:2015-05-01

具體描述

作  者:(美)魯思·本尼迪剋特 著;東陽 編譯;吳昊 叢書主編 著作 定  價:19.9 齣 版 社:萬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年05月01日 頁  數:262 裝  幀:平裝 ISBN:9787547034873  任務——研究日本001
第二章 戰爭中的日本人019
第三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037
第四章 明治維新063
第五章 虧欠曆史和社會恩情的人081
第六章 報答極小一部分恩情097
第七章 “情義最難接受”113
第八章 洗刷汙名125
第九章 人情的世界149
第十章 道德的睏境165
第十一章 自我修養193
第十二章 兒童學習215
第十三章 投降後的日本人247

內容簡介

菊與刀,一如櫻花與武士:恬淡靜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傢徽,凶狠決絕的“刀”象徵著武士道文化。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特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等)。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製及有關習俗,指齣日本幼兒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該書啓人深思,引人入勝,是瞭解日本民族的經典讀本。
日本,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何以能一手造就瞭一場世界大戰,另一手造就瞭二戰後世界優選的經濟奇跡?戰中的日本為什麼要扮演令人發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在成為專享一個被原子彈轟炸的國傢後,日本又是怎樣迅速復興崛起的?當今經濟衰退、政局混亂的日本,是否還秉持大國情懷……在本書中,所有問題都能得到解答。
作者透過恩、情義、名譽等關鍵詞描繪瞭日本人的德行規範,同時描繪瞭等 (美)魯思·本尼迪剋特 著;東陽 編譯;吳昊 叢書主編 著作 魯思·本尼迪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生於紐約,原姓富爾頓(Fulton),美國女人類學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日敗局已定,美國需要根據日本的情況製定具體的政策,於是本尼迪特在1944年,受命於美國政府,收集各項資料,完成瞭這份報告,並在報告中闡述自己的推斷。戰爭結束後,美國的決策與她的推斷意見一緻,她準確的預見是本書亮點之一。
《菊與刀》這本著作,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日本文化與國民性的窗口。作者魯思·本尼迪剋特,這位傑齣的文化人類學傢,在二戰期間受美國政府委托,對日本社會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旨在理解這個曾經的敵國,並為戰後的和平政策提供參考。 本書並非對日本曆史事件的流水賬式記錄,也不是對戰役細節的描繪。相反,它專注於剖析日本國民性格的核心要素,試圖解釋為何一個在某些方麵高度文明、崇尚秩序,而在另一些方麵又錶現齣極端暴力和侵略性的民族,能夠同時存在。本尼迪剋特巧妙地運用“菊”和“刀”這兩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意象,來概括日本文化的矛盾與張力。 “菊”象徵著日本對美學、優雅、秩序和自我剋製的追求。書中詳細探討瞭日本社會中無處不在的等級製度,以及由此産生的對禮儀、責任和義務的重視。無論是傢庭、社會還是國傢,個體都被置於一個龐大的網絡之中,每個人都有明確的角色和期望。這種高度的社會組織性和自我約束,體現在瞭日本精湛的手工藝、講究的茶道、莊重的儀式以及對自然之美的欣賞之中。作者深入分析瞭“恩”與“報”的觀念,解釋瞭日本人在接受他人恩惠後,如何會産生強烈的報恩義務感,以及這種義務感如何塑造瞭他們的行為模式。對“恥感文化”的剖析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與西方社會強調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國民的道德約束更多地來自於對外界評價的在意,以及害怕失去聲譽和麵子。這種對“恥”的恐懼,促使日本人努力遵循社會規範,但也可能導緻他們為瞭維護麵子而做齣一些極端行為。 而“刀”則代錶瞭日本的另一麵:武士道精神、尚武的傳統、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冷酷與決絕。本尼迪剋特揭示瞭武士道對於日本國民性的深遠影響,即使在現代化進程中,這種精神依然頑強地存在。她解釋瞭“武士道”並非僅僅是軍事行為,更是一種道德體係,包含瞭忠誠、榮譽、勇武、自律以及對死亡的衊視。這種對榮譽的極端追求,可以解釋日本士兵在戰場上錶現齣的頑強抵抗和不屈不撓,甚至是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書中還觸及瞭日本人在戰爭中所展現齣的殘酷性,以及這種殘酷性與他們平時所錶現齣的優雅和溫和之間的巨大反差。作者認為,這種矛盾並非不可理解,而是根植於他們獨特的文化邏輯之中。 本書的重要貢獻在於,它不帶評判性地,以一種人類學的視角,去嘗試理解一個異質文化的運作機製。本尼迪剋特運用瞭大量從日本文學、戲劇、神話、社會習俗和個人經曆中搜集到的材料,構建瞭一個豐富而立體的日本社會圖景。她並沒有將日本人的性格簡單地標簽化,而是試圖解釋這些性格特徵是如何在曆史、社會結構和文化價值觀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菊與刀》的價值遠不止於對曆史的解讀。它提供瞭一種理解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方法論,提醒我們,每一個文化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和自洽性,我們不應以自己的標準去簡單地評判他人。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人類行為的復雜性,以及文化對個體塑造的強大力量。對於任何想要瞭解日本,理解其國民性,甚至是對文化人類學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次寶貴而深刻的啓迪。它不僅解釋瞭“為什麼”,更提供瞭“如何去理解”的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菊與刀》,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思維的洗禮。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陷入一種沉思,試圖將書中所描繪的日本人行為模式與我自己所熟悉的社會常態進行對比。作者在分析日本人的“恥感”時,那種基於外部評價和他人眼光的行為邏輯,讓我聯想到我們社會中一些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錶現。而書中關於“恩”的論述,更是讓我對人際關係和責任承擔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互惠,而是一種貫穿始終、不斷纍積的義務鏈條,深刻影響著個體的行為選擇和群體間的互動模式。這種深入骨髓的社會契約,在很多方麵都與我們強調的個人主義或契約精神有所不同,它更加強調群體歸屬感和義務感,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社會黏閤力。我開始反思,這種“恩”文化是否在某種程度上解釋瞭日本社會為何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適應和發展,以及在麵對外部壓力時為何能展現齣如此強大的集體行動力。

評分

初讀《菊與刀》,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書名本身所暗示的意象,而是對那個遙遠國度的種種既有認知與好奇心的交織。我一直對那些與自身文化截然不同的文明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展現齣獨特生存哲學與社會結構的民族。關於日本,我零散地接觸過一些影像資料、文學作品,甚至是一些遊戲,它們共同勾勒齣一個矛盾而迷人的圖景:既有精緻到極緻的美學追求,又有令人震驚的破壞力;既有對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的恪守,又有快速而徹底的變革能力。這種內在的張力,使得我對任何試圖深入剖析其民族性的著作都充滿期待。《菊與刀》恰好滿足瞭我這種渴望,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東方韻味與西方視角碰撞的可能性,讓我不禁想要一探究竟,瞭解那些塑造瞭日本民族性格的深層動力,以及這些動力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孕育齣如此獨特的文化景觀。我想,這本書或許能為我解開許多長久以來縈繞在我心中的疑問,讓我對這個曾經遙遠而神秘的國度,産生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菊與刀》帶給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種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驚嘆。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對日本的很多刻闆印象,在書中得到瞭細緻的解讀和延伸。例如,我對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其錶麵上的“忠誠”與“勇敢”,但書中對武士道背後復雜的道德體係和自我約束機製的剖析,讓我看到瞭其更深層、更具哲學意味的一麵。它不僅僅是一種軍事倫理,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人生哲學,滲透到日本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同時,書中對“等級製度”的描述,也讓我對日本社會結構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那種從傢庭到國傢,層層分明的社會階層和由此産生的行為規範,似乎為理解日本人高度的服從性和對規則的尊重提供瞭重要的綫索。這種嚴謹的等級劃分,在一定程度上限製瞭個體的自由,但也可能正是這種限製,培養瞭日本社會強大的執行力和組織能力。

評分

《菊與刀》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啓示是,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曆史的演進中不斷塑造和重塑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日本在戰後轉型時期的錶現分析感到興趣。一個在戰爭中展現齣強大戰鬥力的民族,如何在戰後迅速接受並融閤新的價值觀,並且以驚人的速度實現經濟騰飛,這本身就充滿瞭值得研究的課題。作者通過對日本傳統文化基因的深入挖掘,試圖解釋這種轉變的可能性。書中對“好戰性”與“和平主義”之間看似矛盾的並存,以及這種並存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得以調和,讓我對日本民族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標簽可以概括的,而是一個充滿動態和張力的文化實體,在曆史的進程中不斷尋求平衡與發展。

評分

《菊與刀》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瞭理解一個民族需要超越錶象,深入其文化根源。尤其是在關於“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論述部分,我被深深吸引。書中描繪的日本人,似乎更加傾嚮於將自我置於一個更大的群體之中,個體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對群體的貢獻和維護上。這種集體主義傾嚮,與西方社會強調的個人獨立和自我實現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開始思考,這種對“自我”邊界的模糊處理,是否也是造成日本人既有高度的閤作精神,又有內在矛盾與壓抑的原因之一?在處理衝突時,那種避免直接對抗,而是通過委婉、間接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也讓我看到瞭與我自身文化背景的顯著差異。這種“保持麵子”的文化,雖然能夠維護和諧的錶象,但有時也可能導緻問題積壓和誤解的産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