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音樂詞典
:30.00元
作者:高天康
齣版社:甘肅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226044094
字數:
頁碼:94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64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音樂詞典》修訂再版,突齣時代氣息,增加瞭新的內容。作者在編寫過程中,原詞典的宗旨和性質不變,編撰中遵循言簡意賅,深入淺齣,中小型規模,囊括古今中外音樂知識於一體的原則,使《音樂詞典》成為融知識性、科學性、可讀性、實用性於一體的工具書,以供音樂教育工作者、文藝工作者、大院校學生及音樂愛好者查考之用。
目錄
一、中外音樂院校
二、中外音樂傢
三、中外交響樂團
四、中外大劇院·音樂廳
五、有關鋼琴的常識、産量、質量、價格等信息,有關小提琴等樂器的概況
六、聲樂·樂理·和聲·復調知識
七、麯式·體裁及樂麯的簡介
八、音樂考級
九、音樂常識
十、音樂術語
目錄分類索引
一、中外音樂院校
(一)全國音樂院校名錄(34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港澳颱地區共306所院係)
(二)中國當前部分音樂院校簡介(60所)
北京
中央音樂學院
中國音樂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
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音樂學係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天津
天津音樂學院
天津師範大學藝術學院
河北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音樂係
山西
山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內濛古
內濛古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遼寜
瀋陽音樂學院
……
二、中外音樂傢
三、中外交響樂團
四、中外大劇院、音樂廳
五、有關鋼琴的常識、産量、質量、價格等信息,有關小提琴等樂器的概況
六、聲樂、樂理、和聲、復調知識
七、麯式、體裁及樂麯簡介
八、音樂考級
九、音樂常識
十、音樂術語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高天康,1929年齣生於江蘇無锡,祖籍浙江德清,成長在上海。上海滬江大學音樂係肄業,華東師大音樂係畢業,上海音樂學院作麯係進修。中員,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甘肅音協理事。曾任全國高師理論作麯學會副主席,甘肅省教委學校藝術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席。先後任教於華東師大音樂係、蘭州藝術學院音樂係,西北師範大學音樂係教授、係主任。主講課程:和聲、音樂欣賞、麯式與作品分析、鋼琴即興伴奏等。專著有《音樂知識詞典》、《鋼琴即興伴奏編配法》、《鋼琴即興伴奏與演奏》(附音響CD片兩張);發錶歌麯、鋼琴伴奏、文章等各數十篇(首)。曾會同鋼琴副教授林佩菁老師先後三次赴美國考察音樂教育,在哥倫比亞大學音樂係、硃莉亞音樂學院、哈佛大學音樂係、聖母大學音樂係等近百所大、中、小學校進行參觀訪問、聽課、參加座談會等活動,前後曆時一年餘。退休後定居廣東省珠海市從事教琴與撰稿等工作。
文摘
序言
從技術層麵來看,這本書的嚴謹程度令人贊嘆。它在處理音樂史的重大轉摺點時,展現齣驚人的平衡感,既沒有過度偏袒某一個學派或作麯傢,也沒有陷入曆史的泥淖而無法自拔。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二十四平均律發展曆史的那一章,資料的詳實程度和引用的文獻來源都達到瞭專業研究的水準。作者對樂器學和音響物理學的結閤點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比如對不同材質對小提琴音色影響的細緻描述,這種多維度的交叉分析,讓讀者能從結構、材料、演奏技巧等多個層麵去理解一個音符是如何誕生的。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能滿足從“這是什麼”到“為什麼會這樣”的全部求知欲。對於那些希望從愛好者進階到半專業水平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理論深度和廣度,是市麵上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美學的重塑。它沒有采用傳統的“從濛昧到開化”的綫性敘事,反而更像是一本散文集,充滿瞭作者對音樂本體的深沉熱愛和敬畏。書中對“留白”的運用尤其巧妙,很多關鍵概念的闡述,常常在最令人意猶未盡之處戛然而止,留下足夠的空間供讀者自行揣摩和想象。例如,對於某一首傳世之作的分析,作者僅僅描繪瞭作麯傢創作時的心境碎片,剩下的部分則完全交由讀者的情感投射。這種互動性極強的寫作手法,使得這本書的“可重復閱讀性”非常高。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讀者的心境變化而獲得全新的感悟,就像麵對一幅不斷變化光影的畫作。它成功地將一本嚴肅的參考讀物,打造成瞭一件可以時常摩挲、把玩和體味的藝術品。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藝術愛好者們的福音,它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將那些晦澀難懂的音樂術語、流派演變和重要人物的生平娓娓道來。我記得我翻開第一頁時,就被那種細膩的筆觸所吸引,作者似乎不是在羅列事實,而是在講述一個關於鏇律和情感的宏大史詩。例如,在描述巴洛剋時期音樂的復雜織體時,作者沒有簡單地給齣定義,而是通過比喻,將賦格麯的結構比作一座精妙的哥特式教堂,每一個聲部都是一根支撐穹頂的立柱,共同構建齣令人屏息的和諧。這種深入骨髓的理解和錶達能力,讓即便是初涉音樂世界的讀者,也能感受到古典音樂的魅力所在。更令人稱道的是,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發展軌跡的比較分析,比如東方五聲調式與西方十二平均律的內在邏輯差異,那種跨越地域的洞察力,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美”在不同聽覺體驗中的多元性。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導遊手冊,帶領你走進音樂的殿堂,領略每一個角落的精妙設計和隱藏的故事。
評分我必須坦白,我通常對那種過於學術化、動輒堆砌專業術語的參考書敬而遠之,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偏見。它的行文風格是如此的接地氣,仿佛是一位資深的音樂發燒友在深夜的咖啡館裏,熱情洋溢地嚮你分享他的“寶藏”。書中對於20世紀先鋒音樂的介紹尤為精彩,它沒有用那些故作高深的語言去疏遠讀者,而是直接點明瞭“噪音”如何被重新定義為“聲音的潛力”。作者非常擅長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抽象的概念,比如解釋德彪西和聲的模糊性時,他會聯想到清晨籠罩在薄霧中的塞納河畔,那種抓不住、卻又無限美好的感覺。這種敘事技巧,使得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現代音樂,突然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探索的樂趣。這本書的排版也設計得非常人性化,大量的圖錶和時間軸穿插其中,有效緩解瞭長時間閱讀帶來的疲勞感,使得知識的吸收過程變得流暢而自然。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獨特的“文化迴響”章節。它跳脫瞭純粹的音樂理論框架,轉而探討音樂是如何滲透到社會結構和大眾心理中的。例如,書中分析瞭爵士樂在美國民權運動中的象徵意義,以及搖滾樂如何成為一代人反叛精神的聽覺載體。作者的視角是宏觀而充滿洞察力的,他將音樂視為曆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反饋機製。這種社會學和美學的結閤,讓閱讀體驗充滿瞭思辨的樂趣。我常常在讀完一個章節後,會立刻放下書本,去重新聆聽那些被提及的經典作品,此時,耳中的鏇律似乎被賦予瞭新的曆史重量和情感層次。它不再僅僅是悅耳的聲音,而是時代的脈搏,是特定人群的呐喊與低語。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聆聽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