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柯受盧浮宮邀請策劃瞭一係列展覽等活動,並完成這本關於“清單”的圖文專著。本書中探討瞭藝術、文學、音樂、建築等領域齣現的“實用清單”、“詩性清單”、“既實用又具詩性的清單”存在的意義與功用。艾柯將帶領我們欣賞那些在閱讀文本或觀賞畫作時常常忽略,甚至厭惡的清單——有限的清單、無限的清單;名字清單、圖像清單、地名清單、屬性清單;混亂的清單、令人暈眩的清單、非正常的清單……尋找清單的本質。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艾柯可能是今日整個西方世界讀書最多的人,近年挾其駭人學養連番炮製瞭三冊圖文並茂的概念史巨著。頭兩本分彆論美論醜,我雖佩服他的廣博,但沒讀齣什麼新意。隻有最近這一本《無限的清單》纔叫我大開眼界。照樣是取材豐富地編選瞭你聽過和沒聽過的文本段落,和你見過與沒見過的圖畫相片,但這一迴他明顯地放足瞭心力,因為他要處理每一個愛書人都會碰到的最切身的問題。
——梁文道
艾柯,這位以博學與非凡纔能著稱的作傢再次為我們帶來瞭代錶作品:博雅精妙的文字、富有見地的分析、令人興奮的闡釋,全書充盈著迷人與神秘的信息。
——英國《衛報》
艾柯謙虛地“炫耀”著他那非凡的學識。這本書囊括瞭非常多精美的圖片。那奶油般細膩的書頁讓人樂於翻閱;書中內容以不同字體的文字區彆開來,適切又美觀;觀賞書中圖片更是讓人心生愉悅。
——英國《旁觀者》雜誌
【目錄】:
導論
第*章:阿喀琉斯之盾及其形式
第二章:清單和目錄
第三章:視覺清單
第四章:難以言喻
第五章:事物的清單
第六章:地名清單
第七章:清單,清單,還是清單
第八章:往返於清單與形式之間
第九章:枚舉式的修辭
第十章:奇跡清單
第十一章:收藏和寶藏
第十二章:奇珍櫃、百寶箱
第十三章:屬性清單與本質清單
第十四章:亞裏士多德的望遠鏡
第十五章:過度:拉伯雷以降
第十六章:過度而連貫
第十七章:混亂的枚舉
第十八章:大眾媒體裏的清單
第十九章:令人暈眩的清單
第二十章:實用的和詩性的清單
第二十一章:非正常的清單
附錄
作者與齣處索引
藝術傢索引
佚名作者插圖
劇照
參考書目
圖片來源
【精彩書摘】:
導論
盧浮宮邀請我挑選一個主題來籌辦一係列會議、展覽、公開朗讀、音樂會、電影,我毫不猶豫,提齣清單(也包括目錄、枚舉)這個主題。
這念頭是怎麼來的呢?
讀過我小說的人都會發覺,那些作品裏有很多清單。我的這個偏好有兩個起源,這兩個起源都可以追溯到我年輕時所做的研究:中世紀文本和詹姆斯?喬伊斯(JamesJoyce)。中世紀儀式和文本對喬伊斯的影響是不容否認的。不過,中世紀的連禱文和《尤利西斯》倒數第二章布盧姆(LeopoldBloom)廚房抽屜裏那張清單之間,也相隔好多個世紀。從中世紀的種種清單,再往迴推同樣多個世紀,可以推到古今清單的開山原型:《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裏的船名錶。荷馬這份點船錄就是我靈感的源頭。
這本書的翻譯質量,簡直是令人颳目相看。我通常對理論著作的翻譯抱持著謹慎的態度,因為精確性與流暢性往往難以兼得,但這次的體驗卻齣奇地和諧。譯者顯然對原著的語境和作者的思維模式有著深刻的理解,文字的轉換沒有絲毫的生澀感,讀起來如同母語者精心打磨的散文一般自然流暢。那種西方學術語境中特有的微妙的語感和層級關係,都被恰當地“本土化”瞭,沒有丟失其原有的力量和精微之處。我甚至去對比瞭幾個關鍵術語的翻譯處理,發現譯者在保持專業性的同時,極大地優化瞭讀者的接受體驗。一個好的翻譯,是連接兩種文化和思維體係的橋梁,而這本書的譯本,無疑是一座堅固且美觀的大橋,它讓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這對於拓寬國內讀者的視野,意義非凡。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拿捏得極有分寸,它不像有些理論著作那樣一上來就拋齣密集的術語轟炸,而是采取瞭一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引導方式。起初,作者似乎隻是在描繪一個宏大的圖景,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觸勾勒齣概念的輪廓,讓你先在情感上被吸引,好奇這片廣闊的知識疆域究竟通往何方。隨著章節的深入,那種剋製而有力的論證開始顯現,每一個論點都被精心搭建起來的腳手架牢牢支撐,邏輯鏈條清晰可見,但絕不生硬枯燥。我尤其欣賞其中穿插的那些生動的案例分析,它們像是黑暗中的火把,瞬間照亮瞭抽象概念的實體形態,讓我能更具體地抓住核心思想的脈絡。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理解上的障礙,而是因為被某個觀點猛然擊中,需要時間來消化和反思它對我既有認知的衝擊。這種閱讀體驗是動態的、充滿交互性的,你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和作者進行一場高水平的思維對話,這種智力上的愉悅感,是閱讀的最高享受之一。
評分從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來看,這本書展現齣瞭一種令人驚嘆的包容性與穿透力。它似乎觸及瞭我們這個時代許多核心的矛盾與睏境,但處理這些復雜議題時,卻保持著一種令人信服的冷靜與客觀。最難能可貴的是,它並未止步於現象的描述或批判,而是勇敢地探尋瞭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動因,那些隱藏在日常經驗之下的運行法則。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有“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很多睏擾我已久的問題,通過作者的剖析,忽然找到瞭一個閤理的解釋框架。它要求讀者付齣專注,因為它拒絕提供廉價的答案,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認知工具箱,教你如何去觀察、去分析、去解構你所處的世界,而不是直接遞給你一份現成的“世界觀”。這種對讀者心智能力的尊重,是真正優秀學術作品的標誌,它鼓勵你思考的不是“這本書說瞭什麼”,而是“這本書激發瞭我去思考什麼”。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一點,在於它對“邊界”和“連接”這兩個概念的反復探討。它似乎總是在試圖描繪一幅宏大的關係網絡圖,展示事物之間如何相互定義、相互滲透,打破瞭我們習慣性地將世界割裂開來的思維定勢。作者的論述有一種強大的整閤力,能夠將看似毫不相關的領域——比如曆史、符號學、大眾文化——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揭示齣它們背後共同的深層邏輯。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事物復雜性的認識。讀完閤上書本時,我的感受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吸收,而更像是一種認知模式的重塑。我開始用一種新的、更具關聯性的視角去審視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去探究那些看似偶然的交匯點背後是否隱藏著某種必然的結構。這本書帶來的影響,是持久的、滲透到日常觀察中的,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底層操作係統,這種價值是無法用簡單的閱讀時長來衡量的。
評分翻開這本裝幀精美的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沉甸甸的質感,讓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幾下。紙張的選用非常考究,無論是色彩的呈現還是觸感的細膩度,都透著一股匠心。我一直覺得,一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它思想的延伸,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無疑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內頁的排版設計也相當用心,字裏行間留白的把握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過程非常舒緩,即使是麵對可能略顯深奧的內容,也能保持心情的平靜。我花瞭大量時間去欣賞那些精心製作的插圖和圖錶,它們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與文本內容緊密結閤,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極大地增強瞭信息的直觀性和可理解性。那種將學術深度與視覺美感完美融閤的嘗試,讓我對作者(或譯者)的專業素養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深感敬佩。這本書的版式設計本身就是一場關於“如何呈現信息之美”的無聲講座,讓人在閱讀知識的同時,也被其內在的秩序感和和諧美所浸潤。我甚至會時不時地閤上書,僅僅凝視封麵設計,思考其中蘊含的哲學意味,這種多層次的體驗,在許多普通讀物中是難以尋覓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