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是明代高僧蕅益大师于1647年依据天台宗解释佛经的方式对《佛说阿弥陀经》所撰写的精要解释,阐明《阿弥陀经》的宗旨是信愿行(念佛),奠定了净土宗的理论基础。印光大师赞叹其“为自有此经以来之一注懈”。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博大精微,干头万绪,淘非博地凡夫,所能把握。《弥陀要解》系阐释《阿弥陀经》之要典,《阿弥陀经》乃开示“持名念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之经法。此一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但备“三资粮”,便得“三不退”,诚属“方便中之方便,捷径中之捷径”。是以古德有云:“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一。”净空法师用其睿智辩才,宣说要解之真义,为我们破除文字障碍,深入浅出,近取譬喻宣达佛陀教育之根本。
《六祖坛经讲记》:
《六祖坛经》,又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里一部称作“经”的典籍。它是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教诫僧徒四众的语录,后人尊称为《坛经》。
本书是净空法师于1981年在台湾中广电台起讲《六祖坛经》的讲演录。在此次讲解中,净空法师有对各《坛经》版本的对勘,更多的是对《坛经》内容的阐释和演绎,其中还穿插了很多禅宗的掌故,使得讲解更具趣味,引人入胜。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佛陀以甚深智慧,为我们解开了“学佛却得凶衰”的迷惑。他慈悲地说明学佛能遇到明师,受戒专信,精进不退,礼拜供养,斋戒不厌……是现世得吉祥,后证佛果的原因。而学佛遇不到明师,不解经教戒律,昏聩犯戒;怀疑、不敬圣贤及其教诲,因嫉妒而口出恶言诽谤圣贤:不持斋戒,任意杀生,亵渎经典:迷信巫术邪神,引进妖魅恶鬼,则会导致现世凶衰,死堕
行十善必得天福,作十恶必遭灾殃,因果丝毫不爽,其报如影逐形。所以灾锅来临时,要能自我反省、悔改,不可怨天尤人,否则更大的灾祸将会来临。真实地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趋吉避凶的主宰只有一个一自己。心善,一切皆善;心恶,无事不凶!
净空老法师慈悲心切,积累了四五十年讲经的深厚功底,为我们破除文字障碍,深入浅出,近取譬喻宣达佛陀吉祥的法音。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现在通行的版本是唐代于阗法师实叉难陀译。全经共分十三品,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本经中详阐地藏菩萨之悲愿,明示善恶因果之报应,力陈如说修行之胜报,以及对于佛法的根本——因果和孝道的着重阐述,从古至今的高僧大德们对其推崇备至。《地藏经》更是被普遍视为“佛法的根本”“修行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净空法师以广大慈悲心为普通修学者讲解这部经,针对当今的现状指出,孝亲尊师乃修学大乘佛法之根本,世出世间的正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本经堪称“佛门孝经”,是我们学习佛法的基础。
《无量寿经讲记》:
《无量寿经》,乃是净宗法门之根本所依。经中详明西方净二}二依正主伴,种种殊胜微妙不思议之庄严: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修行,勇猛精进,专志庄严净土之因果;以及劝令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理事双彰之妙旨。令有缘者慕西方极乐世界之严净光丽,形色殊妙,进而发趣道心,求愿往生,证三不退,入寂光净土。《无量寿经菁华》,乃是净空法师节录《无量寿经》之精句六十条,是法师针对现前社会人心之种种病志所下之法药,可以说句句都是精华,句句都是高潮。所以,无论是讲,无论足听,无论是读,都能提起很高的修学兴趣。
《晚晴集》是弘一大师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把重要的文句辑录下来所形成的。此书一共有一百零一条文句,如一条是由《金刚三昧经》录下来的,第二条是由《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内录下来的,下面都注明出处。书中句句对我们修养处世、待人接物都是金玉良言。法师的讲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颇便今人阅读。
节选试读
“化身复者”,分示生化身与应现化身。示生化身如佛住世间,同世人_样,讲经说法,八十岁圆寂。应现化身是临时感应出现。过去周邦道先生的夫人在抗战前住在南京,遇到地藏王菩萨化缘,乃是菩萨应现化身。周家住宅甚大,有三进。有一天一位出家人到他家向周夫人化缘,化五斤香油。当时周夫人尚未学佛,未曾首肯,把这位出家人敷衍走了。周夫人事后想起我家有三道门,均未开启,这位出家人如何进来,殊属不解。后来到台湾将此事向李老师谈及,李老师说,这位出家人就是地藏菩萨。周先生夫妇听后非常后悔。
“佛界化身,随类化身”。此单指以佛的身相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他各种现身即随类化身。“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大师唯恐我们听后生执著就坏了。从理上讲有体相用,从佛界讲有三身,这三件事是圆融的,不纵横,亦无差别,如有执著即有过失。说法听法都要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即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说法的人说法清净,听的人不执著言语、名相,不起分别执著,听说有觉有悟。经上说的阿弥陀佛究竟是哪一种身?凡圣同居土所见的阿弥陀佛是示生化身。释迦佛三千年前在世出现也是示生化身。虽然同是示生化身,而其精神全不相同。释迦佛示生有一点随缘的味道。佛出现世间,当时世间人寿百岁,佛八十岁圆寂。
说实话,最初买这套书是有点犹豫的,毕竟“全8册”听起来工程浩大,担心自己难以坚持。但实际体验下来,我发现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套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每一册的侧重点都不同,但内在逻辑又紧密相连,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反而像在进行一场层层递进的探索之旅。它不像有些励志书籍那样追求短期爆发式的激情,而是注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心性磨练。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心性修养”的探讨,它教我们如何识别和转化内心的负面情绪,比如嫉妒、嗔恨等,这不是简单地压制,而是疏导和重塑。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修行方法应用到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效果立竿见影,人际关系似乎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顺畅。这套书的“实用性”远超我的预期,它真正地在改变我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在学术圈打滚的人来说,我通常更偏爱那些理论严谨、论证充分的著作。这套书虽然是讲经,但其逻辑推导的严密性完全可以媲美优秀的学术论文。作者引用经文的准确性、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平衡梳理,都显示出扎实的佛学功底。但它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没有将自己局限在宗教研究的象牙塔内,而是非常积极地将这些古老的教义与现代社会面临的伦理困境、精神危机联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所提出的观点与我所学专业知识的交叉点,发现其中蕴含的跨学科研究潜力巨大。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微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再仅仅关注眼前的科研指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生命研究”。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常年在外奔波,心灵时常感到迷惘的人量身定做的“定海神针”!我最近工作压力特别大,常常觉得心浮气躁,晚上辗转反侧。偶然间听朋友推荐,翻开了这套书,原以为是枯燥的佛学理论,没想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的讲述方式极其贴近生活,仿佛一位慈悲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非常朴实的语言,把那些深奥的哲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放下”的部分,以前总觉得放下很难,是妥协,但书里阐述了一种更积极的理解:放下是为了腾出空间去接纳更美好的事物。读完后,晚上竟然真的睡得踏实多了,第二天醒来感觉整个人都清爽了许多。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剂温和却持久的心理疗愈良方,让我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躲避喧嚣、沉淀自我的精神角落。那种由内而外的宁静感,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对国学典籍涉猎颇广,但总觉得很多古籍读起来晦涩难懂,缺乏一个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切入点。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架起了一座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灵之间的桥梁。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阐释佛法精髓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生活实例和历史典故,使得原本遥远的教义变得鲜活起来,极具可操作性。比如,书中对“因果”的解读,绝非简单的宿命论,而是强调了每一个当下选择的重要性,这对我日常做决策非常有启发。书中的文字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让人自然而然地心生敬意,愿意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的深意。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智慧”二字的理解边界,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洞察。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套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填充,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感。以前总觉得“禅修”是高僧大德才能触及的境界,与我等凡夫俗子相去甚远。但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真正的禅修就在日常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之中,关键在于那份“觉察力”。这种理念的冲击力非常强大,它瞬间打破了我为自己设定的精神门槛。我开始尝试着在做家务、走路甚至排队等候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感受当下的每一个动作和念头,虽然只是微小的尝试,但那种“活在当下”的充实感是前所未有的。这套书让我明白,通往智慧的道路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只是需要耐心和正确的方法去发掘和擦亮它。这八册书,是引导我开启这场内心探险的最佳向导,带来的心灵滋养是长久而深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