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徽州文化史?明清卷
原价:168.00元
作者:周晓光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212075897
字数:
页码:56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3655785
编辑*
暂无
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明清时期为徽州文化史发展的鼎盛时期,本卷分为明前期徽州文化的求变与创新、明中后期徽州文化的传承与深化、清前期徽州文化的顿挫与复苏、清中叶徽州文化的博大与精致等章节,内容涉及教育科举、新安理学、徽州版画、新安医学、徽商、徽州科技、徽派朴学、徽州刻书等各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明清徽州文化发生、发展以及演变历程,对徽州文化产生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内涵和基本特征、阶段性演变及其原因、传播与影响、徽州文化与徽州社会、徽州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其发展规律,并由此观照中国文化尤其是唐宋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状况
目录
目 录
序 / 001
引论 / 001
*章 明前期徽州文化的求变与创新 / 023
一 传统学术文化新貌024
(一)朱升“旁注诸经”之路026
(二)郑玉、赵汸“和会朱陆”之路029
二 教育与科举的鼎新034
(一)官学的重建和扩建034
(二)社学的崛起036
(三)书院的持续发展037
(四)傲人的科第与仕宦042目 录 序 / 001引论 / 001*章 明前期徽州文化的求变与创新 / 023一 传统学术文化新貌024(一)朱升“旁注诸经”之路026(二)郑玉、赵汸“和会朱陆”之路029二 教育与科举的鼎新034(一)官学的重建和扩建034(二)社学的崛起036(三)书院的持续发展037(四)傲人的科第与仕宦042三 理学色彩浓厚的文学045(一)以政教为中心的价值取向046(二)歌功颂德的盛世之音048(三)诗歌的议论化、散文化倾向050四 徽州版画的发展052(一)版画的发展052(二)歙县黄氏刻工与版画055五 刻书业新起057(一)明前期徽州官刻书058(二)明前期徽州家刻书059(三)明前期徽州刻工与坊刻060六 商业应用数学的发展和程大位的《算法统宗》061(一)明代商业应用数学的发展和珠算的普及061(二)程大位与《算法统宗》062(三)《算法统宗》对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贡献及其影响066(四)《算法统宗》与明朝社会经济069七 活跃的徽州商人074(一)明前期徽州商人活动的背景074(二)明前期徽州商人的活动078(三)明前期徽州商人的特点085第二章 明中后期徽州文化的传承与深化 / 087一 丰富多彩的徽州学术088(一)明代中后期新安理学的衍变088(二)明代中后期徽州经学的复兴094二 成就斐然的史学098(一)传统史学方面的成就099(二)明代徽州家谱成就102(三)明代徽州方志成就105三 发达的徽州教育110(一)官学的继续发展110(二)心学流布与书院讲会之风111(三)社学衰败与义学兴起114(四)文会的出现及其科举化115四 空前繁荣的徽州文学117(一)张扬个性与欲望的诗歌创作118(二)为商人和风尘女子树碑立传的传记文学121(三)蔚为大观的小说创作124(四)戏剧创作和戏剧批评127五 风行海内的徽州戏曲129(一)明代徽州戏曲129(二)明代徽州的戏曲活动132(三)繁荣兴盛的徽州戏曲创作136(四)明代徽州的戏曲理论141六 名家辈出的新安画坛145(一)新安画派的孕育145(二)新安画坛名家147(三)天都画派与天都十子156七 徽州版画的兴盛160(一)版画盛况160(二)徽商对版画的贡献164(三)创作队伍167(四)徽派版画风格的形成170八 走向鼎盛的徽州刻书176(一)明中后期官刻书177(二)明中后期家刻书178(三)明中后期坊刻书193(四)明中后期徽州刻工201九 徽州工艺的形成与发展205(一)明代中后期徽州工艺的形成条件205(二)明代中后期徽州工艺的发展207十 明代的徽派建筑220(一)徽派建筑的成因220(二)徽州建筑的主要类型222十一 新安名医与医学成就233(一)名医辈出233(二)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硕果累累243(三)重视医学实践活动,成就斐然249十二 盛极一时的徽州商帮251(一)明中期徽州社会风气变化251(二)政策变革为徽商带来了机遇252(三)明中后期徽商的活动253(四)明中后期徽商的特点273十三 明代徽州宗族的组织化285(一)宗法伦理和祭祀礼制庶民化285(二)明代中后期徽州的宗族建设蔚成风气288十四 徽州社会风气的变迁292(一)从物质民俗看徽州社会风气293(二)从社会民俗看徽州社会风气297(三)从精神民俗视野看徽州社会风气300第三章 清前期徽州文化的顿挫与复苏 / 303一 朱子之学的复兴304(一)清前期复兴朱子之学口号的提出304(二)朱子之学主要代表人物304二 徽派朴学的初兴306(一)徽州朴学初兴的地域因素306(二)徽派朴学奠基人:江永、戴震308三 徽州教育的新变320(一)官学教育的新发展320(二)义学、塾学取代社学而立322(三)理学与书院的新变325(四)文会教育功能的扩展327四 逆境中发展的徽州文学328(一)张潮及其《虞初新志》328(二)汪森的词学主张332(三)其他重要的徽州籍文学家334五 新安画派的形成与发展337(一)新安画派之初创337(二)新安四家339(三)新安画派的艺术风格347六 徽派版画的受挫与停滞349(一)版画的转型349(二)版画与新安画派的关系352七 “文字狱”阴影下的徽州刻书业354(一)清前期徽州官刻356(二)清前期徽州家刻357(三)清前期徽州坊刻362(四)清前期徽州刻工365八 徽州工艺的演变365(一)徽墨365(二)徽州雕刻369(三)其他工艺373九 新安医学的发展379(一)中医学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临床医学成就显著380(二)医学典籍和医学普及读物的大量刊刻发行388十 困境中的徽商405(一)封建政治势力的掠夺与榨取405(二)明末农民战争的打击407(三)明清战争的破坏407第四章 清中叶徽州文化的博大与精致 / 409一 徽派朴学的全盛411(一)金榜的礼学研究411(二)程瑶田及其《通艺录》413(三)其他徽派朴学名家415二 突出的史学成就424(一)徽州学者有关传统史学的著作424(二)徽州学者的方志学成就428(三)徽州学者的家谱成就432三 徽州教育的兴盛与科举成就435(一)徽商与官学的发达436(二)朴学与书院的多元化发展437(三)义学、塾学与书屋439(四)文会教育功能的异化442(五)“科名*盛”的科举成就443四 全面繁荣的徽州文学445(一)汪中的文学成就445(二)凌廷堪词学研究与程恩泽“宋诗运动”447(三)汪寄《希夷梦》448(四)其他徽州籍文学家449五 鼎盛时期的徽州戏曲与“徽班进京”455(一)清代徽州的戏曲活动455(二)清代的戏曲理论464(三)目连戏与徽州文化466(四)徽班进京472(五)徽戏的衰落476六 新安画派的成就与影响477(一)新安变派477(二)新安画派之影响484(三)新安画派之总结与创变486七 徽州版画的复兴488(一)版画再兴488(二)民俗木版画492八 徽州刻书业的复苏495(一)清中期徽州官刻496(二)清中期徽州家刻497(三)清中期徽州坊刻507(四)清中期徽州刻工509九徽州工艺的成熟510(一)徽墨510(二)歙砚512(三)徽笔515(四)清代徽州工艺发展的几个特点516十 徽派建筑的发展518(一)清代徽州建筑遗存518(二)影响清代徽州建筑文化面貌的因素519(三)徽州建筑在清末民国初期的发展522(四)徽州建筑的风格525(五)徽州建筑的美学趋向526十一 徽州科技的新成就528(一)齐彦槐及其*成就528(二)郑复光的物理学成就534(三)罗士琳的数学成就538十二 续写商业神话的徽商540(一)活动范围的变化541(二)经营行业的变化541(三)六县从商人数的变化542十三 宗族发展与明清徽州社会545(一)宗法制度根深蒂固545(二)宗法观念深入人心548(三)宗族关系成为徽州*主要的社会关系551(四)宗族的功能性日益凸显555参考文献 / 559后记 / 561
作者介绍
周晓光: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安徽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津贴。兼任安徽省史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徽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徽学 、明清史、中国文化史。
文摘
暂无
媒体*
暂无
说实话,当朋友向我推荐《徽州文化史?明清卷/周晓光》这本书时,我内心是有些许忐忑的。我一直觉得“徽州文化”这个概念太过宏大,仿佛一团迷雾,难以触及。但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周晓光先生笔下的徽州,是一个如此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存在。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宏观概念的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的文献史料,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串联起来,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明清徽州画卷。书中对于徽商精打细算的经营之道、他们如何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游刃有余的描写,让我这个现代人也颇受启发。而他对徽州文人雅士的生活细节、他们与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的微妙联系的刻画,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每一步都能发现令人惊喜的风景。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严谨而不失灵动的文笔,他将深奥的学术理论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深刻的知识。
评分这本《徽州文化史?明清卷/周晓光》实在是太厚重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开之后更是被其中浩瀚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所震撼。周晓光教授不愧是大家,他对徽州文化的那种深入骨髓的理解,几乎要透过字里行间喷薄而出。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导论部分,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学术气息。他对于徽州商帮的崛起与衰落、徽州宗族制度的演变、以及徽州人在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所留下的辉煌印记,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精辟的解读。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对徽州人在明清时期所面临的社会变迁和思想碰撞的描绘,这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对一群鲜活生命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奋斗、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体验那种穿越时空的智识盛宴,去理解徽州这片土地为何能孕育出如此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并思考它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徽州文化研究的又一重大贡献,也是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的珍宝。
评分初次接触《徽州文化史?明清卷/周晓光》这本书,我被它独特的封面设计和书名中所蕴含的深意所吸引。虽然我并非徽州本地人,也非历史专业科班出身,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异常平易近人,让我能够轻松地进入其中。周晓光教授仿佛一位资深的导游,带领我游览明清时期的徽州大地。他不仅讲述了徽州商人的传奇故事,还深入描绘了徽州文人的生活情趣,以及那精美的徽州建筑所诉说的古老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徽州人“贾而好儒”的论述所打动,这种将商业经营与文化追求完美结合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作者在分析徽州文化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产生的影响时,也展现了其广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听到徽州古城的钟声,看到那雕梁画栋的古宅,感受到徽州先民们那种勤劳、智慧、坚韧的精神。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心灵的文化之旅。
评分对于《徽州文化史?明清卷/周晓光》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其厚重的学术分量。周晓光教授在明清徽州文化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以一种高度概括和深刻洞察力,对徽州文化的核心要素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阐释。书中对于徽州宗族制度在维系社会稳定、传承文化基因方面的作用,以及徽州祠堂建筑所承载的家族记忆和伦理观念,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探讨徽州文化与国家政治、经济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时,展现了非凡的史识。他没有将徽州文化孤立起来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分析其兴衰起伏的原因。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为普通读者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这本书,无疑是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变迁和地域文化发展的一部重要文献。
评分《徽州文化史?明清卷/周晓光》这部书,在我看来,是对“文化”二字最生动的诠释。周晓光教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流畅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明清时期徽州文化的壮丽画卷。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从徽州方言的演变到当地的民俗风情,再到徽州商人如何在严酷的商业环境中崛起并最终影响中国经济格局,他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书中对于徽州文化如何受到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风格的论述,尤为精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所展现的客观与批判精神,他既肯定了徽州文化的辉煌成就,也探讨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与挑战。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徽州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地方文化的浓厚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