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 组编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工程
  • 通信设备
  • 通信环境
  • 综合能力
  • 实务
  • 专业技能
  • 无线通信
  • 网络工程
  • 工程实践
  • 通信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民邮电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59285
商品编码:18089615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紧扣《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大纲》,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综合能力,共5章,内容包括通信管理法规与行业规章、现代通信网、现代通信技术、现代电信业务以及计算机应用。下篇为专业实务,共6章,内容包括通信电源系统、通信系统中的供电设备、通信系统中的空调设备、通信系统运维环境监控、通信系统的环境安全以及通信电源系统设计等内容。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既可作为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的复习资料,也可作为在校学生的学习辅导教材,还可供通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关联推荐 全国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考试培训用书 目录 目 录

上篇 综合能力

第1章 通信管理法规与行业规章 2
1.1 通信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 2
1.1.1 通信科学技术的地位 2
1.1.2 通信科学技术的职业特点 2
1.2 通信科技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业道德 3
1.2.1 科技人员职业道德 3
1.2.2 通信科技人员职业道德 4
1.2.3 电信职业道德的特点 5
1.2.4 通信行业职业守则 6
1.3 电信条例 6
1.3.1 电信条例的立法目的 6
1.3.2 电信条例的相关概念及监管体系 7
1.3.3 电信条例确定的各项基本原则 8
1.3.4 电信条例确定的若干规定 8
1.4 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 13
1.4.1 电信网间互联监管的必要性 13
1.4.2 互联互通的产生与发展 13
1.4.3 网间互联费用的构成 14
1.4.4 网间互联的管制 14
1.4.5 网间互联争议解决 15
第1章练习题 15
第1章练习题答案 16

第2章 现代通信网 17
2.1 现代通信网概述 17
2.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7
2.1.2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18
2.2 固定电话网 19
2.2.1 固定电话网概述 19
2.2.2 固定电话网的结构 19
2.2.3 固定电话网的编号方案 20
2.3 数据通信网 22
2.3.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2
2.3.2 分组交换网 23
2.3.3 帧中继网 24
2.3.4 数字数据网 24
2.3.5 Internet 25
2.4 综合业务数字网 29
2.4.1 ISDN 29
2.4.2 ATM网络 30
2.5 移动通信网 31
2.5.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31
2.5.2 移动通信网概述 32
2.5.3 移动通信网组网结构 34
2.5.4 GSM概述 34
2.5.5 IS-95 CDMA系统概述 37
2.5.6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概述 39
2.6 智能网 41
2.6.1 智能网总体结构 41
2.6.2 智能网概念模型 42
第2章练习题 45
第2章练习题答案 46

第3章 现代通信技术 47
3.1 卫星通信技术 47
3.1.1 卫星通信 47
3.1.2 通信卫星的组成 47
3.1.3 卫星上的通信天线 48
3.1.4 转发器 48
3.1.5 卫星移动通信 48
3.1.6 铱星系统 49
3.1.7 全球星系统 49
3.2 光纤通信技术 50
3.2.1 光纤通信概述 50
3.2.2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50
3.2.3 光纤通信网络技术 52
3.3 接入网技术 53
3.3.1 接入网概述 53
3.3.2 接入网接口 54
3.3.3 接入网具体技术 54
3.4 图像通信技术 58
3.4.1 图像信号的基本概念 58
3.4.2 图像信号的分类 58
3.4.3 数字图像处理 59
3.4.4 图像处理系统 59
3.4.5 图像质量的评估标准与方法 60
3.4.6 图像通信系统 60
3.4.7 图像通信应用系统 61
3.5 多媒体通信技术 63
3.5.1 多媒体通信概述 63
3.5.2 多媒体通信的体系结构 64
3.5.3 多媒体通信的特征 65
3.5.4 多媒体通信的标准化 65
3.5.5 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 65
3.5.6 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66
3.5.7 多媒体通信的应用 67
3.6 交换技术 67
3.6.1 交换与通信网 67
3.6.2 电路交换 68
3.6.3 分组交换 68
3.6.4 ATM交换 68
3.7 电子商务技术 69
3.7.1 电子商务的含义 69
3.7.2 电子商务的分类与特性 69
3.7.3 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 70
3.7.4 电子商务系统的组成要素 70
3.7.5 电子商务系统的结构 71
3.8 个人通信技术 72
3.8.1 个人通信概况 72
3.8.2 个人通信的标准化 72
3.8.3 个人通信的关键技术 73
3.9 通信供电技术 74
3.9.1 通信电源的基本分类 74
3.9.2 通信电源系统的组成 74
3.9.3 不间断电源 74
3.9.4 通信电源的集中监控 76
第3章练习题 76
第3章练习题答案 78

第4章 现代电信业务 79
4.1 固定电话业务 79
4.1.1 固定电话用户种类 79
4.1.2 固定电话基本业务 79
4.1.3 固定电话增值业务 79
4.1.4 公用电话 80
4.1.5 用户交换机/集团电话 80
4.1.6 虚拟网 80
4.2 长途电话业务 81
4.2.1 国内公众长途电话业务 81
4.2.2 国际和我国港澳台电话业务 81
4.2.3 IP长途电话业务 81
4.3 语音信息业务 82
4.3.1 语音信箱业务 82
4.3.2 电话信息服务业务 82
4.4 电话卡业务 82
4.4.1 IC卡电话业务 82
4.4.2 账号电话卡业务 82
4.4.3 IP电话卡业务 83
4.5 智能网业务 83
4.6 移动通信业务 83
4.6.1 移动通信基本业务的种类 84
4.6.2 移动电话补充业务 84
4.6.3 移动通信数据业务 84
4.6.4 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 85
4.7 数据通信业务 86
4.7.1 数据通信业务方式 86
4.7.2 数据通信业务种类 87
第4章练习题 89
第4章练习题答案 90

第5章 计算机应用 91
5.1 计算机的分类与发展 91
5.2 计算机的硬件 91
5.2.1 信息交换的基本单位 91
5.2.2 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 92
5.2.3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94
5.3 计算机的软件 94
5.3.1 计算机软件的概念与分类 94
5.3.2 操作系统 94
5.3.3 程序设计语言 94
5.4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95
5.5 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95
5.5.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95
5.5.2 数据库系统的模式与映像 96
5.5.3 数据库系统的外部体系结构 97
5.5.4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97
5.5.5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 98
第5章练习题 98
第5章练习题答案 100

下篇 专业实务

第6章 通信电源系统 102
6.1 通信电源系统概述 102
6.1.1 通信电源的基本分类 102
6.1.2 通信电源系统的供电方式 103
6.1.3 通信电源系统的设备和电器 103
6.2 交流供电系统 104
6.2.1 市电供电方式分类 104
6.2.2 交流高压配电系统 104
6.2.3 交流低压配电系统 105
6.3 直流供电系统 106
6.3.1 直流基础电压及供电要求 107
6.3.2 直流供电系统的供配电方式 107
6.3.3 直流供电系统的主要设备 107
6.4 电源系统的维护与测试 108
6.5 知识点总结 109
第6章练习题 109
第6章练习题答案 110

第7章 通信系统中的供电设备 112
7.1 高频开关型整流器 112
7.1.1 高频开关型整流器主要电路 112
7.1.2 高频开关型整流器的工作过程 116
7.1.3 高频开关型整流器电路与维修操作 116
7.2 通信系统中的蓄电池 117
7.2.1 蓄电池的分类与应用 117
7.2.2 铅酸蓄电池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118
7.2.3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 118
7.2.4 铅酸蓄电池的使用与维护 119
7.3 油机发电机组 120
7.3.1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120
7.3.2 交流同步发电机 122
7.3.3 柴油发电机组的使用与维护 123
7.4 不间断电源 124
7.4.1 UPS的工作原理、分类与结构组成 124
7.4.2 UPS的主要电路 126
7.4.3 不间断电源的使用与维护 127
7.5 知识点总结 127
第7章练习题 127
第7章练习题答案 128

第8章 通信系统中的空调设备 130
8.1 空调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30
8.1.1 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 130
8.1.2 压缩式制冷系统的主要部件 131
8.2 中央空气调节系统 134
8.2.1 空调的水冷系统 134
8.2.2 空气热湿处理设备 135
8.3 空调设备的维护 136
8.4 知识点总结 138
第8章练习题 138
第8章练习题答案 139

第9章 通信系统运维环境监控 141
9.1 集中监控系统概述 141
9.1.1 实施集中监控的意义 141
9.1.2 集中监控系统的功能 142
9.1.3 集中监控的对象及内容 142
9.2 集中监控系统的结构与组网 144
9.2.1 监控系统的结构 144
9.2.2 监控系统的组网原则 144
9.3 监控系统中的硬件设施 145
9.3.1 监控网络中常见硬件 145
9.3.2 监控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及数据接口 145
9.3.3 “甚早期”火灾自动报警监控系统 146
9.4 集中监控系统的维护 146
9.4.1 监控系统的安全管理 146
9.4.2 监控系统维护 147
9.5 知识点总结 147
第9章练习题 147
第9章练习题答案 148

第10章 通信系统的环境安全 149
10.1 通信电源接地系统概述 149
10.1.1 通信电源接地系统及其影响因素 149
10.1.2 接地系统的电压 150
10.1.3 接地分类及作用 150
10.2 通信电源系统防雷保护 151
10.2.1 雷电分类及其危害 151
10.2.2 常见防雷元件 152
10.2.3 通信电源系统防雷保护措施 152
10.3 通信接地与防雷系统的维护 153
10.4 用电安全 154
10.4.1 电气灾害类型及其分类 154
10.4.2 电气作业的安全措施 154
10.4.3 触电及触电防护 155
10.4.4 电气设备防火、灭火和防爆 157
10.5 知识点总结 157
第10章练习题 157
第10章练习题答案 158

第11章 通信电源系统设计 160
11.1 通信电源系统设计概述 160
11.1.1 电源设计的内容及特点 160
11.1.2 电源设计的原则 160
11.1.3 电源设计的需求分析 161
11.2 直流供电系统设备的配置 161
11.2.1 整流器配置 161
11.2.2 交直流配电设备配置 162
11.2.3 DC/DC变换器和逆变换器的配置 163
11.2.4 蓄电池组的配置 163
11.3 UPS交流供电系统设备的配置 163
11.3.1 UPS设备的配置 163
11.3.2 UPS蓄电池容量的计算 164
11.4 高低压交流供电系统配置 164
11.4.1 供配电系统设备的配置 164
11.4.2 高压供电系统的设计方案与实现 167
11.4.3 电力变压器的配置与选择(见表11-13) 168
11.4.4 柴油发电机组的配置与选择 168
11.5 交直流供电系统电力线的选配 169
11.5.1 电力线的结构、命名及型号 169
11.5.2 电力线的选择 169
11.6 通信接地的防雷设计 171
11.6.1 汇集线与接地配线 171
11.6.2 接地系统的连接 171
11.6.3 接地体的设计及安装 172
11.6.4 通信电源站的防雷措施 172
11.7 知识点总结 174
第11章练习题 175
第11章练习题答案 175

《网络安全技术深度解析与实践指南》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本聚焦于网络安全核心技术与实战应用的深度专著。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网络安全知识体系,并提供丰富的实践指导,使其能够理解、掌握并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全书围绕网络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展开,从基础原理到前沿技术,从攻防对抗到安全管理,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深度与应用广度并重。 第一部分:网络安全基础理论与架构 本部分将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网络安全理论基础,梳理网络安全的核心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层面的安全架构。 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述与发展趋势 1.1 网络安全的定义与重要性: 深入剖析网络安全的核心概念,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CIA三元组)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之间的关系。探讨网络安全在当前数字化时代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阐述其对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安全的关键影响。 1.2 网络安全发展历程回顾: 回顾网络安全技术从早期简单的防火墙到如今复杂多变的威胁态势下的演进过程。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技术突破、主要安全事件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理念和策略的转变。 1.3 当前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威胁: 详细列举当前网络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威胁,如高级持续性威胁(APT)、勒索软件、零日漏洞攻击、供应链攻击、内鬼威胁、社交工程等。分析这些威胁的特点、攻击模式和潜在破坏力。 1.4 未来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预测未来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在安全领域的应用(如AI驱动的威胁检测与响应)、零信任架构的普及、隐私计算的兴起、云原生安全、物联网安全、区块链在安全领域的潜力等。 第二章:网络安全体系架构与模型 2.1 网络安全整体架构解析: 介绍典型的网络安全体系架构,包括边界安全、内部安全、终端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多个维度。阐述不同安全组件之间的协同关系,构建宏观的安全防护蓝图。 2.2 安全模型与框架介绍: 深入讲解主流的网络安全模型与框架,如ISO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NIST网络安全框架、CIS控制集等。分析这些模型和框架的适用场景、核心要素和实施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构建一个结构化、标准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2.3 风险评估与管理在架构中的作用: 强调风险评估和管理是构建安全体系的基石。介绍风险评估的流程、方法(如威胁建模、脆弱性分析)和风险管理策略(如规避、转移、减轻、接受),以及如何在安全架构中融入动态的风险管理机制。 2.4 安全策略、标准与合规性: 阐述制定清晰、可执行的安全策略的重要性,以及安全标准(如行业特定标准)和合规性要求(如GDPR、PCI DSS)对安全架构设计与实施的影响。 第二部分:核心网络安全技术深度解析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构成网络安全技术体系的关键支柱,从网络防护到数据保护,从身份认证到加密技术,逐一展开。 第三章:网络边界防护与入侵检测 3.1 防火墙技术详解: 深入剖析不同类型防火墙(状态检测防火墙、应用层防火墙、下一代防火墙)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配置要点及部署策略。 3.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 详细介绍IDS和IPS的检测机制(基于签名、基于异常、基于行为),工作模式,部署方式,以及如何有效配置和管理以实现对网络攻击的实时监控与阻断。 3.3 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 讲解VPN的核心原理(隧道技术、加密协议如IPsec, SSL/TLS),不同VPN类型(远程接入VPN,站点到站点VPN)的应用场景,以及VPN在保障远程访问和数据传输安全中的作用。 3.4 Web应用防火墙(WAF)与DDoS防护: 专题研究WAF如何防护SQL注入、XSS等Web攻击,以及DDoS攻击的原理、类型和多种防护策略(如流量清洗、CDN防护、运营商级防护)。 第四章: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与授权 4.1 身份认证机制: 深入解析密码认证、多因素认证(MFA)、生物识别认证、单点登录(SSO)等不同身份认证方式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4.2 访问控制模型: 详细阐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最小权限原则等核心访问控制模型,以及如何在实际系统中实现细粒度的访问控制。 4.3 授权与特权管理: 探讨用户授权、权限分配、特权账户管理(PAM)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授权管理来最小化潜在风险。 4.4 统一身份管理(UIM)与目录服务: 介绍UIM解决方案和目录服务(如Active Directory, LDAP)在集中管理用户身份和访问权限方面的作用。 第五章:加密技术与数据安全 5.1 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 深入讲解AES、DES、RSA、ECC等常用加密算法的工作原理,密钥管理,以及它们在数据传输和存储加密中的应用。 5.2 哈希函数与数字签名: 阐述SHA系列、MD5等哈希函数的特性,以及数字签名如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身份的不可否认性。 5.3 传输层安全(TLS/SSL): 详细解析TLS/SSL协议的工作流程,证书认证,以及其在Web通信、邮件传输等场景下的安全保障作用。 5.4 数据加密存储与脱敏: 探讨数据库加密、文件加密、磁盘加密等数据存储安全技术,以及数据脱敏在保护敏感信息不泄露时的应用。 5.5 隐私计算与同态加密简介: 简要介绍隐私计算的理念和技术,如联邦学习、差分隐私,以及前沿的同态加密技术在数据可用性和数据隐私平衡方面的新探索。 第六章:终端安全与恶意代码防护 6.1 终端安全防护策略: 介绍终端安全防护的必要性,包括操作系统加固、补丁管理、端点检测与响应(EDR)等。 6.2 病毒、木马与恶意软件分析: 深入剖析各类恶意代码的定义、传播方式、攻击载荷和检测方法。 6.3 防病毒软件与反恶意软件技术: 讲解主流防病毒软件的工作原理、扫描引擎、启发式检测、行为分析等技术,以及如何优化其配置和使用。 6.4 沙箱技术与行为分析: 介绍沙箱技术如何隔离可疑文件和应用程序,进行行为分析,从而有效识别新型未知恶意代码。 6.5 移动终端安全: 关注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移动端安全防护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 第三部分:攻防对抗与实战演练 本部分将聚焦于网络安全的攻防对抗,通过分析常见的攻击手段,介绍有效的防御策略,并通过模拟演练提升读者的实战能力。 第七章:常见网络攻击技术剖析 7.1 侦察与信息收集: 详细介绍攻击者如何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公开漏洞数据库等进行信息收集,以及端口扫描、漏洞扫描等技术。 7.2 密码攻击与破解: 分析暴力破解、字典攻击、嗅探攻击、凭证填充等密码相关的攻击技术。 7.3 漏洞利用与Exploit: 介绍缓冲区溢出、SQL注入、跨站脚本(XSS)、命令注入等常见Web应用漏洞的原理及利用方式。 7.4 社会工程学攻击: 深入剖析网络钓鱼、欺骗、冒充等利用人性弱点的攻击手段。 7.5 供应链攻击与中间人攻击: 分析攻击者如何通过控制供应商或中间环节来渗透目标系统。 第八章:网络安全防御策略与实战 8.1 纵深防御策略: 阐述纵深防御的核心思想,即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防护措施来提高整体安全防护能力。 8.2 安全加固技术: 讲解操作系统、服务器、网络设备、应用软件的安全加固方法,如最小化安装、禁用不必要服务、配置强密码策略、定期更新补丁等。 8.3 漏洞扫描与渗透测试: 介绍漏洞扫描工具(如Nessus, OpenVAS)的使用,以及渗透测试的流程、方法和报告编写。 8.4 安全事件监控与响应(SIEM/SOAR): 讲解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系统如何汇聚、关联分析安全日志,以及安全编排、自动化和响应(SOAR)在自动化事件处理中的作用。 8.5 威胁情报的应用: 阐述如何利用威胁情报来主动预测、识别和应对潜在威胁。 第九章:安全审计与日志分析 9.1 日志管理的重要性: 强调日志记录是安全审计、事件追溯和证据取证的关键。 9.2 不同设备的日志记录: 介绍服务器、网络设备、应用系统、安全设备的日志记录格式、内容和关键信息。 9.3 日志安全与存储: 讨论如何保护日志不被篡改,以及日志的长期存储与归档策略。 9.4 日志分析技术与工具: 讲解如何通过人工分析或借助日志分析工具(如ELK Stack, Splunk)来发现异常行为、安全事件和潜在的攻击痕迹。 9.5 安全审计的最佳实践: 提供进行有效安全审计的指南,包括审计范围、频率、方法和报告要点。 第四部分:高级安全主题与管理 本部分将触及更高级别的安全议题,如云安全、移动安全、物联网安全,以及安全管理与合规性。 第十章:云安全技术与实践 10.1 云计算安全模型: 讲解不同云服务模型(IaaS, PaaS, SaaS)下的责任共担模型,以及云安全的关键考虑因素。 10.2 云环境下的安全防护: 深入探讨云安全组、身份与访问管理(IAM)在云环境中的应用,以及云原生安全防护技术。 10.3 容器化与微服务安全: 关注Docker、Kubernetes等容器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以及相应的安全加固和防护措施。 10.4 数据在云端的安全: 探讨云数据备份、恢复、加密以及数据迁移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第十一章:物联网(IoT)与工业控制系统(ICS)安全 11.1 物联网设备安全风险: 分析物联网设备普遍存在的安全漏洞,如弱密码、不安全的通信协议、固件漏洞等。 11.2 物联网安全防护策略: 介绍物联网设备的安全设计原则、安全通信方法、固件更新管理以及设备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11.3 工业控制系统(ICS)安全概述: 阐述ICS系统(SCADA, DCS)的独特性质、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与IT安全的不同之处。 11.4 ICS安全防护实践: 讨论ICS安全区域划分、隔离、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关键防护措施。 第十二章:安全运营与应急响应 12.1 安全运营中心(SOC)的建设与职能: 介绍SOC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技术平台和日常工作流程。 12.2 应急响应计划(IRP)的制定与演练: 详细阐述制定有效的应急响应计划的步骤,包括事件定义、响应流程、沟通机制、角色职责以及定期的演练。 12.3 事件分类与处理流程: 讲解如何对安全事件进行分类、优先级排序,并按照既定流程进行处置。 12.4 恢复与事后总结: 关注安全事件发生后的系统恢复、数据恢复,以及进行事后总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安全策略。 第十三章:安全法律法规与合规性 13.1 国内外重要安全法律法规: 介绍《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国内法律,以及GDPR、CCPA等国际法规。 13.2 合规性审计与管理: 阐述如何理解和满足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合规性要求,以及进行合规性审计的流程。 13.3 企业安全责任与义务: 明确企业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以及违规可能面临的后果。 附录 常用安全工具列表 关键安全术语解释 推荐阅读书目与资源 本书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性梳理和深入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全面有效的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体系,帮助其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建立坚固的安全屏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可以说是颠覆了我对通信设备的一贯认知。我一直以为,通信设备就是一堆冰冷的电子元件,它们的性能好坏,主要取决于芯片、电路板这些内在的东西。但这本书,却以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了设备运行的“外部世界”。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设备本身,更是在讲述设备如何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生存、工作,甚至超常发挥。 书中关于“设备选址”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考虑了信号覆盖的需要,还详细分析了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甚至当地的植被分布,对通信设备长期运行可能带来的影响。比如,在山区,如何选择最稳固的基站位置,如何避免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在沿海地区,又该如何应对潮湿和盐雾的侵蚀。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让我明白了通信工程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令我惊叹的是,书中还触及到了“人为环境”对设备的影响。它讨论了在人流密集区域,如何设计能够承受物理冲击和防盗窃的通信设备;在工业环境中,又该如何确保设备免受化学腐蚀和粉尘的侵害。这些内容,让我想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在各种复杂环境中默默工作的通信设施,它们的稳定运行,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 更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书中还涉及到“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考量。虽然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它解释了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区域,通信设备的建设需要如何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避免破坏整体风貌,甚至可能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设计来满足保护性要求。这让我看到了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也让我对通信建设的宏观视角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一本纯粹的技术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娓娓道来他从业多年的心得体会。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技术原理变得鲜活起来。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设备老化与环境因素”的探讨。它分析了不同环境因素,例如温度、湿度、紫外线、甚至空气污染,是如何加速通信设备的损耗和老化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延长设备寿命的维护和保养建议。这让我意识到,设备的“生命周期”管理,与它的“所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虽然我不是通信专业的,但我通过阅读这本书,对通信这个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充满了智慧、挑战和与环境的深刻互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通信设备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生存哲学”,也让我对我们所享受到的通信便利,充满了敬意。

评分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解读了通信设备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科技产品。它没有过多地聚焦于设备本身的性能参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设备所处的“生存环境”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变成了一个“环境侦探”,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通信设备。 书中对“设备抗电磁干扰与环境”的论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之前以为,电磁干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书中却通过大量的实例,详细分析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环境更容易产生强烈的电磁干扰,例如高压线塔附近、大型电器密集区、甚至是装修中的金属构件,都可能对通信信号造成影响。并且,它还介绍了各种屏蔽、滤波、接地等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设备抗冲击与环境”的讨论。它不仅仅是指地震等极端灾害,还包括了车辆通行、重物跌落等日常的物理冲击。书中详细阐述了,这些冲击是如何影响设备内部的连接和电路,以及如何通过加固结构、缓冲材料来提高设备的抗冲击能力。这让我联想到,一些在户外环境下工作的通信设备,需要承受的“物理考验”。 我非常赞赏书中关于“设备防雷击与环境”的分析。它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气候特点,对雷击风险的影响。并且,它还介绍了各种防雷措施,例如避雷针、接地系统、以及浪涌保护器等,如何协同工作,来保护通信设备免受雷击的损害。这让我看到了,工程师们为了设备的“生命安全”所做的努力。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细腻,它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环境顾问”,为我一一解答了关于设备生存环境的疑问。它没有给我一种“命令式”的教学,而是通过逻辑性的分析,让我自己得出结论。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设备低功耗与环境”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为了节省能源,更是为了在一些供电不稳定的环境中,保证通信设备的持续运行。书中介绍了一些低功耗设计理念和技术,例如智能休眠、能量采集等,如何让设备在极端环境下也能“自给自足”。 总而言之,《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通信设备背后“生存的智慧”。它让我明白,设备的性能再强大,也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来支撑。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对通信技术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工业化”的视角,为我揭示了通信设备在各种“生产制造环境”中的生存法则。我之前以为,设备生产出来之后,性能就固定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同样至关重要。 书中关于“设备制造过程中的洁净环境要求”的论述,让我叹为观止。它详细分析了,在精密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对空气洁净度、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的极其严格的要求。并且,它还介绍了各种洁净室的设计、净化系统、以及人员管理等措施,以防止微粒物对生产过程造成干扰。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设备生产线的自动化与环境控制”的探讨。它详细分析了,现代化的通信设备生产线,是如何通过高度自动化的设备和精密的传感器,来实现对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控和精确控制。例如,如何通过机器人手臂进行精密组装,如何通过自动化的测试系统来保证产品质量。 我非常赞赏书中关于“设备原材料的储存与环境”的阐述。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电子元器件、金属材料、塑料等原材料,在储存过程中,需要如何避免潮湿、高温、或者化学物质的侵蚀,以保证其性能的稳定。这让我看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对“环境”的细致管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务实,它就像是一位“生产工艺工程师”,为我详细讲解了通信设备是如何在“严苛的制造环境”中诞生。它没有给我一种“漂浮”的技术描述,而是用具体的工艺流程和技术细节,来支撑每一个观点。 我不得不提的是,书中关于“设备出厂前的环境适应性测试”的章节,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在设备正式交付给用户之前,需要进行哪些模拟环境的测试,例如高低温循环测试、湿热交变测试、振动冲击测试等,以确保设备在各种实际应用环境中都能稳定可靠地工作。 总而言之,《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为我揭示了通信设备背后“在制造环境中的严苛考验”。它让我明白,一件高科技产品的诞生,离不开工程师们对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精益求精,以及对每一个“环境因素”的严格把控。这本书让我对通信行业的“制造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 Made in China”的品质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通信设备与它们所生存的“微观世界”之间的微妙联系。我之前以为,设备的生存环境,无非就是温度、湿度这些宏观因素,但这本书却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微观、更加复杂的领域。 书中关于“设备对微粒物的防护与环境”的论述,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防尘,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种类的微粒物,例如沙尘、工业粉尘、甚至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是如何通过缝隙侵入设备内部,造成电路短路、接触不良等故障。并且,它还介绍了各种精密滤网、密封结构的应用,以及如何进行设备的“无尘维护”。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设备对化学气体的敏感性与环境”的探讨。它详细分析了,在某些特定环境中,例如化工厂、实验室,可能存在的各种腐蚀性、易燃性气体,对通信设备的潜在威胁。并且,它还介绍了如何通过特殊的材料选择、气密性设计,来提高设备抵抗这些化学危害的能力。 我非常赞赏书中关于“设备电磁兼容性与复杂电磁环境”的分析。它不仅仅是讲设备自身的电磁辐射,更是分析了在大型数据中心、电子设备密集区域等复杂电磁环境下,各种设备之间产生的互相干扰。并且,它还介绍了各种屏蔽、隔离、滤波等技术手段,来确保通信信号的纯净和稳定。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它就像是一位“微观环境专家”,为我细致地讲解了通信设备在“微观尺度”下面临的各种挑战。它没有给我一种“恐吓式”的宣传,而是用科学的分析,来指导我如何应对。 我不得不提的是,书中关于“设备静电防护与环境”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介绍了,在干燥、寒冷的环境下,如何产生静电,以及静电是如何对敏感的电子元件造成损害。并且,它还介绍了各种防静电措施,例如防静电地面、防静电服、以及静电消除器等,如何有效保护设备。 总而言之,《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为我揭示了通信设备背后“微观生存的智慧”。它让我明白,设备的稳定运行,不仅仅依赖于宏观的环境因素,更依赖于对每一个微观细节的精益求精。这本书让我对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科技的精细化发展充满了敬意。

评分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阐释了通信设备与它们所处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之前一直以为,设备就是设备,环境就是环境,两者似乎是独立的。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生动、更加复杂的通信图景。 书中关于“设备抗腐蚀与环境”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提到了海边的盐雾腐蚀,还深入分析了工业区的酸雨、甚至是农业区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对通信设备造成的潜在威胁。并且,它还介绍了各种防腐蚀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以及防腐蚀涂层的技术要求。这让我认识到,即便是在我们看来“普通”的环境下,通信设备也需要“特殊”的保护。 令我非常着迷的是,书中关于“设备对环境的适应性”的讨论。它不仅仅是指设备能够承受恶劣环境,更是指设备如何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从而优化自身的性能。例如,在风力较大的区域,如何通过改变天线的角度来减少风阻;在光照强烈的地区,如何利用太阳能来辅助供电。这让我看到了通信设备的“灵活性”和“智能性”。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设备安装与环境”的考量。它详细介绍了,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下,如何选择最佳的安装位置,如何进行基础建设,以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例如,在斜坡上安装基站,需要考虑土壤的稳定性;在水边安装设备,需要考虑防洪和防潮。这让我体会到了通信建设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扎实,它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来阐述每一个观点。它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环境工程师”,为我讲述了通信设备在各种“环境挑战”下的应对之道。 我不得不提的是,书中关于“设备散热与极端环境”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讲了如何散热,更讲了在沙漠、戈壁等极端高温环境下,如何设计特殊的散热系统,甚至如何利用地下水的冷却效应。这让我看到了通信工程师的“创新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总而言之,《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为我揭示了通信设备背后“与环境共生”的哲学。它让我明白,设备的成功运行,不仅仅依赖于技术本身,更依赖于工程师们对所处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利用。这本书让我对通信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科技的进步充满了期待。

评分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以一种非常“跨界”的方式,向我展示了通信设备与“人文环境”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之前一直认为,通信设备是纯粹的技术产品,与人文、社会无关。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书中关于“设备与用户体验的关联”的论述,让我深有感触。它详细分析了,设备所处的环境,例如室内的采光、隔音、甚至墙壁的材质,都会对用户使用通信设备时的感受产生影响。例如,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下,设备的屏幕亮度需要更高,以保证用户的观看舒适度;在嘈杂的环境下,设备的音频输出需要更强,以保证通话的清晰度。这让我看到了,技术的进步,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的体验。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设备与社会文化的适应性”的探讨。它详细分析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通信设备的使用习惯、审美偏好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在一些注重隐私的文化中,设备的设计需要更加注重信息安全;在一些崇尚简洁的文化中,设备的外观需要更加素雅。这让我看到了,科技产品也需要“入乡随俗”。 我非常赞赏书中关于“设备与法律法规环境的匹配”的阐述。它详细介绍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通信设备需要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例如通信频谱的使用、数据安全的要求、以及环保标准等。这让我看到了,通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开放,它就像是一位“社会学家”,为我分析了通信设备在“人文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它没有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技术解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来讲述科技与人、与社会的互动。 我不得不提的是,书中关于“设备与信息安全环境的挑战”的章节,让我警醒。它详细介绍了,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通信设备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例如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并且,它还介绍了各种安全防护技术,例如加密、认证、防火墙等,如何保障通信信息的安全。 总而言之,《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为我揭示了通信设备背后“与人文环境共舞”的魅力。它让我明白,科技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突破,更是如何与人类社会、与文化价值观相互融合。这本书让我对通信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科技的“人文关怀”有了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并非通信行业的从业者,但出于对科技的好奇和对身边事物的好奇,我还是尝试性地翻阅了一下。刚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充斥着各种我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用一种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通信设备所处的“环境”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冰冷的硬件堆砌,而是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甚至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连的。 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基站散热的章节,我原本以为只是简单介绍风扇和散热片,但它却详细分析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对散热效率的影响,比如在夏季炎热地区,需要更强大的散热系统,甚至要考虑水冷方案;而在寒冷地区,又要考虑防冻和保温措施。这种将技术与实际环境因素结合的讲解,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手机信号背后,是如此复杂的工程考量。 再比如,关于设备抗震动和抗干扰的章节,它描绘了设备在地震多发区域如何设计才能保证稳定性,以及在电磁干扰严重的环境下,如何通过屏蔽和滤波来保证通信质量。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对通信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读这本书,仿佛在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将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技术奥秘一层层剥开。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绿色通信”的探讨。它不只是谈论节能减排,而是从设备的设计、材料的选择、能源的利用等多个维度,阐述了通信行业如何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比如,如何利用太阳能为偏远地区的基站供电,如何设计低功耗的通信设备,以及如何进行设备的回收和再利用。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通信行业的社会担当,也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有了更积极的期待。 虽然我不是通信专业的学生,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没有让我感到遥不可及,反而让我觉得通信技术离我们很近,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书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也非常有启发性,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技术概念。比如,在介绍网络安全时,它就结合了实际的网络攻击案例,说明了设备安全环境的重要性。 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清晰,每一章节都围绕着“设备环境”这个主题展开,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从宏观的环境因素,到微观的设备设计,再到具体的应用场景,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即使是对技术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对通信设备的运行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图片和图表质量也相当不错,虽然不是我关注的重点,但它们确实有助于理解书中的内容。例如,一些关于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展示技术细节。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适合通信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也适合任何对科技、对我们生活周遭世界充满好奇的读者。它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背后隐藏的智慧和努力,也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敬意。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设备环境”这个细分领域做得相当深入。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将一个个具体的技术点,放在了真实的、复杂的应用环境中进行考察。比如,书中关于“机房温湿度控制”的章节,没有简单地罗列几个温度参数,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通信设备对温度和湿度的敏感度差异,以及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故障原因和应对策略。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我们常说的“机房”,其内部的“环境”也需要精密的调控和管理,才能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能够将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通信设备,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挑战”联系起来。比如说,在介绍户外基站的防护措施时,书中详细列举了防雷击、防沙尘暴、防盐雾腐蚀等多种自然灾害可能对设备造成的损害,以及相应的防护设计理念。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现在能随处享受到无缝的网络信号,离不开这些设备在恶劣环境中默默承受的考验。 而且,书中对“设备环境”的解读,也远不止于自然环境。它还深入探讨了“电磁兼容性”这个话题,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兴趣。过去我以为只要设备能工作就行,但书中详细解释了不同设备之间可能产生的电磁干扰,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布局来规避这些干扰,保证通信的纯净和高效。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展现了通信工程的严谨性。 我也很赞赏书中对“可维护性环境”的考量。它不仅仅关注设备的初期安装和运行,还考虑到了后期维护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例如,如何设计设备的接口和通道,以便于技术人员进行检修和更换;如何在保证运行的同时,进行设备的定期维护。这体现了通信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 总的来说,《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成功地将抽象的通信技术,置于一个生动、立体的“环境”背景下进行解读。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人性化的通信世界,也让我对我们所依赖的通信基础设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 appreciation。

评分

刚拿到《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我被它的书名吸引了。我一直觉得,通信设备就是高科技的产物,它们的功能强大,性能卓越。但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设备背后隐藏的“脆弱性”,以及它们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书中对“设备抗干扰与环境”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干扰只存在于无线电波的传输过程中。但书中却详细阐述了,除了电磁干扰,还有振动、冲击、甚至电源波动等多种“物理干扰”,都会影响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例如,在地震多发区域,基站需要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在交通繁忙的路段,又需要考虑车辆通行产生的振动。这些细节,都让我感受到了通信工程师的用心。 让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设备防水与环境”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讲防水等级,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水环境的特点,例如雨水、地下水、甚至海水的成分和腐蚀性,对通信设备造成的威胁。并且,它还介绍了各种防水密封技术、材料的选择,以及设备在潮湿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隐患。这让我明白,即便是“防水”,也有很多学问。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设备耐高温与环境”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介绍设备的工作温度范围,而是深入分析了,在沙漠、高温工业区等极端高温环境下,设备如何才能避免过热损坏。例如,如何利用自然风冷、增加散热面积、甚至采用特殊的隔热材料。这让我看到了,通信设备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之道”。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充满了启发性。它没有给我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感,而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引导我主动思考。 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设备防尘与环境”的讲解。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粉尘,例如工业粉尘、有机粉尘等,对通信设备的危害。并且,它还介绍了各种防尘结构的设计,例如密封罩、滤网的应用,以及如何进行设备的清洁和维护,以防止粉尘对设备造成损害。这让我意识到,连“灰尘”都可能成为通信设备的“敌人”。 总而言之,《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为我揭示了通信设备背后不为人知的“生存挑战”。它让我明白,设备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工程师们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深刻理解和精心设计。这本书让我对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默默付出的通信工程师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信设备世界的大门。我之前以为,只要设备性能达标,就能正常工作,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让我明白,通信设备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生命体”,它们需要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性能,才能长久地为我们服务。 书中关于“设备散热与环境”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电子设备会发热,需要散热。但这本书却详细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平均温度、极端高温、甚至是湿度变化,都会对设备的散热效率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在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散热效果会变差,这就需要特殊的散热设计;在南方潮湿地区,又需要考虑防潮和防锈蚀。这种将设备性能与具体地理环境相结合的分析,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设备防腐蚀与环境”的论述。它不仅仅提到了盐雾腐蚀,还深入分析了海洋性气候、工业污染、甚至农田区域可能存在的化学物质,对通信设备的潜在威胁。并且,它还介绍了各种防腐蚀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以及防腐蚀涂层的技术要求。这让我认识到,在一些我们可能认为“特殊”的环境下,通信设备也需要“特殊”的保护。 更让我觉得巧妙的是,书中还讨论了“设备抗噪音与环境”的问题。虽然我从未想过通信设备也会有“噪音”的问题,但书中解释了,例如在工厂车间、交通枢纽等强噪音环境下,设备自身的振动和外围环境的噪音,都可能对设备的精密部件造成影响,甚至干扰信号的传输。而如何通过减震设计、隔音材料来解决这些问题,是通信工程师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却又充满了专业深度。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用清晰的逻辑和具体的例子,将复杂的概念一一阐释清楚。这使得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环境监测与设备维护”的联动性描述。它说明了,为了保证通信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及时了解设备所处的环境变化,并根据监测结果,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调整。这是一种主动的、前瞻性的管理方式。 总而言之,《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通信设备与生存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让设备在复杂世界中安身立命”的指南。它让我对通信工程的严谨和智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为我勾勒出了通信设备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存状态。我之前以为,通信设备就是独立存在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融入我们生活的“大环境”之中,并与其他事物相互影响的。 书中关于“设备与城市环境的融合”的论述,让我深感共鸣。它详细分析了,在城市建设中,通信设备的选址、设计、乃至外观,都需要如何与城市的建筑风格、绿化景观相协调,以达到“隐蔽”或“装饰”的效果。例如,如何将基站伪装成路灯、树木,或者如何设计美观的通信塔。这让我看到了,科技正在以一种更加和谐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设备与交通环境的互动”的探讨。它详细分析了,在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枢纽区域,通信设备需要如何应对高速移动、强烈的振动、以及复杂的电磁环境。例如,如何设计高可靠性的车载通信设备,如何保证列车上的通信信号不中断。这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是如何支撑现代交通体系的正常运行。 我非常赞赏书中关于“设备与农业环境的应用”的阐述。它详细介绍了,在现代农业中,通信设备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农田的土壤、气候进行实时监测,指导精准灌溉和施肥。这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为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以及通信设备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它就像是一位“环境规划师”,为我描绘了通信设备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定位”和“功能”。它没有给我一种“枯燥乏味”的技术讲解,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展示科技与环境的融合。 我不得不提的是,书中关于“设备与旅游环境的适配”的章节,让我眼前一亮。它介绍了,在风景区、古迹等特殊区域,通信设备的建设需要如何兼顾环境保护和信息服务。例如,如何设计低功耗、低视觉影响的通信设施,以满足游客的通信需求,同时又不破坏景区的自然风貌。 总而言之,《通信专业综合能力与实务——设备环境》这本书,为我揭示了通信设备背后“与环境共融”的奥秘。它让我明白,科技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进步,更是如何与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和谐相处,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本书让我对通信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充满了期待。

评分

书不错,就是没时间看。

评分

不错,内容丰富,质量很好。

评分

不错,就是不是16年出版的

评分

此书言简意赅,适合有基础的掌握要点。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还行

评分

书是正版,很实用,第一次在京东买书,和其他网店的书一样的。

评分

内容较少,实用性差

评分

到货速度太慢了!收到书没几天就考试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