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專業綜閤能力與實務——傳輸與接入

通信專業綜閤能力與實務——傳輸與接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 組編 著
圖書標籤:
  • 通信工程
  • 通信原理
  • 傳輸網絡
  • 接入網
  • 綜閤能力
  • 實務
  • 通信技術
  • 無綫通信
  • 光縴通信
  • 網絡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人民郵電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358462
商品編碼:180924730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通信專業綜閤能力與實務——傳輸與接入》緊扣《全國通信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水平考試大綱》,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綜閤能力,共5章,內容包括通信管理法規與行業規章、現代通信網、現代通信技術、現代電信業務、計算機應用。下篇為專業實務,共14章,前8章涉及有綫傳輸與接入,內容包括光縴通信、SDH技術、DWDM技術、MSTP技術、有綫接入網技術、自動交換光網絡、本地傳輸網規劃、光傳輸測試與常用儀錶;後6章涉及無綫傳輸與接入,內容包括無綫通信概述、無綫通信傳輸技術、無綫通信係統基本知識、移動通信網、 微波與衛星通信係統、無綫網絡規劃與維護。 《通信專業綜閤能力與實務——傳輸與接入》既可作為全國通信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水平考試的復習資料,也可作為在校學生的學習輔導教材,還可供通信行業專業技術人員自學參考。
關聯推薦 全國通信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水平考試推薦教材 目錄 目 錄

上篇 綜閤能力

第1章 通信管理法規與行業規章 2
1.1 通信科學技術的地位和特點 2
1.1.1 通信科學技術的地位 2
1.1.2 通信科學技術的職業特點 2
1.2 通信科技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行業道德 3
1.2.1 科技人員職業道德 3
1.2.2 通信科技人員職業道德 4
1.2.3 電信職業道德的特點 5
1.2.4 通信行業職業守則 6
1.3 電信條例 6
1.3.1 電信條例的立法目的 6
1.3.2 電信條例的相關概念及監管體係 7
1.3.3 電信條例確定的各項基本原則 8
1.3.4 電信條例確定的若乾規定 8
1.4 公用電信網間互聯管理規定 13
1.4.1 電信網間互聯監管的必要性 13
1.4.2 互聯互通的産生與發展 13
1.4.3 網間互聯費用的構成 14
1.4.4 網間互聯的管製 14
1.4.5 網間互聯爭議解決 15
第1章練習題 15
第1章練習題答案 16

第2章 現代通信網 17
2.1 現代通信網概述 17
2.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7
2.1.2 通信網的基本概念 18
2.2 固定電話網 19
2.2.1 固定電話網概述 19
2.2.2 固定電話網的結構 19
2.2.3 固定電話網的編號方案 20
2.3 數據通信網 22
2.3.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22
2.3.2 分組交換網 23
2.3.3 幀中繼網 24
2.3.4 數字數據網 24
2.3.5 Internet 25
2.4 綜閤業務數字網 29
2.4.1 ISDN 29
2.4.2 ATM網絡 30
2.5 移動通信網 31
2.5.1 移動通信的基本概念 31
2.5.2 移動通信網概述 32
2.5.3 移動通信網組網結構 34
2.5.4 GSM概述 34
2.5.5 IS-95 CDMA係統概述 37
2.5.6 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3G)概述 39
2.6 智能網 41
2.6.1 智能網總體結構 41
2.6.2 智能網概念模型 42
第2章練習題 45
第2章練習題答案 46

第3章 現代通信技術 47
3.1 衛星通信技術 47
3.1.1 衛星通信 47
3.1.2 通信衛星的組成 47
3.1.3 衛星上的通信天綫 48
3.1.4 轉發器 48
3.1.5 衛星移動通信 48
3.1.6 銥星係統 49
3.1.7 全球星係統 49
3.2 光縴通信技術 50
3.2.1 光縴通信概述 50
3.2.2 光縴通信係統的基本組成 50
3.2.3 光縴通信網絡技術 52
3.3 接入網技術 53
3.3.1 接入網概述 53
3.3.2 接入網接口 54
3.3.3 接入網具體技術 54
3.4 圖像通信技術 58
3.4.1 圖像信號的基本概念 58
3.4.2 圖像信號的分類 58
3.4.3 數字圖像處理 59
3.4.4 圖像處理係統 59
3.4.5 圖像質量的評估標準與方法 60
3.4.6 圖像通信係統 60
3.4.7 圖像通信應用係統 61
3.5 多媒體通信技術 63
3.5.1 多媒體通信概述 63
3.5.2 多媒體通信的體係結構 64
3.5.3 多媒體通信的特徵 65
3.5.4 多媒體通信的標準化 65
3.5.5 多媒體通信的關鍵技術 65
3.5.6 多媒體數據庫技術 66
3.5.7 多媒體通信的應用 67
3.6 交換技術 67
3.6.1 交換與通信網 67
3.6.2 電路交換 68
3.6.3 分組交換 68
3.6.4 ATM交換 68
3.7 電子商務技術 69
3.7.1 電子商務的含義 69
3.7.2 電子商務的分類與特性 69
3.7.3 電子商務係統的功能 70
3.7.4 電子商務係統的組成要素 70
3.7.5 電子商務係統的結構 71
3.8 個人通信技術 72
3.8.1 個人通信概況 72
3.8.2 個人通信的標準化 72
3.8.3 個人通信的關鍵技術 73
3.9 通信供電技術 74
3.9.1 通信電源的基本分類 74
3.9.2 通信電源係統的組成 74
3.9.3 不間斷電源 74
3.9.4 通信電源的集中監控 76
第3章練習題 76
第3章練習題答案 78

第4章 現代電信業務 79
4.1 固定電話業務 79
4.1.1 固定電話用戶種類 79
4.1.2 固定電話基本業務 79
4.1.3 固定電話增值業務 79
4.1.4 公用電話 80
4.1.5 用戶交換機/集團電話 80
4.1.6 虛擬網 80
4.2 長途電話業務 81
4.2.1 國內公眾長途電話業務 81
4.2.2 國際和我國港澳颱電話業務 81
4.2.3 IP長途電話業務 81
4.3 語音信息業務 82
4.3.1 語音信箱業務 82
4.3.2 電話信息服務業務 82
4.4 電話卡業務 82
4.4.1 IC卡電話業務 82
4.4.2 賬號電話卡業務 82
4.4.3 IP電話卡業務 83
4.5 智能網業務 83
4.6 移動通信業務 83
4.6.1 移動通信基本業務的種類 84
4.6.2 移動電話補充業務 84
4.6.3 移動通信數據業務 84
4.6.4 第三代移動通信(3G)業務 85
4.7 數據通信業務 86
4.7.1 數據通信業務方式 86
4.7.2 數據通信業務種類 87
第4章練習題 89
第4章練習題答案 90

第5章 計算機應用 91
5.1 計算機的分類與發展 91
5.2 計算機的硬件 91
5.2.1 信息交換的基本單位 91
5.2.2 計算機的基本硬件組成 92
5.2.3 馮?諾依曼體係結構 94
5.3 計算機的軟件 94
5.3.1 計算機軟件的概念與分類 94
5.3.2 操作係統 94
5.3.3 程序設計語言 94
5.4 計算機係統的組成 95
5.5 數據庫與數據庫管理係統 95
5.5.1 數據庫的基本概念 95
5.5.2 數據庫係統的模式與映像 96
5.5.3 數據庫係統的外部體係結構 97
5.5.4 數據庫管理係統的主要功能 97
5.5.5 數據庫管理係統的組成 98
第5章練習題 98
第5章練習題答案 100

下篇 專業實務

第6章 光縴通信 102
6.1 引言 102
6.1.1 光縴通信的發展曆史 102
6.1.2 光縴通信的優點和發展趨勢 102
6.2 光縴 103
6.2.1 光縴的結構與分類 103
6.2.2 光縴的色散與損耗 104
6.2.3 光縴的非綫性效應 105
6.2.4 常用的單模光縴 105
6.2.5 數值孔徑 105
6.3 光纜 105
6.3.1 光纜的技術要求 105
6.3.2 常用光纜的典型結構 106
6.4 光通信器件 106
6.4.1 光源 106
6.4.2 光檢測器 107
6.4.3 光放大器 107
6.4.4 光無源器件 109
6.4.5 光開關 109
6.4.6 光濾波器 110
6.5 數字光縴通信係統 110
6.5.1 係統構成 110
6.5.2 光信號的調製 111
6.5.3 PDH傳輸體製 111
第6章練習題 111
第6章練習題答案 113

第7章 SDH技術 114
7.1 SDH的速率和幀結構 114
7.1.1 SDH的速率 114
7.1.2 SDH的幀結構 114
7.2 SDH的同步復用和映射方法 116
7.3 SDH的光接口 117
7.4 SDH的傳送網功能結構 118
7.5 SDH的基本網元 118
7.6 SDH自愈網原理 119
7.6.1 SDH自愈環網保護 119
7.6.2 子網連接保護和環網互通保護 121
7.7 SDH同步技術 121
7.7.1 定時時鍾 121
7.7.2 定時基準的傳輸與分配 121
7.7.3 SDH設備定時方式 122
7.7.4 SDH定時保護 122
7.8 SDH網絡管理 122
第7章練習題 122
第7章練習題答案 123

第8章 DWDM技術 124
8.1 DWDM的工作原理 124
8.1.1 工作原理 124
8.1.2 工作方式 125
8.2 DWDM的係統組成 125
8.2.1 DWDM係統組成 125
8.2.2 光波長轉換器 125
8.2.3 光復用器和光解復用器 125
8.2.4 DWDM係統的監控技術 125
8.3 DWDM係統工作波長 126
8.4 DWDM係統的節點功能 126
8.5 CWDM技術 126
8.6 IP over WDM 127
8.7 DWDM光網絡 127
8.7.1 DWDM廣播選擇網 127
8.7.2 DWDM波長選路網 127
8.7.3 WRN的選路算法 128
8.8 光傳送網 128
第8章練習題 129
第8章練習題答案 130

第9章 MSTP技術 131
9.1 MSTP概述 131
9.1.1 MSTP功能模型 13

《光縴通信網絡原理與技術》 內容概述 本書係統深入地闡述瞭光縴通信網絡的核心原理、關鍵技術及其在現代通信係統中的應用。全書以光縴通信的傳輸介質、信號的産生與接收、傳輸係統、接入技術以及網絡演進等為主綫,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詳實的光縴通信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光縴通信基礎 1. 光的性質與基本概念 電磁波譜與可見光: 簡要介紹電磁波譜,並聚焦於可見光和近紅外光在通信中的應用範圍。 光的傳播: 深入講解光的直綫傳播、反射、摺射(斯涅爾定律)、全反射等基本光學原理,並以圖示和數學公式詳細說明這些現象如何影響光在介質中的傳播。 波粒二象性: 簡述光的波粒二象性,強調其在光通信光源和探測器工作原理中的體現。 光強與光功率: 定義並區分光強(輻亮度)和光功率,以及它們在光信號傳輸中的度量單位(瓦特、毫瓦、分貝毫瓦 dBm)。 光信號的調製與解調: 介紹幅度調製(AM)、頻率調製(FM)、相位調製(PM)等基本調製方式在光信號上的應用,並解釋其在傳輸過程中載波信息加載的方式。 2. 光縴的物理原理與結構 光縴的結構: 詳細描述光縴的構成,包括縴芯(core)、包層(cladding)和塗覆層(coating)。深入講解縴芯和包層的摺射率分布(階躍型與漸變型)是實現光信號傳輸的關鍵。 摺射率與摺射率差: 詳細推導縴芯和包層的摺射率定義,並分析摺射率差(Δn)對光信號約束能力的影響。 光在光縴中的傳輸模式: 全內反射: 詳細闡述全內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IR)原理,這是光縴實現光信號無損耗(理想情況下)傳輸的根本機製。通過幾何光學模型,詳細推導全內反射發生的臨界角(θc)公式。 模式理論: 引入波動光學理論,解釋單模光縴和多模光縴的區彆。詳細講解模式(mode)的概念,以及模式的數量(V數,歸一化頻率)如何決定光縴的模式特性。 單模光縴(SMF): 重點介紹單模光縴的結構(小縴芯直徑)和傳輸特性,分析其如何避免模間色散,從而實現高帶寬、長距離傳輸。 多模光縴(MMF): 介紹多模光縴的結構(大縴芯直徑)和傳輸特性,分析其傳輸多模信號的特點,並討論模間色散問題。 光縴的類型與特性: 單模光縴: 詳細介紹標準單模光縴(G.652)、色散位移光縴(G.653)、零色散位移光縴(G.655)等不同類型單模光縴的結構、特性、適用場景及優缺點。 多模光縴: 介紹多模光縴的類型,如階躍多模光縴(G.651.1)和漸變多模光縴(G.651.1),並分析它們在傳輸性能上的差異。 光縴的損耗: 吸收損耗: 詳細解釋光縴材料(如SiO2)對特定波長光的吸收機理,包括本徵吸收(紫外吸收和紅外吸收)和雜質吸收(特彆是OH-離子吸收)。 散射損耗: 重點講解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原理,分析其與波長(λ-4)的關係,這是光縴中主要的損耗機製之一。 彎麯損耗: 分析宏彎損耗(Macrobending Loss)和微彎損耗(Microbending Loss)的産生原因,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光信號的傳輸。 連接器損耗: 討論光縴連接器(接頭)和熔接點引入的損耗,分析其産生的原因(對準誤差、端麵不平整等)。 光縴的色散: 模間色散(Multimode Dispersion): 重點分析多模光縴中因不同模式傳輸路徑長度不同而導緻的信號展寬,這是多模光縴帶寬的主要限製因素。 材料色散(Material Dispersion): 解釋光縴材料的摺射率隨波長變化的特性(dn/dλ ≠ 0),導緻不同波長的光在同一模式下傳輸速度不同,從而引起信號展寬。 波導色散(Waveguide Dispersion): 解釋光縴的波導結構(縴芯和包層的幾何形狀)對光信號傳播速度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隨波長變化的特性。 總色散(Total Dispersion): 總結材料色散和波導色散的疊加效應,並介紹如何通過設計特定摺射率分布的光縴來補償或優化色散。 光縴的非綫性效應: 簡要介紹光縴在高功率傳輸下可能齣現的非綫性效應,如受激布裏淵散射(SBS)、受激拉曼散射(SRS)、自相位調製(SPM)、交叉相位調製(XPM)和四波混頻(FWM),這些效應會影響信號質量和傳輸距離。 第二部分:光縴通信係統的組成 1. 光源(Light Sources) 發光二極管(LED): 介紹LED的發光原理、光譜特性(寬譜)、調製速率(相對較低)、耦閤效率和成本等,並說明其在低速、短距離通信中的應用。 激光二極管(LD): 半導體激光原理: 詳細講解PN結在注入載流子時産生受激輻射的過程,以及激光腔的作用(諧振和選模)。 激光器的類型: 介紹不同類型的半導體激光器,如錶麵發射激光器(VCSEL)、邊發射激光器(Edge-Emitting LED, ELED)和分布反饋激光器(DFB-LD)、分布布拉格反射器激光器(DBR-LD)。 激光器的關鍵參數: 描述激光器的波長、輸齣功率、光譜綫寬、調製速率、穩定性、壽命等關鍵參數。 激光器的應用: 說明激光器在高速、長距離光通信中的重要作用。 2. 光探測器(Photodetectors) 光電轉換原理: 介紹半導體光電探測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即光子激發産生電子-空穴對,並通過電場分離形成光電流。 PIN光電二極管: 詳細講解PIN結的結構,分析其外延區(Intrinsic region)的作用,以及其響應速度、靈敏度和噪聲特性。 雪崩光電二極管(APD): 介紹APD的結構和倍增區,解釋載流子倍增效應(雪崩效應),以及APD如何提供增益,提高靈敏度,但同時會引入額外的噪聲。 光探測器的關鍵參數: 描述光探測器的響應度(Responsivity)、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暗電流(Dark Current)、噪聲等效功率(NEP)、響應時間、帶寬等參數。 應用分析: 說明不同類型光探測器在不同通信場景下的選擇依據。 3. 光調製器(Modulators) 外調製與內調製: 區分光源內部直接調製(內調製)和外部獨立調製器(外調製)的方式。 電光調製器: 介紹基於電光效應(如Pockels效應)的調製器,如鈮酸鋰(LiNbO3)調製器,並說明其工作原理、調製深度、插入損耗和驅動電壓等。 聲光調製器: 簡要介紹聲光調製器的工作原理。 調製格式: 介紹常見的數字調製格式,如振幅鍵控(ASK)、頻移鍵控(FSK)、相移鍵控(PSK)及其變種(如DPSK, QPSK),以及如何將這些數字信息加載到光信號上。 4. 光放大器(Optical Amplifiers) 摻鉺光縴放大器(EDFA): 工作原理: 詳細闡述EDFA的結構,包括摻鉺光縴、泵浦激光器、波分復用器(WDM)、隔離器等。重點講解摻鉺離子在高能級受激輻射放大光信號的機理,並介紹泵浦波長、增益譜、飽和輸齣功率等關鍵參數。 EDFA的優點: 闡述EDFA的優點,如高增益、低噪聲、與標準單模光縴兼容、無需光-電-光轉換等。 EDFA的應用: 說明EDFA在長距離傳輸、無中繼傳輸係統中的核心作用。 半導體光放大器(SOA): 介紹SOA的工作原理,其作為一種有源器件,可以實現光信號的增益,並具備一些特殊功能(如開關、波長變換),但噪聲和非綫性效應相對EDFA更明顯。 拉曼放大器(RA): 簡要介紹拉曼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利用光縴本身作為增益介質,提供分布式放大。 5. 光收發模塊(Transceivers) 功能與構成: 介紹光收發模塊集成瞭光源(發射端)和光探測器(接收端)等核心器件,實現光電信號的雙嚮轉換。 接口標準: 提及常見的接口標準,如SFP, SFP+, QSFP等,及其傳輸速率和接口類型。 封裝形式: 簡要介紹不同封裝形式及其在不同設備上的應用。 第三部分:光縴通信網絡技術 1. 波分復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技術 基本原理: 詳細闡述WDM技術如何利用不同波長的光信號在同一根光縴中獨立傳輸,從而成倍地提高光縴的傳輸容量。 波分復用器(WDM multiplexer)與解復用器(WDM demultiplexer): 介紹實現WDM的關鍵器件,如光柵、棱鏡、乾涉儀等,以及它們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粗波分復用(CWDM)與密集波分復用(DWDM): 詳細對比CWDM和DWDM的技術特點、通道間隔、設備要求、成本及應用場景。 WDM係統的優勢與挑戰: 分析WDM技術帶來的容量提升、靈活性增強,以及對器件精度、信號隔離、色散補償等方麵的挑戰。 2. 光縴接入網(Fiber Access Network) 接入網的分類: 介紹銅纜接入、無綫接入和光縴接入的對比,強調光縴接入的優勢。 光縴到戶(FTTH)/光縴到樓(FTTB)/光縴到桌(FTTD): 詳細介紹不同光縴接入方式的概念、網絡架構和適用場景。 無源光網絡(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 PON的基本原理: 解釋PON網絡中,光信號通過一個無源分光器(Passive Splitter)在用戶之間進行共享,簡化瞭網絡結構,降低瞭成本。 OLT(Optical Line Terminal)與ONU/ONT(Optical Network Unit/Terminal): 詳細介紹OLT(位於局端)和ONU/ONT(位於用戶端)的功能和作用。 PON的傳輸方式: 分析下行(OLT到ONU/ONT)采用廣播方式,上行(ONU/ONT到OLT)采用時分多址(TDMA)或突發模式傳輸。 EPON(Ethernet PON)與GPON(Gigabit PON): 詳細對比EPON和GPON的技術標準、帶寬、封裝方式、業務支持能力和應用差異。 NGPON(Next-Generation PON): 簡要介紹下一代PON技術,如10G-PON、XG-PON、XGS-PON等,及其技術演進方嚮。 有源光網絡(Active Optical Network, AON): 介紹AON的特點,即需要有源設備(如交換機)在用戶之間進行信號分配,相比PON,其靈活性和端口數更高,但成本也更高。 3. 光網絡保護與冗餘 保護機製的重要性: 解釋在光通信網絡中,為瞭保證業務的連續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有效的保護機製。 光縴綫路保護(Line Protection): 1+1保護: 介紹主備兩條光縴綫路,一條工作,一條備份,當工作綫路故障時,自動切換到備份綫路。 1:1保護: 介紹一條工作綫路和多條備用綫路,當工作綫路故障時,備用綫路接入。 1:N保護: 介紹一條工作綫路和N條備用綫路,當工作綫路故障時,備用綫路接入。 設備保護(Equipment Protection): 介紹對局端設備、傳輸設備等關鍵節點進行冗餘配置和保護。 網絡層保護: 討論在IP層麵或其他網絡協議層麵上實現的保護和冗餘機製,如路徑冗餘、路由備份等。 第四部分:光縴通信網絡性能與測試 1. 係統性能指標 信噪比(SNR)/信序比(OSNR): 詳細解釋信噪比在模擬信號和光信號中的意義,以及光信號噪聲比(OSNR)在WDM係統中的重要性,它直接影響係統的誤碼率。 誤碼率(Bit Error Rate, BER): 定義BER,並解釋其對數字通信係統性能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鏈路預算來評估和控製BER。 傳輸帶寬(Bandwidth): 定義光縴和光通信係統的傳輸帶寬,以及色散對其的影響。 傳輸距離(Transmission Distance): 分析影響傳輸距離的主要因素(損耗、色散、非綫性效應、噪聲)以及如何通過功率預算和再生中繼來延長傳輸距離。 2. 光縴鏈路損耗估算(Link Power Budget) 發射光功率(Tx Power): 確定光源的輸齣功率。 接收靈敏度(Rx Sensitivity): 確定光探測器的最小可檢測光功率。 鏈路損耗計算: 係統地計算光縴電纜損耗、連接器損耗、熔接點損耗、衰減器損耗等。 功率餘量(Power Margin): 解釋功率餘量的概念,以及它在保證係統可靠性中的作用。 3. 色散管理(Dispersion Management) 色散補償技術: 色散補償光縴(DCF): 介紹DCF的結構和負色散特性,以及如何通過串聯DCF來補償正色散。 光柵色散補償器(Fiber Bragg Grating, FBG): 介紹FBG如何通過選擇性反射不同波長的光來實現色散補償。 電子色散補償(EDC): 在數字信號處理(DSP)中通過算法補償色散。 色散匹配: 討論在設計長距離係統時,如何選擇閤適的光縴類型和補償技術來達到色散匹配,以最小化信號展寬。 4. 光縴測試儀器與方法 光時域反射儀(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OTDR): 詳細介紹OTDR的工作原理(利用光脈衝的散射和反射信號來測量光縴的損耗、長度、接頭損耗和故障點),以及其在光縴鏈路診斷和維護中的重要作用。 光功率計(Optical Power Meter): 介紹光功率計用於測量光信號的功率值,常用於光收發器的輸齣功率和接收靈敏度測試。 光源(Light Source): 作為光功率計的配閤設備,用於提供穩定、已知功率的光信號。 光縴熔接機(Fusion Splicer): 介紹光縴熔接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以及如何保證熔接點的低損耗。 OTI(Optical Time-domain Interrogator): 簡要介紹OTI在更高級的分布式傳感和監測中的應用。 第五部分:光縴通信發展趨勢 1. 更高帶寬、更高速率 相乾光通信: 介紹相乾光通信技術,利用光的振幅、相位和偏振信息來編碼數據,顯著提高單波長傳輸速率。 多維復用: 討論除波長復用外的其他復用技術,如偏振復用(PDM)、調製格式復用(如QAM)等,以進一步提升頻譜效率。 新一代光器件: 展望矽光子、鈮二極管等新興光器件在未來高速通信中的潛力。 2. 更高集成度、更低成本 小型化光模塊: 介紹光收發模塊嚮更小尺寸、更高集成度的方嚮發展,以適應數據中心等高密度應用需求。 PON技術的演進: 探討PON技術嚮更高帶寬(如400G PON, 800G PON)和更長距離演進的趨勢。 自動化與智能化: 展望在網絡管理、故障診斷和優化中引入AI和自動化技術。 3. 5G/6G與光通信的融閤 核心網與承載網: 分析5G/6G對光通信網絡提齣的更高要求,如低時延、高帶寬、大連接,以及光通信在承載網(特彆是前傳、中傳)中的關鍵作用。 新型網絡架構: 探討雲化RAN(C-RAN)、集中化RAN(CRAN)等架構對光網絡設計的影響。 4. 下一代互聯網與光網絡 數據中心互連(DCI): 介紹數據中心之間高速互聯對光通信技術的需求。 光交換技術: 探討全光交換(Optical Switching)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未來網絡中的應用前景。 綠色通信: 關注光通信技術在能效提升和環境保護方麵的努力。 本書內容涵蓋瞭光縴通信的理論基礎、核心器件、關鍵技術、網絡應用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旨在為相關專業的學生、工程師和研究人員提供一本全麵、深入、實用的參考書籍。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六: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領域的精髓,在於掌握其底層邏輯和核心技術,《通信專業綜閤能力與實務——傳輸與接入》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書中對光縴通信原理的講解,從光的傳播特性到不同光縴類型的區彆,再到光信號的調製和解調,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我尤其受益於書中關於光傳輸係統設計的內容,它詳細介紹瞭如何考慮光功率預算、鏈路損耗、色散補償等因素,以確保信號的穩定傳輸。這對於我理解電信運營商如何構建和維護光網絡至關重要。在接入網方麵,書中對xDSL、EPON、GPON等技術的比較分析,讓我對不同接入方式的優缺點有瞭清晰的認識,也理解瞭它們在速率、部署成本、覆蓋範圍等方麵的差異。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FTTx(光縴到所有)的演進曆程和不同技術方案(如FTTH、FTTB、FTTC)的詳細介紹,讓我對寬帶網絡接入的未來發展方嚮有瞭更明確的判斷。書中對IP網絡的基礎知識進行瞭係統的迴顧,包括IP地址、子網劃分、NAT等,並在此基礎上深入講解瞭路由協議(如RIP、OSPF、BGP)的工作原理和應用場景。這對於我理解數據包在互聯網中的傳輸路徑非常有幫助。此外,書中對網絡安全方麵的內容,例如VPN、防火牆、入侵檢測等技術的介紹,也讓我認識到在傳輸和接入過程中保障網絡安全的重要性。這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謹,讓我能夠係統地學習和掌握傳輸與接入領域的關鍵知識。

評分

評價九: 我一直認為,學習一個技術領域,關鍵在於理解其底層邏輯和核心驅動力,《通信專業綜閤能力與實務——傳輸與接入》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停留在對概念的羅列,而是深入分析瞭各種傳輸與接入技術的設計理念、工作原理以及在實際網絡中的應用。書中對光縴通信原理的講解,從光的傳播特性到不同光縴類型的區彆,再到光信號的調製和解調,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我尤其受益於書中關於光傳輸係統設計的內容,它詳細介紹瞭如何考慮光功率預算、鏈路損耗、色散補償等因素,以確保信號的穩定傳輸。這對於我理解電信運營商如何構建和維護光網絡至關重要。在接入網方麵,書中對xDSL、EPON、GPON等技術的比較分析,讓我對不同接入方式的優缺點有瞭清晰的認識,也理解瞭它們在速率、部署成本、覆蓋範圍等方麵的差異。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FTTx(光縴到所有)的演進曆程和不同技術方案(如FTTH、FTTB、FTTC)的詳細介紹,讓我對寬帶網絡接入的未來發展方嚮有瞭更明確的判斷。書中對IP網絡的基礎知識進行瞭係統的迴顧,包括IP地址、子網劃分、NAT等,並在此基礎上深入講解瞭路由協議(如OSPF、BGP)的工作原理和應用場景。這對於我理解數據包在互聯網中的傳輸路徑非常有幫助。此外,書中對網絡安全方麵的內容,例如VPN、防火牆、入侵檢測等技術的介紹,也讓我認識到在傳輸和接入過程中保障網絡安全的重要性。這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謹,讓我能夠係統地學習和掌握傳輸與接入領域的關鍵知識。

評分

評價一: 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在技術洪流中為我指明方嚮。作為一名通信專業的學生,我一直對“傳輸與接入”這個方嚮充滿敬畏,也曾因其廣博和深入而感到一絲迷茫。然而,當我翻開《通信專業綜閤能力與實務——傳輸與接入》時,那些曾經讓我頭疼的概念,諸如光縴通信的原理、不同傳輸介質的優劣、接入網的技術演進,甚至是核心網中的承載技術,都漸漸變得清晰起來。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實的語言,將復雜的理論拆解得易於理解,並且大量引用實際案例,讓我感覺不是在枯燥地學習理論,而是在學習如何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例如,關於SDN(軟件定義網絡)和NFV(網絡功能虛擬化)在傳輸網中的應用,書中不僅解釋瞭它們的核心思想,還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它們來提升網絡的靈活性、可編程性和效率,這對於我理解未來通信網絡的發展趨勢至關重要。特彆是關於5G時代的接入技術,如mmWave(毫米波)、Massive MIMO(大規模多輸入多輸齣)的原理和挑戰,書中都有細緻的闡述,讓我對5G網絡的高帶寬、低時延特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書中對光通信領域,包括DWDM(波分復用)技術、GPON(吉比特無源光網絡)等接入技術,更是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從光信號的産生、傳輸到接收,再到網絡的組網方式,都給齣瞭詳盡的解釋,這對於我理解我們日常使用的寬帶網絡是如何構建的非常有幫助。此外,書中對網絡安全在傳輸和接入層麵的防護措施,如VPN(虛擬專用網絡)、防火牆等技術的介紹,也讓我對網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實操指南,讓我對傳輸與接入領域有瞭係統而全麵的認知,為我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評價三: 對於我這樣一個在通信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來說,一本優秀的實務性書籍,其價值往往體現在它能否幫助我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難題,並為我提供新的思路。《通信專業綜閤能力與實務——傳輸與接入》在這方麵無疑達到瞭很高的水準。書中關於光縴通信的章節,雖然我對其原理並不陌生,但書中對於各種光器件的特性、光傳輸損耗的計算、以及不同光縴類型的應用場景的詳細分析,都讓我對如何優化光傳輸鏈路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例如,書中對色散補償、EDFA(摻鉺光縴放大器)的應用,以及如何根據不同距離和速率選擇閤適的傳輸方案,都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指導。在接入網方麵,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FTTH(光縴到戶)的部署策略和技術挑戰的討論。它不僅講解瞭EPON(以太網無源光網絡)和GPON等主流技術,還深入分析瞭用戶端設備(ONU/ONT)的配置、光網絡的割接和維護等實際操作中的關鍵環節,這對於我參與寬帶網絡建設項目非常有指導意義。書中對IP網絡基礎知識的迴顧,以及對路由協議(如OSPF、BGP)和交換技術的深入講解,也為理解更復雜的傳輸網絡架構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網絡質量保證(QoS)的討論,它詳細解釋瞭如何通過各種機製來保障不同業務的傳輸質量,這對於我們在麵臨時延敏感型業務(如VoIP、視頻會議)時,如何進行網絡優化至關重要。書中還對未來的網絡技術,如SD-WAN(軟件定義廣域網)在傳輸網絡中的應用潛力進行瞭前瞻性的探討,讓我看到瞭技術發展的下一個方嚮。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潔明瞭,沒有過多的專業術語堆砌,卻能將復雜的概念解釋得透徹,真正做到瞭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評分

評價二: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復雜的技術領域,關鍵在於掌握其演進的脈絡和核心的驅動力。《通信專業綜閤能力與實務——傳輸與接入》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並沒有拘泥於某個單一技術的細節,而是將整個傳輸與接入技術的發展曆程娓娓道來。從早期的TDM(時分多址)和FDM(頻分多址)復用技術,到現代的SDH(同步數字體係)和WDM(波分復用)在骨乾網中的廣泛應用,再到寬帶接入領域FTTx(光縴到戶)的各種形態,這本書都描繪瞭一幅清晰的技術演進圖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技術之間權衡取捨的分析,比如在討論不同傳輸介質時,它不僅列舉瞭銅纜、光縴、無綫等各自的特點,還詳細分析瞭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用性,以及各自的成本效益考量。這讓我明白,技術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斷的迭代和優化中,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取捨和創新。書中關於IP骨乾網和MPLS(多協議標簽交換)技術的講解,也讓我對現代通信網絡的核心承載能力有瞭更深的理解。它解釋瞭這些技術如何實現高效的數據傳輸和流量調度,為各種業務應用提供可靠的支撐。同時,對於移動通信接入網,從2G到4G再到5G,書中都對其關鍵技術和演進方嚮進行瞭梳理,包括OFDMA(正交頻分多址)、載波聚閤等,讓我對移動通信速率的飛躍和網絡能力的提升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對網絡規劃和優化的討論,也讓我認識到,技術知識的掌握隻是第一步,如何將其應用於實際的網絡建設和運維中,纔是真正的挑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教授瞭“是什麼”,更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和“怎麼做”,為我提供瞭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通信技術的發展。

評分

評價四: 在學習通信技術的時候,我常常會感到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之間存在一道鴻溝,而《通信專業綜閤能力與實務——傳輸與接入》這本書,就巧妙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不僅僅是在羅列概念,而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讓我能夠從宏觀到微觀,逐步深入地理解傳輸與接入領域的每一個組成部分。我喜歡書中對各種網絡協議的講解,不僅僅停留在協議的字麵意思,而是會深入剖析其設計理念、工作原理以及在實際網絡中的作用。例如,在講解MPLS技術時,書中會分析其如何通過標簽轉發來提高網絡的效率和靈活性,並對比瞭其與傳統IP路由的優劣。這讓我不再是被動地記憶,而是主動地去思考,去理解這些技術是如何解決通信網絡中的實際問題的。在傳輸介質的討論中,書中對光縴的種類、特性以及損耗因素的詳細介紹,讓我對如何選擇閤適的光縴來滿足不同傳輸需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同時,書中對無綫接入技術(如Wi-Fi、LTE、5G)的演進和關鍵技術(如MIMO、波束賦形)的講解,也讓我對移動通信的快速發展有瞭更直觀的感受。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網絡安全在傳輸與接入層麵的防護措施的討論,它不僅列舉瞭常見的安全威脅,還詳細介紹瞭各種安全技術,如加密、認證、防火牆等,讓我認識到保障網絡通信安全的重要性。書中還探討瞭網絡運維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案,例如鏈路故障的診斷、網絡性能的監控等,這些都為我將來進入實際工作崗位提供瞭寶貴的經驗。這本書的結構邏輯性很強,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而不會感到混亂。

評分

評價八: 作為一名通信行業的初學者,《通信專業綜閤能力與實務——傳輸與接入》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專業領域的大門。它不僅僅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帶領我逐步探索通信技術的核心奧秘。書中對各種傳輸技術的曆史演進和技術原理的講解,讓我對通信網絡的發展脈絡有瞭清晰的認識。例如,它會詳細介紹從最初的電信號傳輸到現代的光縴通信,以及各種技術在速率、容量、損耗等方麵的提升。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接入技術(如xDSL、FTTx、5G NR)的比較分析,它不僅解釋瞭各種技術的特點,還深入分析瞭它們在用戶體驗、網絡部署成本、服務質量等方麵的差異。這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我們會選擇不同的接入技術。書中對IP網絡架構的講解,包括路由協議、交換技術等,為我打下瞭堅實的網絡基礎,讓我能夠理解數據是如何在復雜的網絡中傳輸的。我特彆受益於書中關於網絡安全在傳輸與接入層麵的防護措施的介紹,它詳細講解瞭各種安全技術,如加密、認證、防火牆等,讓我認識到保障通信網絡安全的重要性。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通俗易懂,即使是復雜的概念,也能通過清晰的解釋和形象的比喻變得容易理解,讓我能夠自信地學習和掌握傳輸與接入領域的知識。

評分

評價十: 《通信專業綜閤能力與實務——傳輸與接入》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通信技術領域進行一次深入的探索。我一直對通信網絡是如何將信息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一個地方感到好奇,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求知欲。書中對各種傳輸介質的詳細介紹,從銅纜的局限性到光縴的無限可能,讓我對物理層麵的通信傳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接入技術(如DSL、光縴到戶)的比較分析,它不僅僅是羅列技術的名稱,更會深入分析它們在速率、延遲、部署成本以及用戶體驗等方麵的差異,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夠享受到不同質量和速度的網絡服務。書中對IP網絡基礎知識的講解,清晰明瞭,讓我能夠理解數據包是如何在互聯網這個龐大的網絡中進行路由和轉發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網絡協議的講解,例如TCP/IP協議族的協同工作,以及它們是如何保證數據的可靠傳輸的。這本書還涉及到瞭網絡安全方麵的內容,例如VPN、防火牆等,讓我認識到在信息傳輸過程中,保障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的重要性。此外,書中對未來通信技術趨勢的展望,也讓我對通信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例如對5G、6G技術的一些前瞻性探討,讓我對未來的網絡能力充滿瞭期待。總的來說,這本書內容豐富,講解深入淺齣,為我提供瞭一個全麵而係統的通信傳輸與接入知識體係,讓我對這個領域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更強的學習興趣。

評分

評價五: 這本書如同一個精心設計的指南針,在通信技術浩瀚的海洋中為我指引方嚮。《通信專業綜閤能力與實務——傳輸與接入》讓我深刻體會到瞭通信技術的發展並非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書中對不同傳輸技術的比較分析,讓我對各類技術的優勢與劣勢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例如,在討論光縴通信時,它不僅介紹瞭光縴的原理,還詳細分析瞭其在長距離傳輸中的優勢,以及在城域網和接入網中的應用。同時,書中對銅纜傳輸的限製以及無綫傳輸的特點的闡述,也幫助我理解瞭不同技術在成本、速率、覆蓋範圍等方麵的權衡。我特彆贊賞書中對數據傳輸流程的細緻講解,從物理層到應用層,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瞭清晰的梳理。例如,在講解以太網幀結構時,書中不僅描述瞭各個字段的功能,還解釋瞭它在二層交換和三層路由中的作用。這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數據包是如何在網絡中傳輸和轉發的。書中對IP網絡架構的深入剖析,特彆是對路由選擇和擁塞控製機製的講解,也讓我對現代通信網絡的骨乾部分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喜歡書中對未來技術趨勢的展望,例如對下一代接入技術,如6G的設想,以及對人工智能在網絡管理中的應用等。這讓我能夠保持對行業發展的敏感性,並提前做好學習和準備。本書的語言風格平實易懂,即使是復雜的概念,也能通過清晰的解釋和形象的比喻變得容易理解。它為我提供瞭一個紮實的基礎,讓我能夠自信地麵對通信領域中的各種挑戰。

評分

評價七: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它將復雜的通信理論轉化為瞭易於理解的知識體係,並賦予瞭其強大的實踐指導意義。《通信專業綜閤能力與實務——傳輸與接入》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真實的通信網絡環境中,去體驗技術的迭代和應用。書中對不同傳輸介質的詳細對比,不僅僅是列齣優缺點,更是從物理特性、傳輸性能、成本效益等多個維度進行瞭深入的分析,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在不同的場景下會選擇不同的傳輸介質。例如,它會解釋為什麼長距離傳輸會優先選擇光縴,而短距離通信可能會考慮銅纜或無綫。在接入網方麵,我對書中關於光縴到戶(FTTH)的各種技術方案,如GPON、EPON的講解尤為感興趣。它不僅解釋瞭這些技術的原理,還深入探討瞭它們在實際部署中會遇到的問題,例如ODN(光配綫網)的規劃和建設,以及用戶終端設備的配置和維護。這讓我對寬帶網絡是如何深入到我們每一個傢庭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書中對IP網絡的基礎知識進行瞭紮實的鋪墊,包括IP協議、TCP/IP模型、路由選擇等,然後在此基礎上,深入講解瞭MPLS等高級傳輸技術。這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數據包是如何從源頭傳輸到目的地,以及中間網絡是如何進行轉發和優化的。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網絡故障排除和性能優化的探討,它提供瞭許多實用的方法和工具,讓我能夠更好地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沒有過於晦澀的技術術語,通過生動的案例和圖示,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化。

評分

正版書 發貨挺快的

評分

還不錯

評分

不錯,值得推薦,考試必備

評分

東西挺不錯,快遞也很及時。

評分

it's pefect and excellent!

評分

幫同事買的,正版,好評!

評分

正在學習中,字跡清晰,無褶皺,正版圖書,值得擁有

評分

我在備注要求的發票瞭,請按照我備注中名稱給我補發發票。

評分

書不錯,就是有點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