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火针疗法
丛书:中国传统特色疗法丛书
主编 林国华 李丽霞
定价 39.00
书号 9787506754552
出版时间:2012年9月
开本:小16开
装帧:平装
页码:337页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中医特色疗法以其“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在各科疾病中展现其神奇疗效和魅力
目录
上篇 基础知识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火针部位
第三章 火针常用方法
第四章 火针意外的防治
下篇 临床应用
第一章 内科疾病
第一节 中风
第二节 眩晕
第三节 头痛
第四节 不寐
第五节 郁证
第六节 面瘫
第七节 面痛
第八节 枕大神经痛
第九节 咳嗽
第十节 哮喘
第十一节 胃痛
第十二节 腹痛
第十三节 胁痛
第十四节 泄泻
第十五节 痿证
第十六节 痹证
第十七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
第十八节 急性肾绞痛
第十九节 癌症疼痛
第二章 骨伤科疾病
第一节 落枕
第二节 颈椎病
第三节 漏肩风
第四节 肘劳
第五节 腕管综合征
第六节 腰痛
第七节 跟痛症
第八节 筋伤
第九节 颞下颌关节 功能紊乱综合征
第十节 退行性骨关节 病
第十一节 腱鞘囊肿
第三章 外科疾病
第一节 瘰疬
第二节 瘿气
第三节 乳痈
第四节 乳癖
第五节 乳核
第六节 痔
第七节 脱疽
第八节 筋瘤
第九节 臁疮
第十节 褥疮
第十一节 鸡眼
第十二节 丹毒
第十三节 痄腮
第四章 皮肤科疾病
第一节 痈
第二节 蛇串疮
第三节 热疮
第四节 疣
第五节 白疙
第六节 冻疮
第七节 虫咬皮炎
第八节 湿疮
第九节 风瘙痒
第十节 牛皮癣
第十一节 粉刺
第十二节 酒渣鼻
第十三节 油风
第十四节 白驳风
第十五节 黧黑斑
第十六节 粉瘤
第五章 妇科疾病
第一节 痛经
第二节 月经不调
第三节 闭经
第四节 绝经前后诸证
第五节 带下病
第六节 不孕症
第七节 癜瘕
第八节 外阴白色病变
第六章 男科疾病
第一节 阳痿
第二节 遗精
第三节 早泄
第四节 不育症
第七章 儿科疾病
第一节 小儿咳嗽
第二节 哮喘
第三节 积滞
第四节 疳证
第五节 腹痛
第六节 小儿遗尿
第七节 五迟五软
第八章 五官科疾病
第一节 暴风客热
第二节 针眼
第三节 流泪症
第四节 风牵偏视
第五节 耳鸣耳聋
第六节 鼻炎
第七节 鼻窦炎
第八节 乳蛾
第九节 慢性咽炎
第十节 牙痛
第十一节 口疮
内容摘要
《火针疗法》(作者林国华、李丽霞)分为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上篇基础知识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火针的源流、作用、作用机制、适应证和禁忌证、注意事 项、火针部位、火针常用的方法及意外的防治等内容;下篇临床应用分别介绍火针在内科、骨科、外科、皮肤科、妇儿、男科、五官科等各科病证中的应用,基本上 概括了目前常见的火针适应证。《火针疗法》力求反映火针疗法的当代水平,将各种疾病火针治疗的真正疗效呈现给读者。适合针灸工作者及针灸爱好者阅读参考。
这本关于火针疗法的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医传统疗法实践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有深度又贴近临床操作的实战指南。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精妙,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介绍火针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它详尽地阐述了不同穴位点火针的操作手法和力度控制。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得气”的描述,作者用非常形象化的语言解释了如何准确判断患者的反应,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病症,比如顽固性疼痛、某些慢性炎症以及一些皮肤病的火针应用案例分析得非常透彻,配有大量清晰的图示,让我能够清晰地在脑海中构建出整个操作流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火针材料的选择和电火针仪器的性能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这在市面上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它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法的融合思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火针这门古老技术不仅在理解上有了质的飞跃,在临床思维的构建上也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对于如何安全、有效地应用电火针和传统钨钢火针,心中更有底气了。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购买这本书时有点担心它是否过于专业以至于我无法理解。幸运的是,作者在介绍基础操作原理时,使用了非常清晰的类比和图表来解释复杂的物理和生理过程,使得非医学背景的人也能大致把握火针作用的机理。我特别喜欢它在“安全规范”部分花费的大量篇幅,这表明作者对医疗安全的高度重视。从针具的无菌处理、患者的充分沟通、到操作过程中的应急预案,每一个环节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对于电火针的使用,它也明确指出了哪些情况下绝对禁用,哪些需要格外小心。虽然我暂时无法进行临床操作,但通过阅读,我对火针疗法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这本书有效地建立了我对这门传统疗法应有的尊重和敬畏之心,它是一本非常负责任的入门和进阶参考书。
评分我希望这本书能更注重图文并茂,毕竟火针这种技术是高度依赖视觉模仿的。不过,这本书在文字描述上的细致程度弥补了部分图示略显单薄的遗憾。我通过这本书重新审视了钨钢火针的打火与保温技术,以前总觉得难以掌握,总担心温度不稳定。书中详细解释了钨钢的熔点特性以及在不同加热环境下如何通过观察针尖的颜色变化来实时校准温度,这简直是“救命稻草”般的信息。关于操作环境的要求,从空气湿度到室内温度的控制,都有明确的建议,这对于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传统技艺中那些“靠感觉”的部分,而是努力将其转化为可学习、可重复验证的步骤和标准。对于那些想要把火针技术提升到“精湛”水平的从业者,这本书提供了从“能做”到“做好”的关键跨越。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比较偏向于学术报告,但内容质量绝对对得起这个“专业”的包装。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疑难杂症”火针应用的章节。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都是标准化的取穴方法,但面对那些病程长、病因复杂的患者时,如何灵活变通,这本书给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比如,针对一些陈旧性损伤和筋膜粘连,作者提出了“点刺深熨”的手法,并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微调针身角度来避开重要神经血管结构。书中对不同体质患者的反应差异分析也相当细致,例如,阳虚体质和阴实体质患者在接受火针刺激时,反应速度和耐受度有何不同,以及相应地如何调整加热时间和退针速度。这种对个体化治疗的深入探讨,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临床经验积累。对于经验丰富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深化理解、拓展思路的宝贵参考资料,它将火针从一种“技术”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系统学习一下当代电火针的应用规范,因为我发现传统的毫针和艾灸在处理某些深层或慢性病灶时,效果提升空间有限。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系统化,它从基础的生物电学原理讲起,解释了电流通过人体组织时的热效应和生物刺激作用,这为理解“电火针”的工作机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电流参数(频率、强度、波形)与临床疗效之间关系的探讨,这些数据化的支持远比一些含糊其辞的描述来得更有说服力。书中详述了第二代弹簧式电火针的结构特点和使用维护保养方法,这些都是实际操作中不可或缺的知识点。此外,它还对比了传统火针的烧灼深度与电火针的热渗透性,帮助读者根据病情选择最合适的工具。对于我这样注重循证医学思维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严谨性和实操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它让我明白了如何将这门技术更科学、更精准地融入到现代康复体系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