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原本大学微言 南怀瑾述 哲学 书籍 |
| 作者: | 南怀瑾 著述 |
| 市场价: | 62元 |
| ISBN号: | 9787309116182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6-03-01 | 版次:2 | 页数:528 |
| 印刷时间:2016-03-01 | 印次:1 | 字数:398000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书名中说的“原本大学”,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大学》。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做了揭示,给人以人生的启悟。 |
| 作者简介 | |
|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ZHU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
| 目录 | |
| **篇 开宗明义 一、原本《大学》的原貌 二、从教授来访说起 三、沉冤莫白的“四书” 四、书生大半出农村 五、启蒙教育的申思 六、乌鸦式的读书法 七、先摆几个方块阵 八、大人之学的探讨 九、中原文化的精品 十、《大学》修养的次第 十一、朱晦翁改《大学》 十二、“明明德”要“明”什么? 第二篇 七证的修养功夫 十三、千古难明唯自“知” 十四、沿流不“止”问如何 十五、实在难能说一“定” 十六、宁“静”致远究如何 十七、无处将心为汝“安” 十八、众里寻他千百“度” 第三篇 内明之学 十九、万古帝王师之学 二十、知所先后的知性 二一、致知与格物 二二、智知万物自知难 二三、物欲催人肯自怜 二四、身心情智与物化 二五、诚意正心修身与知至 二五、尧舜不来周孔远 第四篇 外用之学 二七、三代以后的帝王与平民 二八、帝王 齐桓公 二九、身世堪怜一霸君 三十、秦始皇治国之道评议 三一、历代帝王修身齐家有几人? 三二、刘邦打天下而不能“齐家” 三三、慈惠爱人的汉文帝 第五篇 内外兼修之道 三四、从自净其“意”做起 三五、修身与正心 三六、中国文化传统的“家” 三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第六篇 齐家治国 三八、从治国必齐其家说起 三九、周室治国齐家的故事 四十、治国DANG*当家的原则 四一、法治与治法 四二、先看《诗经》怎么说 四三、炼石补天靠母性 四四、治国齐家须女宝 第七篇 治国平天下 四五、人世难能天下平 四六、天平不自作低昂 四七、上太容易下台难 四八、魏晋南北朝的时代 四九、南朝位戏连场 五十、所治在法,能治在人 五一、义利之辨的财经学说 第八篇 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 五二、宋儒程明道《定性书》点滴 五三、“四书”、“五经”和中国文化 五四、儒家经学与李唐五代 五五、两宋守文弱主的由来 五六、宋初文运和宋儒理学 五七、南宋王朝和四书章句 五八、蒙古西征与西方人的误解 五九、明清的科举与宋儒的理学 六十、外示儒学内用佛老的清朝 六一、从雍正说到乾隆 第九篇 西方文化与中国 六二、鸟瞰西方文化的演变 六三、反思检讨三大问题 六四、结语:中国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 |
我最近读完的那本关于传统诗词鉴赏的随笔集,其叙事节奏和语感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的文字如同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滞涩感,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婉转,完美地契合了诗词本身的情感跌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某一首唐诗时,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格律分析或者典故解释,而是会花费大量的篇幅去描绘诗人创作时的心境背景,以及这首诗对后世文人产生了何种微妙的影响。这种多层次的解读,使得原本静态的文字忽然“活”了起来,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诗人同悲同喜。这种行文风格,对比我之前读过的那本专注于考据和版本比对的学术专著,简直是天壤之别,后者读起来常常需要不断查阅工具书,让人感到疲惫,而前者则是纯粹的心灵浸润。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我对于那些能有效提升我“悟性”的书籍抱有极高的期待。我最近翻阅过一本关于东方智慧的比较研究,它巧妙地将印度哲学与道家思想进行并置讨论,展示了两种看似迥异的思维体系在最终关怀上的共通之处——即对“超越性”的追求。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宏大的框架,能帮助读者跳出单一文化圈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人类精神活动的共同脉络。这种“破壁”式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原有的认知边界。我欣赏这种能够提供思维工具,而非仅仅是知识填充的著作,它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既有的判断,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宇宙规律,这才是阅读一本经典著作最宝贵的回报。
评分读完最近读的另一本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著作,我深刻体会到不同作者在阐释同一体系时,视角和侧重点的巨大差异。那本书更偏向于学术性的梳理和概念的精确界定,语言风格非常严谨,每一个论断都引用了大量的出土文献和二手研究支持,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度,更像是给专业研究者准备的工具书。相比之下,我更偏爱那种能将深奥的道理“讲活”的作品。我期望的阅读体验是,作者能够以一种更具生命力的叙事方式,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和挣扎联系起来。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将历史的烟尘拂去,让古人的智慧能够穿越千年,直接与现代人的心性对话,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的堆砌上,那样读起来虽然严谨,却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和人情味,无法真正触动内心深处。
评分最近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传统士人精神内核的读物。我深知,要真正理解古代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对典籍字面意思的解读上,更需要把握住那些浸润在文化骨子里的“气象”和“风骨”。我最近在看的一本关于宋明理学的传记文学,就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几位大家的心灵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在困顿与坚持中如何安顿自己的性情与志向。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不只是陈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更通过对他们言行、诗文、乃至日常起居的细致描摹,展现了那种“内圣外王”的理想如何在个体生命中挣扎与实现的过程。这种基于人物精神世界的构建,远比单纯的理论介绍更具感染力,能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一种高远的人格力量,这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低饱和度的米白色调,搭配着沉稳的深棕色字体,一下子就散发出一种古典而又雅致的气息。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不是那种光溜溜的印刷纸,而是略带纹理的道林纸,这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不少。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设计的,字间距和行间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或空洞。特别是那些需要引用的古籍原文部分,采用了特殊的字体和留白,显得格外庄重。对于我这种对手感和视觉体验比较在意的读者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觉得是一种享受,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即便是放在书架上,那种低调的质感也立刻提升了整个书房的格调,让人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和对传统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