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著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精)/张世英文集》所贯穿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说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实系他所向往的未来形而上学(玄学)的一个导论;他讲现象界实系为了建立本体界;他限定知识和必然性的范围系为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本质留地盘;他关于统一性的理论实系说明,一个真正的人或者说人的主体性,在于人是一个包括着和统率着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自由的*高统一体,而在他看来这样的统一体也就是一个道德行为的主体。
张世英文集第四卷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一书。张世英著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精)/张世 英文集》对康德的经典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全书做 了梳理,就其思想理路和脉络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解 读,198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同时附有《 西方哲学史》(收入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名家文库》 ),以及哲学与哲学史论文44篇。
张世英,哲学家。1921年生,武汉市人。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一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曾任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黑格尔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主编。曾任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西方哲学学科重点**学术带头人。2012年获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2015年所著《哲学导论》获思勉原创奖。主要著作有《中西文化与自我》《哲学导论》《天人之际》《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等二十余种。
一、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讲 康德主体学说的历史意义
**节 康德哲学中“主体”的含义
第二节 古希腊、中世纪哲学中“主体”思想的闪光
第三节 近代哲学中的主体学说
第四节 康德关于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思想
第五节 康德关于人作为认识主体的思想
第二讲 《纯粹理性批判》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导论”
**节 建立形而上学(玄学)是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
第二节 《纯粹理性批判》是建立“未来形而上学”的“导论”
第三节 康德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第三讲 科学知识的含义及其如何成立的问题的提出——《纯粹理性批判》的“绪论”
**节 科学知识的一般含义
第二节 科学知识是“先天综合判断”
第三节 “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第四讲 空间和时间是感性知识成立的前提条件——“先验感性论”
**节 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成立的条件
第二节 空间的“形而上学说明”和“先验说明87目
第三节 时间的“形而上学说明”和“先验说明”
第四节 康德对批评者的反驳
第五讲 纯概念是知性知识成立的前提条件——“先验分析论”(上,“概念分析论”
**节 纯概念是自然科学知识成立的先决条件
第二节 发现知性范畴的“引线”
第三节 知性范畴的“主观演绎”
第四节 知性范畴的“客观演绎”
第六讲 从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到现买性——“先验分析论”《下,“原理分析论”》
**节 概念与直观对象结合的桥梁——“图式”
第二节 概念同直观对象相结合,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知性范畴只能运用于现象界,不能作超验的使用
第七讲 知性概念不能应用于本体——“先验辩证论”
**节 先验幻相
第二节 纯粹理性的。辩证推论。
第八讲 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先验方法论”
**节 “似乎”的理论——“先验辩证论附录”
第二节 “先验方法论”
二、哲学与西方哲学史论文
(一)文化大革命前
现代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主要来源
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几个问题
“科学”与“玄学”论战中胡适派所谓“科学”的反科学性
黑格尔关于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的理论
略谈对唯心主义的评价问题
辩证逻辑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事物都是具体的
费尔巴哈——“火流”
从西方哲学史看马克思主义的主客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以前西方哲学兜中关于“一般”与“个别”理论的发展
从西方哲学史谈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关于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与认识论
真理是具体的
布拉德雷的认识论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述评
马克思主义以前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理论的发展
黑格尔对诡辩论的批判
诡辩论和辩证法的根本对立
再论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同一的学说
黑格尔论真理的特点
新黑格尔主义批判
(二)文化大革命后
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奠基人
新黑格尔主义评介
德国新黑格尔主义者
里查德·克洛纳
评新黑格尔主义的神秘主义
黑格尔关于“反思”和对立统一的学说
说不可说
中西哲学**的形而上学
哲学的转向及其影响
进入澄明之境
言与无言
阴阳学说与西方哲学中的“在场”与“不在场”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之回顾与展望
新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
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东渐百年之反思
“本是同根生”
提高境界之学
崇尚有限与**有限
一本为黑格尔勾画现代性形象的好书
“本质”是一个与人类历史文化俱进的发展过程
做什么选择才能发展哲学
中国人的“自我”
阅读这本书的初体验,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宏大而结构精密的迷宫,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房间,里面充满了挑战性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推演。作者的论证方式极其克制和精确,仿佛每一个词语都被放置在无可替代的位置上,不容许丝毫的松懈或模糊。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咀嚼那些关于先验知识、判断力的界定以及感性与知性之间关系的长篇论述,每一次回顾前文,都会有新的理解浮现,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很多读物无法给予的。当然,坦白说,初读时挫败感是难免的,很多段落需要反复阅读,甚至需要借助外部的导读资料来辅助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语境和哲学意图。但正是这种需要全力以赴去“攻克”的感觉,让最终获得的知识密度显得尤为珍贵和扎实。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认知世界的框架。它不是简单地描述“世界是什么样”,而是深入探讨我们“如何能够知道世界是什么样”。那种对人类认识能力边界的审视,那种对理性自身合法性的拷问,具有一种颠覆性的力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其体系时的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博学与惊人的自洽性,无论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还是对日常经验的溯源,都显示出一种无懈可击的周密性。读完一部分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偏移,看待科学、道德乃至日常的判断,都不自觉地会去审视其背后的“条件”和“基础”。这种内隐的思维模式的转变,是真正高水平哲学著作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坦率地讲,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智者进行的漫长对话,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对话充满了挑战,因为这位“智者”的提问往往直指人心、直击我们习以为常的预设。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与作者进行“辩论”,试图找出论证中的薄弱环节,或者思考如果我是那个时代的哲学家,我会如何回应这些尖锐的质疑。这种主动的、批判性的参与,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对于那些喜欢在思想上进行“搏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想原材料是极为丰富的,它迫使你不仅要理解“他说了什么”,更要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以及“我是否同意”。
评分就整体的阅读感受而言,这是一部需要极大耐心和毅力来对待的巨著,但其回报也是极其丰厚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可以轻松概括出几点心得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教会我的,是如何以最严格的标准来审视任何一种知识宣称,如何区分经验的表象与理性的必然结构。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构建一个严谨的哲学体系所需要的非凡心力,那种对思维清晰度的极致追求令人肃然起敬。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重新激活了大脑中休眠已久的逻辑回路,虽然过程艰辛,但最终站在高处俯瞰自己思维的疆域时,那种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精良的印刷就给我留下了极佳的第一印象。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厚重感,那种内敛的哲学气质扑面而来,让人感觉到这绝非泛泛之作。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思考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看得出来,出版社在文本的排版上也是下了不少功夫,字里行间保持了合理的间距,使得复杂的论证过程在视觉上变得更为清晰和易于追踪。这种对实体书籍品质的重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沉下心来,像对待一件艺术品一样去品味书中的每一个思辨。虽然内容本身的难度是客观存在的,但良好的物质载体无疑是通往晦涩思想殿堂的一把舒适的阶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