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苦才是人生
做才是得到
残酷才是青春
能断
放下就是幸福
目录
《苦才是人生》
自序: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
章 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1.伟大和渺小只有一念之隔
2.追求错了,当然痛苦
3.乐观、悲观,一念之间
4.苦乐皆由心造
5.别人的肩膀靠不住
6.“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7.不能战胜苦难,它就是你的屈辱
8.“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9.安忍的智慧
10.做人别学“一根筋”
11.易嗔之人,就连人都厌恶他
12.欲除痛苦,多念观音心咒
13.消除痛苦的六大法
14.藏地幸福密码
离苦得乐的幸福咒语
第二章 佛是这样为人处事的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1.有一种感动叫守口如瓶
2.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3.对朋友要知恩、念恩、报恩
4.见别人短处,请勿轻易揭露
5.为别人着想,是大的利己
6.千万不要忘记给你戴帽子的人
7.学会敷衍不讲理的人
8.不远离小人,你就可能变成小人
9.说人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10.对朋友要看在眼里,放在心里
11.感谢揭露你过失的人
12.不经逆境,怎能见真情
13.宁与君子结怨,不与小人为友
14.老友不可轻抛,新友不能全信
15.“愚者学问常宣扬,穷人财富喜炫耀”
16.自负的人一定会自取其辱
17.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18.不怕你犯错,就怕你掩饰
19.给内心好好整一下容
第三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被众人恭敬、名利双收时,没必要心生傲慢,因为这个会过去的;穷困潦倒、山穷水尽时,也不必痛苦绝望,因为这个也会过去的。
1.永远快乐的保险你买了吗
2.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
3.感谢无常,让我们少受折磨
4.三种活法快乐
5.越执著,失去越快
6.万事从调心开始
7.都会过去
8.幸福是怎样炼成的
9.莲藕是佛陀加持过的食物
第四章 感恩逆境
我们来到人间,每个人都有天神保护。中阴法门等密法中讲过:“人的身上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神,如肩神、护神、白护神、黑护神……”
1.“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
2.学会借力,甩掉逆境
3.苦乃昨日种
4.忍是世上难的修行
5.“忍”要经得起考验
6.八风吹不动
7.相信报应,方能苦从甘来
8.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9.智慧驶得万年船
10.不要紧,随缘
第五章 在说话中修禅
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
1.恶语伤人,会遭恶报
2.一谎折尽平生福
3.为什么你会弄巧成拙
4.说话算数
5.请别嘲笑有生理缺陷的人
6.“说法”
7.多说话有好处吗
8.闭嘴
9.哪些“闲事”必须管
10.“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
第六章 父母就是菩萨
我们孝养父母的时间,每天都在递减,如果不能及时尽孝,以后定会终身遗憾。
1.母心如水,子心如石
2.尽孝等不得
3.孝顺并非只是给钱
4.要把父母的话当菩萨语
5.对父母永远要软言柔语
第七章 生老病死都有福
假如从20岁就开始修行,到了80岁时,可能会直接进入来世的快乐生活。
1.生死事大,早做准备
2.学佛的老人不痴呆
3.生老病死不过才一个轮回
4.不要临“死”抱佛脚
第八章 为什么日子过得那么难
幸福的根本,并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金钱,而在于你减轻了多少欲望。
1.世人大的毛病,就是没有无常观
2.人80%的痛苦都与金钱息息相关
3.修心是一门技术
4.苦乐都是心在作怪
5.难得知足
6.财富宛若秋云飘
7.钱越多,欲望应该越少
8.越攀比,越吃亏
9.耍小聪明的下场都不好
10.把嫉妒心化为随喜心
11.比富不如比德
12.失败是如何炼成的
13.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14.学佛后我们能开什么神通
15.有利他之心的人福报才大
16.不图回报,反而有大回报
17.布施,只会让你越来越富
18.慈善不是钱,是心
附录大欢喜--索达吉堪布开示录
后记与智慧、慈悲同在
《做才能得到》
作者序:愿大家以此得到点滴的利益/
章做,就是得到
人的快乐,都是从利益他人中产生的;痛苦,都是由只为自己而引起的。你若能明白这一点,并试着去慢慢改变,其实得到幸福很快,并且很长久。
1. 学佛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
2. 多做利他的事就不苦
3. 想除苦,修“自他相换”就行
4. 有些病,请交给佛来医
5. 改变一种观念,就可能新生
6. 怕老是没用的
7. 有归宿感的人,晚年不会苦
8. 人老了,投靠阿弥陀佛可能有意义
9. 念一声佛号,功德无法估量
10. 死是大苦,请佛来帮您解脱
11. 他若死时你救他,你若死时天救你
12. 爱护物命,从点滴做起
13. 孤独无援时,不妨试一试佛法
第二章笑谈人间几多苦
总是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后一贫如洗;总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财富会自然而然涌现。
1. 苦才是人生
2. 快乐并不可靠
3. 祸不单行很正常
4. 有钱有地位,苦就会少吗
5. “人有财发疯,牛有草发疯”
6. 不过分追求金钱,财富才可能不期而至
7. 你是那个总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吗
8. 布施不是非钱不可
9. 天不算,心贪
10. 获取财富,不要盲目跟风
11. “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
12. 其实,你并不穷
13. 苦与乐的真谛
第三章把无常变生的正能量
如今很多人不安于现状,拼命追求地位、名声。但就算你拥有了这,内心也仍然不会知足,这种无厌的追求终将毁了自己。正如有些教言中所说:“欲望毁希望。”
1. 无论自己身上发生什么,都不必觉得很倒霉
2. 懂得无常,才不为感情所伤
3. 珍惜感情,绝不贪执
4. 痴情不是奇迹
5. 感情执著,必来自于前世怨仇
6. 珍惜现在,比妄想未来更重要
7. 把的生活当一生来观修
8. 多修无常,得佛安慰
9. 如果想专修一法,无常为重要
10. 警惕无常
11.无常绝不会按常理出牌
12. 请为来世找寻方向
第四章懂因果的人有福
如果你是狮子,别人骂你是狗,你不会真的变成狗,故不用为此而伤心;如果你是狗,别人赞叹你是狮子,你也不会真的变成狮子,故不必为此而欣喜。
1. 嫉妒别人,只能害了自己
2. “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
3. 骂人的果报相当可怕
4. 做人要厚道
5. “害心是地狱的使者”
6. 不要随便发恶愿
7. 随喜恶人,恶报更大
8. 一念之差,福报顿消
9. 善心能带来大的福报
10. 心善的话,做什么都会积功累德
11. 任何苦乐都不会无因无缘
12. 有就享受,没有就坦然接受
第五章佛的加持不可思议
我们在祈求诸佛菩萨时,要坚信他们就在面前,这一点很重要。倘若没有这种信心,只是将信将疑,则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
1. 学佛后,有些感应非常奇妙
2. 一丝善念,胜过万千灵丹妙药
3. 若想孝敬老人,教他用转经轮
4. 转经轮可以让你心想事成
5. 供佛就有大福报
6. 右绕佛塔,功德无量
7. 转绕佛塔时要有想法
8. 有信心,狗牙也是佛牙
9. “我的妈妈叫绿度母”
10. 当你的生活出现障碍时,祈祷莲师十分重要。
11. 观修莲师,别的佛会不会生气
12. 想除去负罪感,就念金刚萨卅心咒
13. 积福是不是一种执著
第六章孝顺父母的智慧
要知道,在这个上,从世俗角度而言,比父母更重要的事情是没有的。
1. 父母之恩,深似大海、如须弥
2. 尊敬长辈,连动物也懂
3. 不要指使父母为自己做事
4.不恭敬父母,佛也曾遭报应
5. 父母需要你时,你在哪里
6. 不敢轻视老年人
7. 听老人言没错
8. 大的孝顺是让父母不再怕死
第七章 佛是这样关怀临终者的
当今时代,人们对临终者的关怀远远不够。如果谁家生了个宝宝,全家人有一套娴熟的“育儿经”;可是家里有位老人濒临死亡,许多人只有哀伤、无助,想帮他却不知从何做起。
1. 再放不下就晚了
2. 念“阿弥陀佛”,老少咸宜
3. 极乐要经常想
4. 睡觉时要吉祥卧
5. “生前拥有再多的财产,都比不上死后的一句观音心咒”
6. 亡者已逝,请别再给他添苦
7. 愿人人都掌握“刹那往生法”
8. 别把“文武百尊”当泥菩萨
9. 临终一念至关重要
10. 人死后并非一了百了
第八章看法决定活法
有些人做的事就像芝麻一样小,但到处表功的声音,却像雷声一样大。就如同被淋湿的木柴,燃火的能力非常微弱,但冒出的滚滚黑烟,却四处弥漫。
1.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
2. 要想获得快乐,必须要有产生快乐的因
3. 永远牢记自轻他重
4. 纵有十分福气,也只享受三分
5. 忘恩负义,天人也会嫌弃
6. 挑剔别人前,请先挑剔自己
7. 挑拨离间,来世变成哑巴鬼
8. 谗言容易让人轻信
9. 善于倾听就是智者
10. “货物要过秤,方知其轻重”
11. 有信仰,就能活出奇迹
12. 敬畏后世,就能避灾远祸
13. 每个人的生命都将不朽
14. 幸福如此辽阔
附录 愿人人都能成就所愿:索达吉堪布精彩开示录
天呐,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了迷茫和困惑,每天都在重复着枯燥乏味的生活,感觉自己好像被困在一个无形的牢笼里出不来。这本书的开篇就直击我的内心深处,它用一种非常温柔却又极其有力的语气告诉我,其实我们所经历的“苦”,正是生命中最宝贵的养分。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讲述了“放下”的力量,让我醍醐灌顶。我过去总是紧紧抓住那些不快乐的记忆和不切实际的期望不放,活得非常累。读完这一部分,我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开始学着用一种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作者的叙述非常细腻,他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方式,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修行者”的位置上,分享他的感悟和挣扎。这种真诚,让人很容易产生共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提供的许多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日常的静坐来观察自己的念头,如何将每一次挫折都视为一次提升的机会。我已经开始尝试着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不再急着抱怨,而是深呼吸,问自己:这件事想教会我什么?这种转变,让我的工作效率和心情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理论,它更像是一位耐心又智慧的引路人,陪伴你一步步走出迷雾。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巧妙,它就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重建过程。第一部分是“觉察”,让你看清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痛苦;中间部分是“转化”,教你如何用佛法的视角去重新诠释这些痛苦;最后一部分则是“安住”,教你如何在理解了生命的本质后,回归到当下,找到内心的宁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因果”法则时所用的比喻,非常形象。他将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语,都比作播撒在土壤里的种子,有些是善因,有些是恶缘,而我们正在享用或忍受的,就是过去播种的结果。这让我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变得格外审慎,不再轻易地指责环境或他人。我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微小波动,努力种下更多能带来清净喜悦的“善因”。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我不再害怕“失败”或者“失去”,因为我知道,这些经历本身就是财富,它们正在塑造一个更坚韧、更有智慧的自己。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去感受周围环境的微妙变化,仿佛自己也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心“炼金术”。
评分我是一个对“成功学”非常不感冒的人,因为市面上太多书都在鼓吹“只要你努力,就能得到一切”,这听起来像是一种赤裸裸的贩卖焦虑。但这本书完全走的是另一条路——它告诉你,‘得到’的前提是‘放下’和‘接纳’。这种逆向思维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我以前总是在追逐外界的定义下的“成功”,比如更高的职位、更光鲜的生活,结果越追越累,而且越靠近目标,反而越发现新的不满足。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生的苦谛”,它不是让人消极遁世,而是引导我们去辨认哪些苦是自找的,哪些苦是生命必须经历的必修课。我读到关于“无常”的部分时,感触最深。我们总想抓住美好的瞬间,却忘记了美好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它会逝去。理解了这一点,我对那些已经失去的人和事,终于可以温柔地告别了。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古老的韵味,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为你娓娓道来宇宙的真相,让人心生敬畏又感到无比踏实。它没有给我任何空洞的承诺,但却给了我面对未来所有不确定性的勇气。
评分说实话,我对佛学这个领域一直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太高深莫测,离我这个凡夫俗子太远。然而,这本关于“苦”的探讨,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遥远的佛理融入到我们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中去。比如,书中对比了“求而不得的苦”和“拥有后生怕失去的苦”,真是精准地描绘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执念”的剖析,他将执念比喻成一种不断给我们内心制造噪音的收音机,你越是想关掉它,它的声音就越大。这本书教给我的方法是,与其抗拒,不如倾听,然后轻轻地放下调频键。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智慧,它不是要你变得麻木不仁,而是让你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我尝试着在跟伴侣发生争执时,不再立刻反驳,而是先安静地观察自己升起的怒火,就像在看一场电影。这种抽离感,让冲突的杀伤力大大减弱了。对于想初步了解佛学精髓,又害怕被复杂教条劝退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踏入了修行的门槛。
评分我通常阅读心灵类书籍时,很容易犯困,因为很多作者的论述太过抽象,像在云端漂浮。但这一册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却是脚踏实地的,它非常“接地气”。作者很擅长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入手,比如对食物的贪恋、对赞美的过度渴望,甚至是走路时姿态的松垮,来反观我们内在的精神状态。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来探讨“精进”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指拼命地工作或学习,而是指持续不断地、不懈怠地向内探寻真理。我曾一度认为自己是个非常自律的人,但读完后才发现,我的自律大多是外在的、为了迎合社会期待的,而这本书引导的是一种由内而生的、对自我成长的深层渴望。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小我”温柔地协商,而不是粗暴地压制它。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宁静的力量,即使在描述最痛苦的境遇时,也充满了希望的光芒。我把它放在床头,每晚睡前翻阅几页,总能带着一份清晰和安详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都觉得世界都清晰了几分,那是一种久违的,对生命充满感激的平静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