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校释/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肇论校释/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春波... 编
图书标签:
  • 佛教
  • 佛教哲学
  • 中国佛教
  • 佛教典籍
  • 校释
  • 肇论
  • 选刊
  • 佛学研究
  • 历史文献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泽远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5666
商品编码:23910075929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肇论校释/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 作者:(东晋)僧肇|校注:张春波
  • 定价:55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ISBN号:978710104566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0-07-01
  • 印刷时间:2010-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541
  • 字数:340千字

编辑**语

僧肇,东晋高僧,曾撰佛教论文数篇,阐述般若义旨。南朝梁、陈之间,经人汇编成集,名曰《肇论》。《肇论》文笔优美,结构严整,深寓哲理,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国哲学**均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即是该作的校释本。

目录

引子
绪论
凡例
宗奉义
物不迁论**
不真空论第二
般若无知论第三
刘君致书窍问
论主复书释答
涅盘无名论第四
附录
肇论集解令模钞
说明
卷上
卷下
梦庵和尚节释肇论
说明
注肇论疏序
卷上
卷下


《肇论校释/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并非一部孤立的著作,而是作为“中国佛教典籍选刊”系列中的一册,其价值与意义需要置于整个系列以及佛教史的大背景下进行理解。本简介将聚焦于《肇论》本身,深入剖析其内容、思想精髓、历史地位及其校释本的学术贡献,旨在为读者呈现一部丰富、深刻的学术介绍,而非简单罗列书名。 《肇论》:鸠摩罗什译传之思想明珠 《肇论》是东晋高僧僧肇(约384—414年)所著的经典语录集,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僧肇师从鸠摩罗什,其思想深刻融合了印度佛教的般若空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灵性,以精炼的语言阐述了佛教的根本教义,尤其是在“空”的理解与应用上,对后世中国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核心思想:辩证的“空”与“有” 《肇论》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受瞩目的思想便是其对“空”的深刻阐释。然而,僧肇的“空”并非虚无主义,而是经过严谨思辨、辩证扬弃的“真空不空”。他深刻认识到,如果仅仅停留在“万物皆空”的层面,容易陷入消极和虚无。因此,《肇论》力图展现“空”的另一面——“有”。 “物不迁论”: 这是《肇论》中一篇极具辩证智慧的论述。僧肇试图通过论证“物不迁”来消解人们对生死轮回、世事变迁的执着。他指出,所谓“迁”,是相对于“不迁”而言的。如果从本源的、无生灭的层面来看,万物都未曾真正“迁动”。这种“不迁”并非否定现象界的变动,而是要指出变动背后的不变性、恒常性,即“涅槃”的境界。通过“物不迁”,僧肇并非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要揭示其“本无生灭”的真实相。这种论证方式,打破了人们惯常的线性时间观和实在论的窠臼,引导读者超越感官经验的局限,体悟“真空”的妙用。 “不真论”: 紧随“物不迁论”之后,“不真论”进一步深化了对“空”的理解。“不真”并非指事物完全虚假,而是指出事物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实有”。一切现象,无论是有形之物还是无形之识,都如同梦幻泡影,并非永恒、独立、自存的实体。这种“不真”的论断,是为了破除众生对“我”和“法”的执着,因为执着于实有,便会生出贪嗔痴等烦恼。僧肇通过“不真论”,引导人们认识到一切法的无自性,从而达到解脱。 “般若无知论”: 般若智慧的本质是什么?《肇论》在此提出了“般若无知”的观点。这并非说般若没有智慧,而是说般若的智慧超越了我们通常理解的“知”。凡夫的“知”是认识、分别,是二元对立的思维产物。《肇论》认为,真正的般若智慧是“无分别知”,是直观、体悟的境界,它不落于能知与所知、心与境的分别。这种“无知之知”,恰恰是般若的真实智慧,它能够照破一切虚妄,洞悉万法的实相。 二、 思想的辩证与圆融:化解中国本土疑难 僧肇的思想,尤其体现在《肇论》中,其卓越之处在于能够以一种高度辩证和圆融的方式,回应和化解中国本土的哲学疑难,使得佛教的般若空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被中国士人所接受。 融合玄学与佛教: 在僧肇生活的时代,玄学(魏晋名士所崇尚的以“有”、“无”、“自然”等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肇论》的许多论证方式和语言风格,都带有玄学的色彩,如对“有”、“无”、“体”、“用”等概念的探讨。僧肇巧妙地将印度佛教的“空”义,用中国士人熟悉的玄学语汇来表达,如以“无”来论证“有”的真实性,以“体”的常住来解释“用”的变迁。这种融合,使得佛教的空观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西域思想,而是与中国本土哲学精神相契合的智慧。 破除“格义”的局限: 在僧肇之前,佛教的传入和传播,存在着一种“格义”的现象,即强行将佛经义理与中国固有思想进行比附,有时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僧肇的《肇论》在继承“格义”的优点(如汉语化表达)的同时,更深入地辨析了般若空义的精髓,避免了对“空”的简单化、误读,提升了佛教思想在中国本土的理论深度和学术品格。 为中国佛教奠定思想基础: 《肇论》所阐述的般若空观,对中国大乘佛教,特别是对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宗派的发展,都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后世的佛教大师们,如慧能、智顗、法藏等,在论述空性、实相等教义时,都或多或少受到《肇论》的启发。它所提出的辩证思维方式,也成为中国佛教在诠释佛法时的一种重要方法。 三、 校释本的学术价值 《肇论校释/中国佛教典籍选刊》的出版,对于《肇论》这颗思想明珠的进一步发掘与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校勘整理,还原文本: 《肇论》传世版本众多,但由于年代久远,文字讹误、脱漏在所难免。优秀的校释本,通过广泛搜集、比对各版本,进行细致的校勘,力求恢复《肇论》原本的风貌。校勘工作不仅是文字学的工作,更是对文本背后思想的尊重和对原意的最大程度还原。 注释疏解,阐明义理: 《肇论》文辞精炼,思想深邃,尤其对“空”的论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辩证性。校释本的注释,旨在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疏解,解释生僻字词、佛教术语,阐明僧肇论证的逻辑、思想的要点。通过深入浅出的注释,能够帮助读者跨越理解的障碍,真正体会《肇论》的深刻内涵,把握其精妙之处。 考证研究,深化认识: 优秀的校释本往往还会包含一些相关的考证研究,例如对僧肇生平、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的梳理,对《肇论》各篇章的结构、论证过程的分析,以及对《肇论》在佛教史、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探讨。这些考证研究,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帮助理解《肇论》产生的历史语境,及其在思想史上的重要价值。 学术传承,推动研究: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系列本身就承担着整理、出版、推广中国佛教经典的重要任务。而《肇论校释》作为其中的一册,其规范、严谨的学术形态,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和资料,也为后学提供了学习的范本,进一步推动了对《肇论》乃至整个中国佛教思想的研究。 四、 《肇论》在当下:永恒的智慧启迪 时至今日,《肇论》所蕴含的思想,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在信息爆炸、物质至上的时代,人们的执着与烦恼并未减少。僧肇对“空”的辩证阐释,对“物不迁”、“不真”的洞察,以及对“般若无知”的体悟,无不提醒我们审视自身存在的本质,破除对名利、欲望的过度追求,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越。 《肇论校释/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不仅仅是一部古老的佛学著作,它更是一扇通往深刻智慧的大门。通过对《肇论》原文的研读,以及校释本提供的精细解读,读者将有机会深入体味中国佛教思想的独特魅力,理解其在世界哲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并在其中汲取化解现实困惑、提升人生境界的宝贵智慧。它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在吸收外来文化时所展现出的强大创造力与思想原创力,是中华文明智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用户评价

评分

就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而言,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尺子,用来衡量和校准我对某个古代思想流派的认识深度。它没有采取迎合大众的简化策略,而是直接将读者置于原始的论辩现场,让读者自己去体验思想交锋的火花。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学派之间那种既相互继承又激烈辩驳的张力,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态感,绝非枯燥的单向灌输。对我这样一位业余爱好者来说,每一次的理解突破,都伴随着对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复杂性的更深一层认识。它教会我,真正的深刻绝非轻易可得,它需要耐心、谦卑以及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未经稀释的思想原液。

评分

我曾尝试用几个不同的时间段来接触这本书,发现它对阅读者的心境要求很高。如果带着急躁或功利的目的去翻阅,很容易迷失在繁复的术语和错综的论证结构中,最终只会感到一头雾水。但如果是在一个相对宁静、心绪平和的状态下打开它,你会发现它内部蕴含着一种奇异的节奏感。那些看似僵硬的佛学术语,在特定的语境下,会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灵活性和阐释力。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对某些核心概念的层层递进的解析,每解析一层,原有模糊的理解就会清晰一分,就像剥开洋葱,虽然辛苦,但最终能触及到最核心的那个“真”。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修行,而非简单的信息获取,它考验的不仅是智商,更是定力。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淀感,那种纸张泛黄、油墨略微洇开的质感,仿佛带着千年前的微尘与气息。我翻开它,首先被其严谨的排版和精细的注释所震撼。虽然我并非专精佛学,但能清晰地感受到编纂者在考证和梳理过程中的一丝不苟,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背后都蕴含着大量的学术心血。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文后的详尽说明,理解那些古奥的术语和晦涩的哲理,这无疑是一场智力上的挑战,却也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每攻克一个难点,就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思想深处的窗户。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张由无数先贤智慧编织而成的复杂网络,需要耐心和专注才能体会到其内在的韵律和逻辑的精妙之处。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的思辨之河,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追求速度。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这类专业性极强的著作,我多少有些敬畏与畏惧,生怕自己无法企及其中高深的义理。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完全局限于专家学者的小圈子内。它提供了一个极为可靠的参照系,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佛教思想发展脉络中的某个关键节点。它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反射出历史的思潮如何被吸收、改造,最终融入本土文化的语境之中。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奇妙,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声音在耳边低语,探讨着关于“有”与“无”、“空”与“色”的永恒命题。这种体验是阅读一般通俗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强迫你的思维跳出日常琐碎的框架,去触碰更宏大、更本质的问题。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东方哲学内核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张不可或缺的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是极其值得称赞的。它并非追求那种光鲜亮丽的现代感,而是采取了一种沉稳、内敛的风格,完美地衬托了其内容的厚重。纸张的选择既保证了足够的耐翻性,又有效控制了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相对较低。更让我欣赏的是其校勘的细致程度,在很多关键的引文处,都能看到审慎的标记和对比,这种对文本原真的尊重,对于严肃的学术阅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人感到安心,知道自己正在接触的是经过多重检验、力求还原原貌的可靠版本。在如今信息碎片化、文本随意改动的时代,能拥有这样一本如此认真对待文字的书籍,实在是一种幸运,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对知识尊重的文化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