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东晋高僧,曾撰佛教论文数篇,阐述般若义旨。南朝梁、陈之间,经人汇编成集,名曰《肇论》。《肇论》文笔优美,结构严整,深寓哲理,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国哲学**均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即是该作的校释本。
引子
绪论
凡例
宗奉义
物不迁论**
不真空论第二
般若无知论第三
刘君致书窍问
论主复书释答
涅盘无名论第四
附录
肇论集解令模钞
说明
卷上
卷下
梦庵和尚节释肇论
说明
注肇论疏序
卷上
卷下
就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而言,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尺子,用来衡量和校准我对某个古代思想流派的认识深度。它没有采取迎合大众的简化策略,而是直接将读者置于原始的论辩现场,让读者自己去体验思想交锋的火花。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学派之间那种既相互继承又激烈辩驳的张力,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态感,绝非枯燥的单向灌输。对我这样一位业余爱好者来说,每一次的理解突破,都伴随着对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复杂性的更深一层认识。它教会我,真正的深刻绝非轻易可得,它需要耐心、谦卑以及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未经稀释的思想原液。
评分我曾尝试用几个不同的时间段来接触这本书,发现它对阅读者的心境要求很高。如果带着急躁或功利的目的去翻阅,很容易迷失在繁复的术语和错综的论证结构中,最终只会感到一头雾水。但如果是在一个相对宁静、心绪平和的状态下打开它,你会发现它内部蕴含着一种奇异的节奏感。那些看似僵硬的佛学术语,在特定的语境下,会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灵活性和阐释力。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对某些核心概念的层层递进的解析,每解析一层,原有模糊的理解就会清晰一分,就像剥开洋葱,虽然辛苦,但最终能触及到最核心的那个“真”。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修行,而非简单的信息获取,它考验的不仅是智商,更是定力。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淀感,那种纸张泛黄、油墨略微洇开的质感,仿佛带着千年前的微尘与气息。我翻开它,首先被其严谨的排版和精细的注释所震撼。虽然我并非专精佛学,但能清晰地感受到编纂者在考证和梳理过程中的一丝不苟,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背后都蕴含着大量的学术心血。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文后的详尽说明,理解那些古奥的术语和晦涩的哲理,这无疑是一场智力上的挑战,却也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每攻克一个难点,就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思想深处的窗户。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张由无数先贤智慧编织而成的复杂网络,需要耐心和专注才能体会到其内在的韵律和逻辑的精妙之处。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的思辨之河,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追求速度。
评分坦白说,初次接触这类专业性极强的著作,我多少有些敬畏与畏惧,生怕自己无法企及其中高深的义理。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完全局限于专家学者的小圈子内。它提供了一个极为可靠的参照系,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佛教思想发展脉络中的某个关键节点。它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反射出历史的思潮如何被吸收、改造,最终融入本土文化的语境之中。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奇妙,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声音在耳边低语,探讨着关于“有”与“无”、“空”与“色”的永恒命题。这种体验是阅读一般通俗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强迫你的思维跳出日常琐碎的框架,去触碰更宏大、更本质的问题。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东方哲学内核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张不可或缺的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是极其值得称赞的。它并非追求那种光鲜亮丽的现代感,而是采取了一种沉稳、内敛的风格,完美地衬托了其内容的厚重。纸张的选择既保证了足够的耐翻性,又有效控制了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相对较低。更让我欣赏的是其校勘的细致程度,在很多关键的引文处,都能看到审慎的标记和对比,这种对文本原真的尊重,对于严肃的学术阅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人感到安心,知道自己正在接触的是经过多重检验、力求还原原貌的可靠版本。在如今信息碎片化、文本随意改动的时代,能拥有这样一本如此认真对待文字的书籍,实在是一种幸运,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对知识尊重的文化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