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十五讲(第2版)》是作者陈波在北京大学开设全校通选课“逻辑导论”的讲稿。全书系统地论述了逻辑学的基本理论范畴和思维方法、技能,并介绍了历**几位重要的逻辑学家。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难对逻辑学有一个基本的轮廓性了解,对其*基本的内容、方法和技能有较好的掌握,*重要的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本次修订增加了*新研究成果,附录四篇相关文章。
具体说来,逻辑学有三大源流:以亚里士多德的 词项逻辑为代表的古希腊逻辑;以先秦名辩学为代表 的古中国逻辑;以正理论和因明学为代表的古印度逻 辑。目前,逻辑学在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 工智能研究的推动下,正进入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创 造出许多新的逻辑理论。并且,逻辑学还广泛地进入 我们的日常生活,进入我们的阅读、论辩、思考、写 作活动之中,发挥实际的功用和效力。
陈波著的这本《逻辑学十五讲(第2版)》通过 十五讲篇幅系统地论述了逻辑学的基本理论范畴和思 维方法、技能,并介绍了历**几位重要的逻辑学家 。
本书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 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读物。
陈波,195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先后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大学做访问学者或合作研究各一年。 代表作品:《逻辑哲学研究》《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十五讲》《逻辑哲学》《理性的执著:对语言、逻辑、意义和真理的追问》《悖论研究》《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与大师一起思考》等。在哲学和逻辑学**期刊发表多篇英文论文,其学术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学术奖励。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二版自序
初版自序
**讲 天才值得我们敬仰——西方历**的逻辑学家
一 亚里士多德
二 中世纪逻辑学家
三 培根
四 莱布尼茨
五 弗雷格
六 罗素
七 哥德尔
八 克里普克
第二讲 给思维的野马套上缰绳——什么是逻辑学?
一 逻辑
二 命题
三 推理
四 推理形式
五 推理的省略形式
六 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七 论证:演绎和归纳
八 推理或论证的可靠性
九 前提对结论的支持或反驳程度
十 逻辑基本规律
第三讲 “香格里拉”和“马太效应”——词项、概念和定义
一 语词、词项和概念
二 词项的内涵和外延
三 词项的种类和外延关系
四 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五 划分与分类
第四讲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一 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二 联言命题和联言推理
三 选言命题和选言推理
四 假言命题和假言推理
五 负命题及其等值命题
六 几种常用的复合命题推理
第五讲 “所有的金子都是闪光的”——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一 直言命题
二 直接推理
三 三段论
第六讲 “有的投票人赞成所有的候选人”——量化命题及其推理
一 个体词、谓词、量词和公式
二 自然语言中量化命题的符号化
三 模型和赋值普遍有效式
四 非普遍有效性的解释方法
第七讲 “太阳明天仍将从东方升起”——归纳推理和归纳方法
一 什么是归纳推理?
二 简单枚举法
三 排除归纳法
四 类比推理
五 统计归纳法
六 归纳的证成
第八讲 以严格性、**性、系统性为目标——逻辑系统和元逻辑
一 什么是逻辑系统?
二 逻辑系统的构成
三 元逻辑研究
四 形式化方法的意义
第九讲 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变异逻辑:一些另类系统
一 什么是变异逻辑?
二 多值逻辑
三 相干逻辑
四 直觉主义逻辑
五 次协调逻辑
第十讲 “你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的人”——广义模态逻辑
一 冯·赖特的广义模态逻辑构想
二 模态词和模态逻辑
三 可能世界语义学
四 道义逻辑
五 时态逻辑
六 认知逻辑
第十一讲 意会:“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自然语言逻辑
一 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
二 语境、预设与蕴涵
三 言语行为理论
四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和语用推理
第十二讲 且听庄子大侃“辩无胜”——论证的识别和建构
一 论证的识别
二 论证的图解
三 论证的评估
四 论证的建构
五 对一个论证的反驳
第十三讲 “以貌似讲理的方式……”——谬误:有缺陷的推理
一 谬误和诡辩
二 歧义性谬误
三 假设性谬误
四 关联性谬误
第十四讲 一只咬着自己的尾巴乱转的猫——悖论:思维的魔方
一 什么是悖论?
二 一些常见的悖论
三 悖论产生的原因
四 关于悖论的解决方案
第十五讲 “彼,不两可两不可也”——中国历**的逻辑学家
一 中国先秦逻辑学家
二 西方逻辑的早期翻译家
三 现代逻辑的传入者和研究者
附录一 逻辑学和理性精神
附录二 逻辑:一个生长和变动的概念
附录三 从人工智能看当代逻辑的发展
附录四 从《哲学逻辑手册》(第二版)看当代逻辑的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书目和**读物
我最近读完了这本关于《普通心理学原理》的教材,感觉它在努力搭建一座连接神经科学和行为观察的桥梁,但桥墩似乎建得有些不稳。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感觉、知觉,到学习、记忆,再到人格和发展,基本上覆盖了心理学的核心领域。对于那些想了解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门外汉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起点,特别是那些关于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描述,写得生动有趣,配图也很到位,让人很容易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例子。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在处理一些更复杂、更具争议性的领域时,显得过于保守和简化了。比如,在讨论意识的本质时,作者似乎默认了一个非常传统的认知模型,对于当前神经美学或量子心理学等新兴交叉领域的研究几乎避而不谈,仿佛心理学在近二十年就没有发生过颠覆性的变化。此外,在介绍精神病理学时,全书似乎过于依赖DSM手册的分类,而没有深入探讨背后的文化建构和诊断的局限性。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讨论,而不是仅仅罗列研究成果。它提供了“是什么”的答案,却很少教我们“如何去质疑”和“如何去验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合格的入门读物,但对于渴望探究心智深层奥秘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具批判性和前沿性的补充。
评分我最近啃下去了这本被誉为经典之作的《宏观经济学:现代方法》,说实话,它的理论密度大得惊人,简直就是一本为经济学研究生量身定做的“硬菜”。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逻辑的严密性和模型的精确性。作者非常坚持从微观基础出发来构建宏观框架,无论是IS-LM模型的新古典修正,还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推导过程,都讲解得非常细致,每一个参数的变动对长期均衡的影响,都给出了清晰的数学论证。对于想真正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无可替代的。然而,它的“现代方法”也意味着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历史经验和现实政策的复杂性。在大量的模型推导中,现实世界中那些非理性的行为、金融市场的突发性危机,以及政治决策的非效率性,往往被抽象成几个简化的假设,仿佛世界可以完全被数学公式所驯服。这使得在阅读一些关于失业率或通货膨胀的章节时,我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丝“烟火气”。它教会了我如何建立一个完美的理论模型,却没能充分告诉我,在现实世界的混乱中,这个模型在何时会失效,又该如何修正。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门槛太高,而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它可能又显得过于“学院化”了。
评分终于翻完了手头的这本关于《西方哲学史导论》的厚书,心情复杂得难以言喻。这本书的叙述跨度之大,简直像在坐过山车。从泰勒斯那模糊的“水是万物之源”开始,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潮,作者似乎想在一本相对精简的篇幅里塞进人类几千年的思想脉络。坦白说,对于初涉哲学领域的读者,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供了宏观的鸟瞰图,让你对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康德的先验哲学有个大致的印象,知道“谁”在“什么时间”提出了“什么核心观点”。但另一方面,这种“包罗万象”的背后,必然是深度的缺失。很多重要的哲学概念,比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是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分析,都仅仅被轻轻带过,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里匆匆走马观花,只在展品前站了三秒钟。尤其是在涉及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部分,作者往往更侧重于“历史事件”而非“论证结构”,这使得我们很难真正理解为什么某个思想家会得出那个结论,缺少了那种逻辑推演的严密性和说服力。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查阅补充材料,试图将那些过于精简的论述填充完整,但如果纯粹依靠这本书本身,那种醍醐灌顶的顿悟感是难以获得的。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名词解释词典”,而非能引领你深入思考的“思维工具箱”。
评分手里这本《古典音乐赏析入门指南》,旨在为音乐小白扫清障碍,但效果嘛,褒贬不一。作者在介绍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大时期时,采用了“作曲家+代表作”的线性叙事法,对于初次接触交响乐的听众来说,确实是构建了一个初步的时间坐标系。比如,对莫扎特的作品分析,侧重于其旋律的平衡与结构的清晰,这一点描述得非常到位,能引导听众去注意乐章之间的对应关系。然而,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对“情感”的描述方式过于主观和标签化。每当提到一部作品时,作者总是用“悲怆的”、“激昂的”、“哀婉的”这类形容词来概括,却很少深入探讨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和声进行、配器选择以及对位法等技术手段具体构建起来的。举个例子,当提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它被简单地概括为“与命运抗争的英雄史诗”,这固然没错,但它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D小调开头的那个动机,仅用短短四个音符,就能产生如此强大的戏剧张力。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推荐书单”加上一些感性的导读,它鼓励你去听,但没有提供深入聆听的“解码器”。听完后,你记住了几位大师的名字,但你对音乐语言本身的理解,可能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宋代文人画研究》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水墨山水画的意境时,作者的笔触简直如同那烟雨朦胧的江南景色,婉转而富有诗意。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文人画仅仅视为一种艺术流派,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困境与审美追求之中去考察。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以书入画”、“平淡天真”这些美学概念是如何从道家和禅宗思想中汲取养分的,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生态,解释了为什么“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反而成为了一种高级的抵抗或自我放逐的象征。读到苏轼和米芾论画的片段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胸中有丘壑”的豪迈与落寞交织的情感。唯一让我感到些许遗憾的是,书中对元代以后的发展脉络梳理得略显仓促,似乎急于收尾,使得宋代与后世的文脉传承不够清晰连贯。尽管如此,这本书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古代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窗户,它教我的不仅仅是如何“看”山水,更是如何“读”山水背后的精神寄托。那种对“气韵生动”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