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智慧 张岱年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 哲学新书 阐释中华五千年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智慧合集

中华的智慧 张岱年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 哲学新书 阐释中华五千年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智慧合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岱年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哲学
  • 中国思想史
  • 张岱年
  • 哲学史
  • 古代哲学
  • 中华文化
  • 哲学新书
  • 思想智慧
  • 国学
  • 中华书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恒盛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027
商品编码:22380666059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的智慧

作者: 张岱年主编 方立天副主编  程宜山 刘笑敢 陈来 撰写

书号:ISBN:9787101127027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定价:62.00元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字数:320千字

页码: 580页


内容简介

《中华的智慧》收入从孔子到戴震的三十五家古代哲学家(个别是哲学著作,如《周易》),从中总结、提炼出他们思想中*具有贡献与闪光点的精华,尤其是对后人有所启迪之处,进行介绍、阐述,使读者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智慧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也可以藉此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与指导。本书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思想领域中,各派思想家的智慧的相互融合、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辩证发展的历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融会碰撞中,*终形成了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殊贡献的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另外,本书对这些哲学家生平有生动的介绍,每篇之前配有哲学家的插图,也是更立体形象了解其人的很好的方法。所以,此书又具有当下意义,尤其是现在传统文化受到重视、提倡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

目 录

序言 / 1

孔子 / 1

一 己欲立而立人 / 6

二 为仁由己 / 10

三 过犹不及 / 13

四“多学而识”与“一以贯之” / 15

老子 / 19

一 道为万物之宗 / 24

二 道法自然 / 26

三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30

四 柔弱胜刚强 / 34

墨子和墨家 / 37

一“义利”统一与“德力”并重 / 40

二 好学而博 / 44

孟子 / 51

一 民为贵,君为轻 / 55

二“恒产”与“恒心” / 58

三“生”与“义” / 61

四 人性之善 / 64

周易大传 / 69

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72

二 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 74

三“精义”“利用”“崇德”三者统一    / 76

四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 77

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 / 79

庄子 / 85

一 逍遥游 / 90

二 生有涯而知无涯 / 94

三 彼是方生 / 96

四 气变而有生 / 99

五 民有常性 / 101

惠施 / 105

一 大一与小一 / 108

二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 109

三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 109

四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110

五“小同异”与“大同异” / 110

六 南方无穷而有穷 / 111

七 今日适越而昔来 / 111

八 连环可解 / 112

九 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 / 113

十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 113

公孙龙 / 115

一 名,实谓也 / 118

二 白马非马 / 119

三 离坚白 / 121

四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 123

荀子 / 127

一 明于天人之分 / 130

二 制天命而用之 / 132

三 天地合而万物生 / 133

四 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 / 134

五 化性起伪 / 137

六 虚壹而静 / 139

韩非 / 143

一 道尽稽万物之理   / 146

二 参验 / 147

三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149

四 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 152

董仲舒 / 155

一 天地之间若虚而实 / 161

二 天地人相为手足,合以成体 / 163

扬雄 / 169

一 吾于天见无为之为 / 173

二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 / 174

三 道有因有革 / 175

四 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 / 177

五 极则必反,不极则不反 / 179

王充 / 181

一 天道自然无为 / 184

二 自然感应 / 187

三 德力具足、知为力 / 190

四 考之以心,效之以事 / 192

五 贵通、贵用、贵作 / 194

王弼 / 199

一 得意在忘言 / 202

二“本末”与“体用” / 207

三“名教”与“自然” / 211

向秀与郭象 / 217

一 万物必以自然为正 / 221

二 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 / 227

三 顺其自然即是无为 / 228

葛洪 / 231

一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 / 235

二 诸后作而善于前事 / 237

三“天地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与“气竭则命终” / 238

僧肇 / 243

一“非有非无”与“立处即真” / 248

二 动静未始异 / 250

三“能知”和“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 / 253

范缜 / 257

一 形神相即 / 262

二 形质神用 / 262

三“人之质,质有知”与“知虑各有其本” / 262

法藏 / 267

一 用即体、体即用 / 271

二“缘起相由”与“相即相入” / 272

三 六相圆融 / 275

四“一中多,多中一”与“一即多,多即一” / 276

慧能 / 281

一 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 285

二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 286

韩愈 / 289

一 文以载道 / 294

二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297

柳宗元与刘禹锡 / 301

一 天人不相预 / 304

二 天人交相胜 / 307

三 理昧而言关 / 309

四“生人之意”与“势” / 311

周敦颐 / 313

一 孔颜乐处 / 316

二 动静互根,变化无穷 / 318

三 诚、神、几 / 319

四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 320

五 太极本无极 / 321

六 一与思 / 322

张载 / 325

一 虚空即气 / 329

二 凡象皆气 / 331

三 神天德,化天道 / 332

四 一故神,两故化 / 334

五 合内外,大其心 / 335

六 民胞物与 / 337

程颢 / 341

一 浑然与物同体 / 345

二 动静皆定 / 347

三 形上与形下 / 349

四 无独必有对 / 350

五 天人一理 / 351

六 易、道、神 / 353

程 颐 / 355

一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 359

二 动为天地之心 / 360

三 所以然为理 / 360

四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 361

五 道则自然生万物 / 363

六 物极必反 / 364

七 理必有对待 / 365

八 性即是理 / 366

九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 367

朱 熹 / 369

一 理与事 / 373

二 理与气 / 374

三 理一分殊 / 376

四 两端相对 / 377

五 阴阳交变 / 379

六 体用对待而不相离 / 380

七“道心”与“人心” / 383

八 心统性情 / 384

九 格物致知 / 385

十 知先行后 / 388

十一 主敬涵养 / 388

陆九渊 / 391

一 人皆有是心 / 395

二 自作主宰 / 396

三 义利之辨 / 398

王守仁 / 401

一 致知与格物 / 405

二 知行合一     / 406

三 致良知 / 408

王廷相 / 411

一 气是实体 / 414

二 气种有定 / 415

三 理载于气 / 416

四 气有变化,理亦有变化 / 417

五 法久必弊,弊必变 / 419

六 知是思与见闻之会 / 420

方以智 / 423

一 充一切虚,贯一切实 / 426

二 物有则,空亦有则 / 426

三 独性各别,公性则一 / 427

四 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 427

五 气、形、光、声四几 / 428

六 反因 / 429

七 圆∴三点 / 431

八 交、轮、几 / 433

九“质测”与“通几” / 433

黄宗羲 / 437

一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440

二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 444

三 工商皆本 / 446

四 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 / 447

王夫之 / 451

一 体用胥有 / 454

二 气者,理之依 / 455

三 天下惟器 / 455

四 诚者实有 / 456

五 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 / 457

六 阴阳具于太虚之中 / 458

七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 459

八 能必副其所 / 459

九 即事穷理 / 460

十 知以行为功 / 461

十一 由野蛮到文明 / 464

十二 理势合一 / 466

十三 相天、造命 / 467

十四 珍生、务义 / 469

颜元 / 473

一 由粗会精、崇迹行义、见理于事 / 476

二 践形以尽性 / 478

三 格物即“犯手实做其事” / 481

四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 483

五 讲读与习行二八开    / 485

戴震 / 489

一 一阴一阳、生生而条理 / 493

二 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 / 495

三 心能辨理 / 496

四 理存于欲 / 498

附 记 / 502

引用书目 / 503

后 记 / 509

陈来中国哲学书单 / 511

刘笑敢中国哲学书单 / 516



《中华的智慧》 编者的话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璀璨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中华的智慧》正是旨在梳理、阐释和呈现中华五千年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智慧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由著名的哲学家张岱年先生主编,中华书局倾力出版,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系统、权威、深入的中华古代哲学导读。我们深知,哲学并非枯燥的学术概念,而是贯穿古今、影响生活的思想活水。因此,本书在力求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更注重思想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希望能够引领读者走进中华哲学的殿堂,感受先哲们的智慧光芒,汲取他们的人生启迪。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思想不断碰撞、融合、发展的历史。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汉唐宋明的儒释道融汇,再到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每一个时代都涌现出了一批批思想巨匠。他们的学说,或探讨宇宙人生的根本奥秘,或揭示社会治国的方略,或阐述个人修养的途径,或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思想,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辉,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的编撰,秉持着以下几个核心理念: 系统性与全面性: 我们力求覆盖中华古代哲学史上的主要流派、重要思想家及其代表性学说,尽可能地展现中华哲学思想的全貌。从对“道”的探索,到对“仁”的追求,从对“理”的辨析,到对“心”的体悟,本书将系统地呈现这些核心概念的演变与发展。 深度与洞察力: 并非简单的概念罗列,本书将深入挖掘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精髓,分析其思想的形成背景、理论逻辑、现实意义以及历史贡献。我们将力图揭示其思想中蕴含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潜移默化之影响。 传承与创新: 中华哲学思想的魅力在于其生命的活力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本书不仅将梳理古代先哲的智慧,更会探讨这些智慧如何在当下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如何为我们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鼓励他们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可读性与启发性: 哲学著作往往以其晦涩的语言而令人生畏。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力求语言通俗易懂,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我们采用清晰的结构、丰富的例证和深入的解读,希望能让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轻松地走进中华哲学的世界,并从中获得思想的启发和人生的智慧。 本书的结构设计,以时间为脉络,以学派和思想家为节点,层层递进,力求清晰明了。从萌芽于上古的朴素观念,到奠定基石的先秦诸子,再到融汇发展的各个朝代,我们试图勾勒出一幅完整而清晰的中华哲学发展图景。 我们深知,任何一本关于哲学智慧的书籍,都无法穷尽先哲们的浩瀚思想。但我们相信,《中华的智慧》将是一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见中华哲学博大精深的魅力;它将是一座桥,连接古今,让先哲们的智慧与现代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它更将是一泓泉,滋养读者的精神,启迪他们的思考,为他们的人生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 感谢张岱年先生的悉心主编,以及中华书局的卓越出版。更感谢所有为本书贡献智慧的学者和编辑。我们衷心希望,《中华的智慧》能够成为您探索中华哲学、提升人生境界的良师益友。 内容梗概 《中华的智慧》一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 meticulously 描绘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古代哲学思想的演进轨迹与核心精髓。本书并非简单地堆砌概念或罗列人物,而是以一种贯通古今、纵览全局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家所贡献的独特智慧,展现了中华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与生命力。 全书的叙事,以历史发展为经,以思想流派为纬,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它始于对上古时期神秘而质朴的宇宙观和天人关系的初步探索,那里蕴含着早期中华民族对世界本源的朴素认知,如“道”的萌芽、对自然规律的敬畏等。 随后,本书的重头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被深入呈现。这一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群星璀璨,流派纷呈。 儒家思想: 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本书详细阐释了儒家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体系,以及其对社会秩序、政治理想和个人修养的深刻见解。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到“克己复礼为仁”的实践路径,再到“民贵君轻”的政治智慧,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被细致剖析,揭示其如何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道家思想: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本书着重解读了道家关于“道”的本体论、顺应自然的哲学观,以及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从《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启示,到《庄子》中“逍遥游”的超然物外,本书揭示了道家思想如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功利、回归本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 墨家思想: 墨子以其“兼爱”、“非攻”、“尚贤”、“尚力”等主张,本书深入探讨了墨家思想的社会伦理关怀和务实的理性精神,及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批判与积极建构。 法家思想: 以商鞅、韩非子等为代表,本书阐释了法家强调法治、权术和国家利益的政治哲学,分析了其在统一国家、建立强大集权制度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 本书亦对这些流派的思想进行了梳理,揭示了他们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独特贡献,例如名家对逻辑和语言的探讨,阴阳家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识,以及纵横家在政治谋略上的智慧。 进入秦汉时期,本书展现了以儒家为主导的哲学思想如何被确立和发展,以及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贡献。汉代经学的发展、董仲吾对儒家思想的改造,都将被详细解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及其对本体论、认识论的探讨,以及佛学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发展,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都将被细致展现。本书将分析玄学如何挑战传统,又如何为后世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隋唐时期,佛教的鼎盛以及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进一步交流与融合,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明时期,理学(新儒学)的勃兴是本书的另一重点。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王阳明等为代表的理学家,如何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构建起一套更为精密的宇宙论、心性论和伦理学体系,如“理气之辨”、“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概念,都将在本书中得到深入的阐释。本书将展现理学思想的严谨与深邃,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明清之际,随着社会变革和中西文化的初步接触,一些思想家开始对传统哲学进行反思和批判,并出现了新的思想萌芽,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以及对早期启蒙思想的探讨,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在梳理各家各派思想的同时,本书还特别注重对一些核心哲学命题的探讨,例如: 宇宙论: 对世界本源、生成、运行规律的认识,如“道”、“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的演变。 人生哲学: 关于人生价值、意义、目的的思考,如“仁”、“道”、“悟”、“安命”等。 伦理道德: 关于个体品德、社会规范、人际关系的原则,如“孝”、“悌”、“忠”、“恕”、“礼”等。 政治哲学: 关于国家治理、君臣关系、人民福祉的理念,如“德治”、“法治”、“民本”等。 认识论: 关于知识的来源、方法、真伪的探讨,如“格物致知”、“心知”、“性善性恶”等。 本书不仅是对古代哲学家思想的介绍,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与激活。它试图向读者揭示,这些古老的思想并非尘封的文物,而是依然能够为我们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深刻的启示。例如,儒家关于和谐社会、人伦关系的思考,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墨家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都可以在现代社会找到其价值所在。 《中华的智慧》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流畅生动的叙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理解中华五千年古代哲学家思想的绝佳平台。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代先哲进行思想的对话,从中汲取养分,滋养心灵,提升认知,并最终启发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践行中华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接触中国古代哲学“高墙”的门槛。过去阅读先秦诸子或魏晋玄学,常常因为文言的晦涩和概念的抽象而感到吃力,很多时候读完一篇,也只能领会其大意,对于背后的逻辑链条却常常感到模糊不清。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为了“通俗”而牺牲思想的深度,而是采用了非常精准且富有启发性的释义和阐发。比如对于一些关键的术语,如“气”、“道”、“性”、“理”,它总能在恰当的地方插入现代语境下的类比或解释,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守正创新”的阐释方法,既保留了古人思想的本真面貌,又确保了当代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和吸收。我感觉自己仿佛有了一位极其博学又极富耐心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先哲们的思想迷宫中,不再感到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反思工具箱”。它收录的哲学思想,并非只是供人仰慕和景仰的古董,而是一套套已经被实践检验了数千年的“人生操作系统”。在面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道德困境以及人与自然失衡等问题时,我常常会回翻书中的某些篇章,寻找古代圣贤们是如何给出解答的。例如,关于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老庄的超脱智慧和孔孟的入世担当,构成了两个重要的参照系。这本书促使我跳脱出当代流行思潮的限制,用更宏大、更长远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处境和选择。它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呈现多样化且经过时间考验的思考框架,赋予读者自己去构建答案的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培养了一种审慎、深刻的思维习惯,这种收获是任何单一主题的畅销书都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不仅让你了解了古代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将这份智慧内化为你解决现代难题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从纸张的触感到字体的排布,都透露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简洁感,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对于一本承载着千年思想精粹的书来说,是必要的尊重。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结构上的处理方式,它并没有采取严格的年代顺序,而是尝试按照一些核心的哲学母题来组织材料,比如“天人合一”、“仁爱伦理”、“修身齐家”等等,这种专题式的梳理,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思想家在面对同一核心问题时,是如何提出各自精妙绝伦的见解的。这种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深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层次感和趣味性。例如,当探讨“知行关系”时,作者群巧妙地将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放在一起对比,那种思想的交锋和观点的碰撞,读起来酣畅淋漓,远比孤立地阅读某一家学说来得更为深刻和立体。它不是在简单地复述结论,而是在引导读者参与到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对话之中,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在当代语境下,这些古老的论断还具有哪些实践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光是“中华的智慧”这几个字,就让人对它蕴含的深厚底蕴充满了好奇与敬意。我拿起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的,期待着能在这浩瀚的中华哲学星空中找到指引迷航的北斗星。张岱年先生的主编身份,本身就是对内容质量的强力背书,毕竟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泰斗级人物,他的学识和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严肃到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巨著,但翻开序言后才发现,编者的用心之处在于试图构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那些看似遥远、高深的古代哲人,能够以一种更贴近现代人思维习惯的方式,重新“开口说话”。它不像传统的哲学史那样仅仅是梳理流派和名家名言,而是更注重“智慧”的提炼,那种穿透历史迷雾,依然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与世界相处的精髓。从初读的震撼,到后续的反复咀嚼,我越来越体会到,这不是一本快消品式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消化的“精神食粮”,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不同的侧面捕捉到古人思想中那种沉静而有力的回响,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安顿心灵的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宏大叙事视角,让我对“中华文明”的连贯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它不仅仅是罗列哲学家及其观点,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描绘出一条自远古萌芽到近现代演变的思想长河的脉络。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时代背景是如何塑造和反哺哲学思潮的。例如,面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诸子百家如何竞相提出治世安民之策;到了汉代,儒家如何被提升为官方正统,并不断地自我消化和调适;再到宋明理学的兴起,是如何回应佛教与道教的挑战,实现中国哲学史上的又一次高峰。这种对历史语境和思想动态变化的强调,让整部著作充满了“活的历史感”。它让我意识到,哲学思想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与回应。这种全景式的展现,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华文明整体形态的理解高度,不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智慧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