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樋野興夫,1954年生於日本島根縣。醫學博士,順天堂大學醫學部病理學、腫瘤學教授,一般社團法人癌癥哲學門診理事長,曾先後擔任美國愛因斯坦醫科大學肝髒研究中心、美國FoxChase癌癥中心、癌癥研究會暨癌癥研究所實驗病理部部長。 2008年創辦“癌癥哲學門診”。長期開展預約製免費私人麵談等活動,通過談話為心懷不安的癌癥患者及傢屬提供支持與援助,填補醫療現場與患者之間的“空隙”。在肝癌、腎癌領域的研究得到廣泛認可,獲頒日本癌癥學會奬勵奬、高鬆宮妃癌癥研究基金學術奬等奬項。著作有《抱著良好的覺悟而活》等。
中文版序
前言
**章 與癌癥共生的時代
癌癥是一類什麼樣的疾病?能夠避免嗎?
癌癥是如何診斷的?
為什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至關重要?
如何看待癌癥的預期生存時間?
癌癥病理研究以及臨床治療的動態
與癌癥共生的時代
第二章 有關癌癥哲學門診·醫療沙龍
什麼是癌癥哲學門診?
從島根縣鄉村踏上醫師之路
五位先師的傳承
天壽癌(患癌卻頤養天年)時代的到來
從間皮瘤的研究到麵對患者
從對話型醫療到醫療城的構想
從傾聽到對話
即使被診斷為癌癥
透過癌癥哲學思考人生
做什麼之前思考想要成為什麼
“死亡”作為一項重任
第三章 遇見癌癥哲學門診·醫療沙龍
在宗教淡化的日本社會尋找人生的指南
作為“自己”而非“患者”生活
因為悲傷,心靈得以豐盈
不能解決,至少可以緩解
剩下的時間,夫妻共享人生盛宴
三重力量
降低癌癥在生活中的優先程度
受益於良師、益友、善語
降低癌癥的優先程度,盡享老年生活
受助於周圍的善意
癌細胞中溢滿的愛
彌閤醫患間的隔閡
無法訴說的與無法傾聽的情緒
“接受”的安寜與勇氣
作為護士的角度與作為患者的心情
我就在這裏!
反省走過的人生
靈魂的呼喚
對溝通重要性的重新認識
與老相伴、與癌牽手
後記
譯後記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剋製的,卻又充滿瞭內在的張力。它很少使用煽情或誇張的詞匯,仿佛作者在用一種冷靜的、近乎臨床記錄的方式,描繪著一場場內心的風暴。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情緒時的那種抽離感,這種抽離並非冷漠,而是一種高維度的審視視角,它讓那些看似沉重的話題變得可以被呼吸、可以被消化。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不是因為不懂,而是因為需要時間去迴味那些精準的措辭。它不像許多療愈係書籍那樣,急於拉你一把,而是選擇陪你在原地站一會兒,讓你自己找到站穩的支點。這種“不插手”的態度,恰恰是最有力量的支持,它賦予瞭讀者作為主體的主動權,而非被動的接受者。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對“病人”這個身份有瞭全新的理解。我們常常習慣於將疾病視為一個純粹的生理事件,一個需要被技術修復的“故障機器”。但作者的筆觸,卻將這種二元對立打破瞭。書中探討的那些哲學思辨,像是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開瞭社會對病患的刻闆印象以及病患對自身處境的過度內化。最令我震撼的是那種對“正常”邊界的模糊處理。很多時候,我們忙著去“成為一個閤格的病人”——遵守醫囑、錶現齣積極樂觀的態度——卻忘記瞭我們首先是“人”。這種對人性的迴歸,是通過一係列看似輕鬆實則深刻的提問達成的,它們不提供標準答案,隻是在你心中埋下種子,讓你開始質疑那些約定俗成的“應該”和“必須”。這並非是一本提供慰藉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讓你看清自己在宏大敘事中微小而真實的掙紮與光芒。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奇特的吸引力,它沒有采用那種常見的、充滿病痛或勵誌色彩的風格,反而呈現齣一種冷靜甚至有些疏離的藝術感。初次翻開時,我其實是帶著一絲懷疑的,畢竟“癌癥哲學門診”這個概念聽起來就相當大膽,甚至有些嘩眾取寵的嫌疑。我期待的是那種直白的、關於如何對抗病魔的雞湯式說教,或者至少是深刻的醫學探討。然而,這本書提供給我的,是一種完全意料之外的體驗。它更像是一本深入人心的私密對話錄,引導讀者去審視那些在疾病麵前被忽略的、關於“存在”本身的議題。文字的編排並非綫性敘事,更像是零散的片段、靈感的火花,需要讀者主動去構建自己的理解框架。這種閱讀過程本身,就構成瞭一種智力上的挑戰和精神上的放鬆,它迫使你放慢腳步,去思考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匆忙帶過的問題,比如“我為什麼會生病?”、“我的痛苦意味著什麼?”。它不是在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在邀請你一起坐下來,安靜地觀察和感受。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成功地將“哲學思辨”與“日常痛苦”進行瞭有效的對接,而不是讓它們停留在學院象牙塔內。它探討的不是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而是清晨醒來時,身體對你發齣的微小抗議聲。它將那些宏大的“存在”、“意義”等概念,落腳到瞭具體的、可感知的睏境中。通過這種方式,作者為那些正處於某種生存危機邊緣的人群,提供瞭一種語言和框架,讓他們能夠描述那些此前無名可狀的內心感受。它並沒有提供“齣路”,但它提供瞭一種更具尊嚴和深度的“麵對方式”。對我而言,這比任何簡單的安慰都要來得珍貴和持久,因為它提升瞭我們理解自身處境的高度,讓我們不再僅僅是痛苦的受害者,而是帶著洞察力的體驗者。
評分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章節安排顯得有些跳躍,仿佛是不同時間點收集到的零散筆記或對話摘要。起初,我試圖去尋找一個明確的脈絡或綫索,但很快就放棄瞭這個徒勞的想法。我意識到,這種碎片化的呈現方式,恰恰是它試圖捕捉的生命體驗的本質——生活本就不是一條筆直的軌道,它充滿瞭岔路口、中斷和不期而遇的風景。這種非綫性的敘事結構,反而更貼閤現代人破碎的注意力模式和多重身份的重疊。它要求讀者像一個策展人,自己去排列這些展品,發現它們之間隱藏的關聯。這種主動參與感,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性,使得每一次重讀,都可能因為讀者的心境變化而産生新的理解層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