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導論
瞭解兒童 // 002
社會情感需求 // 006
第二章 人格的統一性
兒童人格統一性的發展 // 014
行為模式邏輯 // 019
第三章 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的重要意義
自卑與 // 024
保持平衡 // 030
學校的教育 // 034
第四章 正確引導孩子追求優越感
有益的標準 // 040
獲取特權的小手段 // 042
過度糾正和治療的惡果 // 044
當劣勢成為一種防禦機製 // 047
第五章 兒童的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中的惡性循環 // 050
消極語言會剝奪孩子的希望 // 053
自卑的錶現 // 057
第六章 防止兒童齣現自卑情結
兒童對外在環境的評價 // 062
忽視與寵溺 // 065
社交中角色扮演 // 067
第七章 社會情感和兒童成長的障礙:
兒童在傢庭中的地位
兒童對社會情感的心理訴求 // 074
社會情感直接影響邏輯和語言能力 // 077
傢庭環境影響孩子性格和成就 // 080
傢中個孩子的共性 // 082
第八章 孩子在傢庭中的位置:
兒童的心理處境及其矯正
兒童的自動定位 // 086
兒童行為和內心的背離 // 088
理想化的思維方式 // 091
第九章 作為兒童準備性測試的新環境
兒童的對抗行為 // 094
孩子微行為中的信號 // 097
對新環境的不適 // 099
性彆不平等帶來的傷害 // 102
第十章 孩子在學校的錶現
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 // 108
智力測試的功能 // 111
適當程度的競爭 // 113
遺傳與成績單 // 115
學生留級和跳級的問題 // 118
關注兒童心理 // 120
第十一章 外在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環境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 126
訓練兒童的閤作能力 // 130
傢庭成員的不良行為 // 132
來自戚的誤傷 // 134
如何給孩子挑選讀物 // 137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青春期——至關重要的時期 // 140
青春期畫像 // 143
掌握正確的性教育 // 148
第十三章 教育者的主要任務
瞭解孩子的壓力 // 152
幫助孩子重建人格係統 // 155
第十四章 對父母的教育
善意的閤作 // 160
正麵管教 // 163
附錄1 個體心理問捲 // 166
附錄2 五個孩子的個案及其評論 // 172
品質保證:
嚮您保證所售圖書音像軟件遊戲産品為閤法齣版單位齣版,與您臨地麵商店選購的商品享有同樣的品質保證,請您放心購買!
我總覺得,育兒是一門關於“自我修煉”的課程,《兒童教育心理學》和那一套係列書籍,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學習框架。以往我對教育的理解過於碎片化,可能是從長輩那裏聽來的一句經驗,可能是看瞭某個育兒博主的一段分享,缺乏整體性和連貫性。這套書的結構非常嚴謹,從基礎的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到具體的溝通策略,再到如何維護親子關係的長期穩定,形成瞭一個完整的閉環。它讓我意識到,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打怪升級”,而是一個持續觀察、反思、調整和實踐的漫長旅程。我開始嘗試運用書中的理論知識去設計一些親子活動,比如通過角色扮演來處理孩子在幼兒園遇到的社交問題,或者通過共同閱讀繪本來引導他們錶達深層恐懼。這些實踐讓我切身體會到,理論指導下的行動,遠比憑感覺摸索要有效得多。它不僅提升瞭我的育兒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構建瞭一個更清晰、更有邊界感的傢庭教育理念,讓我每一步走得都更加篤定和有力量。
評分最近沉迷於《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把話說到孩子心裏去》這本書,簡直是相見恨晚!我一直以為,愛孩子就是要多跟他們說話,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結果往往是我聲嘶力竭,孩子卻充耳不聞,場麵一度十分尷尬。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沒有停留在錶麵上的“溝通技巧”,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孩子“聽不進去”。作者犀利地指齣瞭我們成人常常犯的錯誤——用成人的邏輯去要求孩子,用命令式的語言去代替平等的交流。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有效傾聽”的章節,它不是簡單地讓你做個好的聽眾,而是教你如何通過復述、確認感受的方式,讓孩子覺得自己真正被看見、被理解瞭。例如,當孩子因為玩具壞瞭而生氣時,以前我會說“不就是一個玩具嗎,下次再買個新的”,現在我會嘗試說:“你看起來因為這個小汽車壞瞭非常傷心,對嗎?” 僅僅這一個微小的轉變,孩子的情緒立刻就穩定瞭下來,他們不再需要用更大的聲音來爭取被聽到的權利。這本書更像是一本“人際關係指南”,隻不過對象是我們的下一代,它讓我學會瞭如何用一種尊重和共情的姿態,去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用權威去壓製他們。
評分最近對幼兒的內心世界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因此毫不猶豫地入手瞭《幼兒心理健康育兒書》。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的情緒變化之快,如同天氣預報一樣難以捉摸,今天還是陽光明媚的小天使,轉眼就能因為一塊餅乾碎瞭而天崩地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清晰地描繪瞭0到6歲這個階段幼兒不同發展期的心理特徵和常見行為背後的動因。它像是一本“幼兒行為解碼器”,讓我不再把那些看似無厘頭的哭鬧、固執,簡單地歸結為“孩子不懂事”或者“故意搗亂”。書中對“分離焦慮”、“物權意識的建立”、“情緒的早期錶達”等概念的解釋非常到位,配有大量貼近生活的案例,讓我立刻就能在自己的育兒實踐中找到對應的影子。這種理解上的突破,極大地緩解瞭我的育兒焦慮。知道孩子在某個年齡段齣現某種行為是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我的心態就平和瞭許多。我不再急於糾正,而是更側重於如何安全、有效地陪伴他們度過這些“敏感期”,為他們打下健康心理的基石。
評分坦白講,作為一名職場媽媽,我時常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力不從心,《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給瞭我極大的慰藉和方嚮感。它沒有販賣焦慮,反而傳遞齣一種強大而堅定的信念:母親的角色是獨一無二且無可替代的,但“好”不是指完美,而是指持續的成長和智慧的選擇。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溫暖,讀起來不像是在學習理論,更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充滿智慧的長輩分享她的人生智慧。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節奏和教育理念。書中提到的很多小故事,都讓我忍不住停下來,對比一下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日常。特彆是關於如何在日常瑣事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的部分,給瞭我非常具體的行動指南。我不再強行包辦所有事情,而是開始有意識地為孩子設置一些“小小的挑戰”,並給予他們充分的試錯空間。這種放手的藝術,說實話,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種挑戰,但我看到瞭孩子眼中慢慢燃起的自信光芒,這比任何誇奬都更讓我感到欣慰。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好的教育,其實是把自己活成孩子想要成為的樣子。
評分這套關於兒童教育和心理的書籍簡直是為我這種新手父母量身定做的“育兒秘籍”。我記得我第一次拿起《兒童教育心理學》的時候,還帶著一絲對“教育”這個詞的畏懼,總覺得那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與日常帶娃的生活相去甚遠。然而,書中的內容卻以一種極其親切和實用的方式,將那些晦澀的心理學理論拆解成瞭我能理解、能立即在孩子身上應用的具體場景。比如,書中關於“依戀關係”的闡述,讓我瞬間明白瞭為什麼有時候孩子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大哭大鬧——那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安全感需求在發齣信號。這種基於科學的理解,徹底改變瞭我對待孩子情緒爆發時的反應模式,從最初的焦躁不安,轉變為更具耐心的觀察和引導。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管教”,而是如何“連接”。當我開始嘗試書中建議的那些簡單的對話技巧時,我驚訝地發現,僅僅是改變我說話的語氣和選擇的詞匯,孩子對我的迴應都有瞭質的飛躍。那種感覺就像是突然擁有瞭一把萬能鑰匙,打開瞭通往孩子內心世界的大門,所有的隔閡似乎都在悄悄消融。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教育是從心開始的,而這個“心”,既指孩子的心,也包括父母自己的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