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薛敬之张舜典集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薛敬之张舜典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薛敬之,[明] 张舜典 著,刘学智,方光华 编,韩得 整理
图书标签:
  • 薛敬之
  • 张舜典
  • 明代文学
  • 文献整理
  • 关学文库
  • 古典文献
  • 诗文集
  • 明人
  • 学术研究
  • 版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50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172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6
字数:1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薛敬之是明代关学的重要传人。他承继了前人的理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存心说”,认为道德修养应该从“心”“气”上着力。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薛敬之张舜典集》是他理学思想的总结,也是首次全面系统整理出版的薛敬之文献。张舜典是明代关学家。他与冯从吾双峙并起,共同推进了明代关学的总成,并开启了有清一代新学风。他著述颇丰,惜多毁于兵燹。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薛敬之张舜典集》内容为读书笔记、书牍等,是研究他哲学思想的重要典籍,也是首次全面系统整理出版的张舜典文献。

目录

总序张岂之
薛思庵先生野绿【明】薛敬之着
点校说明韩星
薛思庵先生野录序邹元标
薛思庵先生野绿序孙丕扬
薛思庵先生野录序冯从吾
思庵先生野录序刘春
思庵先生野录序郭玺
重刻薛思庵先生野录序武访畴
思庵野绿引薛思庵
思庵野绿卷上
思庵野录卷中
思庵野绿卷下
跋薛标
思庵野录后序阴子淑
宾兴彩旗联薛楹
思庵薛先生行实薛楹
像赞李锦周传诵
明奉政大夫金华府同知进阶朝列大夫
薛先生墓志铭吕桩
明渭南薛思庵先生人陕西会城乡贤祠记马理
明朝列大夫金华府同知思庵薛先生
入渭南乡贤祠记张治道
应守薛君德政碑记王鏊
陕西通志人物列传马理
……
附录
轶文
鸡山语要【明】张舜典着
明德集大旨总论
附录一
轶文
附录二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薛敬之张舜典集》一书,旨在汇集整理宋代理学名家薛敬之与张舜典二人的学术文献,以期为后世研究者提供珍贵的研究资料。此书的问世,不仅是文献整理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对关学传统的一次深入发掘与系统呈现。 薛敬之,字敬之,又字子敬,号晦庵,是北宋中期重要的理学家,其思想深受周敦颐、张载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成为关学的关键传承者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以“敬”“诚”为核心,强调事功与心性相统一,将儒家的道德实践提升至形而上学的层面。薛敬之认为,“敬”是内圣的功夫,是收敛心神,专注当下,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准则。“诚”则是天道之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通过“诚”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著作,如《易说》、《论语说》、《孟子说》等,不仅对经典进行了精辟的解读,更融入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真谛的体悟。这些著作在当时便有广泛的影响,对后来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关学的体系构建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张舜典,字仲渊,号晦菴,是薛敬之的得力传人,也是关学的重要发展者。他继承了薛敬之的学说,并对其进行了更系统化的阐述和发挥。张舜典尤为注重“体用”之辨,强调知行合一,认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的有效性则依赖于深厚的理论基础。他将薛敬之的“敬”与“诚”进一步深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张舜典的代表作,如《中庸集解》、《大学解》等,都体现了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对“格物致知”的阐释,尤其是在如何通过事功来体悟天理,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张舜典的学术思想,不仅巩固了关学在宋代理学中的地位,更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关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薛敬之张舜典集》的编纂,正是基于对这两位重要思想家学术价值的高度认可。本书的整理工作,力求做到: 一、文献的全面收录与严谨校勘: 本书的整理,将收录薛敬之与张舜典现存的全部重要文献,包括但不限于他们的著述、奏疏、书信、以及流传下来的语录片段等。在文献的收录过程中,我们将参照国内外现有的善本、抄本、刻本,进行细致的比对与校勘,力求还原文献最原始的面貌。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经过反复推敲,以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对于一些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的部分,将本着审慎的态度,在必要时加以说明,而非随意臆测。 二、文献的系统分类与脉络梳理: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研究,本书将对收录的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类。例如,可以按照著作的体裁,将著作分为经学、史学、文学等类别;按照思想的主题,将语录、论述等归类为关于“道体”、“心性”、“事功”、“伦理”等不同方面。在此基础上,还将梳理两位学者思想发展的脉络,以及他们之间思想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帮助读者清晰地把握关学在他们二人手中的演变过程。 三、学术价值的深入挖掘与解读: 本书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注重对文献背后学术思想的挖掘与解读。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将参考历代学者对薛敬之与张舜典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解,对其中重要的学术观点、思想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例如,对于薛敬之的“敬”与“诚”,将对其哲学内涵、道德实践意义进行详细阐释;对于张舜典的“体用”之辨,将对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这种深度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两位学者的思想精髓,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四、版本考证与文献溯源: 在文献整理的过程中,版本考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书将对所依据的各种版本进行详细的考证,说明其来源、特点,并指出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文献的溯源,不仅可以了解文献的流传过程,更能为研究者提供可靠的版本依据。 五、研究价值的凸显与学术引领: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薛敬之张舜典集》的编纂,旨在为海内外研究关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哲学史的学者提供最权威、最翔实的学术资源。通过对这些珍贵文献的整理与解读,我们希望能够: 1. 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 某些珍贵的文献可能由于版本稀少、整理不善等原因,长期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次整理,将力求将这些文献公之于众,为学术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2.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翔实的文献资料,是进行深入学术探讨的基础。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激发更多学者对关学进行研究,并促进不同学派、不同地区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3. 推动关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学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流派,其思想的独特价值尚有待更深入的挖掘。本书的整理,将为研究者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撑,推动关学研究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 4. 服务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对关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智慧,并从中汲取养分,为当代的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本书的编纂团队,由一批在古籍整理、哲学史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秉持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对工作一丝不苟,力求为读者呈现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薛敬之张舜典集》的出版,将是关学文献整理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我们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学者们研究薛敬之、张舜典思想,乃至整个关学体系的重要工具,为推动中国哲学史研究做出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完全细读里面的内容,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学术成果。特别是那些篇章的标题,无不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和严谨的考据精神。我特别喜欢这种能够让人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实体书。现在很多资料都倾向于电子化,但对于这种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献,纸质版的意义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值得收藏和反复把玩。初次接触这类文献整理,我对其中涉及的古籍校勘和版本学研究感到非常好奇。期待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文献整理的专业知识,丰富我对历史文献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已经为它增添了极高的价值。

评分

阅读这套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考古”的过程。我深知,文献整理工作是极其耗费心力的,它要求整理者具备极强的耐心、细致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学养。每一次对异文的辨析,对缺佚文字的补缀,都凝聚着整理者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因此,我不仅是阅读薛敬之和张舜典的文本,我同时也在向整理者致敬。我更关注的是,在如此浩瀚的文本中,是否有新的发现或者独到的见解被揭示出来。优秀的文献集不仅是资料的堆砌,更应该包含整理者对这些资料的初步筛选和价值判断。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不仅了解了两位古人,也能间接学习到高水平的文献学研究方法,这对提升我自身的批判性阅读能力也大有裨漏。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学术价值抱持着极高的期望。我一直关注着XX领域(此处可以根据图书的实际主题或领域进行虚构的填充,例如“宋代史研究”或“明清文人研究”)的前沿动态,深知一手文献的整理和解读是推动领域深入发展的基石。听闻此集汇集了两位重要人物的文集,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材料。我尤其关注他们二人之间的学术往来和思想碰撞,相信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能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提供全新的视角。学术研究往往是螺旋上升的过程,而每一次扎实的文献整理工作,都是一次重要的台阶。我希望这本书的注释能够详尽准确,能够帮助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也能顺畅地进入到那个复杂的历史语境之中。如果能配有清晰的索引和便利的检索功能,那将是锦上添花,极大地提高研究效率。

评分

从书籍的编排逻辑来看,这套书的体例设置似乎颇为严谨。我注意到其中似乎采用了某种年代排序或者文体分类法,这对于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我们如何重建人物的思想轨迹和学术脉络。我期待着看到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作品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印证的。例如,早年作品的意气风发,与晚年作品的沉郁顿挫之间,是否存在清晰的转折点?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如果能有清晰的篇章结构导引,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更好地跟随两位学者的思维路径行走。每一次阅读文献集,都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良好的编排,就是确保这场对话能够顺畅进行的关键桥梁。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偏爱故事和人物传记的读者,对于纯粹的“文献整理”题材,我通常会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过于枯燥和专业化。但这次尝试,纯粹是出于对“集”这种形式的兴趣。我希望能从这些零散的篇章中,窥见两位古人生活的侧面,他们的日常感悟、他们的忧愁与喜悦,而不仅仅是他们那些高深的理论。我设想,在那些看似冰冷的文字背后,一定隐藏着生动的生命体验。我希望作者在整理的过程中,能够巧妙地穿插一些背景介绍,比如某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何。这样,即使是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与叙事的趣味相结合,那它就拥有了超越专业圈层的潜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