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语料与佛经用语散论》主要关注汉文佛经语料问题,描写分析佛经用语。僧右《出三藏记集》及僧睿《大品经序》对新旧译经用语的记述同今存汉文佛典实际用语不一致,佛经语料需要斟别,早期汉译佛经的具体篇目需要确考。汉文佛经中同一个词语常有多个不同译法,音译和意译各有用武之地,音译词的全译和节译有规律可寻;外来词“塔”“魔”等在汉文佛典中的出现时代及分佈状况不同于流行说法,释迦牟尼降生地Kapila-vastu的65个译名、术语“讹略”等在汉文佛典中的出现情况值得详考。汉译佛经用语常带翻译色彩,佛经中数字的特殊表达方式、“国界”一词的特殊含义、竺法护译经中表“晓悟”义的73个複音词语等均为其具体表现。
顾满林,男,四川省中江县人,1973年3月生,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2000年获汉语史硕士学位,2006年获宗教学博士学位。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语佛教外来词历时研究”(批淮号08CYY020),参与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东汉佛道文献词彙研究”(批淮号11FYY004),主要从事汉语史、佛经文献语言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总是能够展现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他不满足于简单的复述和继承,而是积极地探索不同的解释路径,并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鼓励思考、挑战既有框架的写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它促使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质疑、去比较、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模型。这种对思维深度的挖掘和拓展,远比单纯的知识点积累更有价值,可以说,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之门。
评分初读之下,我发现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非同一般,行文流畅,逻辑严密,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他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将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念,用一种既保持了原汁原味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其精妙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引证所折服。作者的文笔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洞察力和温度,让人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前辈进行深入的对话。这种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论述变得引人入胜,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让人爱不释手。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墨色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设计上的用心,体现了出版者对这部作品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廉价的时代,能看到这样一本用心制作的书籍,着实难得。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不禁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对知识的一次珍视。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极为巧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思维脉络。每一个章节之间的过渡都显得十分自然,仿佛是精心编排的乐章,层层递进,将复杂的体系逐步解构,最终汇集成一个完整而有力的论述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他不仅关注局部的细节,更能将这些细节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审视和解读。这种布局上的精妙,使得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时,始终能保持一种清晰的方向感,不会在浩如烟海的知识点中迷失方向,真正体会到一种结构美学。
评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纸面上的篇幅。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知识场域,在这个场域里,读者可以进行一次深入而充实的智力探险。我感受到了作者在选题和论证过程中所倾注的巨大心血和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与活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显著的充实和梳理。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著作,对于任何对相关领域抱有严肃探究之心的人来说,它都是案头必备的一本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