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语料与佛经用语散论

佛经语料与佛经用语散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满林 著
图书标签:
  • 佛学
  • 佛教
  • 佛经
  • 语料
  • 用语
  • 语言学
  • 文化
  • 宗教
  • 中国传统文化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54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30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3
字数:27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佛经语料与佛经用语散论》主要关注汉文佛经语料问题,描写分析佛经用语。僧右《出三藏记集》及僧睿《大品经序》对新旧译经用语的记述同今存汉文佛典实际用语不一致,佛经语料需要斟别,早期汉译佛经的具体篇目需要确考。汉文佛经中同一个词语常有多个不同译法,音译和意译各有用武之地,音译词的全译和节译有规律可寻;外来词“塔”“魔”等在汉文佛典中的出现时代及分佈状况不同于流行说法,释迦牟尼降生地Kapila-vastu的65个译名、术语“讹略”等在汉文佛典中的出现情况值得详考。汉译佛经用语常带翻译色彩,佛经中数字的特殊表达方式、“国界”一词的特殊含义、竺法护译经中表“晓悟”义的73个複音词语等均为其具体表现。

作者简介

顾满林,男,四川省中江县人,1973年3月生,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2000年获汉语史硕士学位,2006年获宗教学博士学位。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语佛教外来词历时研究”(批淮号08CYY020),参与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东汉佛道文献词彙研究”(批淮号11FYY004),主要从事汉语史、佛经文献语言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目录

卷首语
壹 佛经捂料:从中土撰述看译经用语
今存汉文佛典用语同僧佑《出三藏记集》的矛盾
从僧睿《大品经序》看今存汉文佛典用语
贰 音译舆意译,全译舆节译
试论东汉佛经翻译不同译者对音译或意译的偏好
东汉译经中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简析
东汉佛经音译词的同词异形现象
汉文佛典音译词的节译形式与全译形式
汉文佛典音译词多用节译形式的原因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佛源外来词
叁 个案考察:译名形音舆术语
从早期汉文佛经看“塔”的产生时代
梁武帝改“磨”作“魔”之说考辨
汉文佛典中Kapila—vastu—词的音译形式考察
汉文佛典中“讹略”一语的五种用法
肆 翻译色彩:本语词的词义和用法
东汉佛经中的数词及与敷有关的表达方式
佛经文献中“国界”词义考
竺法护译经中表“晓悟”义的复音词
伍 饲汇新质:柬漠佛经典道经
东汉佛道文献词汇新质的概貌
东汉佛经词汇新质中的意译词
附 译文
关於初期汉译佛经的新思考

前言/序言


《梵音流转:早期佛教文本语言的演变与释义》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探究早期佛教文本,特别是巴利三藏及早期汉译佛典在语言层面上的丰富内涵与演变轨迹。作者并非从宗教教义或历史事件的宏观视角切入,而是专注于构成这些经典文本的“语言材料”本身,旨在揭示其背后蕴藏的深层逻辑与多重意义。全书以语言学方法论为指导,结合文本分析、比较语言学以及历史语言学的视角,对构成早期佛教思想传播基础的词汇、语法结构、修辞手法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变迁进行细致梳理与独到解读。 第一部分:语料的奠基——早期佛教文本的语言图谱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础,着重构建早期佛教文本的语言语料库,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语言学描绘。 第一章:语料的界定与分类: 讨论何为“早期佛教文本”,界定本研究的语料范围,主要选取阿含经、优婆塞戒经、弥陀经等巴利藏与早期汉译佛典中的经典篇章,并根据文本的性质(如论典、经文、律藏片段)进行初步分类。探讨不同语料来源(如原始佛教部派、大乘早期经典)在语言上的差异与联系。 第二章:梵语与巴利语的基石: 追溯佛教文本最初的语言载体——吠陀梵语及其中期演变而来的佛陀时代所使用的俗语(后被规范为巴利语)。分析巴利语作为早期佛教文本主要记录语言的特点,包括其音韵系统、词汇构成、语法结构上的特点,以及相较于古典梵语的简化与革新。简述汉译佛典在早期翻译过程中对梵语词汇和概念的承接与改造。 第三章:核心词汇的语义场分析: 选取早期佛教文本中出现频率极高且承载关键概念的词汇,如“无我”(anattā/anātman)、“涅槃”(nibbāna/nirvāṇa)、“业”(kamma/karma)、“缘起”(paṭiccasamuppāda/pratītyasamutpāda)、“空”(suñña/śūnyatā)等。运用语义场理论,分析这些词汇在不同文本、不同语境下的细微语义差别、引申意义以及与其他相关词汇构成的语义网络。 第四章:语法结构的演变与逻辑: 考察早期佛教文本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如动词的态、时、语态,名词的格、数、性,以及句子结构的特点。分析一些在现代语言学看来“非典型”但却承载特定佛教思想的语法结构,例如否定句的特殊用法、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等。探讨语法结构如何服务于佛教的逻辑推理和教义阐释。 第二部分:语用与释义——文本的生命与意义的生成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文本的实际使用及其意义的生成过程,揭示语言在佛教传播中的动态作用。 第五章:修辞手法与劝诫的力量: 分析早期佛教文本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譬喻、象征、排比、反问、叠句等。探讨这些修辞手法的出现如何增强文本的说服力、感染力,以及它们在传达深奥教义时所起到的辅助作用。例如,如何通过生动的比喻解释“无常”或“轮回”的概念。 第六章:翻译的挑战与创造: 聚焦早期汉译佛典的语言现象。分析译者在面对梵语或巴利语文本时所面临的挑战,如概念的不可译性、文化语境的差异等。深入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如音译、意译、意译兼音译,以及为了适应汉语言习惯和中国本土思想而进行的语言改造和概念重塑。通过对比不同译本,揭示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博弈与意义生成。 第七章:语境与意义的多重奏: 强调语言意义的语境依赖性。分析同一词语在不同章节、不同类型文本(如对话、讲经、戒律规定)中的实际意义。探讨文本的内部语境(上下文)以及外部语境(历史、文化、宗教背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词语和句子的具体含义。以“心”或“识”为例,考察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多层含义。 第八章:语言的程式化与教义的固化: 探讨早期佛教文本中一些固定句式、程式化表达的出现。分析这些程式化语言如何在口头传播和书面记录的过程中,帮助记忆、传承和巩固核心教义。考察这些语言模式如何成为佛教徒共同的认知框架和交流工具。 第九章:词汇的演变与概念的深化: 考察早期佛教文本中部分词汇意义随时间推移或在不同宗派影响下发生的细微变化。分析这些词汇演变如何反映佛教思想的内部发展和概念的不断深化。例如,探讨“我”的概念在不同部派中出现的微妙差异。 第三部分:对话与辨析——语言学视域下的佛经诠释 本部分将本书的分析方法延伸至更广泛的佛经研究领域,探讨语言学视角在佛经诠释中的价值。 第十章:语言学工具在佛经研究中的应用: 总结本书所使用的语言学方法(如语料库分析、词汇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等)在理解和研究佛经文本中的独特贡献。强调语言学分析如何超越字面意义,揭示文本背后的思维模式、论证结构和情感表达。 第十一章:历史语言学与佛教文本的溯源: 讨论历史语言学方法在辨析佛经文本早期形态、追溯其语言源流方面的作用。例如,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如梵语、巴利语、藏语、汉语)中佛教词汇的对应关系,推断其原始面貌,以及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 第十二章:当代语言学理论与佛经意义的再诠释: 探讨当代语言学理论(如认知语言学、叙事学、话语分析等)如何为佛经的现代诠释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例如,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解佛陀的譬喻和教诲,或如何运用话语分析理解经文中的对话和辩论。 第十三章:结论:语言的深邃与智慧的流传: 回顾全书的研究成果,重申语言作为承载和传播佛教思想的根本载体的重要性。强调对佛经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佛陀及其弟子的教诲,更能体悟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和历久弥新的生命关怀。本书旨在打开一扇全新的窗口,让读者从语言的深度去感知佛法的博大精深。 本书特点: 视角独特: 抛开宏大叙事,聚焦文本的微观语言层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佛经研究视角。 方法严谨: 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佛经文本进行科学、系统、深入的分析。 论证扎实: 选取经典佛经原文作为语料,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比较,提出富有洞见的论点。 拓展性强: 研究方法和结论不仅适用于早期佛教文本,也为其他经典文本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可读性高: 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注重语言的清晰表达,力求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 本书适合对佛教语言学、文本分析、经典研究、比较宗教等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学生以及对佛经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开启佛经语言智慧之旅的邀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总是能够展现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他不满足于简单的复述和继承,而是积极地探索不同的解释路径,并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鼓励思考、挑战既有框架的写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它促使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质疑、去比较、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模型。这种对思维深度的挖掘和拓展,远比单纯的知识点积累更有价值,可以说,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之门。

评分

初读之下,我发现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非同一般,行文流畅,逻辑严密,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他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将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念,用一种既保持了原汁原味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其精妙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引证所折服。作者的文笔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洞察力和温度,让人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前辈进行深入的对话。这种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论述变得引人入胜,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让人爱不释手。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墨色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设计上的用心,体现了出版者对这部作品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廉价的时代,能看到这样一本用心制作的书籍,着实难得。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不禁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对知识的一次珍视。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极为巧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思维脉络。每一个章节之间的过渡都显得十分自然,仿佛是精心编排的乐章,层层递进,将复杂的体系逐步解构,最终汇集成一个完整而有力的论述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他不仅关注局部的细节,更能将这些细节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审视和解读。这种布局上的精妙,使得读者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时,始终能保持一种清晰的方向感,不会在浩如烟海的知识点中迷失方向,真正体会到一种结构美学。

评分

整体而言,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纸面上的篇幅。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知识场域,在这个场域里,读者可以进行一次深入而充实的智力探险。我感受到了作者在选题和论证过程中所倾注的巨大心血和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与活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显著的充实和梳理。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著作,对于任何对相关领域抱有严肃探究之心的人来说,它都是案头必备的一本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