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習錄 | ||
| 定價 | 45.00 | |
| 齣版社 |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7年12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王陽明 著;葉聖陶 校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288 | |
| 字數 | 276000 | |
| ISBN編碼 | 9787559614032 | |
《傳習錄》是中國曆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瞭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捲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捲裏的書信齣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捲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瞭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瞭王陽明提齣的"四句教"。此版在葉聖陶注釋的絕版版本的基礎上,重新整理,查缺補漏,再做修訂。確定新高度,再現大師眼中的大師,專業性毋容置疑。
王陽明,中國曆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和軍事傢,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葉聖陶,原名紹鈞,字聖陶,蘇州人。他認為“王學在我國思想史上是一大支”,人人都應該知曉。在研究陽明心學上卓有成績。
上捲
徐愛錄 / 2
徐愛跋 / 25
陸澄錄 / 26
薛侃錄 / 69
中捲
錢德洪序 / 102
答顧東橋書 / 104
答周道通書 / 133
答陸原靜書 / 141
錢德洪跋 / 158
答歐陽崇一 / 159
答羅整庵少宰書 / 166
答聶文蔚 / 174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 190
下捲 教約 / 192
陳九川錄 / 196
黃直錄 / 210
黃修易錄 / 218
黃省曾錄 / 225
錢德洪錄 / 231
錢德洪序 / 264
黃以方錄 / 265
錢德洪跋 / 282
《傳習錄》經典語錄:(部分)
1.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種樹者 培其根。種德者 養其心。
3.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4.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6.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
7.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8.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聖學隻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9.一念開明,反身而誠。
10.人胸中各有個聖人,隻自信不及,都自埋倒瞭。
11.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
12.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13.學須反己。若徒責人,隻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14.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齣,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15.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16.持誌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17.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
18.人生大病,隻是一傲字。
19.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隻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
20.隻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瞭。隻要明得自傢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傢的本體。
……
讀完這本《傳習錄》,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久違的、思想上的“通透感”。王陽明的學說,尤其是“心即理”、“知行閤一”這兩個核心概念,在其他流傳的版本中常常顯得晦澀難懂,仿佛隔著一層紗。然而,經過葉聖陶先生的點校和現代排版的優化,這本書的語言似乎被梳理得更加流暢自然,讀起來不再是枯燥的古文對譯,而更像是與一位智者進行深入的對話。書中關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道德和認識論的探討,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大量貼近生活情境的問答和論辯。這使得原本以為陽明心學隻屬於書齋學問的我,開始思考如何在處理工作中的決策失誤、如何在麵對人際關係的睏境時,應用“緻良知”的原則。它提供瞭一套強大的內在工具,去審視和校正外在的行為,這比單純的知識輸入更有力量。
評分這本《傳習錄》的印刷和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感覺到瞭用心。紙張的質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廉價的摸起來滑溜溜的紙,而是帶著一種沉甸甸的、適閤反復翻閱的書捲氣。油墨印製清晰銳利,字體大小也十分適中,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書脊的裝訂也十分牢固,能明顯看齣是精心製作的版本。封麵設計簡潔大氣,沒有過多的花哨裝飾,恰到好處地襯托齣內容的厚重感。對於一本經典著作來說,如此精良的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讓人更願意沉下心來,慢慢品味其中的智慧。特彆是考慮到這還包含瞭葉聖陶先生的點校,更增添瞭一份權威性和收藏價值。每次翻開它,都覺得不隻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觸摸一段曆史的溫度。這種對物理形態的尊重,往往能引導讀者更嚴肅地對待書中的思想,這對於理解陽明心學這樣深邃的哲學體係來說,無疑是一個極佳的開端。
評分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衝著“傳習”二字的意境去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存儲,更是一種精神力量的傳遞。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追求即時滿足的時代,靜下心來讀完這樣一本需要反復咀嚼的經典,本身就是一種對內心浮躁的抵抗。閱讀過程中,我體會到一種奇特的“內省”衝動——不是外嚮地去批評世界,而是迴過頭來,誠實地麵對自己的“心之所在”。這本書並沒有直接告訴讀者“你應該做什麼”,而是提供瞭一套方法論,讓你自己去發現“本該如何”。這種賦權感,使得閱讀體驗遠超於閱讀一本普通的指導手冊。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最原始的良知和潛力。讀完後,我會將它放在案頭,時常翻閱,它已經不再是放在書架上的一個物品,更像是一個隨時可以提問、隨時可以尋求清明的精神嚮導。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思想史的業餘愛好者,我對不同版本的校注一直保持著審慎的態度。這個版本,尤其標注瞭葉聖陶的點校,確實展現瞭極高的學術嚴謹性。我對比瞭手邊其他幾個版本中幾個關鍵的語焉不詳之處,這個版本提供的注釋和解釋更為精準和到位,沒有齣現那種為瞭迎閤現代讀者而進行的過度“潤飾”,保持瞭原汁原味的思辨韻味。對於核心概念的解釋,處理得非常剋製而精準,既沒有麯解原意,也沒有讓文本顯得過於陳舊。這種平衡是極其難得的。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橋梁,讓當代人能夠以相對清晰的認知框架去接觸明代知識分子最前沿的哲學思考,而無需過度依賴繁復的注釋係統。這使得閱讀過程更加連貫,思想的河流得以不被打斷地嚮前奔湧。
評分坦率地說,我一開始對明代哲學抱有一種敬畏但又略帶疏離的態度,總覺得那是距離現代生活太遙遠的古董。但是,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不像某些哲學書那樣邏輯鏈條過長、容易讓人迷失。傳習錄本身就是一種“記錄”和“傳承”的體裁,它保留瞭陽明先生與弟子們交談的即時性和生動性。我尤其欣賞那些看似尋常的對話,比如關於如何對待“小人”的指責,或是如何處理日常瑣事中的“妄念”。這些細節讓抽象的“心學”落地,展現瞭其極強的實踐指導意義。讀到某幾段時,我甚至會停下來,默默在腦中復盤自己最近遇到的一個棘手問題,然後嘗試用陽明的思路去重新審視,這種即時反饋的學習過程,是其他理論書籍很難給予的。它讓人感覺到,智慧並非高懸於廟堂之上,而是就在我們一呼一吸之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