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 书名: | 善治-新加坡微观察 |
| 作者: | 曹雨真 | 开本: | |
| YJ: | 62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5-04-01 |
| 书号: | 9787302394068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曹雨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MPA,从事文化传播与交流工作。曾为联合早报网和新华网相关频道撰写专栏,通过细节处的城市观察和公共治理特色观察,为读者提供多维视角,分享多元信息和务实理念。作品主要为2012—2013年专栏文章和研究随笔的结集。 精彩导读 一道书香的诱惑
【2012-11-12】
人与图书馆充分交融,泡图书馆成为一种享受。这道“书香的诱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变为注册读者,每年有数倍于城市人口的到访人次。
有人说,SJ上Z壮丽的宫殿,是藏书Z多的图书馆。对于南洋理工大学的同学,校园Z美的宫殿,应是李伟南图书馆。它位于校园坡地的高处,上下贯通五层。弧状造型,D特而大气,巨型空间,充盈而明亮。坐在环形落地窗前,校园葱茏尽收眼底。这里是宁静的处所,阅读修习处连咳嗽一声都不好意思;这里也是动感的地带,在电子区域,除了上百台普通电脑,还有供多人同时浏览的三屏联机,有供小组讨论的视频投影角落,和偌大屏显的电子报刊。这里的空调温度低得足以让人清醒无眠,而不间断供应的热水和紧邻餐厅热乎乎的饭菜又足以让人留得下来。尽管无缘这里的英文理工科藏书,我还是慢慢成为它的常客,像别人泡吧一样,泡上了图书馆。
常去李伟南图书馆,带着从中文图书馆借来的书。中文图书馆J在教学楼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感受之后也颇为吃惊。一是没想到书可以放这么多。空间不大,书量不小,图书架一个挨着一个,没有常规的间距。人们找书怎么办,先开方向盘,原来图书架下有活动轨道。二是没想到借书还书都自己动手。先在网上查阅,通过作者、书名和关键词等搜索,找到书的编码后依次对应书架位置。还书时,扔进图书馆外墙上带有自动扫描的窗口即可。三是没想到图书这么离不开电脑。借书前可上网查阅,书不在可网上预约,借书后临限未还,会收到提示邮件,选择还书或续借。令人汗颜的是,在掌握这套操作系统前,常需请教年纪不轻的图书管理员,一头花白的头发,运用起电脑来得心应手。想起近前流行的段子,57岁的图书管理员焦灵花成为SJ麻将GJ,曾为解放军某部图书管理员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图书管理员这个职业,千万不可小看,哈。
早已慕名LGY先生的《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一书,中文版面世后,媒体纷纷报道,老师大力推荐。如此热门书籍,能在中文图书馆借到吗?不出所料,馆存的几本都已借出。D一次尝试网上预约,做好了耐心等待的心理准备。令人惊喜的是,半月后的YT,打开邮箱,便跳出图书馆的通知,请去办理借阅手续。捧着这本被管理员特地加上保护膜的图书,一边感受它的热度,一边慨叹它的流转效益。它在我处的借阅周期稍长了点,感兴趣的同学又让它停留多日。但是因等来不易也倍加珍惜,D它回到图书馆时,完璧如初。
正D我为身在校园拥有美妙宫殿而深感庆幸时,外出考察更见识了这个城市的宫殿群落。2005年落成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位于市中心,高16层,楼层中建有花园,据说其运行比普通建筑节省约80%的能源,以其环保、美观和低成本的结合,获得新加坡绿色建筑认证Z高的“白金奖”。其实,它的ZY更在于主业领域,XJ的信息技术,高水准的人性化服务,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提供了完美的读者体验。自动化更进一筹,图书馆大厅一字排开的电脑供借书人扫描,电脑自动识别图书并作记录,读者借一本书平均只需二三秒钟。上文提到的还书体验,也是来自它耗费巨资引进的射频技术,图书馆外墙上的“bookdrop”,意思是把书一丢J行了,让整个还书过程在瞬间完成。如此一来,不论图书馆是否开馆,读者YT24小时都可还书。而且不论在哪里借的书,可以还到新加坡的任何一家图书馆。
任何一家,是指这个城市拥有的5个区域图书馆、23个社区图书馆、10个社区儿童图书馆、10个学校和学术馆、14个政府特别服务馆,和计划中的100所邻里图书馆。它们多位于地铁站附近、商业中心和闹市区,人们信步可至。这些社区和专业图书馆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赞叹,“太有亲和力了”,成人和小孩都能安得其所,乐享其中。
图书馆无疑是一个公共文化项目,可是狮城的图书馆体系却有媲美成功商业项目的业绩,并入选哈佛MBA案例。图书馆遍布岛国,与人们近在咫尺;XJ的科技手段,借还书方便到Z简;人与图书馆充分交融,在图书馆成为一种享受。这道“书香的诱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变为注册读者,每年有数倍于城市人口的到访人次。如果新加坡政府是这个项目的CEO,那么经营战略和目标是什么?打造SJYL的公共图书馆与信息咨询系统,鼓励人民终身学习,“知识的积聚和交流将产生新的知识,新知识的运用将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从而使新加坡在D代知识经济中分享收益”。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假矣。
古往今来,国人皆尚读书。但是有媒体报道,中国也在成为SJ上年人均读书量Z少的国家之一。近年来,GN城市的公共文化工程拔地而起,省、市级图书馆不乏宏伟建筑,有的成为醒目的城市地标,不同程度造福了D地百姓。不过着眼持续发展,有一些问题如,图书馆是否承载更大的价值意义,在民生工程中体现投资未来;图书馆是否CY它的物质呈现,在建筑体外有更重要的网络体系;图书馆是否发挥政府投入的Z大效益,用成熟的商业理念实现拥有读者的公共目标,值得管理者深思。
…… 目录 D一部分 细节处的城市观察
细节处的城市观察
行走狮城“一卡通”
美哉百万“绿巨人”
没有蚊子的夏日
德士是您的车队
为何行人是老大
为何行人是老大(续)
一道书香的诱惑
穿梭在两个SJ的人(一)
穿梭在两个SJ的人(二)
穿梭在两个SJ的人(三)
机场Z爱是樟宜(一)
机场Z爱是樟宜(二)
GJ名校面面观(一)
GJ名校面面观(二)
GJ名校面面观(三)
小贩中心大民生
文明其实很简单
吞云吐雾的代价
阳光总在风雨后
体育引导健KS活
在那兰花盛开的地方
小有小的发展逻辑
东西兼容的乐龄社会
求人不如求己
D二部分 公共治理特色观察
关于务实的故事--新加坡公共决策的特色观察
如果政策是不受欢迎的--新加坡公共政策执行的特色观察
像“瑞士腕表”一样运转--新加坡公共部门的执行力观察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目录
。。。。。。。。。。
《潮涌狮城:新加坡的治理之道与社会肌理》 新加坡,这座花园城市,以其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蓬勃发展的经济活力以及和谐共处的多元文化而闻名于世。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究竟是什么力量驱动着这个岛国不断前行?是怎样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智慧,铸就了其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潮涌狮城:新加坡的治理之道与社会肌理》并非一本详尽描绘新加坡宏大叙事的百科全书,也非简单罗列政策表格的官方报告。它是一系列深入肌理的微观观察,旨在剥离那些宏大叙事下的具体实践,从细微之处洞察狮城治理的脉络与新加坡社会的鲜活肌理。 本书以一种“近观”的视角,试图捕捉新加坡在不同面向展现出的独特气质。我们不是在追溯历史的源头,也不是在预测未来的蓝图,而是着眼于当下,观察那些具体的人、事、物,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新加坡这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运作,又如何共同构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景。 城市规划与生活空间的精巧设计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向来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但我们关注的并非仅仅是那些宏伟的摩天大楼或绿意盎然的滨海湾花园。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空间,观察组屋(HDB flats)社区的日常生活如何被精巧地组织起来。从社区中心的活动安排,到居民委员会的运作,再到不同族裔邻里之间的互动,我们试图呈现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图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共同支撑着新加坡社会的稳定与居民的高度认同感。 我们将探究新加坡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平衡人口密度与生活品质。例如,公共交通系统的智能化运营,如何让通勤成为一种高效而便捷的体验;绿化空间的巧妙布局,如何将自然融入都市的钢筋水泥之中,为市民提供休憩与交流的场所;甚至连垃圾处理与回收系统的精细化管理,也折射出新加坡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对环境的高度重视。这些并非是惊天动地的政策宣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共同构筑了新加坡令人称羡的城市生活。 多元文化交融与社会凝聚力的构建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社会构成呈现出高度的多元化。华族、马来族、印度族以及其他族裔的居民在此共同生活,如何化解潜在的矛盾,实现和谐共处,一直是新加坡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书将不回避这一挑战,而是通过对具体社会现象的观察,来理解新加坡在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我们将观察不同族裔节日的庆祝方式,探究它们如何在公共空间中得以呈现,又如何成为连接不同社群的桥梁。在教育体系中,如何平衡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又强调共同的公民意识?在公共服务领域,如何确保所有族裔都能公平地获得资源与机会?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在维护社会凝聚力方面所展现出的审慎与智慧。 我们还将关注那些“非官方”的社会互动。在街头巷尾的小贩中心,不同族裔的食客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其乐融融;在社区组织举办的跨族裔活动中,人们放下隔阂,共同参与。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新加坡社会肌理活力的体现,也是其社会凝聚力得以维系的微妙之处。 经济发展模式的微观实践 新加坡经济的成功毋庸置疑,但其背后的驱动力并非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宏大战略。本书更希望通过对具体经济现象的“微观解剖”,来展现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层面。 我们将聚焦于那些推动新加坡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行业,例如,高科技产业的生态构建,不仅仅是吸引外资,更在于如何培养本土的创新能力,如何建立起完善的研发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在服务业领域,例如金融、旅游、医疗等,新加坡是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服务标准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全球的顶尖企业和人才?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审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微妙平衡。政府在保障民生、提供福利方面的角色,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具体地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例如,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如何通过公积金制度的杠杆作用,让大多数新加坡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住房,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制度设计和执行细节?教育体系如何为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提供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 治理理念的具象化呈现 新加坡的治理模式常被提及,但其“治”的内涵远不止于高效的政府运作。本书将试图从更广阔的维度来理解新加坡的治理理念,并将其具象化为具体的社会实践。 我们将观察政府部门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从交通信号灯的智能调度,到公共卫生监测的实时响应,再到税务申报的便捷化,这些都体现了技术在提升治理效能方面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新加坡政府在“软治理”方面的努力。例如,通过媒体宣传、国民教育等方式,如何塑造国民的公民意识和集体认同?在处理社会争议和民意诉求时,政府又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寻求共识? 本书并非试图为新加坡的治理模式贴上“完美”的标签,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深入观察其运作机制,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微观层面的细致描摹,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新加坡这座城市的脉搏,理解其独特的治理之道,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潮涌狮城:新加坡的治理之道与社会肌理》是一次关于观察与理解的旅程。它邀请您一同深入新加坡的肌理,从细微之处,感受这座城市的潮起潮落,品味其治理的智慧,以及那份在多元交融中形成的独特生命力。这不是一场宏大的论述,而是一系列真切的片段,希望能够勾勒出新加坡社会发展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生动细节,以及那些驱动着这座城市不断前行的无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