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在本書中,剋裏希那穆提以素有的親切態度,為讀者循序漸進地探索應如何具足自身的能量,去照徹光明自性。剋氏強調觀察的重要性,認為隻有透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纔是真正的解脫行動。不論他人有多麼老練、聰明、博學或是神聖,也不能點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透過自己的領悟和冥想將它點燃。
作者介紹
吉杜·剋裏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5.12~1986.2.16),是近代首位用通俗的語言,嚮西方全麵深入闡述東方哲學智慧的印度哲學傢。對西方哲學和宗教領域産生過重大影響。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被印度佛教徒肯定為“中觀”與“禪”的導師,而印度教教徒則承認他是徹悟的覺者。他一生走訪全球70多個國傢,他的演講被輯錄成超過80本書,並被翻譯成超過50種語言。包括美國、印度,歐洲和澳洲等全球範圍內都設有剋裏希那穆提基金會及學校,緻力於推廣剋氏慈悲而博大的人性理念。
目錄
1111部分 具足自身的能量
3 / 不要以人類的思維方式思考
6 / 心的寂靜
11 / 全心全意地傾聽
16 / 活在善意裏
21 / 為什麼人類無法徹底良善?
25 / 點亮自性之光
30 / 潛意識的問題
34 / 秩序意味著美
38 / 探索實相
42 / 美德之美
47 / 匯集所有的能量
53 / 時間的chao越
57 / 生活的秩序
62 / 冥想的來龍去脈
68 / 何謂宇宙創生?
73 / 從慈悲中産生智慧
di二部分 光明自性的照徹
81 / 不通過意誌力而行動
94 / 已知與未知的和諧
103 / 神聖的人生
112 / 從空寂中觀察萬物
120 / 開悟並非不變的狀態
131 / 追尋的終點
140 / 純然的觀察
151 / 他人無法帶給你光明
165 / 思想的局限
編輯推薦
◎當他進入我的屋內時,我禁不住對自己說:“這絕對是菩薩無疑瞭。”——紀伯倫
◎他是我知道的能完全摒棄自我的人,和他相識是人生十分光榮的事!——亨利·米勒
與哲人一起冥想,找齣真實的自我。
因為我們心中無光,所以纔總是依賴他人,仰仗quan威。
而光不是他人能給予的。唯有深入探索自我的真相,纔能點亮你自己的光。
本書結集瞭剋裏希那穆提過去未曾發錶過的演講錄。在書中,剋氏揭露瞭理想、準則、依賴、執著和渴求經驗的真相,不厭其煩地帶領我們探索思想的本質。我們所受的教育總是在製約我們,讓我們朝某個特定的方嚮思考,從而讓我們的心失去瞭空間。但是,我們的心需要空間,而全心全意地覺知,就是一種沒有任何方嚮感的空境。
譯者鬍因夢(颱灣著名影星,放棄演藝事業、用幾十年的時間來譯介剋氏的著作)認為,這本頁數不多、平易近人的作品是她閱讀和譯介過的剋氏著作中體大精深的代錶之作。書裏沒有瑣碎的對談,沒有寫景的散記,從頭至尾都是追根究底式的洞見與推理。讀者若想精選齣一本剋氏思想入門書,本書可謂上乘之選。
在綫試讀
冥想的來龍去脈
如果智力發展到,愛是不可能如朝露一般翩然而至的。但是我們的文明一直都崇拜智力,因為它創造齣瞭上帝、理想和教條。愛是不是意識的一部分?當忌妒齣現時,愛能不能存在?當你執著於妻子、丈夫或孩子時,愛存不存在?如果你的心一直在迴憶美好的性經驗,你的心中會有愛嗎?請深入地探索一下。因為你的心中沒有愛,這個世界纔會那麼混亂。
如果想巧遇這份愛,整個意識活動必須靜止下來:你的忌妒,你的敵意,你的野心,你對地位的渴求,你想變得更好、更高尚、更有權力—譬如想升官,想在生意上、政治上、宗教上掌握大權,或者想掌控你的妻子、丈夫或孩子。隻要自我中心的傾嚮一齣現,愛就不見瞭。而整個存檔的過程正是一種自我中心的傾嚮。痛苦的止息便是慈悲的開始,然而,我們一直將痛苦視為進步的手段。相反,痛苦一旦止息,那個無限的境界就齣現瞭。
我們必須有空間,不隻是物質界的空間,還有內心的空間,這意味著心不能被占滿。我們的心永遠都是滿的:“我該如何纔能停止喋喋不休的妄念?”“我必須有空間。”“我必須安靜。”傢庭主婦忙著在廚房裏燒菜,忙著照顧小孩,虔誠的信徒忙著追尋上帝;男人為事業、性、工作、野心、地位而忙碌。我們的心完全被占滿瞭,裏麵一點兒空間都沒有瞭。
我們在生活裏建立起的秩序,不該通過修煉和掌控得來,我們已經很理智地認清,隻有瞭解瞭混亂之後,秩序纔會齣現。我們必須為生活和關係帶來秩序,因為生活便是在關係中的行動,生活就是關係的互動。如果你跟妻子、丈夫和孩子的關係—不論遠親或近鄰—都無法和諧,那麼你就難以達到冥想的境界。如果生活一團混亂,你卻去打坐冥想,你一定會陷入幻覺中。如果你認真生活,心自然會井然有序—不是暫時的秩序,而是的秩序—這份秩序和宇宙秩序是息息相關的。宇宙秩序便是日落月齣,傍晚時分天空呈現非凡之美。透過望遠鏡去觀察宇宙天相,這並不是真正的秩序。當你在生活裏建立起秩序時,這份秩序就會跟宇宙産生不可思議的聯係。
我們的心一旦被占滿,秩序就不見瞭,空間也消失瞭。心如果充滿煩惱,它如何能擁有空間呢?如果想擁有內心的空間,當煩惱産生時,你要立刻消解掉它。這就是冥想所要下的一部分功夫—不把問題日復一日地拖延下去。心不被占據並不意味著人的不負責、遊手好閑。相反,隻有當你的心不被占滿時,你纔會留意自己的責任是什麼。被占滿的心往往充滿著睏惑,如此一來,責任就變成瞭一件醜陋的事,變成瞭一種罪惡感。不要問我心“如何”纔不會被填滿,因為“如何”暗示著方法、修行體係或教條。其實,隻要你真的認清或洞悉到被占滿的心是不自由的,沒有空間的,而且是具有破壞性的,它自然會安靜下來。
接著,我們要談一談全心全意地覺察這件事。你現在有沒有在全心全意地聽?覺察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你真的在全心全意地覺察,你的自我中心感就會消失。如果你很想讓自己全心全意地覺察,這個狀態就無法持續下去。能持續下去的通常都是不覺察的狀態。當你在全心全意地覺察時,你一定在留意地傾聽,而那種狀態之中並沒有一個“我”在那裏說:“我在聽,我在看,我在學習。”存在的隻有一種巨大無邊的整閤感,也就是純然地看,純然地聽,純然地學習。在那種全觀的狀態之中,沒有任何思維活動。這種全觀的狀態是無法刻意維持的。譬如,念頭說它想要弄清楚如何纔能達到那種全觀的狀態,但是渴望自己能全觀的思維活動,不就是一種不再全觀或缺乏覺知的狀態嗎?意識到自己不在覺察便是一種覺察瞭。你瞭解瞭嗎?
心必須擁有寬廣的、無邊無界的空間,而這隻有在喋喋不休的妄念停止瞭,煩惱在當下被消解掉而不再産生時,它纔會齣現。自我中心感一旦消失,你的心就空瞭。隻要自我中心感一齣現,心便産生瞭局限。空寂意味著沒有中心點,所以它是無邊無界的。全觀暗示著匯集所有的能量去聽,去看,而其中是沒有中心點的。然後,心纔能井然有序,沒有恐懼。這樣的心已經止息瞭痛苦,並且充分理解瞭欲望的本質,將其歸於正確的位置。接下來的問題則是,一顆徹底空寂的心具有何種品質?這裏指的不是如何達到寂靜,如何擁有一顆安詳的心—我們要探討的是,一顆chao越時間、徹底安靜下來的心,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兩個音符之間會齣現靜音,兩個念頭之間會有空當,兩個行動之間也會有暫停的時刻,兩場戰役之間一定會有休戰,夫妻之間的爭執也會暫時停止。我們所說的那種空寂,當然不是上述的這些狀態,因為這些狀態都是暫時齣現、不久又會消失的空當。我們現在所說的空寂不是由思想刻意製造齣來的,隻有當你全盤理解瞭存在的真相之後,它纔會齣現。在這份理解之中不再有任何問題,也不再需要解答,其中沒有挑戰,更沒有追尋,一切活動都止息瞭。在那份空寂之中,隻有巨大無邊的靜謐感、美以及不可思議的能量。然後,永恒的聖境就齣現瞭,它既不是文明的産物,也不是思想的産物。
這便是冥想的來龍去脈。
坦白說,市麵上很多打著“東方哲學”旗號的書籍,往往為瞭追求意境美而犧牲瞭邏輯性,讀起來讓人感到飄忽不定,抓不住重點。但《點亮自性之光》則完全不同,它的語言雖然蘊含著哲學的厚重感,但錶達卻異常清晰有力,充滿瞭精確的洞見。作者在推導剋氏核心觀點時所使用的推理鏈條,嚴密得令人贊嘆。他擅長將抽象的形而上學概念,通過精妙的比喻和日常的實例進行落地,使得那些高懸空中的真理變得觸手可及。例如,書中對於“內在權威”的闡述,摒棄瞭所有外在的依傍,直接指嚮個體意識的覺醒,這種自洽的邏輯結構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對於那些追求理性思辨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證明瞭深刻的東方智慧同樣可以建立在清晰、有力的邏輯基礎之上。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東方智慧認知的一扇全新的大門。我一直對印度的哲學體係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大多書籍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流於錶麵的泛泛而談,讓人難以深入。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印象。作者以一種極其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將那些復雜難懂的剋裏希那穆提(K)思想體係進行瞭係統化的梳理和闡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心智的局限性”和“觀察與覺知”這兩個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是羅列概念,更像是在引導你進行一場深刻的內在探索。文字的編排很有層次感,從基礎的概念建立到更深層次的哲學推演,每一步都走得穩健而有力,讓人感覺自己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與作者進行一場智力上的對話。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日常生活的角度都發生瞭微妙的轉變,對許多曾經睏擾我的問題,忽然有瞭豁然開朗的感覺。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世界和理解自我的新範式。這種追根究底的探討,對於真正渴望心靈成長的人來說,是無價的寶藏。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其深刻的“還原性”。它仿佛擁有某種魔力,能將我們被社會規範和固有觀念層層包裹的心靈,一層層剝開,直至露齣最本質的光芒。作者在論述如何實現心靈的“淨化”時,並沒有提供一套僵硬的“修行手冊”,而是聚焦於“認清”——看清我們是如何被製約的,看清心智的運作機製。這種不提供答案、隻提供洞察的方法,纔是最徹底的解脫之道。我欣賞它這種“反教條”的姿態,它鼓勵讀者成為自己思想的審判官,而不是盲目的追隨者。通讀全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完成瞭一次全麵的“心智排毒”,那些長期積纍的雜念和恐懼,在清晰的洞見麵前,顯得如此不堪一擊。這是一本需要被珍藏,並時不時拿齣來重溫的經典之作,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之光閃現。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身心靈成長領域的愛好者,我必須說,這本書在哲學深度上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高度。它絕非那種快餐式的“心靈雞湯”,而是真正深入到剋氏思想的根基,去探討意識、自由以及存在的本質。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他沒有迴避剋氏思想中那些最尖銳、最難以被世俗觀念接受的部分,反而將其作為論證的基石,層層遞進地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這種“追根究底式”的寫作風格,讓讀者必須放慢腳步,反復咀嚼其中的深意。書中的許多段落,我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腦海中進行多次的復盤和消化,纔能真正領會其精髓。這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速閱讀的讀者來說,或許會是一個挑戰,但對於真正想在精神層麵上有所突破的人來說,這種投入絕對是值得的。它像是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我們習慣性的思維誤區,直指問題的核心。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妙,它成功地平衡瞭“入門友好度”和“思想深度”之間的張力。對於初次接觸東方哲學或者剋氏思想的讀者,它提供瞭足夠的背景鋪墊和基礎概念解釋,使得復雜的術語和概念不再是難以逾越的障礙。然而,它的“上乘之選”的定位也毫不含糊,一旦建立起基礎,作者便開始引領我們進入更高階的思辨領域,探討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實現真正的“淨化心靈”。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引用和解讀原典時的那種剋製與尊重,他既沒有過度詮釋,也沒有將其神化,而是以一種非常現代且理性的視角進行分析。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的與其說是一種教導,不如說是一種同行者之間的真誠交流,共同探索真理的旅程。這種溫和而堅定的引導,讓我在麵對深奧議題時,也充滿瞭探索的勇氣和樂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