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笛卡爾的人類哲學 | ||
| 作者 | (法)笛卡爾,唐譯譯 | ||
| 定價 | 29.80元 | ||
| ISBN號 | 9787553420400 | ||
| 齣版社 | 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
| 齣版日期 | 2013-06-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 | |
| 插圖 |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 《外國哲學名傢叢書:笛卡爾的人類哲學》將對笛卡爾在哲學研究上所取得的碩果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主要內容包括: 方法論 笛卡爾認為,方法論本身就是一門具體的科學,並提齣瞭笛卡爾“方法論”裏的個內容——“普遍懷疑”。在“普遍懷疑”的基礎上,笛卡爾進一步敘述瞭“直觀與演繹”等具體的方法論原則。 天賦觀念論 “天賦觀念論”是笛卡爾的重要理論之一,也是笛卡爾哲學乃至唯理論哲學的基礎。在笛卡爾看來,科學之所以是科學,是因為它是由清楚明白的、無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而來的科學體係。但是,這些清楚明白、無可置疑的基本原理不可能來源於感覺經驗,而隻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觀念。笛卡爾在根據觀念的來源對觀念進行分類的時候說:“在這些觀念中間,我覺得有一些是我天賦的,有一些是從外麵來的,有一些是由我自己製造齣來的。”這實際上就是說,這三類觀念對應著三種心理功能,外來的觀念依賴於感覺;虛構的觀念藉助於想象;而天賦觀念則齣於純粹理智。 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 “上帝”是笛卡爾哲學的中心範疇之一。笛卡爾認為,上帝是宇宙之根,世界之根,人類之根。上帝就是人類認識的基礎,正因為上帝就是“根”,所以人類要想真正認識這個世界,就須認識上帝。 “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是整個笛卡爾哲學體係的基石。正是在“我思,故我在”這一命題的基礎上,笛卡爾從確立精神實體“我”開始,一步一步證實瞭靈魂和精神的存在,證實瞭上帝的存在和物質實體的存在。這些內容正是笛卡爾整個哲學體係的骨架,它們構成瞭整個笛卡爾理性主義哲學體係。 外部事物存在的證明 笛卡爾想方設法證明瞭上帝的存在。但是除瞭上帝之外,我們感官所能感受到的這許多事物又是怎麼迴事呢?笛卡爾是怎樣從我的存在證明上帝的存在,證明“外部事物的存在”的呢?實際上,笛卡爾在證明外部事物的存在的時候還得藉助於上帝。 心靈與身體的關係 笛卡爾利用二元論把物質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直接對立起來,認為物質和精神、心靈和身體是兩種絕然不同的實體。但是在無奈之下,笛卡爾又不得不承認,心靈與身體也是互相統一、互相作用的一對實體。 論世界 笛卡爾在“論世界”中,係統地闡述瞭他的物理學和宇宙學觀點。其主要內容包括:“感覺與産生感覺之事物”、“火焰中的光和熱”、“空氣”、“元素”、“一個全新的世界”和“人”…… 靈魂的激情 “靈魂的激情”是笛卡爾專門研究“人自身”、“人的肉體和靈魂的關係”、“人的激情和人的生理與心理的關係”以及“人的各種激情與倫理道德的關係”的著作。其標誌著笛卡爾哲學體係的終完成,是笛卡爾哲學精華的部分。 倫理規則 毫無疑問,笛卡爾是的哲學傢,但同時他也是現實的人,他也要學習、生活、與人交往……研究笛卡爾的倫理學,我們可以從笛卡爾為人處世的基本規則中,尋找和學習對我們有所裨益的東西,從而為幸福生活保駕護航、為成功添磚加瓦。 《笛卡爾的人類哲學》一書,是笛卡爾代錶作的精選譯本,反映瞭笛卡爾人類哲學的主要思想和理論。為便於讀者閱讀,我們對部分內容作瞭刪節,並適當加瞭小標題,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在保持笛卡爾理論原汁原味的基礎上,盡量展現笛卡爾博大精深的思想。衷心希望廣大讀者能夠領悟其中的真諦,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裨益。 |
| 編輯推薦 | |
| 作者介紹 | |
| 笛卡爾,1596年3月31日齣生於法國圖賴省拉艾市的一個貴族傢庭。笛卡爾從小體弱多病,母親病故後,笛卡爾在一位保姆的照顧下長大。 雖然體弱多病,但是笛卡爾從小就非常聰明,對周圍的事物充滿瞭好奇,父親見他頗有哲學傢的氣質,親昵地稱他為“小哲學傢”。但是,身為布列塔尼地方議會的議員,笛卡爾的父親還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夠成為一名神學傢。於是笛卡爾在8歲那年,便被父親送入法國的學校之一——拉弗萊什的耶穌會學校,接受古典教育。在耶穌會學校,體弱多病的笛卡爾受到瞭特殊照顧——不到學校上課,可以在床上讀書。在這期間,笛卡爾養成瞭喜歡安靜,善於思考的習慣。 1612年,笛卡爾從拉弗萊什的耶穌會學校畢業,同年去普瓦捷大學攻讀法學,並於1616年獲得博士學位。取得學位之後,笛卡爾暗下決心:今後不再於在書本裏求知識,而要嚮“世界這本大書”求教,以“獲得經驗”,而且要靠理性的探索來區彆真理和謬誤。 從此,笛卡爾便背離傢庭的職業傳統,開始探索人生之路。他棄筆從戎,藉機遊曆歐洲,開闊眼界。廣泛的遊曆以及軍旅生活對笛卡爾的思想和人生起到瞭重大的影響,笛卡爾的人生從此發生瞭巨大的轉變。尤其是下麵幾件事,對笛卡爾的影響尤甚: 一次,笛卡爾在街上散步,偶然間看到瞭一張數學題懸賞的啓事。兩天後,笛卡爾竟然把那個問題解答齣來瞭。但是笛卡爾在此次事件中的*收獲不是因為解齣試題而得到的奬金,而是他引起瞭當時的學者皮剋曼的注意。皮剋曼很欣賞這個年輕聰明的小夥子。於是,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皮剋曼嚮笛卡爾介紹瞭數學的*發展,給他講瞭許多有待研究的問題。在這期間,笛卡爾對自己的數學和科學能力有瞭較充分的認識。從此,笛卡爾以此為起點,開始認真探尋是否存在一種類似於數學的、具有普遍實用性的方法,以期獲取真正的知識。 1621年,笛卡爾結束瞭長期的軍旅生活,迴到法國。但是,當時正值法亂,於是,笛卡爾去荷蘭、瑞士、意大利等地旅行。1625年,笛卡爾又結束瞭遊曆生活,返迴巴黎。1628年,笛卡爾移居荷蘭。 移居荷蘭以後,笛卡爾正式開始瞭他的研究生活。在荷蘭期間,笛卡爾對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理學等領域進行瞭深入的研究,並通過數學傢梅森神父與歐洲主要學者長期保持密切聯係。他的主要著作幾乎都是在荷蘭完成的。 1628年,笛卡爾寫齣瞭《指導哲理之原則》。1634年,完成瞭以哥白尼學說為基礎的《論世界》。1637年,笛卡爾用法文寫成三篇論文《摺光學》、《氣象學》和《幾何學》,並為此寫瞭一篇序言《科學中正確運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論》,哲學史上簡稱為《方法論》,該年6月8日,這三篇論文在萊頓匿名齣版。1641年,笛卡爾齣版瞭《形而上學的沉思》。1644年,齣版瞭《哲學原理》等重要著作。 1649年鼕,笛卡爾應瑞典女王剋麗斯丁娜的邀請,來到瞭斯德哥爾摩,任宮廷哲學傢,為瑞典女王授課。由於他身體孱弱,不能適應那裏的氣候,1650年初便患肺炎抱病不起。 1650年2月11日,正是隆鼕,被譽為世界近代的哲學傢——笛卡爾在斯德哥爾摩的傢中病逝。 這一年,笛卡爾剛滿54歲。 |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呈現齣一種獨特的、近乎古典的莊重感,用詞考究,句式結構嚴謹,讀起來有一種在聆聽一位智者娓娓道來的感覺,沉穩而富有韻律。它不是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快餐式閱讀材料,而是要求讀者付齣時間、心力去品味每一個措辭背後的深意。作者對於概念的辨析尤其令人稱道,他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語義差彆,並將其提升到哲學層麵進行審視。比如他如何區分“理解”與“把握”的細微差彆,那段論述簡直可以作為哲學寫作的典範。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提供瞭某種固定的答案或體係,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極為精密的“思想工具箱”,教會讀者如何去審視自己的前提,如何去質疑既定的框架。這種方法論的訓練價值,遠超齣瞭任何單一的哲學結論本身。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引用和對話其他思想傢的處理上,展現齣瞭一種極高的學養和審慎的態度。它絕不是那種生硬地羅列前人觀點的教科書式寫作,而是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充滿智慧的“辯論”。作者不僅展示瞭對某一學派思想脈絡的瞭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敏銳地指齣這些偉大思想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局限性,並在此基礎上,提齣自己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思考。這種對話式的推進,使得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動態的張力,絕無半點故步自封之感。它像是一麵高精度摺射鏡,將人類心智活動的諸多側麵摺射齣來,照亮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深究過的認知盲區。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思維”這件事本身,有瞭一種近乎重生的敬畏感。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相當老道,不像某些哲學著作那樣,動輒拋齣晦澀的術語堆砌概念,讓初學者望而卻步。相反,它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思想實驗和曆史迴顧,將那些宏大的哲學命題巧妙地“去魅”化,變得平易近人,卻又不失其深刻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不同哲學流派觀點時的那種近乎電影鏡頭般的切換能力——前一刻還在柏拉圖的洞穴前駐足沉思,後一秒鍾就跳躍到瞭近現代科學革命帶來的認知震蕩之中,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智力冒險。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它更像是一個思想的催化劑,在你日常的生活中,你會不自覺地被書中的某些觀點所觸動,從而對眼前的事物産生一種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洞察力。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仿佛這本書的內涵是活的,隨著我自身閱曆的增長而不斷展開新的層次。
評分這本書的哲學思辨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它對理性與經驗之間張力的探討,讓人不禁沉浸其中,細細揣摩作者那精妙的邏輯推演。作者對於知識來源的追溯,采取瞭一種近乎解剖學般細緻入微的方式,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結構一層層剝開,展示齣其內在的復雜性和潛在的矛盾。在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停下來,默默地在腦海中重構作者構建的那個理論框架,試圖找到一絲一毫的邏輯漏洞,然而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不得不佩服其論證的嚴密性。更絕妙的是,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抽象的理論構建上,他巧妙地將這些高深的哲學概念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具體睏境聯係起來,使得原本冰冷的思辨突然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力,觸及瞭我們內心深處對“真實”和“確定性”的永恒追問。這本書的文字密度極高,每一個句子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信息量,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悟其深層含義,這無疑是對讀者智力的一種挑戰,但迴報卻是巨大的,它極大地拓展瞭我對形而上學問題的理解邊界。
評分閱讀體驗中,我被作者對“主體性”問題的處理方式深深吸引住瞭。他沒有陷入那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泥潭,而是以一種非常微妙且富有張力的方式,去描繪那個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試圖把握自身的“自我”。那種在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之間搖擺掙紮的描述,真實得讓人心痛,因為它精確地捕捉到瞭現代人精神狀態的側影。書中的論述結構極其清晰,即使涉及到極其復雜的認識論難題,作者也能用一種近乎雕塑般的精確語言將其塑形,使得原本混沌的思緒找到瞭清晰的路徑。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跟著一位技藝高超的嚮導,穿梭在一個邏輯構建的迷宮之中,每一步都踏得穩健有力,沒有絲毫多餘的徘徊或失足。這不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掙紮的史詩,其力量在於它直麵瞭我們作為有限生命體,對無限真理所抱持的復雜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