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为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应如何具足自身的能量,去照彻光明自性。克氏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透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不论他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也不能点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透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将它点燃。
作者介绍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5.12~1986.2.16),是近代首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对西方哲学和宗教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被印度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他一生走访全球70多个国家,他的演讲被辑录成超过80本书,并被翻译成超过50种语言。包括美国、印度,欧洲和澳洲等全球范围内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于推广克氏慈悲而博大的人性理念。
目录
1111部分 具足自身的能量
3 / 不要以人类的思维方式思考
6 / 心的寂静
11 / 全心全意地倾听
16 / 活在善意里
21 / 为什么人类无法彻底良善?
25 / 点亮自性之光
30 / 潜意识的问题
34 / 秩序意味着美
38 / 探索实相
42 / 美德之美
47 / 汇集所有的能量
53 / 时间的chao越
57 / 生活的秩序
62 / 冥想的来龙去脉
68 / 何谓宇宙创生?
73 / 从慈悲中产生智慧
di二部分 光明自性的照彻
81 / 不通过意志力而行动
94 / 已知与未知的和谐
103 / 神圣的人生
112 / 从空寂中观察万物
120 / 开悟并非不变的状态
131 / 追寻的终点
140 / 纯然的观察
151 / 他人无法带给你光明
165 / 思想的局限
编辑推荐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纪伯伦
◎他是我知道的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和他相识是人生十分光荣的事!——亨利·米勒
与哲人一起冥想,找出真实的自我。
因为我们心中无光,所以才总是依赖他人,仰仗quan威。
而光不是他人能给予的。唯有深入探索自我的真相,才能点亮你自己的光。
本书结集了克里希那穆提过去未曾发表过的演讲录。在书中,克氏揭露了理想、准则、依赖、执着和渴求经验的真相,不厌其烦地带领我们探索思想的本质。我们所受的教育总是在制约我们,让我们朝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从而让我们的心失去了空间。但是,我们的心需要空间,而全心全意地觉知,就是一种没有任何方向感的空境。
译者胡因梦(台湾著名影星,放弃演艺事业、用几十年的时间来译介克氏的著作)认为,这本页数不多、平易近人的作品是她阅读和译介过的克氏著作中体大精深的代表之作。书里没有琐碎的对谈,没有写景的散记,从头至尾都是追根究底式的洞见与推理。读者若想精选出一本克氏思想入门书,本书可谓上乘之选。
在线试读
冥想的来龙去脉
如果智力发展到,爱是不可能如朝露一般翩然而至的。但是我们的文明一直都崇拜智力,因为它创造出了上帝、理想和教条。爱是不是意识的一部分?当忌妒出现时,爱能不能存在?当你执着于妻子、丈夫或孩子时,爱存不存在?如果你的心一直在回忆美好的性经验,你的心中会有爱吗?请深入地探索一下。因为你的心中没有爱,这个世界才会那么混乱。
如果想巧遇这份爱,整个意识活动必须静止下来:你的忌妒,你的敌意,你的野心,你对地位的渴求,你想变得更好、更高尚、更有权力—譬如想升官,想在生意上、政治上、宗教上掌握大权,或者想掌控你的妻子、丈夫或孩子。只要自我中心的倾向一出现,爱就不见了。而整个存档的过程正是一种自我中心的倾向。痛苦的止息便是慈悲的开始,然而,我们一直将痛苦视为进步的手段。相反,痛苦一旦止息,那个无限的境界就出现了。
我们必须有空间,不只是物质界的空间,还有内心的空间,这意味着心不能被占满。我们的心永远都是满的:“我该如何才能停止喋喋不休的妄念?”“我必须有空间。”“我必须安静。”家庭主妇忙着在厨房里烧菜,忙着照顾小孩,虔诚的信徒忙着追寻上帝;男人为事业、性、工作、野心、地位而忙碌。我们的心完全被占满了,里面一点儿空间都没有了。
我们在生活里建立起的秩序,不该通过修炼和掌控得来,我们已经很理智地认清,只有了解了混乱之后,秩序才会出现。我们必须为生活和关系带来秩序,因为生活便是在关系中的行动,生活就是关系的互动。如果你跟妻子、丈夫和孩子的关系—不论远亲或近邻—都无法和谐,那么你就难以达到冥想的境界。如果生活一团混乱,你却去打坐冥想,你一定会陷入幻觉中。如果你认真生活,心自然会井然有序—不是暂时的秩序,而是的秩序—这份秩序和宇宙秩序是息息相关的。宇宙秩序便是日落月出,傍晚时分天空呈现非凡之美。透过望远镜去观察宇宙天相,这并不是真正的秩序。当你在生活里建立起秩序时,这份秩序就会跟宇宙产生不可思议的联系。
我们的心一旦被占满,秩序就不见了,空间也消失了。心如果充满烦恼,它如何能拥有空间呢?如果想拥有内心的空间,当烦恼产生时,你要立刻消解掉它。这就是冥想所要下的一部分功夫—不把问题日复一日地拖延下去。心不被占据并不意味着人的不负责、游手好闲。相反,只有当你的心不被占满时,你才会留意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被占满的心往往充满着困惑,如此一来,责任就变成了一件丑陋的事,变成了一种罪恶感。不要问我心“如何”才不会被填满,因为“如何”暗示着方法、修行体系或教条。其实,只要你真的认清或洞悉到被占满的心是不自由的,没有空间的,而且是具有破坏性的,它自然会安静下来。
接着,我们要谈一谈全心全意地觉察这件事。你现在有没有在全心全意地听?觉察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真的在全心全意地觉察,你的自我中心感就会消失。如果你很想让自己全心全意地觉察,这个状态就无法持续下去。能持续下去的通常都是不觉察的状态。当你在全心全意地觉察时,你一定在留意地倾听,而那种状态之中并没有一个“我”在那里说:“我在听,我在看,我在学习。”存在的只有一种巨大无边的整合感,也就是纯然地看,纯然地听,纯然地学习。在那种全观的状态之中,没有任何思维活动。这种全观的状态是无法刻意维持的。譬如,念头说它想要弄清楚如何才能达到那种全观的状态,但是渴望自己能全观的思维活动,不就是一种不再全观或缺乏觉知的状态吗?意识到自己不在觉察便是一种觉察了。你了解了吗?
心必须拥有宽广的、无边无界的空间,而这只有在喋喋不休的妄念停止了,烦恼在当下被消解掉而不再产生时,它才会出现。自我中心感一旦消失,你的心就空了。只要自我中心感一出现,心便产生了局限。空寂意味着没有中心点,所以它是无边无界的。全观暗示着汇集所有的能量去听,去看,而其中是没有中心点的。然后,心才能井然有序,没有恐惧。这样的心已经止息了痛苦,并且充分理解了欲望的本质,将其归于正确的位置。接下来的问题则是,一颗彻底空寂的心具有何种品质?这里指的不是如何达到寂静,如何拥有一颗安详的心—我们要探讨的是,一颗chao越时间、彻底安静下来的心,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两个音符之间会出现静音,两个念头之间会有空当,两个行动之间也会有暂停的时刻,两场战役之间一定会有休战,夫妻之间的争执也会暂时停止。我们所说的那种空寂,当然不是上述的这些状态,因为这些状态都是暂时出现、不久又会消失的空当。我们现在所说的空寂不是由思想刻意制造出来的,只有当你全盘理解了存在的真相之后,它才会出现。在这份理解之中不再有任何问题,也不再需要解答,其中没有挑战,更没有追寻,一切活动都止息了。在那份空寂之中,只有巨大无边的静谧感、美以及不可思议的能量。然后,永恒的圣境就出现了,它既不是文明的产物,也不是思想的产物。
这便是冥想的来龙去脉。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它成功地平衡了“入门友好度”和“思想深度”之间的张力。对于初次接触东方哲学或者克氏思想的读者,它提供了足够的背景铺垫和基础概念解释,使得复杂的术语和概念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它的“上乘之选”的定位也毫不含糊,一旦建立起基础,作者便开始引领我们进入更高阶的思辨领域,探讨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实现真正的“净化心灵”。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用和解读原典时的那种克制与尊重,他既没有过度诠释,也没有将其神化,而是以一种非常现代且理性的视角进行分析。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与其说是一种教导,不如说是一种同行者之间的真诚交流,共同探索真理的旅程。这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让我在面对深奥议题时,也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乐趣。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身心灵成长领域的爱好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哲学深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它绝非那种快餐式的“心灵鸡汤”,而是真正深入到克氏思想的根基,去探讨意识、自由以及存在的本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他没有回避克氏思想中那些最尖锐、最难以被世俗观念接受的部分,反而将其作为论证的基石,层层递进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这种“追根究底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必须放慢脚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书中的许多段落,我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进行多次的复盘和消化,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这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速阅读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是一个挑战,但对于真正想在精神层面上有所突破的人来说,这种投入绝对是值得的。它像是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我们习惯性的思维误区,直指问题的核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东方智慧认知的一扇全新的大门。我一直对印度的哲学体系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大多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让人难以深入。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作者以一种极其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那些复杂难懂的克里希那穆提(K)思想体系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和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心智的局限性”和“观察与觉知”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罗列概念,更像是在引导你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在探索。文字的编排很有层次感,从基础的概念建立到更深层次的哲学推演,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智力上的对话。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生活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对许多曾经困扰我的问题,忽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和理解自我的新范式。这种追根究底的探讨,对于真正渴望心灵成长的人来说,是无价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深刻的“还原性”。它仿佛拥有某种魔力,能将我们被社会规范和固有观念层层包裹的心灵,一层层剥开,直至露出最本质的光芒。作者在论述如何实现心灵的“净化”时,并没有提供一套僵硬的“修行手册”,而是聚焦于“认清”——看清我们是如何被制约的,看清心智的运作机制。这种不提供答案、只提供洞察的方法,才是最彻底的解脱之道。我欣赏它这种“反教条”的姿态,它鼓励读者成为自己思想的审判官,而不是盲目的追随者。通读全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全面的“心智排毒”,那些长期积累的杂念和恐惧,在清晰的洞见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这是一本需要被珍藏,并时不时拿出来重温的经典之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之光闪现。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很多打着“东方哲学”旗号的书籍,往往为了追求意境美而牺牲了逻辑性,读起来让人感到飘忽不定,抓不住重点。但《点亮自性之光》则完全不同,它的语言虽然蕴含着哲学的厚重感,但表达却异常清晰有力,充满了精确的洞见。作者在推导克氏核心观点时所使用的推理链条,严密得令人赞叹。他擅长将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日常的实例进行落地,使得那些高悬空中的真理变得触手可及。例如,书中对于“内在权威”的阐述,摒弃了所有外在的依傍,直接指向个体意识的觉醒,这种自洽的逻辑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对于那些追求理性思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证明了深刻的东方智慧同样可以建立在清晰、有力的逻辑基础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