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笛卡尔的人类哲学 | ||
| 作者 | (法)笛卡尔,唐译译 | ||
| 定价 | 29.80元 | ||
| ISBN号 | 9787553420400 |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 出版日期 | 2013-06-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笛卡尔的人类哲学》将对笛卡尔在哲学研究上所取得的硕果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 方法论 笛卡尔认为,方法论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的科学,并提出了笛卡尔“方法论”里的个内容——“普遍怀疑”。在“普遍怀疑”的基础上,笛卡尔进一步叙述了“直观与演绎”等具体的方法论原则。 天赋观念论 “天赋观念论”是笛卡尔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笛卡尔哲学乃至唯理论哲学的基础。在笛卡尔看来,科学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是由清楚明白的、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而来的科学体系。但是,这些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基本原理不可能来源于感觉经验,而只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笛卡尔在根据观念的来源对观念进行分类的时候说:“在这些观念中间,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由我自己制造出来的。”这实际上就是说,这三类观念对应着三种心理功能,外来的观念依赖于感觉;虚构的观念借助于想象;而天赋观念则出于纯粹理智。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上帝”是笛卡尔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笛卡尔认为,上帝是宇宙之根,世界之根,人类之根。上帝就是人类认识的基础,正因为上帝就是“根”,所以人类要想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就须认识上帝。 “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是整个笛卡尔哲学体系的基石。正是在“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笛卡尔从确立精神实体“我”开始,一步一步证实了灵魂和精神的存在,证实了上帝的存在和物质实体的存在。这些内容正是笛卡尔整个哲学体系的骨架,它们构成了整个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体系。 外部事物存在的证明 笛卡尔想方设法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但是除了上帝之外,我们感官所能感受到的这许多事物又是怎么回事呢?笛卡尔是怎样从我的存在证明上帝的存在,证明“外部事物的存在”的呢?实际上,笛卡尔在证明外部事物的存在的时候还得借助于上帝。 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笛卡尔利用二元论把物质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直接对立起来,认为物质和精神、心灵和身体是两种绝然不同的实体。但是在无奈之下,笛卡尔又不得不承认,心灵与身体也是互相统一、互相作用的一对实体。 论世界 笛卡尔在“论世界”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物理学和宇宙学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感觉与产生感觉之事物”、“火焰中的光和热”、“空气”、“元素”、“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人”…… 灵魂的激情 “灵魂的激情”是笛卡尔专门研究“人自身”、“人的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人的激情和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以及“人的各种激情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的著作。其标志着笛卡尔哲学体系的终完成,是笛卡尔哲学精华的部分。 伦理规则 毫无疑问,笛卡尔是的哲学家,但同时他也是现实的人,他也要学习、生活、与人交往……研究笛卡尔的伦理学,我们可以从笛卡尔为人处世的基本规则中,寻找和学习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东西,从而为幸福生活保驾护航、为成功添砖加瓦。 《笛卡尔的人类哲学》一书,是笛卡尔代表作的精选译本,反映了笛卡尔人类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为便于读者阅读,我们对部分内容作了删节,并适当加了小标题,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保持笛卡尔理论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尽量展现笛卡尔博大精深的思想。衷心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领悟其中的真谛,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裨益。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出生于法国图赖省拉艾市的一个贵族家庭。笛卡尔从小体弱多病,母亲病故后,笛卡尔在一位保姆的照顾下长大。 虽然体弱多病,但是笛卡尔从小就非常聪明,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父亲见他颇有哲学家的气质,亲昵地称他为“小哲学家”。但是,身为布列塔尼地方议会的议员,笛卡尔的父亲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神学家。于是笛卡尔在8岁那年,便被父亲送入法国的学校之一——拉弗莱什的耶稣会学校,接受古典教育。在耶稣会学校,体弱多病的笛卡尔受到了特殊照顾——不到学校上课,可以在床上读书。在这期间,笛卡尔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 1612年,笛卡尔从拉弗莱什的耶稣会学校毕业,同年去普瓦捷大学攻读法学,并于1616年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学位之后,笛卡尔暗下决心:今后不再于在书本里求知识,而要向“世界这本大书”求教,以“获得经验”,而且要靠理性的探索来区别真理和谬误。 从此,笛卡尔便背离家庭的职业传统,开始探索人生之路。他弃笔从戎,借机游历欧洲,开阔眼界。广泛的游历以及军旅生活对笛卡尔的思想和人生起到了重大的影响,笛卡尔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尤其是下面几件事,对笛卡尔的影响尤甚: 一次,笛卡尔在街上散步,偶然间看到了一张数学题悬赏的启事。两天后,笛卡尔竟然把那个问题解答出来了。但是笛卡尔在此次事件中的*收获不是因为解出试题而得到的奖金,而是他引起了当时的学者皮克曼的注意。皮克曼很欣赏这个年轻聪明的小伙子。于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皮克曼向笛卡尔介绍了数学的*发展,给他讲了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在这期间,笛卡尔对自己的数学和科学能力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从此,笛卡尔以此为起点,开始认真探寻是否存在一种类似于数学的、具有普遍实用性的方法,以期获取真正的知识。 1621年,笛卡尔结束了长期的军旅生活,回到法国。但是,当时正值法乱,于是,笛卡尔去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地旅行。1625年,笛卡尔又结束了游历生活,返回巴黎。1628年,笛卡尔移居荷兰。 移居荷兰以后,笛卡尔正式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活。在荷兰期间,笛卡尔对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数学家梅森神父与欧洲主要学者长期保持密切联系。他的主要著作几乎都是在荷兰完成的。 1628年,笛卡尔写出了《指导哲理之原则》。1634年,完成了以哥白尼学说为基础的《论世界》。1637年,笛卡尔用法文写成三篇论文《折光学》、《气象学》和《几何学》,并为此写了一篇序言《科学中正确运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哲学史上简称为《方法论》,该年6月8日,这三篇论文在莱顿匿名出版。1641年,笛卡尔出版了《形而上学的沉思》。1644年,出版了《哲学原理》等重要著作。 1649年冬,笛卡尔应瑞典女王克丽斯丁娜的邀请,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任宫廷哲学家,为瑞典女王授课。由于他身体孱弱,不能适应那里的气候,1650年初便患肺炎抱病不起。 1650年2月11日,正是隆冬,被誉为世界近代的哲学家——笛卡尔在斯德哥尔摩的家中病逝。 这一年,笛卡尔刚满54岁。 |
我发现这本书在引用和对话其他思想家的处理上,展现出了一种极高的学养和审慎的态度。它绝不是那种生硬地罗列前人观点的教科书式写作,而是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充满智慧的“辩论”。作者不仅展示了对某一学派思想脉络的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敏锐地指出这些伟大思想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思考。这种对话式的推进,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动态的张力,绝无半点故步自封之感。它像是一面高精度折射镜,将人类心智活动的诸多侧面折射出来,照亮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过的认知盲区。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思维”这件事本身,有了一种近乎重生的敬畏感。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它对理性与经验之间张力的探讨,让人不禁沉浸其中,细细揣摩作者那精妙的逻辑推演。作者对于知识来源的追溯,采取了一种近乎解剖学般细致入微的方式,将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结构一层层剥开,展示出其内在的复杂性和潜在的矛盾。在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默默地在脑海中重构作者构建的那个理论框架,试图找到一丝一毫的逻辑漏洞,然而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不得不佩服其论证的严密性。更绝妙的是,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构建上,他巧妙地将这些高深的哲学概念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具体困境联系起来,使得原本冰冷的思辨突然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真实”和“确定性”的永恒追问。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每一个句子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信息量,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这无疑是对读者智力的一种挑战,但回报却是巨大的,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形而上学问题的理解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老道,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动辄抛出晦涩的术语堆砌概念,让初学者望而却步。相反,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和历史回顾,将那些宏大的哲学命题巧妙地“去魅”化,变得平易近人,却又不失其深刻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哲学流派观点时的那种近乎电影镜头般的切换能力——前一刻还在柏拉图的洞穴前驻足沉思,后一秒钟就跳跃到了近现代科学革命带来的认知震荡之中,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冒险。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催化剂,在你日常的生活中,你会不自觉地被书中的某些观点所触动,从而对眼前的事物产生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洞察力。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仿佛这本书的内涵是活的,随着我自身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展开新的层次。
评分阅读体验中,我被作者对“主体性”问题的处理方式深深吸引住了。他没有陷入那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泥潭,而是以一种非常微妙且富有张力的方式,去描绘那个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试图把握自身的“自我”。那种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摇摆挣扎的描述,真实得让人心痛,因为它精确地捕捉到了现代人精神状态的侧影。书中的论述结构极其清晰,即使涉及到极其复杂的认识论难题,作者也能用一种近乎雕塑般的精确语言将其塑形,使得原本混沌的思绪找到了清晰的路径。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穿梭在一个逻辑构建的迷宫之中,每一步都踏得稳健有力,没有丝毫多余的徘徊或失足。这不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挣扎的史诗,其力量在于它直面了我们作为有限生命体,对无限真理所抱持的复杂情感。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近乎古典的庄重感,用词考究,句式结构严谨,读起来有一种在聆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的感觉,沉稳而富有韵律。它不是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快餐式阅读材料,而是要求读者付出时间、心力去品味每一个措辞背后的深意。作者对于概念的辨析尤其令人称道,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语义差别,并将其提升到哲学层面进行审视。比如他如何区分“理解”与“把握”的细微差别,那段论述简直可以作为哲学写作的典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某种固定的答案或体系,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极为精密的“思想工具箱”,教会读者如何去审视自己的前提,如何去质疑既定的框架。这种方法论的训练价值,远超出了任何单一的哲学结论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