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注释本)
定价:18.00元
作者:(德)康德,李秋零注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3001684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1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注释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目录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前言
章 由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过渡
第二章 由通俗的道德世俗智慧到道德形而上学的过渡
第三章 由道德形而上学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过渡
……
作者介绍
康德,启蒙运动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
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专著。译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康德书信百封》、《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社会科学方法论》、《从黑格尔到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神学与哲学》等三十余部西方学术名著。在中外学刊发表《中世纪神秘主义神学的难题与出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康德何以步安瑟尔谟的后尘?》、《神学与文化的互动》、《古希腊哲学解神话的过程及其结果》、《基督教理论化的起因及其结果》、《汉语神学的历史反思》等数十篇论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看之下有些挑战性,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平易近人,而是充满了古典哲学的特有韵味——那种精确到近乎冷峻的表达方式。但是,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它不是在迎合读者的理解能力,而是在邀请读者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去匹配文本的高度。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开始用作者的思维模式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困境,试图从中抽离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必然性”。这种将生活经验提升到形而上学层面考察的视角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思维冲击。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感觉”或“直觉”,背后都可能站着一套宏大而精密的逻辑支撑。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并非是对某个具体道德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对“何为道德”这件事本身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和重塑。它迫使我审视那些我过去从未质疑过的道德预设。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句子,而是因为作者的论证逻辑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某个未经检验的信念。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轻轻地触动了你思想大厦的某一块砖头,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检查它是否牢固。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个现成的道德指南针,而是一套用于校准和维护我们自身“理性罗盘”的精密工具。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去“思考”道德,而非仅仅是“遵守”道德,这种思维上的解放,其价值远超任何单一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引人入胜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仔细端详了很久。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舒服,让人有种想要立刻沉浸其中的冲动。尤其是注释部分,排版得井井有条,既不会打断主文本的阅读流畅度,又能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清晰详尽的解释,这对于初次接触这类哲学著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师对细节的把控可见一斑,字号大小和行间距的选取都非常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重视,本身就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心准备的朝圣之旅。
评分注释部分的价值,简直是超乎想象的丰富。我原本以为这些注解只是对晦涩词汇的简单解释,但翻阅后才发现,它们更像是一条平行的思想线索。不同时代的学者们对原著中某一论断的争鸣、延伸或批判,都被巧妙地编织在侧边。这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而变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比如,当我对某个段落感到困惑时,注释往往会引述早期评论家的观点,瞬间就点亮了我的理解盲区。这不仅帮助我消化了核心内容,更拓宽了对整个哲学史脉络的认知。对于希望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套注释几乎可以算作是另一部必备的工具书,它极大地提升了原著的可读性和研究深度。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的那种严谨和一丝不苟。他似乎每走一步都要反复确认地基是否牢固,对概念的界定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那种通过一系列逻辑推演,试图建立一个普适性道德法则的雄心壮志,在文字中扑面而来。我常常需要放慢语速,甚至需要回溯几页才能完全跟上他的思路。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轻松的消遣,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每当作者抛出一个犀利的诘问,或者用一个精妙的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时,我都会由衷地感到一种智识上的愉悦,仿佛自己也参与到了这场伟大的思想建构之中。这种对纯粹理性的推崇,在当今这个充斥着碎片化信息和实用主义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