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注释本)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注释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康德,李秋零注 著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形而上学
  • 康德
  • 道德哲学
  • 哲学史
  • 注释本
  • 古典哲学
  • 西方哲学
  • 道德形而上学
  • 先验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68456
商品编码:244663803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注释本)

定价:18.00元

作者:(德)康德,李秋零注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3001684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1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注释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目录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前言
章 由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过渡
第二章 由通俗的道德世俗智慧到道德形而上学的过渡
第三章 由道德形而上学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过渡
……

作者介绍


  康德,启蒙运动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
  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专著。译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康德书信百封》、《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社会科学方法论》、《从黑格尔到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神学与哲学》等三十余部西方学术名著。在中外学刊发表《中世纪神秘主义神学的难题与出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康德何以步安瑟尔谟的后尘?》、《神学与文化的互动》、《古希腊哲学解神话的过程及其结果》、《基督教理论化的起因及其结果》、《汉语神学的历史反思》等数十篇论文。

文摘


序言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注释本)图书简介 引言:为何需要奠基?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并非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它更是一次思想的伟大探险,一次对人类理性能力与道德实践之间深刻联系的系统性追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道德的准则与规范如同文明的基石,维系着社会的秩序与个体的尊严。然而,这些准则的来源、权威性以及它们是否具有普遍性,一直是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是神圣的启示?是经验的习俗?抑或是纯粹的理性推导?康德认为,要真正确立道德的权威性,并使其免受经验主义的动摇与相对主义的侵蚀,我们必须为其找到一个独立于感性经验的、纯粹理性的奠基。这本《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正是一次大胆而艰巨的尝试,旨在揭示道德的最高原则,为我们理解何为“应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从日常的道德认识出发——探寻道德的最高原则 康德并没有一开始就引入复杂的形而上学概念,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认可的道德直观出发。他首先考察了“善意志”(good will)的概念。在我们看来,什么东西是无条件地好的?是财富、权力、还是智慧?康德认为,这些东西在某些情境下可能是好的,但它们也可能被滥用,甚至导致坏的结果。因此,它们并非无条件的善。唯有“善意志”,即便在遭遇挫折、未能达成目的时,也依然能闪耀其内在的光芒。善意志的善,不在于它能带来什么结果,而在于它“为行善而行善”的动机。这便是道德的起点:道德的价值不在于行为的后果,而在于行为背后的意图,在于行为是否是出于对道德规律的尊重。 接着,康德区分了“合乎义务的行为”(acting in conformity with duty)与“出于义务的行为”(acting from duty)。许多人出于自利、同情、或者习惯去做符合道德的事情,但这些行为并不一定具有道德价值。例如,商家为了维护声誉而诚信经营,虽然行为上合乎诚实,但其动机并非出于对诚实的尊重,而是出于利益考量。只有当一个人为了履行道德义务而采取行动,即便这样做对他自己并不有利,甚至违背了他的个人意愿,这样的行为才真正具有道德意义。这种“出于义务”的行动,是善意志最纯粹的体现。 第二章:从哲学的道德知识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道德学——普遍性与必然性的追寻 在从日常经验中提炼出“出于义务”的原则后,康德进一步追问:这个义务的源头在哪里?经验只能告诉我们人们“实际上”做了什么,或者“过去”是怎样做的,却无法告诉我们人们“应该”怎样做。道德的“应该”具有一种普遍性与必然性,它不因个人、民族、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而经验是偶然的、变化的,因此,道德的根基不可能建立在经验之上。 康德由此转向了对“理性”的考察。他认为,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而理性所能把握的,是普遍而必然的真理。因此,道德的根基必须在纯粹理性的领域寻找。他区分了“假言命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s)与“定言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s)。假言命令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的而发出的命令,它形式为“如果你想达到A,你就应该做B”。例如,“如果你想身体健康,你就应该锻炼”。这类命令的有效性取决于目的的实现,一旦目的消失,命令也就失去了约束力。 真正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是“定言命令”。它不像假言命令那样带有条件,而是无条件地、绝对地要求我们去做某事。它形式为“你应该做B”。定言命令不受任何经验性目的的约束,它是纯粹理性的自我立法。那么,这个定言命令的内容是什么?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学的核心公式——“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第一公式:普遍立法原则 “你要这样行事,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事。”(Act only according to that maxim whereby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这个公式要求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准则(即我们行动的内在理由或原则),并设想如果所有人都遵循这个准则,是否会产生矛盾。如果一个准则一旦普遍化就会导致逻辑上或意志上的矛盾,那么它就不是一个道德的准则。例如,“以欺骗为生”。如果每个人都遵循“可以欺骗”的准则,那么“欺骗”的概念本身就会失去意义,因为没有人会再相信任何承诺。同样,如果每个人都遵循“拒绝他人帮助”的准则,那么在我们需要帮助时,也无法获得帮助,这违背了我们作为理性存在的普遍意志。 第二公式:人是目的原则 “你要这样行事,不论在你自身,还是在你所能认识的任何他人身上,永远将人当作目的,绝不仅仅当作手段。”(Act in such a way that you treat humanity, whether in your own person or in the person of any other, never merely as a means to an end, but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这个公式强调了人的尊严与价值。每个人作为理性存在,都拥有内在的、绝对的价值,我们不能仅仅将他人(或自己)当作实现我们自身目的的工具。例如,奴役他人、欺骗他人,就是将他人仅仅当作达成我们自己目的的手段,这侵犯了他们的尊严。相反,尊重他人的自由、理性与自主,承认他们自身的目的与价值,才是真正符合道德的。 第三公式:目的王国原则 “要这样行事,如同借助你的意志,使你自己成为目的王国的成员。”(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xims of a universally legislating member of a kingdom of ends.) 这个公式将前两个公式联系起来,描述了一个由所有理性存在组成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目的王国”里,每个人既是法则的制定者,也是法则的遵守者,他们互相尊重,共同遵循普遍的道德法则,并承认彼此作为理性存在的内在价值。这是一个基于理性和自由的、完美的道德共同体。 第三章:从形而上学的道德学到形而上学——自由与道德律的关联 在确立了定言命令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后,康德进一步探讨了道德律的根基,以及它与我们自由意志的关系。道德律之所以能够约束我们,是因为我们是自由的。自由并非随意,而是理性能够自我立法、自我决定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摆脱感性的欲望与冲动的束缚,按照理性所昭示的道德法则来行动。 康德认为,自由与道德律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之所以能够意识到道德律,是因为我们是自由的;而我们之所以能够拥有自由,是因为我们能够遵循道德律。这种自由不是一种可以被经验证明的存在,而是一种我们必须预设的、理性的“先验”概念。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没有道德,也就无法理解自由。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通过对“善意志”、“义务”、“定言命令”等核心概念的层层剖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道德视角。它并非描绘一幅具体的道德图景,而是提供了一种判断道德行为的普适性准则,一种理解道德权威性的深刻理论。这本著作的价值在于,它将道德的根基从变幻莫测的经验世界,提升到了纯粹理性的永恒领域,为我们确立了一个独立于功利、情感之外的、属于理性自身的道德秩序。 注释本的意义: 本书的注释本,旨在通过详尽的解读、对相关概念的梳理、对历史背景的阐释,以及对康德论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难点的细致分析,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康德的深刻思想。注释将力求贴近文本,还原康德原意,并帮助读者把握其论证的逻辑与哲学内涵,使这部划时代的哲学巨著,以更清晰、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更多读者能够踏上这场探寻理性与道德之根基的伟大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看之下有些挑战性,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平易近人,而是充满了古典哲学的特有韵味——那种精确到近乎冷峻的表达方式。但是,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它不是在迎合读者的理解能力,而是在邀请读者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去匹配文本的高度。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开始用作者的思维模式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困境,试图从中抽离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必然性”。这种将生活经验提升到形而上学层面考察的视角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思维冲击。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感觉”或“直觉”,背后都可能站着一套宏大而精密的逻辑支撑。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并非是对某个具体道德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对“何为道德”这件事本身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和重塑。它迫使我审视那些我过去从未质疑过的道德预设。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句子,而是因为作者的论证逻辑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某个未经检验的信念。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轻轻地触动了你思想大厦的某一块砖头,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检查它是否牢固。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个现成的道德指南针,而是一套用于校准和维护我们自身“理性罗盘”的精密工具。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去“思考”道德,而非仅仅是“遵守”道德,这种思维上的解放,其价值远超任何单一的结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引人入胜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仔细端详了很久。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舒服,让人有种想要立刻沉浸其中的冲动。尤其是注释部分,排版得井井有条,既不会打断主文本的阅读流畅度,又能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清晰详尽的解释,这对于初次接触这类哲学著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师对细节的把控可见一斑,字号大小和行间距的选取都非常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重视,本身就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心准备的朝圣之旅。

评分

注释部分的价值,简直是超乎想象的丰富。我原本以为这些注解只是对晦涩词汇的简单解释,但翻阅后才发现,它们更像是一条平行的思想线索。不同时代的学者们对原著中某一论断的争鸣、延伸或批判,都被巧妙地编织在侧边。这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而变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比如,当我对某个段落感到困惑时,注释往往会引述早期评论家的观点,瞬间就点亮了我的理解盲区。这不仅帮助我消化了核心内容,更拓宽了对整个哲学史脉络的认知。对于希望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套注释几乎可以算作是另一部必备的工具书,它极大地提升了原著的可读性和研究深度。

评分

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的那种严谨和一丝不苟。他似乎每走一步都要反复确认地基是否牢固,对概念的界定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那种通过一系列逻辑推演,试图建立一个普适性道德法则的雄心壮志,在文字中扑面而来。我常常需要放慢语速,甚至需要回溯几页才能完全跟上他的思路。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轻松的消遣,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每当作者抛出一个犀利的诘问,或者用一个精妙的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时,我都会由衷地感到一种智识上的愉悦,仿佛自己也参与到了这场伟大的思想建构之中。这种对纯粹理性的推崇,在当今这个充斥着碎片化信息和实用主义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