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与结构(原著第5版修订) 研究生有机化学教材基础进阶学习

高等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与结构(原著第5版修订) 研究生有机化学教材基础进阶学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史密斯,马奇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高等有机化学
  • 反应机理
  • 结构化学
  • 研究生教材
  • 有机化学教材
  • 化学
  • 学科教材
  • 基础进阶
  • 有机反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53312
商品编码:24693627258
包装:精装
开本:12K
出版时间:2009-12-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际公认的高等有机化学品牌教材和参考书,在国际教材界享有很高的盛誉。自第一版问世以来,历经近半个世纪,长盛不衰,作为有机化学教材的典范之作影响向了-代又一代有机化学家。作为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结构研究的必备参考书,风靡世界各国,成为各有机化学实验室的经典资料。适合有机化学剂、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阅读。
  Chemistry&Industry(2007年5月7日)曾评述到:
  “如果不拥有至少一个版本的《March高等有机化学》,你又怎能被认可为国际有机化学界的一员呢?”

内容简介

  《高等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与结构(原著第5版修订)》是Michael B Smith教授和Jerry March教授编著的《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第五版的修订版,是高等有机化学的经典教材。该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通过有机化学日益发展的新方法、新技术系统地讲述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并讲述如何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来解释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新现象。书中根据反应类型给出了大量的反应并收集了大量的文献。《高等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与结构(原著第5版修订)》适合作为高年级和研究生有机化学教材,低年级基础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师用书,以及有机化学工具书。

目录

上篇
第1章 定域化学键2
1.1 共价成键2
1.2 多价态3
1.3 杂化3
1.4 多重键4
1.5 光电子能谱5
1.6 分子的电子结构6
1.7 电负性7
1.8 偶极矩8
1.9 诱导效应和场效应9
1.10 键长10
1.11 键角11
1.12 键能11
参考文献13

第2章 离域化学键16
2.1 离域键17
2.1.1 含离域键化合物的键能和键长17
2.1.2 含有离域键分子的种类18
2.1.3 交叉共轭19
2.1.4 共振规则20
2.1.5 共振效应21
2.1.6 共振的位阻效应和张力影响21
2.1.7 pπ.dπ键:内盐22
2.2 芳香性23
2.2.1 六元环24
2.2.2 五元、七元和八元环25
2.2.3 其它含有芳香六隅体的体系27
2.2.4 交替的和非交替的烃27
2.2.5 电子数不是六的芳香体系28
2.2.6 双电子体系28
2.2.7 四电子体系:反芳香性29
2.2.8 八电子体系30
2.2.9 十电子体系31
2.2.10 超过十个电子的体系:4n+2电子31
2.2.11 超过十个电子的体系:4n电子33
2.2.12 其它芳香化合物35
2.3 超共轭35
2.4 互变异构36
2.4.1 酮.烯醇互变异构36
2.4.2 其它质子迁移互变异构37
2.4.3 原子价互变异构38
参考文献38

第3章 比共价键弱的作用47
3.1 氢键47
3.2 π.π相互作用49
3.3 加合化合物49
3.3.1 电子供体.受体(EDA)复合物50
3.3.2 冠醚复合物和穴状化合物51
3.3.3 包含化合物52
3.3.4 环糊精53
3.3.5 索烃和轮烷54
3.3.6 葫芦[n]脲基陀螺烷55
参考文献55

第4章 立体化学60
4.1 光学活性与手性60
4.1.1 旋光度与测量条件的关系61
4.1.2 什么样的分子具有光学活性?61
4.1.3 手性中心的产生65
4.1.4 Fischer投影式65
4.1.5 绝对构型66
4.2 Cahn.Ingold.Prelog体系66
4.3 测定构型的方法67
4.3.1 光学活性的产生69
4.3.2 含有不止一个手性中心的分子70
4.3.3 不对称合成71
4.3.4 拆分的方法73
4.3.5 光学纯度75
4.4 顺反异构75
4.4.1 由双键引起的顺反异构76
4.4.2 单环化合物的顺反异构77
4.4.3 稠环和桥环系的顺反异构78
4.4.4 外.内异构78
4.4.5 对映异位和非对映异位的原子、基团和面79
4.4.6 立体专一性和立体选择性合成80
4.5 构象分析80
4.5.1 开链体系构象81
4.5.2 六元环构象83
4.5.3 含杂原子的六元环构象85
4.5.4 其它环构象85
4.6 分子力学86
4.7 张力87
4.7.1 小环中的张力87
4.7.2 其它环中的张力89
4.7.3 不饱和环90
4.7.4 无法避免拥挤所导致的张力91
参考文献93

第5章 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卡宾和氮烯104
5.1 碳正离子104
5.1.1 命名104
5.1.2 稳定性和结构104
5.1.3 非典型碳正离子107
5.1.4 碳正离子的产生和湮灭107
5.2 碳负离子108
5.2.1 稳定性和结构108
5.2.2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11
5.2.3 碳负离子的产生和湮灭113
5.3 自由基114
5.3.1 稳定性和结构114
5.3.2 自由基的产生和湮灭117
5.3.3 自由基离子118
5.4 卡宾118
5.4.1 稳定性和结构118
5.4.2 卡宾的产生和湮灭119
5.5 氮烯121
参考文献121

第6章 机理及其测定方法130
6.1 机理130
6.1.1 反应机理的类型130
6.1.2 反应类型130
6.1.3 反应的热力学要求131
6.1.4 反应的动力学要求132
6.1.5 关环反应的Baldwin规则133
6.1.6 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134
6.1.7 Hammond假说134
6.1.8 微观可逆性135
6.1.9 Marcus理论135
6.2 确定机理的方法136
6.2.1 产物的鉴定136
6.2.2 确定中间体的存在136
6.2.3 催化的研究137
6.2.4 同位素标记137
6.2.5 立体化学证据137
6.2.6 动力学证据137
6.2.7 同位素效应140
参考文献142

第7章 有机化学中的辐射过程145
7.1 光化学145
7.1.1 激发态和基态145
7.1.2 单线态和三线态:“禁阻”跃迁146
7.1.3 激发类型146
7.1.4 激发态的命名和性质147
7.1.5 光解148
7.1.6 激发态分子的猝灭:物理过程148
7.1.7 激发态分子的猝灭:化学过程150
7.1.8 光化学反应机理的确定152
7.2 声化学152
7.3 微波化学153
参考文献154

第8章 酸和碱158
8.1 Br�insted理论158
8.2 质子转移反应的机理161
8.3 溶剂酸性的测量162
8.4 酸碱催化163
8.5 Lewis酸和碱:软硬酸碱理论164
8.6 结构对酸碱强度的影响165
8.7 介质对酸碱强度的影响169
参考文献170

第9章 结构和介质对反应性的影响175
9.1 共振效应和场效应175
9.2 位阻效应176
9.3 结构对反应性影响的定量计算177
9.4 介质对反应性和反应速率的影响181
9.4.1 高压181
9.4.2 水溶液及其它非有机溶剂181
9.4.3 离子溶剂182
9.4.4 无溶剂反应182
参考文献182

下篇
1 对不同转化的IUPAC命名法188
2 IUPAC制定的表示机理的符号189
3 有机合成参考条目190
参考文献190

第10章 脂肪族亲核取代反应191
10.1 机理191
10.1.1 SN2机理191
10.1.2 SN1机理193
10.1.3 SN1机理中的离子对195
10.1.4 混合SN1和SN2机理196
10.1.5 SET机理197
10.1.6 邻基参与机理198
10.1.7 借助π键和σ键的邻基参与:非经典碳正离子200
10.1.8 SNi机理206
10.1.9 烯丙位碳上的亲核取代:烯丙位重排206
10.1.10 三角形脂肪碳上的亲核取代:四面体机理207
10.1.11 在双键碳上的亲核取代209
10.2 反应性211
10.2.1 底物结构的影响211
10.2.2 亲核试剂的影响215
10.2.3 离去基团的影响217
10.2.4 反应介质的影响220
10.2.5 相转移催化222
10.2.6 影响反应性的外部手段223
10.2.7 两可亲核试剂:区域选择性224
10.2.8 两可底物225
10.3 反应226
10.3.1 氧亲核试剂226
10.3.1.1 OH进攻烷基碳226
10.1 卤代烷的水解226
10.2 偕二卤代物的水解226
10.3 1��1��1.三卤化物的水解226
10.4 无机酸烷基酯的水解227
10.5 重氮酮的水解227
10.6 缩醛、烯醇酯及类似化合物的水解227
10.7 环氧化物的水解229
10.3.1.2 OH进攻酰基碳229
10.8 酰卤的水解229
10.9 酸酐的水解229
10.10 羧酸酯的水解229
10.11 酰胺的水解232
10.3.1.3 OR进攻烷基碳234
10.12 利用卤代烃的烷基化:Williamson反应234
10.13 形成环氧化物(分子内Williamson醚合成)234
10.14 使用无机酯的烷基化反应234
10.15 用重氮化合物烷基化235
10.16 醇的脱水235
10.17 醚交换反应235
10.18 环氧化物的醇解236
10.19 使用氧盐烷基化236
10.20 硅烷的羟基化236
10.3.1.4 OR进攻酰基碳236
10.21 酰卤的醇解236
10.22 酸酐的醇解237
10.23 羧酸的酯化237
10.24 羧酸酯的醇解:酯交换反应238
10.25 酰胺的醇解239
10.3.1.5 OCOR进攻烷基碳239
10.26 羧酸盐的烷基化239
10.27 用酸酐裂解醚240
10.28 用重氮化物烷基化羧酸240
10.3.1.6 OCOR进攻羰基碳240
10.29 用酰卤酰基化羧酸240
10.30 用羧酸酰基化羧酸240
10.3.1.7 其它氧亲核试剂241
10.3 1氧盐的形成241
10.3 2过氧化物和氢过氧化物的制备241
10.3 3无机酯的制备241
10.3 4胺转化成醇242
10.3 5有机无机酸混合酸酐的制备242
10.3 6肟的烷基化242
10.3.2 硫亲核试剂242
10.37 SH进攻烷基碳:硫醇的形成242
10.38 S进攻烷基碳:硫醚的形成242
10.39 SH或SR进攻酰基碳243
10.40 二硫化物的生成243
10.41 Bunte盐的生成244
10.42 亚磺酸盐的烷基化244
10.43 烷基硫氰酸酯的生成244
10.3.3 氮亲核试剂244
10.3.3.1 NH2、NHR或NR2进攻烷基碳244
10.44 胺的烷基化244
10.45 胺的N.芳基化245
10.46 氨基取代羟基的反应245
10.47 转氨基反应246
10.48 转酰胺反应246
10.49 重氮化合物将胺烷基化246
10.50 环氧化物的胺化246
10.51 氧杂环丁烷的胺化247
10.52 吖丙啶的胺化247
10.53 烷烃的胺化247
10.54 异腈的合成247
10.3.3.2 酰基碳被NH2、NHR或NR2进攻247
10.55 酰卤对胺的酰基化247
10.56 酐对胺的酰基化248
10.57 羧酸对胺的酰基化248
10.58 羧酸酯对胺的酰基化249
10.59 用酰胺酰基化胺250
10.60 用其它羧酸衍生物酰基化胺250
10.3.3.3 NHCOR进攻250
10.61 酰胺及酰亚胺的N.烷基化或N.芳基化250
10.62 酰胺和酰亚胺的N.酰基化251
10.3.3.4 其它氮亲核试剂251
10.63 由环氧化物生成吖丙啶251
10.64 硝基化合物的生成251
10.65 叠氮化物的形成252
10.66 异氰酸酯和异硫氰酸酯的形成252
10.67 氧化偶氮化合物的形成252
10.3.4 卤素亲核试剂252
10.3.4.1 进攻烷基碳252
10.68 卤素交换252
10.69 由硫酸酯和磺酸酯生成卤代烷253
10.70 由醇形成卤代烷253
10.71 由醚形成卤代烷254
10.72 环氧化物形成卤代醇254
10.73 碘化锂裂解羧酸酯255
10.74 重氮酮到α.卤代酮的转化255
10.75 胺到卤化物的转化255
10.76 三级胺到氰基胺的转化:vonBraun反应255
10.3.4.2 进攻羰基碳255
10.77 由羧酸形成酰卤255
10.78 由羧酸衍生物生成酰卤255
10.3.5 氢亲核试剂256
10.3.5.1 进攻羰基碳256
10.79 卤代烷的还原256
10.80 甲基磺酸酯及类似化合物的还原257
10.81 醇的氢解257
10.82 酯的氢解(Barton.McCombie反应)258
10.83 腈的氢解258
10.84 氢取代烷氧基258
10.85 环氧化物的还原258
10.86 羧酸酯的还原裂解258
10.87 C—N键的还原259
10.88 脱硫反应259
10.3.5.2 进攻酰基碳260
10.89 酰卤的还原260
10.90 将羧酸、酯和酐还原为醛260
10.91 将酰胺还原为醛260
10.3.6 碳亲核试剂261
10.3.6.1 进攻烷基碳261
10.92 与硅烷偶联261
10.93 卤代烷的偶联:Wurtz反应261
10.94 卤代烷和磺酸酯与第1族(ⅠA)和第2族(ⅡA)有机金属试剂的反应262
10.95 卤代烷和磺酸酯与有机铜试剂的反应263
10.96 卤代烷和磺酸酯与其它金属有机试剂的反应264
10.97 以卤化物为底物的烯丙基和炔丙基偶联265
10.98 金属有机试剂与硫酸酯、磺酸、亚砜和砜的偶联266
10.99 醇的偶联266
10.100 金属有机试剂与羧酸酯的偶联266
10.101 金属有机试剂与含醚键化合物的偶联267
10.102 金属有机试剂与环氧化物的反应267
10.103 金属有机化合物与吖丙啶的反应268
10.104 有一个活泼H的α.C的烷基化268
10.105 酮、醛、腈和羧酸酯的烷基化270
10.106 羧酸盐的烷基化272
10.107 杂原子α位的烷基化:1��3.二噻烷的烷基化272
10.108 二氢.1 ��3.嗪的烷基化:醛、酮和羧酸的Meyers合成273
10.109 用三烷基硼烷烷基化274
10.110 炔基碳上的烷基化274
10.111 腈的制备275
10.112 卤代烷直接转化为醛酮275
10.113 卤代烷、醇、烷烃转化为羧酸及其衍生物276
10.3.6.2 进攻酰基碳277
10.114 有机金属化合物将酰卤转化为酮277
10.115 有机金属化合物将酸酐、羧酸酯或酰胺转化为酮278
10.116 酰卤的偶联278
10.117 含有活泼氢碳的酰化278
10.118 由羧酸酯酰化羧酸酯:Claisen和Dieckmann缩合279
10.119 羧酸酯酰化酮和腈280
10.120 羧酸盐的酰化280
10.121 酰基氰的制备280
10.122 重氮酮的制备280
10.123 脱羧成酮反应280
10.3.7 对磺酰基硫原子的亲核取代281
10.124 被OH进攻:磺酸衍生物的水解281
10.125 被OR进攻:磺酸酯的形成281
10.126 被氮进攻:磺胺的形成282
10.127 被卤素进攻:磺酰卤的形成282
10.128 被氢进攻:磺酰氯的还原282
10.129 被碳进攻:砜的制备282
参考文献282

第11章 芳香亲电取代反应322
11.1 机理322
11.1.1 芳基正离子机理322
11.1.2 SE1机理325
11.2 定位和反应性325
11.2.1 单取代苯环的定位效应和反应性325
11.2.2 邻/对位产物比率326
11.2.3 ipso进攻327
11.2.4 多取代苯环的定位效应327
11.2.5 其它环体系的定位效应328
11.2.6 底物反应性的定量处理329
11.2.7 亲电试剂反应性的定量处理:选择性关系330
11.2.8 离去基团的影响331
11.3 反应332
11.3.1 氢在简单取代反应中作为离去基团332
11.3.1.1 氢作为亲电试剂332
11.1 氢氘交换或氘代332
11.3.1.2 氮亲电试剂332
11.2 硝化或脱氢硝化332
11.3 亚硝基化或脱氢亚硝化333
11.4 重氮盐偶联反应334
11.5 直接引入重氮基334
11.6 胺化或胺化脱氢334
11.3.1.3 硫亲电试剂335
11.7 硫化或脱氢硫化335
11.8 卤磺化或脱氢卤磺化335
11.9 硫化336
11.10 磺酰化336
11.3.1.4 卤素亲电试剂336
11.11 卤化336
……
第12章 烷基、烯基和炔基的取代反应(亲电的和金属有机的反应)361
第13章 芳香族化合物的取代反应(亲核的反应和金属有机的反应)404
第14章 自由基取代426
第15章 不饱和碳.碳键的加成反应461
第16章 与碳.杂原子多重键的加成562
第17章 消去反应620
第18章 重排反应656
第19章 氧化还原反应717
参考文献747
好的,以下是一份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其内容聚焦于高等有机化学领域,但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书的具体信息。 --- 《现代有机合成策略与前沿进展》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有机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高级本科生以及化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有机合成方法学、反应机理研究及前沿应用指南。我们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知识体系,重点梳理了过去数十年有机化学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尤其是那些在药物化学、材料科学和精细化工领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合成工具。 全书内容涵盖了从经典的有机转化到最新的催化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实际操作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本书不拘泥于对基础反应的重复论述,而是将重点放在策略性的合成设计、反应机理的深度剖析以及新功能分子的构筑上。 第一部分:合成策略与路线设计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高效、精准地构建复杂有机分子骨架。我们首先回顾了逆合成分析(Retrosynthetic Analysis)的高级应用,强调了官能团兼容性(Functional Group Compatibility)和立体化学控制(Stereochemical Control)在多步合成中的核心地位。 新型偶联反应的策略应用: 深入探讨了钯、镍、铜等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如Suzuki-Miyaura、Buchwald-Hartwig、Negishi等)在构建C-C、C-N、C-O键中的最新进展。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配体工程(Ligand Engineering)来拓宽这些反应的底物范围,尤其是在惰性键活化方面的突破。 环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控制: 详述了[4+2]、[3+2]等环加成反应在构建含环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手性催化剂或外部因素(如压力、光照)实现对产物非对映选择性(Diastereoselectivity)和对映选择性(Enantioselectivity)的精确调控。 官能团的精准转化与保护策略: 侧重于高难度官能团的氧化还原转化,例如选择性氧化(C-H键氧化、二级醇的选择性氧化)和还原(选择性脱氧、硝基还原)。同时,详细对比了新型保护基团的引入与脱除条件,特别是那些对酸、碱敏感或易于发生重排的复杂分子体系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机理研究与反应动力学 理解反应背后的微观过程是预测和优化反应的关键。本部分旨在深化读者对有机反应机理的认识,这对于解决合成瓶颈至关重要。 过渡态理论与计算化学辅助: 介绍了如何利用量子化学计算(DFT方法)来模拟反应的势能面,确定关键的速率决定步(Rate-Determining Step)和真实的过渡态结构。书中通过多个实例演示了如何利用计算结果来指导实验条件的优化。 自由基化学与单电子转移(SET)过程: 重点讨论了光氧化还原催化(Photoredox Catalysis)在有机合成中的革命性应用。详细解析了基于光敏剂(如铱、钌配合物或有机染料)的单电子转移机理,以及如何利用自由基中间体实现传统离子反应难以达到的选择性转化,例如胺基的活化和烷基自由基的捕获。 亲核取代与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演化: 回顾了SN1、SN2、E1、E2反应的经典框架,并着重讨论了在复杂分子中,由于空间位阻和溶剂效应导致的反应路径偏差,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反应介质来影响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化学结果。 第三部分:前沿合成技术与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近年来迅速发展、已展现出巨大潜力的创新合成技术。 C-H键活化:从惰性到反应性: 这是当代有机合成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书中详细梳理了导向基团(Directing Group)策略在贵金属(Pd, Rh, Ru)催化的C-H键活化中的应用,特别是用于邻位、间位甚至远位的官能化。探讨了非导向C-H活化的最新突破,包括自由基介导的C-H官能化。 不对称催化新范式: 重点介绍非金属催化(Organocatalysis)的最新发展,包括手性布朗斯特酸/布朗斯特碱催化、共价催化(如手性硫脲、伯胺催化)以及有机小分子对过渡金属催化的手性诱导。通过多个全合成案例,展示了这些催化体系在构建复杂天然产物骨架中的高效率。 流动化学与自动化合成: 讨论了将有机合成反应从间歇式(Batch)转移到连续流动体系(Flow Chemistry)所带来的优势,包括更好的温度和混合控制、安全性提升以及高压/高温反应的实现。书中提供了在微反应器中优化高危反应(如重氮化、叠氮化)的实际操作指导。 生物分子偶联与化学生物学工具: 简要介绍了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及其在生物缀合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有机合成技术,如片段化方法(Fragment-Based Synthesis),来构建新型的蛋白质修饰剂和分子探针。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于化学、药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希望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有机合成高级技巧的科研人员,以及从事药物发现和新材料开发工作的行业专业人士。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够独立设计和执行复杂有机分子的多步骤合成路线。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跨文化理解友好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持了科学写作应有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又避免了过度僵硬和枯燥。作者在解释那些抽象概念时,会使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来辅助理解,这使得学习过程不至于过于单调。对于非母语使用者来说,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令人惊喜,译者显然对化学术语和专业语境有深入的理解,没有出现那种生硬的直译或晦涩的行话堆砌。关键的英文术语都会被适当地保留或注释,这对于未来阅读国际文献非常有帮助。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典实验和命名习惯也做了合理的衔接处理,让我在吸收西方经典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时,感觉非常顺畅自然,没有产生知识体系上的断层感。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在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上都经过精心雕琢的优秀教材。

评分

评价二:例题精妙,实践指导性极强 坦白说,很多有机化学教材的例题都是为了凑数而存在的,看了半天也摸不着头脑。但这本教材的习题设计绝对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个章节末尾的习题都紧密围绕着本章的核心概念,而且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合理。基础练习帮助巩固记忆,中等难度的综合题则开始要求你运用不止一个知识点去解决问题,而那些挑战性的“思考题”,往往需要你跳出书本的既有框架,进行更深层次的推导和预测。我尤其喜欢那些涉及到实际合成路线设计的题目,它们迫使我必须将反应类型、官能团保护与脱保护等一系列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逆合成分析能力。书后附带的答案和解析也非常详尽,不仅仅给出了最终产物,还清晰地标注了每一步转化的合理性依据,这比自己瞎琢磨效率高了不知道多少倍。可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套完整的“解题工具箱”。

评分

评价四:理论深度足以支撑科研预备阶段 虽然这本书的基础部分讲解得非常扎实,但它绝不是一本停留在入门阶段的教材。当深入到后期涉及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或一些前沿的反应类型时,其理论深度迅速提升,开始触及到当前有机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些热点和难点。它不仅仅是描述“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的电子效应、轨道对称性以及能量学考量。例如,在阐述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时,书中引入了大量基于构象分析和过渡态理论的讨论,这对于培养未来研究生的立体化学直觉至关重要。对于我这样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向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迈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美的“阶梯”,它既弥补了基础理论中的微小漏洞,又提前为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和初步的科研训练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让你对有机合成的“艺术性”和“精确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评价一:深入浅出,构建坚实的知识体系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为初学者量身打造的,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概念和晦涩难懂的反应方程式。相反,作者非常耐心地从最基础的有机化学原理入手,像是拉着你的手一步步走过一片茂密的知识森林。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在讲解每一个关键反应时,都配有大量的实例和清晰的图示,让你能够直观地理解原子和分子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比如,在讲解取代反应时,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SN1和SN2机理的差异,还用对比的方式解释了溶剂效应和位阻效应如何影响反应的选择性,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第一次感觉“原来机理是可以被完全掌握的”。对于那些总是困惑于为什么某个反应会发生,而另一个反应却不发生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有机化学的整体框架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不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

评分

评价三:排版布局人性化,阅读体验流畅自然 这本书的物理设计和排版布局也值得称赞。在厚厚的专业书籍中,阅读体验常常被忽略,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纸张的质感很好,油墨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更重要的是,关键的反应机理图谱和重要的化学结构式被设计得非常醒目,使用了恰当的颜色和粗细区分不同的电子流向或作用基团,这在理解复杂的三维结构和动态变化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边栏的“专家提示”和“常见误区”部分,如同一个贴心的助教在身边随时提醒,避免了我在学习过程中走弯路。页边距的留白也处理得当,方便我随时做笔记和标注重点。相比我以前接触的一些国外教材,这本书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显得更加“平易近人”,让你愿意主动去翻开它而不是被它的厚度吓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