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杉講透孟子 華杉 著

華杉講透孟子 華杉 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華彬 著
圖書標籤:
  • 孟子
  • 華杉
  • 儒傢經典
  • 先秦諸子
  • 國學
  • 哲學
  • 思想
  • 文化
  • 解讀
  • 名傢講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淘書網圖書專賣店
齣版社: 江蘇鳳凰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59400994
商品編碼:2587326433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這迴終於讀懂《孟子》!

◆ 逐字逐句講透《孟子》原意,無需半點古文基礎,直抵2500年儒學源頭!

◆ 暢銷書《華杉講透<孫子兵法>》作者華杉全新力作!

◆ 本書作者華杉,吃透瞭《孟子》本義,並忠於硃熹、張居正、王陽明等先賢對於《孟子》的經典闡釋,用現代人容易理解的語言,深入淺齣地為我們進行孟子思想的“正宗”講解。

◆ 華杉先生鑽研儒學30年,本書部分內容早已通過各種內部演講、微博和微信等媒介,在坊間廣為流傳。

◆ 本書在著力講透《孟子》原意的同時,尤其針對人們對《孟子》的普遍誤讀、誤解,做瞭正本清源式的詳解分析。




內容簡介

  孟子,被後世尊稱為“亞聖”。他繼承並發揚瞭孔子的思想,進一步把儒學完整化、係統化。他提齣的“王道”的治國理想、“性善論”的道德價值、“不動心”的人生境界,都成為瞭中國文化的思想瑰寶。他的思想與孔子一起,被並稱為“孔孟之道”,成為中國儒傢道統的源頭。

  本書作者華杉,研究儒學30多年。他吃透瞭《孟子》本義,並忠於硃熹、張居正、王陽明等先賢對於《孟子》的經典闡釋,用現代人容易理解的語言,深入淺齣地為我們進行孟子思想的“正宗”講解。全書融會古今,通俗有趣,無需半點古文基礎,就能把《孟子》讀得明明白白、親切有味。

  翻開本書,逐字逐句讀懂《孟子》原意,直抵2500年儒學源頭!


作者簡介

  華杉,生於1971年,上海華與華營銷谘詢公司董事長,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傢協會副理事長,財經及史哲作傢。

  華杉與弟弟華楠2002共同創立的華與華,是中國知名戰略營銷創意谘詢公司。2006年,兄弟倆再創辦讀客圖書公司,也成為中國民營圖書業領軍企業,連續四年躋身福布斯中國潛力企業榜。

  華杉經營不忘治學,堅持夜不齣門應酬,每天早睡早起,早上5點起床讀書寫作2小時,堅持十數年日日不斷之功,積纍瞭巨大的寫作成就。

華杉的暢銷書作品包括:與華楠閤著的《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以及《華杉講透<孫子兵法>》《華杉講透<論語>》等。其中《華杉講透<孫子兵法>》上市後,暢銷海內外,引起廣泛反響。


精彩書評

2016年,華杉位列企業傢作傢榜第九,是榜單上少有的“超齣具體的商業領域,而對傳統文化經典進行解讀的作者”。——《華西都市報》

華杉真是個大牛,高手中的高手。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牛逼都難。——豆瓣讀者Hammer_


目錄

自序:為往聖繼絕學 / I

第一篇 梁惠王章句 上 / 1

如果你一心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 / 1

後天下之樂而樂,其樂宏大,直衝霄漢 / 3

不要五十步笑百步,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 6

仁者無敵 / 9

追求仁義,無論成功失敗,我都得到仁義 / 12

不談霸道,談王道 / 14

能保民,就能王天下 / 15

王天下,不是要你去打天下 / 18

有恒産者有恒心,恒心是恒定不變的良心 / 25

第二篇 梁惠王章句 下 / 28

世間最大的美德是分享,懂得分享,就是王道 / 28

情懷比胸懷更大,因為情懷是另一個看問題的角度 / 32

除暴安良是大勇,與人爭強鬥狠隻是小勇 / 34

很多的慈善,都隻是慈善錶演藝術 / 36

王者的仁政就這麼簡單,曆史上每次治世都是如此 / 38

認識人們貪財好色的弱點,就能通嚮王道 / 40

輕易不試錯 / 43

要大用賢纔,就要聽他的話 / 46

儒傢思想的基本原理,就是替彆人著想 / 47

君子要獨立於世,不要找靠山 / 52

與其焦慮自己控製不瞭的事,不如想想自身該做什麼 / 54

時刻保持警覺,疏遠帶來不利影響的人 / 57

第三篇 公孫醜章句 上 / 62

管仲獲得瞭機會,但是器局不夠宏大 / 62

所有的成功隻有一個路徑 / 64

孟子一句“不動心”,奠定瞭陸王心學的源頭 / 67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 71

每一次思考都迴到原點,都直接服務於最終目的 / 75

內心強大,一身正氣,勇往直前,盡在浩然之氣 / 77

義在心之內,不在身之外 / 78

必有事焉,勿望勿助,不拔苗助長 / 80

詖辭、淫辭、邪辭、遁辭,言為心聲/ 82

大而化之之謂聖 / 87

立德、立功、立言——是人生價值的標準 / 89

聖之清者、聖之任者、聖之時者,孔子兼有之 / 91

養浩然之氣要靠集義,行一不義就前功盡棄 / 93

王道雖然來得慢,但是傳承得久 / 96

不是在危機時改革,而是在閑暇時改革 / 99

用人的理想狀態:野無遺賢,朝無幸位 / 101

孟子的“四端論”就是王陽明“緻良知”學說的基礎 / 103

習於仁、善端日長,就能生長齣仁心仁術來 / 106

君子之德,最高境界是與人為善 / 107

隻有放棄管不瞭的,纔能去管更大的事 / 109

第四篇 公孫醜章句 下 / 111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111

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 113

孟子之高潔,是君子不可以貨取 / 117

占瞭位置拿瞭酬勞,就要乾事 / 118

仕為行道,道不行,義不可以素餐 / 120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 / 123

孟子離開齊國 / 127

第五篇 滕文公章句 上 / 134

沒有什麼事做不到,主要看領導的率先垂範 / 134

“為富不仁,為仁不富”是不可能的 / 139

夏商周三代的田稅製度——貢助徹 / 141

夏商周三代的教育製度 / 142

聖人心憂天下,但不是事事都要憂 / 145

愛應該要推己及人,由近及遠 / 154

第六篇 滕文公章句 下 / 158

守住規定狀態,就能發現異常 / 158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160

行不由徑——不走捷徑,不投機取巧 / 162

“不參加體力勞動者不得食”不符閤社會分工的閤理性/ 164

仁政的目的,是求仁得仁,而不是一定要王天下 / 167

儒傢講進步之道,唯有兩件——讀書與擇友 / 171

為政在於力行,知錯在於速改 / 173

儒傢修養的方法論,就是持之以恒,剋己復禮 / 178

孟子對誰做國君不太在意,他在意的是天下百姓 / 179

第七篇 離婁章句 上 / 182

善心和好辦法配閤起來,纔能平治天下 / 182

不敢批評領導,是對領導最大的不敬 / 184

不要與眾不同,要從善如流 / 186

評價事情的標準隻有兩個:義和不義 / 187

覺得自己在理,往往是一種幻覺 / 188

唯有以德服人,修德以服其心 / 190

德小力薄還不服,就是自取滅亡 / 192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 194

天下百姓有巨大問題,就是王天下的巨大機會 / 196

能居於仁,則身心泰然;能行於義,則正大光明 / 198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唯一的捷徑 / 200

要得到人纔,不是到外麵去找,而是在自己身上找 / 202

“溫良恭儉讓”和“恭寬信敏惠” / 207

在救天下這個問題上,隻有經,沒有權 / 208

易子而教 / 210

奉養父母,要“養誌” / 212

永遠不要讓你的名譽超過瞭你的實力 / 214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216

朋友對你的影響,往往比書還大 / 218

舜能大孝,因為他自以為是世間大不孝之子 / 219

孝敬父母,兄弟友愛,是仁義的根本原點 / 221

第八篇 離婁章句 下 / 224

聖道無非是日用常行,應事接物待人 / 224

如果不懂得管理你的上級,你就做不好工作 / 226

模仿律的第一定律,就是上行下效 / 228

人要有所不為,纔能有所作為 / 230

不要講彆人壞話,也彆在意彆人講自己壞話 / 232

心學的宗師是孟子 / 234

曆史就是文明,儀式就是文明 / 236

學習是一個包圍戰 / 237

嚮領導推薦人纔,是人臣最大的功績 / 239

君子重本,得不到不往彆人跟前湊,往自己身上找 / 240

人生就是一棵巨大的決策樹,有數萬個決策點 / 241

做事不看盡沒盡力,而看盡沒盡心 / 242

你心裏裝著,就自己會生發 / 244

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有人或曾經有人比你聰明 / 245

曆史是國傢的聖經,是凝聚一國的精神紐帶 / 246

沒成功的人關注的是成功,成功之後關注的是傳承 / 248

取利、分配和獻身的邏輯 / 249

如果你的朋友或屬下背叛你,那你有兩條罪 / 250

我們研究“謀”,主要是判斷“天謀”是啥 / 252

參加葬禮,就要與傢屬同悲 / 254

君子活在曆史裏,因為他想活進曆史 / 255

用之則行,捨之則藏 / 258

齊威王對匡章絕對信任,是完全準確的判斷 / 260

君子處世,唯義所在 / 262

聖人威儀、英雄氣象,主要是看氣質 / 263

君子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 / 264

第九篇 萬章章句 上 / 266

大孝之人,就是終身不變心之人 / 266

君子不使壞,強者能自強 / 268

天子之位不是堯授予舜的,是天授予舜的 / 276

曆史是價值觀的神話 / 278

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曆史觀 / 282

有的人自己沒有品節,就不承認世間真有品節這迴事 / 285

第十篇 萬章章句 下 / 289

聖人之德,都是仁義,但也有不同 / 289

周代的社會分配 / 293

不挾其貴,任賢不貳 / 295

道德抬杠無濟於事 / 297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 299

尊賢愛賢,莫過於用賢 / 302

直道事人,以道自重 / 305

嚮古人學習,可用“兩個代入法” / 308

第十一篇 告子章句 上 / 312

善,是我們的集體潛意識 / 312

人性和動物性的區彆,還是在於善惡觀 / 314

辯論必起勝心,而勝心是求知的大敵 / 316

四端論: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 320

決策改變方嚮,行動改變結果 / 323

世上最難的事,不是進步,而是保持 / 326

仔細選擇你的朋友圈 / 329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 330

我們都懂得要培養孩子,卻不太有意識培養自己 / 332

有天爵,纔有人爵 / 334

仁能夠勝過不仁,就像水能夠滅火一樣 / 336

第十二篇 告子章句 下 / 340

聖人之道,就在日用常行,行走坐臥之間 / 340

不要對大錯無動於衷,也不要對小錯憤憤不平 / 344

實用主義永遠會敗給理想主義 / 346

萬事都是看你願意付齣多少 / 348

君子交絕,不齣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 350

春鞦五霸是三王的罪人 / 353

齊桓公的五條公約 / 355

長君之惡,還算是小罪;逢君之惡,纔是大罪 / 357

大禹是為全中國治水,白圭隻是為魏國治水 / 360

能堅持原則的人,都是心裏特亮堂的人 / 362

領導者的兩大任務 / 363

君子直道事人,就是不謀私利 / 365

有過錯是常態,進步主要靠改過 / 367

不屑於教導他,這也是一種教導 / 370

第十三篇 盡心章句 上 / 372

盡心盡力,修身養性,靜候佳音 / 372

“仁義禮智信”全都在你自己身上 / 374

道不遠人,平常日用不離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 376

要厚黑學,還是要羞恥心,都是自己的選擇 / 377

交朋友求的是相互規正、共同進步,而不是權勢富貴 / 378

人首先要自得,不要迷失自己,然後纔是身外的窮通得失 / 379

暴得富貴卻處之淡然,就是有使命感的人 / 381

情商高的人特彆擅長背後說人好話 / 384

孔子夢周公,王陽明夢見孟子 / 386

不要廉價的感動和贊揚,而是要落實到自己身上 / 387

有所不為,有所不欲,君子之道,如此而已 / 388

睏苦讓人思考,挫摺讓人檢討 / 390

君子之樂,我心光明,我人透明,心理陰影麵積為零 / 392

君子本分已足,內心強大,比外麵所有的東西都強大 / 393

孟子的目標是百姓幸福,而諸侯的目標是更大的權勢 / 395

來之、富之、教之、勞之 / 398

學習必靜心,盈科而後行,成章而後達 / 399

有認識論纔有價值觀,纔有方法論,纔有效驗 / 401

一毛不拔的典故 / 402

要正心,先戒攀比,一切嚮內求 / 404

堅持原則,就是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 406

成功來自於壓倒性的投入,堅持就是最大的投入 / 407

就算是假仁假義,若能一直堅持,也可以成真 / 409

伊尹之事,上下五韆年就一迴 / 411

仁是一間屋子,在裏麵就是居仁,在外麵就是求仁 / 414

儒傢價值觀,是以人倫為根本 / 415

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有什麼樣的習氣 / 417

人君心裏求利不求道,纔會對賢士弄齣喂豬養狗的感覺 / 418

聖人盡得人道而充其形 / 419

服喪三年的理念是,孩子生下來“三年免於父母之懷” / 421

學習不是理解,是行動 / 422

學習即模仿,老師不能為瞭笨學生降低模仿標準 / 424

身與道永不相離 / 425

孟子對滕更的方式,就是不教之教 / 427

要養成把問題當問題的眼光 / 428

愛有三個等級:親親、仁人、憫物 / 430

凡是可讀可不讀的書,都不要讀 / 431

第十四篇 盡心章句 下 / 434

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 / 434

春鞦無義戰,是指沒有程序正義 / 435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 436

人們大大低估瞭成就一件事業所需要的時間 / 437

萬事隻靠苦練功夫,沒有任何秘籍 / 439

既自立自強,又做自己的旁觀者 / 441

愛他人,就是愛自己的親人,就是愛自己 / 443

學習的本質,是模仿一種行為 / 443

德性要厚,心誌就不會搖動 / 445

看一個人,要看他不經意的行為 / 446

越是大人物,越是要學會放棄判斷,順從他人 / 448

做任何事都要按看三代之後的眼光來考慮 / 449

找到自己的百世之師 / 451

道不外求,道不遠人,道就在自己身上 / 453

不要怕得罪人,也不要期待人人都說你好 / 454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三層含義 / 456

孟子的原意不是茅塞頓開,而是茅塞不開 / 457

心中沒有誌嚮,學習就沒有目的 / 458

再作馮婦 / 459

要把義理當天性,當本體;把欲望當命運,當客體 / 460

修養的六個階梯:善、信、美、大、聖、神 / 462

治學必有門戶之見,沒有門戶之見,是因為沒入門 / 465

利潤太高,說明你對員工分配太少,或對未來投資不足 / 466

人不貴在有纔,而貴在有道 / 468

來者不拒、走者不追、無往教之禮 / 469

修養就是時刻抓住自己的四端,不斷擴充,到達全體 / 470

見善而從,見不善而內自省 / 471

心正瞭,則無往而不正 / 473

大人物缺的是批評,批評是大人物的奢侈品 / 475

養心的關鍵在寡欲,寡欲的關鍵在養誌 / 476

寜要狂者,不要鄉願 / 478

我們的血肉和思想,都是古人定製好傳下來的 / 482


《論語》:韆載智慧,今日迴響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傢、教育傢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不僅是儒傢思想的核心經典,更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和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曆經兩韆多年的歲月洗禮,《論語》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精煉的語言和普適的智慧,依然閃耀著奪目的光芒,對中國乃至東亞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篇章結構的妙處與內容精要 《論語》全書共二十篇,每篇以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命名,如“學而”、“為政”、“八佾”、“裏仁”等。這種篇章結構看似鬆散,實則暗含著精妙的邏輯。從“學而時習之”的入門,到“不違仁”的升華,再到“天命”、“泰伯”等對人生境界的探討,整部書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引導讀者逐步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體係。 在內容上,《論語》涵蓋瞭廣泛而深刻的議題: 仁(Rén): 這是《論語》中最核心的概念,也是孔子思想的基石。仁,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互相尊重的根本原則,是愛人,是剋己復禮,是推己及人。它體現在君臣之間、父子之間、朋友之間,是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齣發點。孔子強調“仁者愛人”,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踐行仁道的根本方法。 禮(Lǐ): 禮,是社會規範、行為準則,是維護社會秩序、協調人際關係的必要手段。禮不僅僅是外在的儀式,更是內在道德修養的體現。孔子認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說明瞭仁是禮的內在根據,沒有仁的禮是虛假的。 君子(Jūnzǐ): 君子,是孔子理想中的人格典範。君子有高尚的品德,追求仁、義、禮、智、信。他們注重自我修養,言行一緻,能夠承擔社會責任。君子與小人相對,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孝悌(Xiào Tì): 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是儒傢強調的“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認為是實踐仁道的起點,是傢庭和睦、社會穩定的基礎。 為政(Wéi Zhèng): 孔子對為政之道有獨到的見解。他強調“為政以德”,認為統治者應該以身作則,用道德感化民眾,而不是依靠刑罰。德政纔能贏得民心,實現長治久安。 學習與教育(Xuéxí yǔ Jiàoyù):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傢,他重視學習,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鼓勵因材施教,啓發式教學,提齣瞭“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語言藝術的魅力 《論語》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寓意深遠。孔子及其弟子以對話、論述、記敘等多種形式,將深刻的思想融入生動的生活場景和現實討論中。那些流傳韆古的名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簡潔而富有哲理,易於理解,卻能引發讀者長久的思考。這種精煉的語言風格,使得《論語》便於口耳相傳,也為後世的解讀和闡釋提供瞭豐富的空間。 穿越時空的價值 時至今日,《論語》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個人修養: 《論語》教導人們如何提升自我道德,成為一個有品德、有智慧的人。它鼓勵反省、剋製、自律,追求人格的完善。 人際關係: 《論語》中的“仁”和“禮”為處理復雜的人際關係提供瞭智慧。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尊重他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準則。 社會治理: “為政以德”的理念,至今仍是衡量一個理想治理模式的重要標準。強調領導者的道德榜樣作用,以及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 教育啓迪: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為現代教育提供瞭寶貴的藉鑒。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方法的探索,以及對個體差異的尊重。 閱讀《論語》的啓示 閱讀《論語》,並非僅僅是瞭解古代的哲學思想,更是一次與先哲對話、汲取人生智慧的旅程。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發現新的感悟;每一次踐行,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新的方嚮。它是一部可以伴隨人一生的經典,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境遇下,都能從中獲得滋養和啓迪。 《論語》就像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它的光輝穿越曆史的長河,依然照亮著我們前行的道路。它提醒著我們,在快速變化的時代,那些關於仁愛、德行、學習和人生的根本問題,依然值得我們深思和實踐。

用戶評價

評分

“性善論”是孟子思想中最為人熟知,也最具爭議的部分之一。很多人認為,人性本惡,而《華杉講透孟子》則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帶領我們一步步理解孟子的“性善論”。華杉先生並沒有迴避“性惡論”的觀點,反而將其作為對比,通過分析人類普遍存在的同情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來論證孟子關於人性嚮善的內在根據。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四端”的解讀,它們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本真的情感和認知。華杉先生通過生動的例子,讓我們看到,即使是最普通的人,內心深處也隱藏著善良的種子。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發現、去嗬護、去培養這些善的萌芽,讓它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壯大,最終影響我們的行為,塑造我們的品格。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讓我對生活充滿瞭希望。

評分

對於許多讀者來說,《孟子》的經典篇章,如《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雖然耳熟能詳,但其深層含義往往難以領會。《華杉講透孟子》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華杉先生並不是簡單地解釋字麵意思,而是深入挖掘這些篇章所蘊含的哲學智慧,將其與現代社會的生活經驗相結閤,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 例如,在解讀《魚我所欲也》時,他不僅僅闡釋瞭“魚”與“熊掌”的象徵意義,更進一步探討瞭人們在麵對不同價值選擇時的內心掙紮,以及如何在這種掙紮中,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綫,做齣符閤“義”的選擇。這種解讀,讓那些古老的篇章,不再隻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成為瞭指導我們人生選擇的智慧箴言。

評分

《華杉講透孟子》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華杉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聖先賢智慧殿堂的大門。他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傳遞著最深刻的人生哲理,讓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智慧,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 讀完此書,我仿佛完成瞭一次精神的“充電”。那些睏擾我已久的問題,在孟子思想的光芒下,漸漸有瞭清晰的答案。我不再感到迷茫,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堅定、更加從容的生活態度。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纔是真正的好書所能帶來的力量。

評分

一本好書,總能帶給人無盡的思考和啓發。最近拜讀瞭《華杉講透孟子》,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如同在迷霧中看到瞭一束明亮的光,讓我對孟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傢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華杉先生的文字,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孟子》的經典篇章中。他不僅僅是簡單地復述原文,更是深入淺齣地剖析孟子的核心思想,將那些看似古老晦澀的道理,以現代人易於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仁”的闡釋。孟子認為“仁者,愛人”,這種愛並非狹隘的親情,而是推己及人、泛愛眾生的大愛。華杉先生通過生動的故事和貼切的比喻,將這種“仁”的精神具象化,讓我們感受到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實踐。他強調,仁愛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培養和踐行的品質。讀完這部分,我深刻反思瞭自己的言行,是否在不經意間忽略瞭他人的感受,是否在人際交往中流露齣不夠真誠的關懷。這種自我審視,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成長。

評分

孟子提齣的“民貴君輕”思想,在《華杉講透孟子》中得到瞭極具說服力的闡釋。我一直覺得,這句話在古代社會,是一種極具前瞻性的政治理念,但具體如何實現,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的意義,卻常常模糊不清。華杉先生用他那標誌性的深入淺齣,將“民貴君輕”背後的邏輯梳理得條理分明。他不僅僅停留在對這句話的字麵解釋,而是深入探討瞭孟子關於統治者如何贏得民心的論述,以及這種思想對於建立一個穩定、繁榮的社會所起到的基石作用。 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孟子本人,在那個時代,以一種超越性的視角,審視著君臣關係,並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政治哲學遺産。華杉先生的筆觸,讓這些古老的思想重新煥發瞭生命力,讓我們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人民的尊重和關懷,永遠是衡量一個政權閤法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標準。這種思想,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警示和指導意義。

評分

《華杉講透孟子》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潤物細無聲”的典範。華杉先生的文筆,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作高深的論調,而是像一位親切的長者,娓娓道來,將深邃的哲學思想,融入到日常的敘事之中。他的講解,總能恰到好處地觸及讀者的內心,引發共鳴。 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覺自己並非在讀一本書,而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他提齣的問題,總是能引人深思,他給齣的答案,又是那麼的清晰明瞭。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寫作方式,正是《孟子》思想本身所追求的境界。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被引導著,去理解那些看似難以企及的道理,並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評分

在閱讀《華杉講透孟子》的過程中,我被書中反復提及的“恒心”一詞所打動。孟子認為,君子之所以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在於其擁有“恒心”。華杉先生對此的解讀,讓我對“恒心”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堅持,更是一種對信念的忠誠,一種麵對睏難和誘惑時,不忘初心的定力。 書中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事例,展現瞭擁有“恒心”的人,是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剋服重重阻礙,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失敗,並非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缺乏那份持之以恒的決心。這種對“恒心”的強調,對於當下這個充滿浮躁和焦慮的社會,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評分

讀《華杉講透孟子》,最大的驚喜在於,它讓我重新認識瞭“義”。傳統觀念中,“義”常常與犧牲、捨生取義聯係在一起,顯得有些沉重和不近人情。然而,華杉先生的解讀,讓我看到瞭“義”更加積極、更加人性化的一麵。他認為,“義”是一種選擇,一種在利益與原則之間,在短期誘惑與長遠福祉之間,所做齣的明智抉擇。它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堅守,是對正義的追求,是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書中的案例分析,更是讓我印象深刻。通過對曆史事件和現實情境的剖析,華杉先生展現瞭“義”在不同維度上的體現。有時是麵對誘惑時的不動搖,有時是麵對不公時的挺身而齣,有時是對承諾的信守不渝。這些細緻入微的解讀,讓我不再將“義”視為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可實踐的生活智慧。它告訴我們,即使在復雜的現實環境中,我們依然可以選擇遵循內心的道德準則,活齣真正的自我價值。

評分

《華杉講透孟子》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對孟子思想體係的整體把握。華杉先生並非孤立地講解某個觀點,而是將其置於孟子整個哲學思想的框架下進行分析,從而展現齣孟子思想的連貫性和係統性。他會巧妙地將“仁”、“義”、“禮”、“智”等概念相互關聯,說明它們是如何共同構成孟子“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和社會藍圖。 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孟子思想有瞭更清晰、更全麵的認識。我不再將它們視為零散的格言,而是理解瞭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以及它們是如何共同服務於孟子最終想要構建的理想世界的。這種“大局觀”,對於理解任何一個思想傢的作品,都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嘆的是,它能夠將如此深奧的哲學概念,以一種充滿人情味的方式呈現齣來。華杉先生在講解孟子的思想時,並沒有迴避人性的復雜性,而是將其融入到對“仁”、“義”等概念的闡釋中。他告訴我們,即使是聖賢,也曾有過掙紮和睏惑,而正是通過不斷的自我反思和修煉,他們纔最終達成瞭精神的升華。 這種坦誠的敘述,讓我感到非常親切。它讓我明白,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並非易事,而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學習和實踐的過程。這本書,就如同一個溫暖的嚮導,指引我們在這條充滿挑戰的人生道路上,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如何更有智慧地生活,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