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爱的觉醒: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育儿/家教 书籍 |
| 作者: | 鲍阅 |
| 定价: | 35.0 |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ISBN: | 9787512713604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内容简介 | |
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我们在接受孩子天真淳朴的爱的洗礼。你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远比成人懂得爱与被爱,他们身上永远有一股爱之清泉在自然地流淌。作为新手父母,生于物质相对匮乏,文化相对落后的年代,我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饱受摧残,很多时候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重新寻回自己,做回健康的自己,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我们自己成长了,我们才不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迷茫无助,才不会机械地沿袭我们从父辈母辈身上习得的教养陋习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也才能真正把健康的爱传递给孩子,从而养出健康的孩子。 成长自己,成就孩子!这是本书的灵魂。 |
| 目录 | |
章 早年缺失的,会用一生来寻找? 共生期的孩子,需要一种无所不能感 / 2 不要再愚蠢地迷信“延迟满足” / 10 学会和孩子告别,轻松应对分离焦虑 / 18 不是孩子太黏人,是你给的陪伴与自由还不够 你是不是一直在培养“听话”的孩子 / 33 ? ? 2章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家长的问题需成长? 比吃母乳更重要的,是妈妈一直在 / 42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家长的问题需成长 / 51 不要再因为孩子“常打人”而纠结 / 59 有时孩子说谎,恐怕是被逼无奈 / 66 孩子过度“胆小”或“胆大”,都与父母有关 / 76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 81 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 / 89 ? 3章 教育的在于防患于未然? 为何每一位母亲都满腹委屈 / 98 教育的在于防患于未然 / 108 谈谈我们身边奇葩的“老大文化” / 117 解析“穷养、富养”误区 / 124 中国父母一直在犯的七个错误 / 130 单亲家庭,孩子如何健康成长 / 139 ? 4章 心理反哺,正在透支孩子一生的幸福? 从《爸爸去哪儿》,解读中国家庭心理反哺现象 / 148 心理反哺,正在透支孩子一生的幸福 / 158 为何有些父母看不得孩子好 / 169 到底谁是孩子?谁是家长 / 178 我们为什么那么讨厌被父母“说” / 186 你真的准备好让孩子长大了吗 / 193 ? ? 5章 治愈不了自己,就爱不了孩子? 越是健康的爱,越是需要界限 / 202 先做好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 209 接纳自己,接纳孩子 / 218 成长是向内修,而非向外求 / 227 敢于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 236 孩子需要滋养,父母需要成长 / 245 确定你给孩子的,是孩子想要的 / 255 治愈不了自己,就爱不了孩子 / 263 |
| 编辑 | |
送给中国父母的成长书!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家长的问题需成长 不懂得自修的家长,眼里永远有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很多时候,你不止在爱孩子,还在伤害孩子! 人生早期99%的心理创伤来自父母没有界限的爱! 爱孩子*好的方式,是父母的自我疗愈 新晋人气心理咨询师鲍阅全新解读父母成长之路 献给所有在亲子关系中受过伤害的你! 献给每一个在亲子关系中迷惘无序的你! 成长自己,成就孩子!这是本书的灵魂。 |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像很多育儿书籍那样只是罗列技巧,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由内而外”的成长路径。我特别欣赏它将“个人成长”与“亲子教育”两条线索并行推进的处理手法。当谈到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子界限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你必须怎么做”的指令,而是巧妙地引导我们去思考“我的界限在哪里,我如何维护它,以及孩子从我的界限中能学到什么”。这种深度挖掘根源的做法,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期望孩子改变,但真正需要改变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放下完美父母的执念”的那几章。它用非常生动的案例告诉我,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全能的超人父母,而是一个真实、会犯错、但愿意学习和修复的伙伴。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卸下了不少包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充满洞察力又不失幽默感的,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享受一场思想的盛宴,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捕捉到新的微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吸引人,那种柔和的色调和充满希望的文字排版,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非常疲惫的周末偶然翻到它的,当时感觉自己快要被日常的琐事压垮了,对亲子关系也感到迷茫。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灌输大道理,而是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现代父母的普遍困境,那种“我明明很爱孩子,为什么感觉越来越不对劲”的焦虑感,几乎让我潸然泪下。它没有指责,只有深深的理解和共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自我觉察”那一部分的写法,她没有用那些高高在上的心理学术语,而是提供了一系列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和自问自答,让我开始真正停下来审视自己日常对待孩子的方式。比如,书中关于“情绪的传染性”的论述,让我意识到自己处理压力的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自我清洁,那些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和无效的教养模式,似乎都找到了松动的口子。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又极其温柔的长辈在深夜促膝长谈,既有启发,又让人踏实。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像是一首精心谱写的交响乐,高潮迭起,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舒缓的停顿。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关系中的脆弱性”的处理。她坦诚地分享了自己作为父母的挣扎和不完美,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真实可信,完全避开了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虚假叙事。当我读到关于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非对抗性沟通”的那一章节时,我几乎做好了心理准备迎接复杂的理论,没想到作者竟然用了一种类似“情景剧”的方式,把复杂的对话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和关键的停顿点。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和实践的门槛。读完之后,我并没有立刻变成一个完美的父母,但我清楚地知道,我的育儿方向盘已经转了个角度——从追求外在的“服从”,转向内在的“连接”。这本书的后劲非常大,读完合上书本后,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总会不自觉地回想起书中的某一句话,然后用那个新的视角去看待刚刚发生的家庭互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教育。
评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教育”的传统认知。我过去总以为育儿是关于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习得,而这本书却告诉我,育儿的本质是“自我修行”。它鼓励我们走出“为孩子而活”的陷阱,去重新发现和滋养那个被母亲/父亲身份几乎完全吞噬的“我”。书中关于“成年人的情绪急救包”那一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提供了一系列在愤怒、焦虑爆发瞬间可以立即执行的“暂停”动作,非常实用且具有即时疗愈效果。我感觉作者对人性的洞察非常深刻,她理解父母的疲惫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处于能量的单向输出状态。因此,这本书的每一步引导,都在提醒我们如何给自己充电,如何从“爱孩子”的行动中,反哺“爱自己”的信念。它不是一本告诉你怎么让孩子听话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平和,从而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稳定锚点的指南。读完后,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内在平静,这种平静,才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基石。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类主题的书是抱有一点怀疑态度的,总觉得“觉醒”听起来有点玄乎,担心内容空泛。然而,这本书的实在性和落地性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可以立即实践的工具和视角转换方法。比如,书中介绍的“积极倾听的五个层次”,我就立刻在孩子表达不满时尝试了其中两层,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不再只是嘟囔几句就敷衍过去,而是真的感觉被理解了。更棒的是,这本书的重点完全放在“我们如何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我们如何训练出一个听话的孩子”。它引导我们去处理自己童年未愈合的伤口,因为这些伤口常常以我们自己无法察觉的方式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我发现,当我开始更宽容地对待自己过去的不足时,我对孩子的小失误也变得更有耐心和同理心了。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的不是教育的秘诀,而是理解人性的密码。它真的让我从“管教者”的心态,慢慢过渡到了“陪伴者”的角色,这种心态的转变比任何技巧都要宝贵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