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专家成尚荣教育文丛之一,主要讲述了大格局视野下的教师发展、教师发展的主题——做个好教师、教师要做靠前等的研究以锻造科学品质、签一份阅读的契约以提升人文素养、做心中有地平线的人以永葆青春。名师成长除却个人经历、经验、文化背景、心智模式外,是有基本的共同特质的:对职业价值的执著追求、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安静与不安分的心理特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才情、敏锐独特的见解等。这些共同特质、基本规律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成长密码,也是名师的“根性”与核心特征。 成尚荣 著 成尚荣,1941年12月生,南通人。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做过小学语文教师,担任过小学校长,省教育厅处长、主任,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江苏教育研究》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执行主编。第七届国家督学。现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儿童文化、教师发展。 自序 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曾经犹豫很久,不知丛书的自序究竟说些什么,从哪里说起,怎么说。后来,我想到,丛书是对自己人生的次小结,而人生好比是个坐标,人生的经历以及小结其实是在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于是自序就定下了这个题目。与此同时,我又想到故事总是一节一节的,一段一段的,可以分开读,也可以整体地去读。因此,用“一、二、三……”的方式来表达,表达人生的感悟。一、尚可:对自己发展状态的认知我的名字是“尚荣”二字。曾记得,原来写的是“上荣”,不知何人、何时,也不知何因改成“尚荣”了。那时,家里人没什么文化,我们又小,改为“尚荣”没有什么文化的考量,但定有些什么不知所云的考虑。我一直认为“尚荣”这名字很露,不含蓄,也很俗,不喜欢,很不喜欢。不过,现在想想,“尚荣”要比“上荣”好多了,谦逊多了,也好看一点。我对“尚荣”的解读是“尚可”,其含义是,一定要处在“尚可”的认知等说实话,起初我对这种听起来有点“高大全”的书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会是一堆空泛的理论,读来味同嚼蜡。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极其注重“实践反馈回路”的构建。作者没有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工具和框架,这些工具不是那种用完就扔的“小技巧”,而是真正能嵌入到日常工作流中的“底层操作系统”。比如,关于如何构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那部分内容,我立刻尝试应用了书中的某个模型,效果立竿见影,不仅提升了我的信息处理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把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出了其标价,更像是一份长期的、能够持续带来复利的投资。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这已经为阅读体验加了太多分。纸张的质感温润而不失韧性,油墨的颜色饱满又不刺眼,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文字组织上的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精密仪器的内部结构,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进时,几乎感觉不到任何阻力。我经常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就读进去了好几章,完全沉浸在这种文字的河流中。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没有为了追求“高深”而故作玄虚,也没有为了“通俗”而牺牲深度。这种恰到好处的拿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读者群体的精准把握,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名师基质》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翻开书页的第一刻起,就被作者那细腻入微的笔触和对知识的深刻洞察所吸引。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硬邦邦地堆砌着理论,而是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教授,循循善诱地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用生动有趣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场景一一剖析开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底层逻辑”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事物发展背后的根本规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构建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很多困扰我已久的疑惑,都在阅读的过程中豁然开朗。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具体的“术”,而在于帮你建立起一套稳固的“道”,这对于任何想要在专业领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我周围的几个朋友也借去看了,回来后的反馈都非常一致——“这本书的后劲儿太大了”。所谓的“后劲”,就是指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畅销书,读完就忘,它会在你的潜意识里埋下种子,在你处理具体事务时,不经意间就会冒出作者的某个观点来帮你校准方向。这说明作者的思维结构已经融入了文本,而不是简单地堆砌观点。它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让你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多一个维度去审视风险和机遇。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谦逊和对世界保持敬畏的态度,这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非常沉稳、可靠。它不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穿越迷雾的清晰路径,是真正有分量的、值得反复阅读的案头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冲击,主要来自于它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力反思。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创造性思维的抑制机制”,作者用了很多历史上的案例来佐证他的观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在书里被一一拆解,暴露出了它们在扼杀个体独特性的那一面。这让我深思,我们究竟是在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标准化产品,还是在点燃一个个独特的火花?作者的立场鲜明,却不偏激,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既具有批判性,也充满了建设性的温柔。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或学习方法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保持人性中那份珍贵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宣言。每读到那些鼓舞人心的段落,我都会拿起笔在旁边做标记,仿佛作者正在与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给予我前行的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