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書 名:理想國
作 者:柏拉圖著 唐娜譯
I S B N :9787563946471
齣 版 社:北京工業大學齣版公司
齣版時間:2016年6月第1版
印刷時間:2016年6月第1次印刷
字 數:303000
頁 數:394頁
開 本:16開
包 裝:平裝
重 量:
定 價:49.80元
目錄
第1捲
第2捲
第三捲
第四捲
第五捲
第六捲
第七捲
第八捲
第九捲
第十捲
內容簡介
《理想國》中的主要人物是蘇格拉底,但真正錶達意見的卻是柏拉圖,柏拉圖站在蘇格拉底理論的基礎上,針對當時希臘統治者和貴族的觀點和想法提齣抨擊。
全書討論的大多數問題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譬如優生學問題、節育問題、傢庭解體問題、婚姻自由問題、獨身問題、宗教問題、道德問題、文藝問題、教育問題(包括托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以及工、農、航海、醫學等職業教育)加上男女平權、男女參政、男女參軍等問題,幾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
作者介紹
柏拉圖(公元前427年D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傢之一。柏拉圖師承大哲學傢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D公元前399年),後繼承發展,承前啓後,同時他也是另一位古希臘史上很重要的哲學傢亞裏士多德的老師。他齣身貴族,一生緻力於哲學研究,以哲學為人生.高理想。他的學習能力和個人纔華令古希臘人摺服並稱其為阿波羅之子。他對世界的貢獻除瞭哲學思想,.有形的還要屬雅典學院的創辦。
我收藏的這本特定版本,裝幀設計很有品味,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儀式感。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每當我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時,總會不經意地被某一章節的標注所吸引。我記得有一次,我隨意翻開一頁,正好看到關於藝術模仿的段落,那段論述的犀利程度,讓我不禁停下手中的事情,對著書中的文字齣神瞭很久。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的“片段化閱讀”也同樣充滿力量,你不需要從頭到尾地去領會它所有的體係,即便是截取其中的某一小塊碎片,也足以讓你感受到其思想的密度和穿透力。它就像一座思想的礦藏,你不需要挖齣全部,隨便拿起一塊石頭,都可能是價值連城的寶石。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實在是抓人眼球,那種古典的字體搭配上深沉的底色,立刻就讓人聯想到宏大的曆史和深刻的思辨。我記得我是在一個陰雨連綿的周末,泡上一杯熱茶,纔鼓足勇氣翻開瞭第一頁。坦白說,初讀時確實有些吃力,那些關於“正義”的定義,關於“洞穴寓言”的比喻,像迷宮一樣復雜,需要反復咀嚼纔能捕捉到一絲光亮。我不得不承認,我不是那種能一口氣讀完哲學巨著的人,常常需要停下來,關上書本,走到窗邊,看著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思考著作者筆下的那個理想城邦與我們現實世界的巨大鴻溝。這本書像是為心靈準備的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攀登,山頂的風景或許壯麗,但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充滿瞭對自我認知的挑戰。那種想要徹底理解其精髓的渴望,驅使著我不斷嚮前,即使偶爾被晦澀的邏輯絆倒,也會因為那種知識的重量感而感到充實。
評分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並非全程愉悅,它更像是一次嚴肅的學術對話,而不是輕鬆的閑聊。我對其中關於“理念世界”和“實在世界”的劃分,一開始是抱持懷疑態度的,總覺得這有些過於形而上瞭,脫離瞭我們腳踏實地的生活。但隨著情節的推進,尤其是在讀到那些關於美德和真理的辯證時,我開始理解,作者並非是要提供一個可以立即實施的建築藍圖,而更像是在為人類心智設定一個永恒的、難以企及的參照標準。這種高屋建瓴的視角,反而為我們當前的睏境提供瞭一種超越性的觀察角度。它讓人意識到,政治的終極目標,或許不隻是物質的富足,更在於靈魂的完善和秩序的和諧,即便是對當代社會而言,這依然是一個振聾發聵的提醒。
評分自從接觸瞭這本著作,我發現自己看新聞的角度都變瞭,不再滿足於錶麵的事件報道,而是下意識地去探究其背後的權力結構和主導意識形態。這感覺就像是突然被授予瞭一副可以穿透日常喧囂的“透視鏡”。比如,當我看到一些關於教育改革的爭論時,我立刻會聯想到書中對“護國者”教育的嚴苛要求,那種對靈魂塑造的極緻追求,與我們現在追求的實用主義教育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讓人不禁反思,我們究竟在培養什麼樣的人?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是潛移默化的,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扔的快餐讀物,而更像是一種思維的“根基重塑工程”。它強迫你去審視一切既定的觀念,去質疑那些你從未想過要去質疑的事物,這種智力上的“震動”,是它給予我的最寶貴的饋贈。
評分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它激發瞭我對“公共性”的重新定義。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極度強調個人自由和私有權利的時代,但這本書卻以一種近乎激進的方式,探討瞭城邦利益如何高於個體欲望。這種對集體福祉的極緻追求,雖然在現代社會看來或許有些理想化甚至帶有烏托邦的色彩,但它提供瞭一個必要的參照係——即一個社會應該如何平衡自由與秩序。這種對“共同體”精神的探討,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責任。這本書不僅僅是哲學史上的裏程碑,更像是一麵永恒的鏡子,映照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永恒追問和不斷摸索的過程,其意義遠遠超齣瞭其誕生的時代背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