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雪域求法記 : 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訂本) | 作者 | 張健飛楊念群 |
| 定價 | 36.00元 | 齣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 ISBN | 9787108029515 | 齣版日期 | 2010-09-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81Kg |
| 內容簡介 | |
| 《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是原書的修訂版。口述者邢肅芝是一位20世紀上半葉中國大動蕩年代中親身參與瞭漢藏兩地錯綜復雜的曆史演變的樞紐式人物。他曾皈依佛門接受正規嚴格的佛學教育,進入四川重慶漢藏教理院學習西藏語文,同時成為中國佛學會會長、近代佛教界泰鬥太虛大師的秘書。1937年隻身赴藏,進入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學習藏傳佛教五部大論,拜多名活佛為師。後來,他成為*位獲得藏傳佛教*學位拉然巴格西的漢人(史上迄今隻有兩位)。 邢老的經曆所涵蓋的時空廣闊,人物眾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學及藏傳密教的部分,需要參證大量的文獻,纔能達到真實的復原當時佛教活動的曆史麵貌的目的。往往為瞭一項細節的查證,要經過洛杉磯一北京之間橫跨太平洋的數次聯絡,三年內點點滴滴的工作持續不斷,直至各項因緣具足,方纔功德圓滿,使這部口述自傳得以問世。我們希望這本書能為近代政治史、社會史、宗教史、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實可靠的曆史記錄。這也是邢肅芝老人的心願。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修訂版序 前言 章 童年記趣 亂世記憶 初入佛門 大明寺齣傢 種善寺的香火 太平庵的小主人 新式佛學教育 初聞密法 第二章 入藏緣起 漢藏教理院 傳法上師 太虛大師 準備入藏 成都小住 本光法師傳奇 福緣輪上的嚮領江 二十五個比丘尼 第三章 步入西康 嘉定遇貴人 雅安風情 爐城觀俗 緊要關頭貴人相助 騎馬抵達摺多塘 泰寜的喇嘛寺和農業實驗區 道孚素描 爐霍的奇人趣事 聞名西康的女土司 大金寺的戰火 的甲喇嘛 德格求法 第四章 藏地風情 兩個不尋常的徒弟 金沙江的關卡 江達受阻 查驗香疤的煩惱 藏兵護送登山 藏軍司令的款待 第五章 走近拉薩 西藏紙幣 從譚興沛的遭遇說起 山中奇趣 在羅隆宗巧遇劉曼卿 碩督漢人的生活 康藏人的區彆 夏工拉雪山中的神廟 牛廠娃講笑話 難以入眠的荒原之夜 工布江達見聞 拉薩河中沐浴 第六章 喇嘛生活 進三大寺當喇嘛的學問 在康村的布施 喇嘛寺的管理機構 鐵棒喇嘛與習武喇嘛 五部大論與四種格西 上下密院與噶丹赤巴 拜師學經 結場辯經 喇嘛寺的生活 慕朗青波——大願節 降神的習俗 三大寺的漢人喇嘛 第七章 漢藏關係 拉薩的漢族商人和居民 西藏的貴族 噶廈和西藏的官吏製度 喇嘛 中央的駐藏辦事處 第八章 咱日山朝聖 聖山的傳說 山南路途中的見聞 輔政大臣的款待 米及頂的遭遇 深山遇襲 蓮花生大師顯聖 堯西朗頓的趣聞 第九章 後藏考察 從拉薩到聶塘 麯水到龍蚌宗 巴朗宗的貴族之傢 前藏統治的日喀則 那塘寺的風貌 達拉與朗拉 朝拜神奇的薩迦寺 農産區至拉孜 彭措林——覺囊巴的今昔 江孜的英國勢力 金剛亥母寺的傳聞 返迴拉薩 第十章 西藏辦學 重返內地 見到瞭一位漢人喇嘛 銜命返藏 入關涉險 國立拉薩小學小史 藏兵被毆風波 應邀訪問尼泊爾 他心通喇嘛的預言 驅漢事件和噶廈的通牒 恐怖籠罩的城市 撤齣拉薩 後記 麯終人散以後 |
| 編輯推薦 | |
|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
| 文摘 | |
| 序言 | |
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組織架構非常巧妙,它似乎在多個時間維度上同時展開敘事,過去的迴憶、當下的反思與對未來的期許相互交織,形成瞭一個立體的敘事網。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手法,反而更貼閤人類記憶和意識流動的真實狀態。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稱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場景和人物對話,往往在後續的情節發展中被賦予瞭重要的象徵意義。這種伏筆的設置,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和對自身經曆的精準把握。每一次重讀,都會發現新的層次和未曾留意到的綫索,這極大地延長瞭這本書的生命力,讓它成為可以反復品味的文本。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混閤瞭鮮活的生活氣息與深邃的宗教意境,既有市井的煙火氣,又不失對宏大命題的探討。作者似乎毫不費力地就能在描述一次日常的修行勞作時,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對生命本質的追問,這種信手拈來的深刻,是需要長久積纍纔能達到的境界。文字的畫麵感極強,仿佛能聞到青稞和酥油茶的味道,能感受到高原上凜冽的風。對於我這樣一個身處現代都市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暫停鍵”,讓我得以從日常的瑣碎中抽離齣來,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它不是說教,而是示範瞭一種更具韌性、更貼近土地的生活態度。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引人注目,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封麵,配上沉穩的色彩,仿佛已經預示瞭故事的厚重與深度。初次翻開時,我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所感染。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個人經曆的文字集閤,更像是一扇通往一個特定時代和特定群體精神世界的窗口。作者在敘述中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虔誠的坦誠,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你會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轉摺、每一次抉擇背後,都凝聚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個人堅守。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復雜的情感糾葛時所流露齣的那種剋製與內斂,沒有過多的渲染,卻讓讀者能自己體會到字裏行間的波瀾壯闊。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舒服,字體大小適中,間距閤理,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對於一本內容信息密度如此之高的作品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它以一種近乎原始的、未經雕琢的口吻,呈現瞭一個外部世界難以觸及的內心圖景。敘事節奏的處理非常高明,時而如高山流水般順暢,時而又像遭遇險灘般急促而充滿張力。它沒有采用傳統傳記那種綫性的、事無巨細的編年體寫法,而是更注重精神脈絡的梳理和關鍵事件的提煉,這種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可讀性和代入感。很多段落,我需要反復閱讀纔能真正消化其中蘊含的哲學思辨和生活智慧。這種需要讀者主動投入思考的閱讀體驗,在當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在“告知”你什麼,而是在“邀請”你一同去“體驗”和“理解”。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呈現的“求索”精神。這不是一個關於成功或失敗的簡單故事,而是一部關於“堅持”和“轉化”的史詩。作者在麵對環境的巨大變遷和內在信仰的嚴峻考驗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於本能的韌勁和靈活的適應力,令人肅然起敬。它沒有粉飾太平,直麵瞭信仰在現代社會中可能遭遇的睏境與張力,但最終落腳點卻是積極和光明的,這種在黑暗中尋找微光的敘事基調,是全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它激發瞭我對自身信念體係的重新審視,是一部充滿內在力量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